标题:五一放假去寺院上香拜佛,这些规矩千万要注意! 内容: 入寺须知1、沐浴净身,勿吃荤食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 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 2、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 不可服装不整。 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更不要踏门槛,抬脚而入为宜。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迤边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3、不动诸物,不可越位寺庙之中诸物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亦不可戏动。 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参拜佛时,最好靠近佛桌前拜佛,免得他人从你面前而过,打扰你拜佛。 4、阅经恭谨,拜僧讲究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阅读。 但阅读之前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 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见到僧人,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5、听经礼仪随众礼拜入座,如果自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 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可招手呼唤他人。 上香须知1、供养佛、菩萨一定要上香吗? 不一定。 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 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 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2、上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3、上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 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 众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 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 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 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 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 ”烧大香就发大财吗? 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 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 当然不会。 4、上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 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 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5、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 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 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 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 6、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 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轻与重走路要轻行的威仪最先入人眼目,超然的仪态亦可化导众生。 行要杜绝杂乱不匀、轻佻放肆、拖沓散漫。 轻步慢行不仅是修养,更是庄严。 说话要轻言语轻柔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道场的恭敬。 要杜绝在殿堂内外高声喧哗、闲谈阔论、争吵詈骂。 做事要轻入寺做事要轻,包括担柴挑水、洒扫庭院、穿衣吃饭,不能粗莽,失却谦恭。 应该收敛身心,整肃、严谨、细致。 自我要轻在寺院要放低自己,勇于缩小自我,降服自心,不可贡高傲慢,将社会上的追名逐利、斗胜好强带入寺院。 烦恼要轻学佛就是学习减轻烦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只看好样子”、“人非我不非”。 烦恼的轻重,恰能衡量进步的大小。 重在生信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弥陀经中所说“五根五力”,首先就是“信根”“信力”。 由凡夫直至成佛的五十二个位次,也是从十信位开始。 可见,断疑生信是入道的基础。 重在恭敬有些人进入寺院一味强调各种规矩,敬香、礼佛、用斋、走路,都见违必纠。 殊不知,礼仪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颗虔诚、恭敬的心。 重在求法大家不能以世俗的贪求心、攀比心来亲近道场,更不能把寺院当成消遣、观光、游玩的地方。 如果发心不够清净,不懂得为法而来,就失去了入寺的殊胜意义。 重在利他寂天菩萨曾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利他是佛法的精髓,也是佛法长久住世的重要因缘。 重在解脱有缘来到佛门,如果无视解脱之法,只求人天福报,乃至世间名利,那是对佛教的误会和辜负。 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从各种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超越生死轮回。 入寺须知1、沐浴净身,勿吃荤食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 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 2、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 不可服装不整。 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更不要踏门槛,抬脚而入为宜。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迤边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3、不动诸物,不可越位寺庙之中诸物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亦不可戏动。 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参拜佛时,最好靠近佛桌前拜佛,免得他人从你面前而过,打扰你拜佛。 4、阅经恭谨,拜僧讲究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阅读。 但阅读之前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 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见到僧人,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5、听经礼仪随众礼拜入座,如果自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 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可招手呼唤他人。 上香须知1、供养佛、菩萨一定要上香吗? 不一定。 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 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 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2、上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3、上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 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 众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 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 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 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 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 ”烧大香就发大财吗? 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 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 当然不会。 4、上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 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 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5、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 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 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 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 6、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 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轻与重走路要轻行的威仪最先入人眼目,超然的仪态亦可化导众生。 行要杜绝杂乱不匀、轻佻放肆、拖沓散漫。 轻步慢行不仅是修养,更是庄严。 说话要轻言语轻柔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道场的恭敬。 要杜绝在殿堂内外高声喧哗、闲谈阔论、争吵詈骂。 做事要轻入寺做事要轻,包括担柴挑水、洒扫庭院、穿衣吃饭,不能粗莽,失却谦恭。 应该收敛身心,整肃、严谨、细致。 自我要轻在寺院要放低自己,勇于缩小自我,降服自心,不可贡高傲慢,将社会上的追名逐利、斗胜好强带入寺院。 烦恼要轻学佛就是学习减轻烦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只看好样子”、“人非我不非”。 烦恼的轻重,恰能衡量进步的大小。 重在生信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弥陀经中所说“五根五力”,首先就是“信根”“信力”。 由凡夫直至成佛的五十二个位次,也是从十信位开始。 可见,断疑生信是入道的基础。 重在恭敬有些人进入寺院一味强调各种规矩,敬香、礼佛、用斋、走路,都见违必纠。 殊不知,礼仪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颗虔诚、恭敬的心。 重在求法大家不能以世俗的贪求心、攀比心来亲近道场,更不能把寺院当成消遣、观光、游玩的地方。 如果发心不够清净,不懂得为法而来,就失去了入寺的殊胜意义。 重在利他寂天菩萨曾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利他是佛法的精髓,也是佛法长久住世的重要因缘。 重在解脱有缘来到佛门,如果无视解脱之法,只求人天福报,乃至世间名利,那是对佛教的误会和辜负。 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从各种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超越生死轮回。 发布时间:2025-06-08 15:18: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