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宣律祖与五台山和老仙翁的故事 内容: 道宣律祖与五台山和老仙翁的故事◎ 体 喜记载: 唐朝的高僧--南山道宣律祖,是彭祖的后裔,亦是南朝吏部尚书钱申的独生子。 宣祖外通诸子百家之说,且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 对于佛所制定的毗尼律法,不仅研究透彻,且能于顺境、逆境之中,自然而然地精严持守。 因此,宣祖日常行仪之戒香,犹如莲花般的芬芳; 而宣祖的智慧之光更如火炬高悬,照彻了整个阳世间与幽冥界。 为了令正法久住,宣祖一生著述不断,尤其精研律藏,把戒律幽深精微的精神意旨全部开显出来,使深奥难懂的七聚、五篇能够豁然明朗。 总而言之,宣祖的德行超于三界之外,为人天所尊重,感动得诸天神祗经常护持在他的左右。 在《纂灵记》一书的记载,道宣律师和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有一段因缘,宣祖曾经到山西的清凉山游方参访。 一天,行至五台山的中台,正值日暮西沉,便停歇下来在一个辟静之处敷座而坐,不久便进入禅定之中。 这时,有一位天界的童子就侍卫在宣祖的右侧。 宣祖出定之后,问天童: 童子是何方人士? 童子答道: 我的名字叫玄畅,乃是天界之人,奉帝释天主之命,在五台山圣境巡视。 听说您来五台山,借此机会,特来相候。 宣祖接着问道:依据《华严经》记载,这五台山乃是文殊菩萨的住处。 但是,现在我只看到一片起伏的丘陵以及和俗世一般的草木,宛如平凡人所居之地。 五台山,果真有圣人的境界吗? 玄畅童子回答说: 大圣人的境界,并不是凡夫和二乘之人所能够明白的。 我只是一个凡夫罢了,您则是二乘境地的修行人。 如果我们用有思惟的分别心,去求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绝不可得的! 你难道没听说过本来一种法并无两样,但是三个人就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吗? 要知道,随着个人业报不同而生得的肉眼各有差别,因此各人所见自然有区别。 实话实说,我现在所看到的这座清凉山,完全是碧绿清澈的琉璃色; 五座台之间的山林,皆是杂宝藏林,焕发着光明,无论白昼、黑夜,这些光芒都交相辉映,从不间断。 至于问到文殊菩萨究竟驻锡在何地,这就不是我所能了知的。 说完这番话,童子就隐去不见了。 另外,宣祖在终南山有一位契友老仙翁--孙思邈。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云: 有处士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夕。 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老仙翁,虽具才德却不任仕途,他曾经隐居于终南山,因此与宣祖结识,交谊极为深厚。 每次往来,必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地畅谈,二位之间的情谊已至洒脱、旷逸的至高境界。 当时,孙思邈专门给宣祖配制茯苓膏来调身(参见《中国佛教高僧传全集: 律宗南山宗初祖道宣大师传》),里面没有五谷,更没有五辛之物。 配单如下: 是茯苓、松脂、松籽仁以及柏籽仁所制。 此四味捣碎,用筛筛过; 将白蜂蜜二斗四升置铜器内,微火煎一日一夜; 然后将四味放入,再以微火煎七日七夜,即成,搓成丸。 每日服两次,每次服七丸,不仅可以绝谷,而且有轻身明目之效。 还有一次,老仙翁向宣祖请教佛门中的医学。 宣祖亦对老仙翁的问题略答如下: 我佛门启蒙有五明之说,其中之一便是医方明。 贫僧也没有精心研究过,知道人之所以得病,在于地、水、火、风四大违和: 地大,令身体沉重疲倦; 水大,常流涕唾汗液; 火大,头脑发热; 风大,则体内气息冲击不止。 此外,还有八医之说。 即将疾病分作八种类型: 就是疮、针刺首疾、皮肤、鬼瘴、恶毒、童子病、体质强弱等。 听家师说过,他曾与天竺高僧多日相处,高僧告诉他:天竺医病,首先停食,甚至停水,一两日后方才施治。 这种方法应用很广,痛痤(cuo,即痈疽,或是一种皮肤病,俗称粉刺)暴起、热血忽冲、手足烦痛、天行时气,或刀剑伤体,或坠堕损躬,或伤寒霍乱,或半日暴泻,还有头疼、心疼、眼疼、齿疼,无不先停食。 家师曾试过此法,倒确实颇有疗效。 乾封二年(667年)冬天,宣祖在长安西明寺示寂。 当时在位的穆宗皇帝,特地为道宣律祖作赞说: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待。 声飞五天,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 稽首归依,肇律宗主。 摘自《菩提愿》总第72期 发布时间:2025-06-07 13:19: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