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八】 内容: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 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 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上首,于一念顷,得见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第三位裨瑟胝罗居士,他说我开了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了一个三昧,叫佛种无尽。 我入了这个三昧,就见了这个世界的一切佛,从迦叶佛到种种佛。 我于一念之间,能见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 这又是一位普劝念佛,因为普贤愿行无尽,于是念佛无尽,佛种无尽。 底下就是彭二林的解释。 【此佛种无尽,皆由普贤愿行所生。 盖普贤愿行,俱以四无尽句而得成就。 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则佛种无尽。 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佛种无尽是为什么呢? 就是由普贤的愿和行。 (普贤十大愿王大家都很熟悉),由于普贤的愿和行,具有四句都是无尽。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 要虚空界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业也没有了,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愿乃尽。 当然这些都不可能尽,于是我的愿就无尽。 普贤愿具有这四句,这些都无有尽故,所以佛种无尽。 入这个三昧就是佛种无尽。 因为虚空无有穷尽、众生无有穷尽、众生的业和烦恼都无有穷尽,所以佛种无有穷尽。 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 没有佛般涅槃,走了,离开我们。 最好的例子就是隋朝智者大师,读法华药王菩萨品,药王菩萨焚两臂,经曰:是真精进,是真供养,读至此时,看见印度灵山一会,释迦牟尼佛仍正在说法,大会的诸大菩萨大阿罗汉,种种都在座听法,这个法会俨然未散,还在进行。 谁般涅槃了? 因为咱们是从生灭心所生见,说释迦牟尼佛般涅槃了,智者大师说俨然未散,法会还没散呢! 所以经云十方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就是如此。 大家也知道,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般涅槃,继任者是观世音菩萨,但是要知道这都是示现。 对于很多念观世音菩萨往生的人,他在极乐一定时间之后,阿弥陀佛就示现般涅槃了,观世音菩萨就成佛了。 对于念佛往生的人,那阿弥陀佛还照样在极乐世界是佛,没有般涅槃。 这都无碍。 各各所见不同。 在同一个地方,各各的法界是不一样的。 你就坐在我旁边,你就见观世音菩萨成佛,我就见阿弥陀佛还没涅槃:没有妨碍。 只许阿弥陀佛涅槃,才有观世音菩萨补位,是众生的情见。 这都是经上说的,不是我说的,这点我顺便说一说,免得大家担心,怎么阿弥陀佛还般涅槃? 十方诸佛毕竟无有般涅槃者。 【是知诸佛报化,该一切数,如阿僧祗品说。 穷一切时,如如来寿量品说。 遍一切处,如菩萨住处品说。】该一切数,诸佛的报化,一切数都包括在内,这个数目是无法说的。 这个是《华严经》阿僧祗品说的。 穷一切时,遍一切时间无有穷尽,此如来寿量品说的。 遍一切处,佛的报化身遍于一切空间,是菩萨住处品说的。 佛所现的报化身是如此,该一切数,广大不可说;遍一切处,无处不有;穷一切时,任何时都不要担心,处处有佛,时时有佛。 大家都是佛,佛就在这里。 不然怎么叫遍一切处,穷一切时。 就是当前这时候,释迦牟尼佛没有涅槃,不但在印度,就在我们这里。 五台也就在这里。 不是非得到山西去找五台! 【如是念佛,二际平等,生灭一如,尽未来劫无有间断。】如是念佛,二际平等,真谛和俗谛都是平等的。 生灭一如 ,什么叫生? 什么叫灭? 都是如。 如是我闻,也就是我闻是如。 就是一个 如字,如字非常重要:生灭一如,如字很妙,不一不异,如就是相同。 说两弟兄长的一模一样,如同一个人一样。 不是两样人才说是一样,说是如,就不是从二出来的。 两个人一样,既是两个人,便又不是一。 一和不一,都包括在如字。 生和灭就像水上划画,当处生,当处灭,生时就是灭时。 所以说生灭一如,这样念佛就一切平等,离开生灭了。 尽未来劫无有间断,这样念佛,没有间断,诸佛不涅槃。 这就是大成就的境界。 没有间断,便无生灭。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者。】念名字,我们都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个最胜的方便。 我们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 忆念本师的功德,遵崇本师的教导是首要的。 本师叫咱们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听话。 第三就是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越来越亲切了,越来就用得上了,前头难一些,深入一些。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就是我不管它能明白几分,只要一进耳朵,永远成为道种。 这一点是肯定的。 在座各位每一人,不管是多是少,殊胜的《华严经》,殊胜的三昧都历了耳根,大家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 此论所显是《华严经》的精华。 《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当时说法时,连大阿罗汉都听不懂,因此,我们凡夫要想完全能懂是很稀有的。 所以,有不懂的地方是很自然的;但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从咱们耳根过一过,永远成为极殊胜的道种;因为,它是经中之王。 这里面我们总多少能吸收一些,这都是醍醐,都是稀有。 不要为还有些不懂感觉不满,而应该认为能得到一点点启发,都是最殊胜的启发。 我自己也是这样。 问题越说越集中了,第一是念佛的法身,第二是念佛的报化身,怎么念呢? 我们就很难体会了。 是殊胜,是好,但是如何下手呢? 第三,就谈这个问题,直指了。 第三是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 怎么念佛的法身呢? 怎么念佛的报化身? 念佛的名字。 大家就觉得亲切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等等,都是念佛的名字,我们很熟悉。 念佛名字就是最殊胜的方便。 把念法身、念报化身的功德全都包括在里面。 就是日常很熟悉很亲切的方法,就是最殊胜的方便。 方便要深入解释,还有很多话。 用最通俗的话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 我们要度众生,要取得成就,我们要得到一个便利的方法,要有个法子,否则众生怎么得度啊? 法子要便利。 比方说有人得病,有人说赶紧飞到美国去,那有个好大夫,设备最好,可以治你的病。 但是一般老百姓怎么能到美国去啊? 要办护照,要多少美金的旅费,要大量的医药费,此方法行不通。 就跟没有一样。 比方,街道有个大夫,他是老大夫退休,专治你这病,就在你旁边不远,这就方便了,医药费很低,出门不远也就到了。 这就是方便。 念佛是最殊胜的方便,一切方便之中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最殊胜的。 特殊而胜过一切,就是殊胜。 所以,往往历代的祖师、历代的大德,把殊胜的、便利的方法传下来了。 我们要是知道这个提法之后,我们对于念佛名字的体会就深入了,念佛就亲切了,念佛的功德也就殊胜了;因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心境都不同了。 【夫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法身显矣。 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朕:朕兆,迹象。 法身没有什么迹相,没有什么踪影可以找,没有什么形相可以去摸、去抓、去看。 法身就是这样,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见,没有一切踪迹。 但是假借这个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显现了。 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 你念这一句的时候,佛的法身就显现在这一句之中。 所以它是最胜方便。 本是不可捉,不可摸的,但是假于这名字,法身就显了。 所以名字很有关系。 瓦匠在房上,要瓦刀,底下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 要泥,泥就上去了。 要水,水就上去了。 名字就是召实,念这名字法身就显现了。 报化无边,无边的报化身,广大得无穷无尽。 但是你就因为缘此名字,一切报化身都概括进去了,报化身都在里面了。 缘于名而无量无边的报身、化身,全概括在名字里头了。 此论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紧凑。 念法身功德无量,念报化身功德无量,怎么念? 一句名字,法身就显现了,一切报化身都概括在里头,无量无边的报身、化身都概括在里面。 底下引证《华严经》的经文。 【须弥偈赞品: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但闻佛名。 已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这首偈说为什么我们知佛名字,念佛名字? 说得很深刻。 我宁可受地狱的苦,而能听到名字。 我不愿意享受种种的无量的快乐,而不闻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 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样,一般人都贪图眼前的乐。 我宁受地狱之苦,地狱之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 自己就遍满地狱,处处都有自身在受苦,无停止的在受苦。 受刑死了,冷风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 偈说我宁可受这样的苦。 可是现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点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 但偈中这个精神是:宁受苦得闻于佛名,不愿意受种种享乐而不闻佛名。 天上快乐,但是很难闻佛名,修福的机会又少。 天上都很享乐,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机会难得。 所以,往昔无数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转,为什么? 就是因为没有听到佛名字。 佛的名字很难得闻。 证到阿罗汉,只知道咱们这个世界有释迦牟尼佛。 若不从释迦牟尼佛闻法,不知道他方佛。 那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他们,自己不可能知道。 所以,这一段说的很深,由于目光远大,看到三世因果。 无量劫来流转,就是因为不闻佛名。 所以我宁可现在受大苦,希望解脱。 只听见佛的名字,就是已植胜因,(种了很殊胜的因了),何况数数继念,一念一念相继呢? 【如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引证大智慧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台,求智慧。 智慧非常重要。 文殊菩萨特别提倡念名字。 大智慧的菩萨,才能体会到这。 文殊般若经说,欲入一行三昧。 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这,又修修那,又惦这头、又惦那头。 很多人念著佛,心里还惦著道教,惦记著气功,种种种种,都是心里不专一。 一行三昧,没有夹杂,很纯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么叫一行三昧? 怎么样去入呢? 入的办法就是应处空闲,你应该把空的时间抓住,利用空闲的时间,今天歇班就是空闲时间,不要去遛市场,东转西转。 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的舍诸乱意。 空闲的时候,你坐下来,把乱七八糟的思想舍开,不要心猿意马。 不取相貌,取相貌也就是观想,一行三昧不取观想。 观想功德很殊胜,但是比较难。 观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观。 心中不定,就观不起来,观不清楚。 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观了。 系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个佛上,不是一会念这个佛,一会又念那个佛,一会想往生,念阿弥陀佛,一会又有事想求观世音菩萨,一会又想财多,又念两句财神咒,这就不是系心一佛。 真正闭关修净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弥陀佛,专一。 专称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号。 可见大智文殊,专主持名。 随佛方所,端身正向,净土宗主张面西,这是文殊菩萨教的。 随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 这是为什么? 这也为了使人摄心。 有人问过善导大师,你干嘛要指方立向? 不是执著吗? 大师答:现在凡夫,指定方向,他心还不专呢! 你不给他指定方向,那他心里头更专一不起来了。 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那方,就冲著那方,心身都专一了,就是这一个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 能于一个佛一念一念相续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见到三世一切诸佛。 所以这是最胜方便,这个事谁都办得到。 谁都有空,坐下来,杂事不想了,就念一个佛,老念,就这样念佛,能见三世诸佛。 (能够见到不等于说一定见到。 你到底舍乱意舍得怎么样? 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这些条件都合了,决定能够做到。 )为什么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跟念无量无边诸佛的功德没有两样? 这又是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这里头没有分别,龙舒净土文,说要念多少多少声阿弥陀佛,不必这么兜个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不但是阿弥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里头了。 一就是多,是华严的道理。 所以,华严是殊胜难懂。 大包括小,须弥山包括芥子,都懂。 芥子包括须弥山,这就不好懂了。 多里头有一,无量中有一,一里头包括无量,包括无穷大,包括一切数,一里头有多,这又不好懂。 多少万年里头有分有秒,一秒钟里,有多少万年,这又不懂了。 这都是华严的道理。 因为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空间、时间、和物质都是由于众生的错觉,是爱因斯坦的话。 那有什么不可以? 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于你的错觉,大小的概念,就是错觉。 时间有长有短,是错觉。 有物质,都说物质是现实的,科学家现已认为,物质是错觉。 所以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导,有人认为念佛很浅,谁都会念,这是愚夫愚妇的行为。 那么文殊菩萨你能说他是愚夫? 所以,我们是遵崇了大智慧的教导。 净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讲持咒。 诺那祖师说,一个修行人有两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能忘:一个是本尊咒,一个是你的种子字。 至少要有一个不能丢掉,随时随地都得有,都是一个道理。 最殊胜的方便之门,大智慧的结晶。 【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又引证《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 念阿弥陀佛得到一心不乱,决定可以往生。 (达到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达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未证一心而信愿深切持名念佛者,生凡圣同居土)。 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 底下又引《华严经》两段文。 【又如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此人得见佛。 其数与心等。】以佛作为境界,我就专念这境界。 心要住一个境,有了心,相对就有个境。 佛就是你相对的境,你专念这一尊佛。 不是念这么一句,又念那么一句。 现在许多人喜欢杂,学了一个又学一个,这种方式不能专一。 专一才能熟,东练一练,西练一练,什么都练一练,你就是什么也不熟。 若能专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 【贤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若时常念佛,自心不动,则常常看见无量的佛。 念佛心中不动不摇,这个境界又高了。 这个念佛心中,如如不动,就可以常看到无量的佛,没有数位所能表达出来的那么多的佛。 常常看到这么多的佛,你就可以见到如来本体是常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说明念佛名字为什么是最胜方便。 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给众生一个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 不是要你到美国找个名医,告诉你那个方法,跟没说一样。 底下就要进一步讨论,华严这两段偈子有不同啊。 一个说是有数,所见佛的数跟心里念的数相等,一个说是无量多的佛,这两个差别在哪呢? 【前偈论持名,故言数。 后兼报化以彻法身,故言无量。 虽然人知有量之数,而莫知离量之数。 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 知离数之名,故终日念而未尝念也。 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遍摄一切佛也。】头一个偈子只说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没有离数。 后头心不动,虽然念而心不动,虽然念而离念,即念离念,念而无念,心不动;这种情形,就从报化兼彻到法身了,所以说无量。 见佛无量,并且佛是常住。 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数,而莫知离量之数。 有的人计数,一天念多少,不见得他一直在数量里头,他念的时候他能够离开数量,他也就离开量了,也能见无量了。 人都知道有在数量之中的名号,而不知离数之名,这个名号没有数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么数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实相念佛。 念佛的好处,就是从持名念佛,最容易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谁都可以做的方法开始,不知不觉,你可达到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时,你就离开了数位。 念佛的名字,也是离开了数的名。 你知道离开数的名号,名号不可以数量计,故终日念而未尝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没有念。 这与《金刚经》的话一样:我度尽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入涅槃,而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度的。 这都是般若。 即念离念,你掐数珠,也可以即念离念。 那个是形式,主要是终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 知离量之数,念佛的时候,知道这个数是离量的,你念一个佛,就是念一切佛。 这就把华严里的两个偈,一个有数,一个无量的原因说出来。 一个就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持名;一个是心不动的持念。 《弥陀要解》云:从事持达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觉变成理念。 离量离数,就是理念,也就是实相念,也即念实相。 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这个凡心成了佛心。 发布时间:2025-06-05 12:24:5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