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华法师:略述澄观大师对华严宗发展的贡献 内容: 内容提要:澄观大师,唐代高僧,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 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不拘宗门之见,终以华严作为思想归宿。 在阐发弘扬华严教义上,其思想融合三论、天台、南禅、北禅于一炉,博大精深,圆融无碍,这在佛教界的影响颇大,也在华严宗的发展史画上了浓重绚烂的一笔。 本文,笔者将分别从大师的生平及师资传承、大师著述华严疏钞的因缘、大师光说弘传华严以及后世对大师的评价等五方面略述大师对华严宗发展的贡献,旨在抛砖引玉,希冀更多大德学者深入研究探讨大师在华严宗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凉国师华严疏主华严疏钞华严宗禅教一致法界一、清凉国师生平及师资传承浙江绍兴,古称会稽,春秋时代为越国的首都,是一个山川秀丽,河网密布,土地肥沃的著名鱼米之乡。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这里就人才辈出,名家荟萃。 在中国佛教最为鼎盛的唐代,会稽这里诞生了一位学问渊博、宗说兼通的高僧,他就是著名的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 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会稽山阴县人(今浙江绍兴)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一说737~838)【1】春秋一世纪余,僧腊八十有三。 开成四年三月六日,师为弟子宝印海岸等作最后付嘱后,趺坐而逝。 文宗以师为先帝祖圣所崇仰,特罢朝三日,重臣缟素,举国哀悼。 师圆寂之后,有印度僧人,来震旦弘扬佛法,路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地方,见二童子,凌空而过,即以神通止住童子,乃问:“前往何处? 所为何事? ”二童答:“余乃北印度文殊堂神也,东震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 ”僧人又问:“何人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二童答:“澄观国师。 ”言毕,二童凌空而去。 这位罗汉来到长安后将此消息奏明皇帝,帝敕启塔验之,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 由此众人方知澄观法师即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教化众生。 遂阇维,得舍利数千粒,明光莹润。 舌如红莲,火不能变。 时帝敕谥,仍号“清凉国师”,赐塔额曰“妙觉”。 贞元十六年韩愈还曾作《送僧澄观》诗:“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 ”称赞他的才学。 而据史记载:唐文宗为澄观之死辍朝三日,并撰《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像赞》八章,称赞澄观大师。 宰相裴休等“重臣缟素,”并为澄观大师树碑。 师生历九朝(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为七帝师(七帝,即代宗以下七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高僧。 其身长九尺四寸,双手过膝,口有如佛相之四十齿。 言论清雅,声韻如钟,目光夜发,日记万言。 尽形一食,不蓄馀长。 母诞之日,光明满室,照彻邻坊。 幼时,即喜聚沙建塔为戏。 年九岁,礼本州宝林寺体真禅德为师。 天宝七年,师十一岁时,奉恩试经得度。 初始出家,即思冥理观,习学、讲授《般若》、《涅槃》、《莲华》、《净名》、《圆觉》等一十四经,并《起信》、《宝性》、《瑜伽》、《唯识》、《俱舍》、《中》、《百》、《因明》等九论。 肃宗至德二年,师受具戒于昙一大师门下,受南山律学,行南山止作事,遂为众德讲演律藏。 又礼常照禅师,授菩萨戒。 【2】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 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谘决南宗的禅法。 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 代宗大历年中,在瓦棺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 又从淮南(今江苏扬州)法藏法师,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 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诜和尚讲《华严经》,利根顿悟,再周能演。 诜曰:“法界宗乘,全在汝矣! ”大历七年至九年,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 大历十年,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 因此在佛学方面,澄观律通相部、南山,禅契南、北二旨,教则《法华》、《维摩》、《涅槃》、《三论》、《起信论》等无不该洽。 同时,他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旁通经传子史、《苍颉篇》、《尔雅》等儒学典籍及术数方技之类,又周熟梵文,贞元十二年(796)尝应诏入长安,参加般若译场,共同译出《四十华严》。 故《宋僧传》称其“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3】其弟子为人师者,三十有八,其中海岸、寂光为首,稟受学徒一千,唯东京僧睿、圭山宗密,独得其奥,其中继承他法统的是宗密大师,馀皆虚心而来,实腹而去。 二、清凉国师著《华严疏钞》因缘大历十一年,师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到五台,住大华严寺,专读大乘方等之教。 其间,受大华严寺寺主贤林法师邀请,讲解《华严经》、《法华》等经,前后历经五载。 于《华严》一经,遍所玩习,以自悟心,庆在朝闻,卷不释手。 于讲解《华严》之时,因感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未尽经旨,不便初学,便发愿重新造疏,即从华严寺搬至般若院。 欲下笔著疏,先求瑞应,即于般若院,启曼拏罗,朝夕焚祝,祈圣佑之。 于数日后之中夜,于梦中见大瑞相,觉已,心大欢喜,知此是获光明遍照之征,曰:“此必大圣垂祥,是余餐受《华严》之法味,得其粹旨,示造疏始终大兆也。 ”于是焚香设礼,庆谢嘉瑞,并设无遮斋会以庆之。 从此落笔,恍若有神,援毫洒翰,才思如流,精择微言,无有疑阻。 【4】从兴元元年至贞元三年(784一787),承贤首国师之思想,以四分制疏,历时四载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然后在大华严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澄观大师亦有“华严疏主”之称。)造疏已,澄观大师乃罄己资缘,设千僧斋会,用以显庆。 为了验证《华严经疏》流通之兆,师乃入道场,祈祷加持感应。 在夜寐之中,梦见自身化为大龙,首枕南台,尾蟠北台,鳞鬣耀空,光逾皎日,腾跃其身。 须臾间,复化作百千小龙,蜿蜒青冥,分照四方而去。 觉已,遂了悟此是流通大疏之瑞兆也。 于是,华严寺主贤林、尚座悟寂、山门十寺都供养主温州无著、并阖山僧众,又共设大斋,显庆新疏。 之后数年间,澄观殷勤宣讲《华严经疏》,声名日隆。 每日,可谓座列千僧,聆宣妙典。 贞元十二年,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备礼迎师入京,特旨同罽宾三藏般若,翻译乌荼国所进《华严》后分梵本。 师承睿旨,于六月五日为始翻译。 至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翻译成就,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 同年五月,遣中使霍仙鸣,传宣催入,诏令造新译华严后分经疏。 师奉旨,于终南山草堂寺造《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行愿品经别行疏》一卷。 三、清凉国师广说大经,弘扬华严贞元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请师于崇福寺讲新疏,德宗闻其风,遣中使李辅光,宣诏入都,问佛法大意。 贞元十四年四月,德宗生日,澄观被请到麟德殿开示新译四十卷《华严经》宗旨。 群臣大集,师升高座说法,令帝心大悦,赞曰:妙哉言乎! 微而且显。 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 贞元十五年,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 四月德宗生日,敇有司备仪辇,迎教授和尚澄观大师入内殿,阐扬大经教义,时帝默湛海印,朗然大觉,环顾群臣而赞扬观师言:“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 扇真风于第一义天,能以圣法清凉朕心。 ”于是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自此师深受中外台辅重臣之尊敬。 永贞元年,顺宗登帝位,诏师于兴唐寺,为造普光殿、华严阁。 塑华藏刹,图法界会。 元和五年,宪宗诏师入内谈法,问:“《华严》所诠,何谓法界? ”师曰:“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 从本已来,灵明廓徹,广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 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 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 非徹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 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全以真空拣情。 事理融摄,周遍凝寂,是之谓法界大旨。 ”宪宗闻法已,廓然自得。 即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侣,主教门事。 穆帝、敬宗两位帝王都崇敬澄观大师,尊封其为“大照国师”。 敬宗之后的文宗,于太和五年(公元831),恭请澄观大师进宫为他授心戒,并在受戒后闻师开示,誓不食蛤。 开成元年,文宗以澄观大师百岁寿诞为由,大赐衣财食味,并加封大师为“大统国师”四、综述清凉国师对华严宗的贡献1、记述华严诸师之言说,光大华严宗在华严宗的发展过程中,澄观大师是一位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 师对华严的主要贡献是记述华严诸师之言说,光大华严宗。 澄观大师一生勤奋不辍笔耕,著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前后讲说《华严经》达五十遍。 其著述现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六十卷(北作九十卷)【5】、《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大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五蕴观》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华严经纲要》三卷。 2、弘传华严教义,诸宗融会,禅教一致在弘传华严教义上,澄观大师因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受禅宗影响颇大,从而极力融会禅教,如《随疏演义钞》卷二自述其心得说:“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6】同时,他在解述华严家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也采用天台家的性恶说,如《随疏演义钞》卷一说:“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 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 ”【7】又《华严经疏》卷二十一说:“无尽即是无别之相。 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缘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就阐提不断性善。 ”【8】澄观大师这一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于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 而大师这一集诸家之长成本宗之说的作法,也非常值得我们现时代弘扬佛法中广为采纳沿用。 五、对清凉国师的个人评价诚如裴休相国所撰碑铭:“宝月清凉,寂照法界,以沙门相,藏世间解。 ”【9】澄观大师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并兼通吠陀、五明、秘咒仪轨、经传子史之学,尤重法藏大师之华严教学,可谓学瞻九流,博识多能。 而其身历九朝,为七帝门师,屡受敕号,备极荣宠,却能恒以初受具时之本愿十事自励修行(一、体不损沙门之表;二、心不违如来之制;三、坐不背法界之经;四、性不染情爱之境;五、足不履尼寺之尘;六、胁不触居士之榻;七、目不视非仪之彩;八、舌不味过午之肴;九、手不释圆明之珠;十、宿不离衣钵之侧。)临涅槃前亦殷切付嘱弟子宝印海岸、宗密等曰:“……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辨伪,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争。 ……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 真界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 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 ”【10】其居高自警、淡泊尊荣之志,令人感佩,后世尊奉为“华严宗四祖”。 注解:【1】关于他的生卒年有六说:一、《宋高僧传》卷五说,他卒于元和年间,春秋七十余岁;二、《佛祖纲目》说,他卒于开成三年(838),享年一百二十岁;三、《释氏稽古略》卷三说,始见他于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开成三年(838)入寂,世寿一百四十三岁以上;四、《隆兴编年通论》卷二十五说,他于开成三年(838)三月六日逝世,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五、《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八、二十二和《清凉山志》卷三、《法界五祖略记》,都说他生于开元戊寅,即开元二十六年(738),卒于开成三年(838)三月六日,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六、《华严悬谈会玄记》一说,他生于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卒于开成已未年春三月六日,即卒于开成四年三月六日,俗寿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 对于六家之说,笔者以为《华严悬谈会玄记》所载颇为符合,因此文中所用随从《华严悬谈会玄记》卷一所说。 【2】此处文依《法界宗五祖略记•四祖清凉国师》,钱塘慈云沙门续法辑,《华严疏钞》第四十册附录【3】宋高僧传卷第五•唐代州五台山清涼寺澄观传,《大正藏》第50冊No. 2061【4】《广清凉传》卷下,宋•释延一撰,《大正藏》第51冊No. 2099【5】文出《阅藏知津》九册•卷三十五【6】《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唐•澄观著,《大正藏》第36冊No. 1736【7】《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唐•澄观著,《大正藏》第36冊No. 1736【8】《大正藏》第35冊No. 1735【9】《清凉山传志选粹》,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6,第198页【10】《法界宗五祖略记•四祖清凉国师》,钱塘慈云沙门续法辑,《华严疏钞》第四十册附录【附录一:参考资料】1、《华严悬谈会玄记》卷一,《卍新續藏》第08冊No. 0236。 2、《法界宗五祖略记•四祖清凉国师》。 3、《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唐•澄观著,《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4、《五台山灵迹》,和裕出版社。 5、《清凉山传志选粹》,山西人民出版社。 6、《清凉山志》,印光大师修订,福建莆田广化寺。 7、《高僧传三集》,卷五之八。 8、《宋高僧传》,宋•赞宁著,《大正藏》第五十册。 9、《阅藏知津》九册•卷三十五。 10、《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之《清凉澄观大师传》,作者李恕豪,佛光史传丛书,3662。 11、《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书店影印。 【附录二:清凉澄观大师年表】公元纪年皇帝年号大师年龄生平纪事738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1出生于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一户姓夏侯的人家。 746天宝五年9礼本州宝林寺体真禅师为师。 748天宝七年11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读《法华经》。 757唐肃宗至德二年20受具于昙一大师门下758-760乾元元年~三年间21-23依润州棲霞寺(今南京棲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回越州开元寺昙一律师处学习南山律,又往金陵(今江苏南京)玄璧法师处学习《三论》。 761-765唐肃宗上元二年~唐代宗永泰元年24-28往金陵牛头山慧忠禅师处问牛头禅法;又往杭州径山见道钦禅师;到洛阳见荷泽门下的无名禅师,咨决南宗禅法;又见北宗慧云禅师,了解北宗玄理。 766-767唐代宗大历元年~二年29-30往金陵瓦棺寺学习《大般涅槃经》和《大乘起信论》。 到淮南(今江苏扬州)法藏法师处学习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和《涅槃经宗要》。 往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跟随法诜法师学习《华严经》。 内容提要:澄观大师,唐代高僧,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 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不拘宗门之见,终以华严作为思想归宿。 在阐发弘扬华严教义上,其思想融合三论、天台、南禅、北禅于一炉,博大精深,圆融无碍,这在佛教界的影响颇大,也在华严宗的发展史画上了浓重绚烂的一笔。 本文,笔者将分别从大师的生平及师资传承、大师著述华严疏钞的因缘、大师光说弘传华严以及后世对大师的评价等五方面略述大师对华严宗发展的贡献,旨在抛砖引玉,希冀更多大德学者深入研究探讨大师在华严宗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凉国师华严疏主华严疏钞华严宗禅教一致法界一、清凉国师生平及师资传承浙江绍兴,古称会稽,春秋时代为越国的首都,是一个山川秀丽,河网密布,土地肥沃的著名鱼米之乡。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这里就人才辈出,名家荟萃。 在中国佛教最为鼎盛的唐代,会稽这里诞生了一位学问渊博、宗说兼通的高僧,他就是著名的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 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会稽山阴县人(今浙江绍兴)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一说737~838)【1】春秋一世纪余,僧腊八十有三。 开成四年三月六日,师为弟子宝印海岸等作最后付嘱后,趺坐而逝。 文宗以师为先帝祖圣所崇仰,特罢朝三日,重臣缟素,举国哀悼。 师圆寂之后,有印度僧人,来震旦弘扬佛法,路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地方,见二童子,凌空而过,即以神通止住童子,乃问:“前往何处? 所为何事? ”二童答:“余乃北印度文殊堂神也,东震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 ”僧人又问:“何人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二童答:“澄观国师。 ”言毕,二童凌空而去。 这位罗汉来到长安后将此消息奏明皇帝,帝敕启塔验之,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 由此众人方知澄观法师即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教化众生。 遂阇维,得舍利数千粒,明光莹润。 舌如红莲,火不能变。 时帝敕谥,仍号“清凉国师”,赐塔额曰“妙觉”。 贞元十六年韩愈还曾作《送僧澄观》诗:“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 ”称赞他的才学。 而据史记载:唐文宗为澄观之死辍朝三日,并撰《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像赞》八章,称赞澄观大师。 宰相裴休等“重臣缟素,”并为澄观大师树碑。 师生历九朝(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为七帝师(七帝,即代宗以下七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高僧。 其身长九尺四寸,双手过膝,口有如佛相之四十齿。 言论清雅,声韻如钟,目光夜发,日记万言。 尽形一食,不蓄馀长。 母诞之日,光明满室,照彻邻坊。 幼时,即喜聚沙建塔为戏。 年九岁,礼本州宝林寺体真禅德为师。 天宝七年,师十一岁时,奉恩试经得度。 初始出家,即思冥理观,习学、讲授《般若》、《涅槃》、《莲华》、《净名》、《圆觉》等一十四经,并《起信》、《宝性》、《瑜伽》、《唯识》、《俱舍》、《中》、《百》、《因明》等九论。 肃宗至德二年,师受具戒于昙一大师门下,受南山律学,行南山止作事,遂为众德讲演律藏。 又礼常照禅师,授菩萨戒。 【2】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 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谘决南宗的禅法。 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 代宗大历年中,在瓦棺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 又从淮南(今江苏扬州)法藏法师,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 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诜和尚讲《华严经》,利根顿悟,再周能演。 诜曰:“法界宗乘,全在汝矣! ”大历七年至九年,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 大历十年,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 因此在佛学方面,澄观律通相部、南山,禅契南、北二旨,教则《法华》、《维摩》、《涅槃》、《三论》、《起信论》等无不该洽。 同时,他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旁通经传子史、《苍颉篇》、《尔雅》等儒学典籍及术数方技之类,又周熟梵文,贞元十二年(796)尝应诏入长安,参加般若译场,共同译出《四十华严》。 故《宋僧传》称其“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3】其弟子为人师者,三十有八,其中海岸、寂光为首,稟受学徒一千,唯东京僧睿、圭山宗密,独得其奥,其中继承他法统的是宗密大师,馀皆虚心而来,实腹而去。 二、清凉国师著《华严疏钞》因缘大历十一年,师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到五台,住大华严寺,专读大乘方等之教。 其间,受大华严寺寺主贤林法师邀请,讲解《华严经》、《法华》等经,前后历经五载。 于《华严》一经,遍所玩习,以自悟心,庆在朝闻,卷不释手。 于讲解《华严》之时,因感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未尽经旨,不便初学,便发愿重新造疏,即从华严寺搬至般若院。 欲下笔著疏,先求瑞应,即于般若院,启曼拏罗,朝夕焚祝,祈圣佑之。 于数日后之中夜,于梦中见大瑞相,觉已,心大欢喜,知此是获光明遍照之征,曰:“此必大圣垂祥,是余餐受《华严》之法味,得其粹旨,示造疏始终大兆也。 ”于是焚香设礼,庆谢嘉瑞,并设无遮斋会以庆之。 从此落笔,恍若有神,援毫洒翰,才思如流,精择微言,无有疑阻。 【4】从兴元元年至贞元三年(784一787),承贤首国师之思想,以四分制疏,历时四载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然后在大华严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澄观大师亦有“华严疏主”之称。)造疏已,澄观大师乃罄己资缘,设千僧斋会,用以显庆。 为了验证《华严经疏》流通之兆,师乃入道场,祈祷加持感应。 在夜寐之中,梦见自身化为大龙,首枕南台,尾蟠北台,鳞鬣耀空,光逾皎日,腾跃其身。 须臾间,复化作百千小龙,蜿蜒青冥,分照四方而去。 觉已,遂了悟此是流通大疏之瑞兆也。 于是,华严寺主贤林、尚座悟寂、山门十寺都供养主温州无著、并阖山僧众,又共设大斋,显庆新疏。 之后数年间,澄观殷勤宣讲《华严经疏》,声名日隆。 每日,可谓座列千僧,聆宣妙典。 贞元十二年,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备礼迎师入京,特旨同罽宾三藏般若,翻译乌荼国所进《华严》后分梵本。 师承睿旨,于六月五日为始翻译。 至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翻译成就,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 同年五月,遣中使霍仙鸣,传宣催入,诏令造新译华严后分经疏。 师奉旨,于终南山草堂寺造《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行愿品经别行疏》一卷。 三、清凉国师广说大经,弘扬华严贞元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请师于崇福寺讲新疏,德宗闻其风,遣中使李辅光,宣诏入都,问佛法大意。 贞元十四年四月,德宗生日,澄观被请到麟德殿开示新译四十卷《华严经》宗旨。 群臣大集,师升高座说法,令帝心大悦,赞曰:妙哉言乎! 微而且显。 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 贞元十五年,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 四月德宗生日,敇有司备仪辇,迎教授和尚澄观大师入内殿,阐扬大经教义,时帝默湛海印,朗然大觉,环顾群臣而赞扬观师言:“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 扇真风于第一义天,能以圣法清凉朕心。 ”于是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自此师深受中外台辅重臣之尊敬。 永贞元年,顺宗登帝位,诏师于兴唐寺,为造普光殿、华严阁。 塑华藏刹,图法界会。 元和五年,宪宗诏师入内谈法,问:“《华严》所诠,何谓法界? ”师曰:“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 从本已来,灵明廓徹,广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 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 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 非徹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 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全以真空拣情。 事理融摄,周遍凝寂,是之谓法界大旨。 ”宪宗闻法已,廓然自得。 即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侣,主教门事。 穆帝、敬宗两位帝王都崇敬澄观大师,尊封其为“大照国师”。 敬宗之后的文宗,于太和五年(公元831),恭请澄观大师进宫为他授心戒,并在受戒后闻师开示,誓不食蛤。 开成元年,文宗以澄观大师百岁寿诞为由,大赐衣财食味,并加封大师为“大统国师”四、综述清凉国师对华严宗的贡献1、记述华严诸师之言说,光大华严宗在华严宗的发展过程中,澄观大师是一位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 师对华严的主要贡献是记述华严诸师之言说,光大华严宗。 澄观大师一生勤奋不辍笔耕,著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前后讲说《华严经》达五十遍。 其著述现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六十卷(北作九十卷)【5】、《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大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五蕴观》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华严经纲要》三卷。 2、弘传华严教义,诸宗融会,禅教一致在弘传华严教义上,澄观大师因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受禅宗影响颇大,从而极力融会禅教,如《随疏演义钞》卷二自述其心得说:“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6】同时,他在解述华严家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也采用天台家的性恶说,如《随疏演义钞》卷一说:“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 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 ”【7】又《华严经疏》卷二十一说:“无尽即是无别之相。 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缘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就阐提不断性善。 ”【8】澄观大师这一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于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 而大师这一集诸家之长成本宗之说的作法,也非常值得我们现时代弘扬佛法中广为采纳沿用。 五、对清凉国师的个人评价诚如裴休相国所撰碑铭:“宝月清凉,寂照法界,以沙门相,藏世间解。 ”【9】澄观大师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并兼通吠陀、五明、秘咒仪轨、经传子史之学,尤重法藏大师之华严教学,可谓学瞻九流,博识多能。 而其身历九朝,为七帝门师,屡受敕号,备极荣宠,却能恒以初受具时之本愿十事自励修行(一、体不损沙门之表;二、心不违如来之制;三、坐不背法界之经;四、性不染情爱之境;五、足不履尼寺之尘;六、胁不触居士之榻;七、目不视非仪之彩;八、舌不味过午之肴;九、手不释圆明之珠;十、宿不离衣钵之侧。)临涅槃前亦殷切付嘱弟子宝印海岸、宗密等曰:“……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辨伪,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争。 ……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 真界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 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 ”【10】其居高自警、淡泊尊荣之志,令人感佩,后世尊奉为“华严宗四祖”。 注解:【1】关于他的生卒年有六说:一、《宋高僧传》卷五说,他卒于元和年间,春秋七十余岁;二、《佛祖纲目》说,他卒于开成三年(838),享年一百二十岁;三、《释氏稽古略》卷三说,始见他于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开成三年(838)入寂,世寿一百四十三岁以上;四、《隆兴编年通论》卷二十五说,他于开成三年(838)三月六日逝世,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五、《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八、二十二和《清凉山志》卷三、《法界五祖略记》,都说他生于开元戊寅,即开元二十六年(738),卒于开成三年(838)三月六日,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六、《华严悬谈会玄记》一说,他生于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卒于开成已未年春三月六日,即卒于开成四年三月六日,俗寿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 对于六家之说,笔者以为《华严悬谈会玄记》所载颇为符合,因此文中所用随从《华严悬谈会玄记》卷一所说。 【2】此处文依《法界宗五祖略记•四祖清凉国师》,钱塘慈云沙门续法辑,《华严疏钞》第四十册附录【3】宋高僧传卷第五•唐代州五台山清涼寺澄观传,《大正藏》第50冊No. 2061【4】《广清凉传》卷下,宋•释延一撰,《大正藏》第51冊No. 2099【5】文出《阅藏知津》九册•卷三十五【6】《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唐•澄观著,《大正藏》第36冊No. 1736【7】《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唐•澄观著,《大正藏》第36冊No. 1736【8】《大正藏》第35冊No. 1735【9】《清凉山传志选粹》,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6,第198页【10】《法界宗五祖略记•四祖清凉国师》,钱塘慈云沙门续法辑,《华严疏钞》第四十册附录【附录一:参考资料】1、《华严悬谈会玄记》卷一,《卍新續藏》第08冊No. 0236。 2、《法界宗五祖略记•四祖清凉国师》。 3、《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唐•澄观著,《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4、《五台山灵迹》,和裕出版社。 5、《清凉山传志选粹》,山西人民出版社。 6、《清凉山志》,印光大师修订,福建莆田广化寺。 7、《高僧传三集》,卷五之八。 8、《宋高僧传》,宋•赞宁著,《大正藏》第五十册。 9、《阅藏知津》九册•卷三十五。 10、《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之《清凉澄观大师传》,作者李恕豪,佛光史传丛书,3662。 11、《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书店影印。 【附录二:清凉澄观大师年表】公元纪年皇帝年号大师年龄生平纪事738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1出生于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一户姓夏侯的人家。 746天宝五年9礼本州宝林寺体真禅师为师。 748天宝七年11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读《法华经》。 757唐肃宗至德二年20受具于昙一大师门下758-760乾元元年~三年间21-23依润州棲霞寺(今南京棲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回越州开元寺昙一律师处学习南山律,又往金陵(今江苏南京)玄璧法师处学习《三论》。 761-765唐肃宗上元二年~唐代宗永泰元年24-28往金陵牛头山慧忠禅师处问牛头禅法;又往杭州径山见道钦禅师;到洛阳见荷泽门下的无名禅师,咨决南宗禅法;又见北宗慧云禅师,了解北宗玄理。 766-767唐代宗大历元年~二年29-30往金陵瓦棺寺学习《大般涅槃经》和《大乘起信论》。 到淮南(今江苏扬州)法藏法师处学习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和《涅槃经宗要》。 往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跟随法诜法师学习《华严经》。 768-771大历三~六年31-34奉诏到长安大兴善寺参加师子国沙门不空三藏的译经工作,任润文大德。 德宗尝请教佛法,澄观回答条然有绪,帝言下豁然有悟,遂事以师礼。 772-774大历七~九年35-37往剡溪(今浙江嵊县),跟随成都慧量法师学习《三论》。 775大历十年38到苏州开元寺,跟随天台宗第九祖,荆溪湛然法师学习天台宗教理。 776大历十一年39北游五台山,又朝峨眉。 777-783大历十二年~唐德宗建中四年40-46在五台山博览群书,又应大华严寺寺主贤林之请,讲演《华严经》多遍。 784-787唐德宗兴元元年~贞元三年47-50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般若院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后来又为弟子僧睿等著《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 788-790贞元四~六年51-53应贤林之请,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讲新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791-795贞元七~十一年54-58应河东节度使李自良之请,到太原府崇福寺讲《华严经疏》。 796贞元十二年59奉德宗诏令入京师长安,参加由罽宾国沙门般若三藏主持的译场,翻译南印度乌荼国国王所进的《华严》后分梵本。 798贞元十四年61《华严》后分译成,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 四月,德宗生日,诏入内殿开示新译《华严》宗旨。 德宗大悦,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 五月,诏命入终南山草堂寺造《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又著《普贤行愿品疏》一卷。 799贞元十五年62德宗诏授“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 799-804贞元十五~二十年62-67为太子李诵(即后来的唐顺宗)说法,并为他撰写了《心要法门》、《了义》、《食肉得罪因缘》。 805唐顺宗永贞元年68诏澄观驻锡长安大兴善寺,为其造普光殿、华严阁,并塑华藏刹,绘法界会图。 810唐宪宗元和五年73诏澄观入宫内谈法,敕令铸造金印,号“僧统清凉国师”,统领天下僧众。 812元和七年75宗密到长安云华寺拜见澄观,遂为弟子。 821-827唐穆宗长庆元年~唐敬宗宝历三年84-90诏封澄观为“大照国师”。 831唐文宗大和五年94文宗受心戒于澄观,在澄观大师的开导下,誓不食蛤。 836开成元年99文宗加封澄观为“大统国师”。 839开成四年102澄观圆寂。 终其一生讲演《华严经》五十馀遍,无遮大会一十五设,著述共四百馀卷。 768-771大历三~六年31-34奉诏到长安大兴善寺参加师子国沙门不空三藏的译经工作,任润文大德。 德宗尝请教佛法,澄观回答条然有绪,帝言下豁然有悟,遂事以师礼。 772-774大历七~九年35-37往剡溪(今浙江嵊县),跟随成都慧量法师学习《三论》。 775大历十年38到苏州开元寺,跟随天台宗第九祖,荆溪湛然法师学习天台宗教理。 776大历十一年39北游五台山,又朝峨眉。 777-783大历十二年~唐德宗建中四年40-46在五台山博览群书,又应大华严寺寺主贤林之请,讲演《华严经》多遍。 784-787唐德宗兴元元年~贞元三年47-50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般若院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后来又为弟子僧睿等著《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 788-790贞元四~六年51-53应贤林之请,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讲新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791-795贞元七~十一年54-58应河东节度使李自良之请,到太原府崇福寺讲《华严经疏》。 796贞元十二年59奉德宗诏令入京师长安,参加由罽宾国沙门般若三藏主持的译场,翻译南印度乌荼国国王所进的《华严》后分梵本。 798贞元十四年61《华严》后分译成,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 四月,德宗生日,诏入内殿开示新译《华严》宗旨。 德宗大悦,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 五月,诏命入终南山草堂寺造《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又著《普贤行愿品疏》一卷。 799贞元十五年62德宗诏授“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 799-804贞元十五~二十年62-67为太子李诵(即后来的唐顺宗)说法,并为他撰写了《心要法门》、《了义》、《食肉得罪因缘》。 805唐顺宗永贞元年68诏澄观驻锡长安大兴善寺,为其造普光殿、华严阁,并塑华藏刹,绘法界会图。 810唐宪宗元和五年73诏澄观入宫内谈法,敕令铸造金印,号“僧统清凉国师”,统领天下僧众。 812元和七年75宗密到长安云华寺拜见澄观,遂为弟子。 821-827唐穆宗长庆元年~唐敬宗宝历三年84-90诏封澄观为“大照国师”。 831唐文宗大和五年94文宗受心戒于澄观,在澄观大师的开导下,誓不食蛤。 836开成元年99文宗加封澄观为“大统国师”。 839开成四年102澄观圆寂。 终其一生讲演《华严经》五十馀遍,无遮大会一十五设,著述共四百馀卷。 发布时间:2025-06-06 14:53: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