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罗同兵:从太虚大师《往生净土论讲要》看中国净土的实修传统 内容: 太虚大师与众僧人合照(资料图)下面,就用太虚本人讲解的《往生净土论讲要》所讲“五念门”的义理,来审视他所回顾的中国净土实修传统。 往生净土论,简称往生论,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世亲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 谓修习五念门可得五门成就;前四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于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后一种则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教化度众,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净土最重视的就是信。 净土论说:“云何观。 云何生信心? ”太虚解释说,“云何信? 即依观察净土真实功德而生信心。 ”信心,是观察净土真实功德而生;不是凭空来的,不是非理性的跳跃。 信的获得,并不容易。 《百法明门论》对信的定义是:“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太虚解释说:“此已将迷信等入不正见、见戒取等,故此信唯净智善信之信。 深忍是深胜解之智,乐欲为乐善之情志,信心自性清净,能令心及余心所等清净,故能抵抗制伏──对治──于善等之不信而乐善等。 于实、谓于诸法真实事理,即信于真;于德、谓于三宝净善功德,即信美善;于能、谓于自可得成能力,即自信力。 ”“信”的内涵:于实于诸法真实事理,即信于真于德于三宝净善功德,即信美善于能于自可得成能力,即自信力深忍深胜解之智乐欲乐善之情志心净为性信心自性清净,能令心及余心所等清净对治不信抵抗制伏于善等之不信乐善为业能乐善所以,信,首先是基于智,对于真理、美善深刻确切的理解;在情感、意志上,生起乐善之情志。 这信“唯净智善信之信”;不是迷信,邪信。 既然“信”是“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对净土,就必须观察净土真实功德,才能生信心。 这就须修五念门。 针对只知“持名”的狭隘,太虚特别就五念门来说明念佛法门的广大:“五念门,即往生净土之五种行门。 平常讲念佛,以称名为念佛,此误解念字之义,须知对诸佛功德、相好等明记不昧,总谓之念;非专以口念为念佛也。 ”往生论论述五念门严谨细密,这里只能节取太虚的部分解释,显示各门特色,及中国传统净土行门于五念门的相应偏胜。 ①礼拜门。 太虚解释说“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此身即能往生彼弥陀佛国。 ”②赞叹门。 太虚解释“称彼如来名”,说:“名是能诠,义是所诠,如来之名诠表如来一切功德,称如来之名即称如来一切功德。 欲与如来名所诠之真实功德相应,非如实修行不可。 故曰: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赞叹得入众会见佛闻法。 ”如来名的内涵,是如来功德——这当然须以理性的智力,通过名而理解义。 “赞叹之中,最简便者为称如来名。 如来名号,摄有种种功德,称如来名即称如来真实功德。 ”以持名作为方便,赞叹如来功德而念念忆持不忘,激励实修以与如来功德相真实应的愿心。 持名念佛,就是基于理性认识能力,运用忆念专注,激发强化“于实德能深忍乐欲”的“信”。 ③作愿门。 太虚解释说,“净土行者,既发往生之愿,欲令心中唯有‘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之念,无有他念,须修奢摩他行;令心专注安乐国土境上,不流于五欲境界。 ”可以理解,作为禅定的念佛“一心不乱”,是以“往生净土的愿心”的唯一心境而得定。 但念佛禅果报比一般禅定特别殊胜。 若能往生净土,“未证净心菩萨,即未证初地之凡夫或二乘等。 虽非初地菩萨,然可与登地菩萨将来毕竟同证平等法身无异。 虽是初地菩萨,然可与上地菩萨毕竟同证寂灭平等。 ”④观察门。 这是“如实修行毗婆舍那”。 太虚解释“先明总观察国土功德为不可思议之力”,说:“佛智所行者即一切无障碍之一真法界,为分别思量所不能及。 经谓‘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故此一真法界非三界假名之可思议也。 ”这里,太虚运用华严“一真法界”即来说明“不可思议力”,以华严“性起”说,解释“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功德愿力所成”。 可知,观察净土功德以念佛,其实就是真如观、法界观。 观察极乐世界的国土、佛、菩萨三种功德成就,三种成就愿心庄严总结为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太虚解释说:“此清净法界,即佛之无为法身:以无分别智证无分别理,理智如如,离能所相。 ”可知,观察门念佛就是法性观,就是实相念佛。 ⑤回向门。 回向门,就是修大悲心。 太虚解释说:“净土行者,知我与众生同体不二,能不舍一苦恼众生,而以己所修之念佛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与众生同生极乐,成就广大慈悲之心。 ”由般若智,了知人、法二空,不起贪着,不求自乐;以无我行慈,所以是大慈悲。 净土论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 不为自身成无染清净;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是为成就安清净心;令一切众生证得无上菩提之觉法乐,是为乐清净心。 太虚引涅槃经解释,三心成就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依涅槃经说,即大般涅槃”。 太虚引拈花微笑公案说:“如此三心成就妙乐胜真心,即是成就大涅槃心,即是无上菩提心,亦即是实相无相之佛果涅槃妙心。 禅宗诸祖心心相传,即传此心。 正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即禅而净、即净而禅也。 ”果报成就,越来越高。 实际上在因地,是平等齐修的。 中国净土传统演变史,对机而各有偏胜而已。 太虚大师与众僧人合照(资料图)下面,就用太虚本人讲解的《往生净土论讲要》所讲“五念门”的义理,来审视他所回顾的中国净土实修传统。 往生净土论,简称往生论,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世亲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 谓修习五念门可得五门成就;前四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于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后一种则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教化度众,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净土最重视的就是信。 净土论说:“云何观。 云何生信心? ”太虚解释说,“云何信? 即依观察净土真实功德而生信心。 ”信心,是观察净土真实功德而生;不是凭空来的,不是非理性的跳跃。 信的获得,并不容易。 《百法明门论》对信的定义是:“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太虚解释说:“此已将迷信等入不正见、见戒取等,故此信唯净智善信之信。 深忍是深胜解之智,乐欲为乐善之情志,信心自性清净,能令心及余心所等清净,故能抵抗制伏──对治──于善等之不信而乐善等。 于实、谓于诸法真实事理,即信于真;于德、谓于三宝净善功德,即信美善;于能、谓于自可得成能力,即自信力。 ”“信”的内涵:于实于诸法真实事理,即信于真于德于三宝净善功德,即信美善于能于自可得成能力,即自信力深忍深胜解之智乐欲乐善之情志心净为性信心自性清净,能令心及余心所等清净对治不信抵抗制伏于善等之不信乐善为业能乐善所以,信,首先是基于智,对于真理、美善深刻确切的理解;在情感、意志上,生起乐善之情志。 这信“唯净智善信之信”;不是迷信,邪信。 既然“信”是“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对净土,就必须观察净土真实功德,才能生信心。 这就须修五念门。 针对只知“持名”的狭隘,太虚特别就五念门来说明念佛法门的广大:“五念门,即往生净土之五种行门。 平常讲念佛,以称名为念佛,此误解念字之义,须知对诸佛功德、相好等明记不昧,总谓之念;非专以口念为念佛也。 ”往生论论述五念门严谨细密,这里只能节取太虚的部分解释,显示各门特色,及中国传统净土行门于五念门的相应偏胜。 ①礼拜门。 太虚解释说“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此身即能往生彼弥陀佛国。 ”②赞叹门。 太虚解释“称彼如来名”,说:“名是能诠,义是所诠,如来之名诠表如来一切功德,称如来之名即称如来一切功德。 欲与如来名所诠之真实功德相应,非如实修行不可。 故曰: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赞叹得入众会见佛闻法。 ”如来名的内涵,是如来功德——这当然须以理性的智力,通过名而理解义。 “赞叹之中,最简便者为称如来名。 如来名号,摄有种种功德,称如来名即称如来真实功德。 ”以持名作为方便,赞叹如来功德而念念忆持不忘,激励实修以与如来功德相真实应的愿心。 持名念佛,就是基于理性认识能力,运用忆念专注,激发强化“于实德能深忍乐欲”的“信”。 ③作愿门。 太虚解释说,“净土行者,既发往生之愿,欲令心中唯有‘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之念,无有他念,须修奢摩他行;令心专注安乐国土境上,不流于五欲境界。 ”可以理解,作为禅定的念佛“一心不乱”,是以“往生净土的愿心”的唯一心境而得定。 但念佛禅果报比一般禅定特别殊胜。 若能往生净土,“未证净心菩萨,即未证初地之凡夫或二乘等。 虽非初地菩萨,然可与登地菩萨将来毕竟同证平等法身无异。 虽是初地菩萨,然可与上地菩萨毕竟同证寂灭平等。 ”④观察门。 这是“如实修行毗婆舍那”。 太虚解释“先明总观察国土功德为不可思议之力”,说:“佛智所行者即一切无障碍之一真法界,为分别思量所不能及。 经谓‘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故此一真法界非三界假名之可思议也。 ”这里,太虚运用华严“一真法界”即来说明“不可思议力”,以华严“性起”说,解释“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功德愿力所成”。 可知,观察净土功德以念佛,其实就是真如观、法界观。 观察极乐世界的国土、佛、菩萨三种功德成就,三种成就愿心庄严总结为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太虚解释说:“此清净法界,即佛之无为法身:以无分别智证无分别理,理智如如,离能所相。 ”可知,观察门念佛就是法性观,就是实相念佛。 ⑤回向门。 回向门,就是修大悲心。 太虚解释说:“净土行者,知我与众生同体不二,能不舍一苦恼众生,而以己所修之念佛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与众生同生极乐,成就广大慈悲之心。 ”由般若智,了知人、法二空,不起贪着,不求自乐;以无我行慈,所以是大慈悲。 净土论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 不为自身成无染清净;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是为成就安清净心;令一切众生证得无上菩提之觉法乐,是为乐清净心。 太虚引涅槃经解释,三心成就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依涅槃经说,即大般涅槃”。 太虚引拈花微笑公案说:“如此三心成就妙乐胜真心,即是成就大涅槃心,即是无上菩提心,亦即是实相无相之佛果涅槃妙心。 禅宗诸祖心心相传,即传此心。 正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即禅而净、即净而禅也。 ”果报成就,越来越高。 实际上在因地,是平等齐修的。 中国净土传统演变史,对机而各有偏胜而已。 发布时间:2025-06-07 14:11:5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