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七】 内容: 【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华严经》在初会六品,《华严经》是七处说法,三处在人间、四处在天上。 华严很不可思议。 说时,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还有兜率天、他化天。 在四个天上,说此经时,有几次法会呢? 晋译华严是八会,唐译华严是九会。 (本论依唐译。 )初会一共有六品,完全说的是如来证了果位的功德。 【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二会至八会就有四会在天上说的,一共有三十二品,就讲阶次,一层层,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不取偏空而严佛土。】六位是专名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佛等六位。 从初住起到佛是六位。 所以在华严里头,都在介绍六位的因果。 为什么华严要讲这么多呢? 就是让行者昭廓智境。 原有根本智,再扩大你智慧的境界。 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 佛家这么富、这么广,不读华严不知道。 过去为什么出现《华严经》,就是因为龙树菩萨,大智慧,有一天他觉悟了,觉知过去行为都不对,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间所有的佛经都搞通了。 他就想,这佛教也不过如此,我都掌握了,我也可以当教主,再创个新教。 所以一个人进步之后,往往会有叉路出现。 龙王怜悯他,知道他的情况,请他到龙宫。 有很多人不信,龙宫怎么能去? 很多人还是唯常识论,不合常识的,他就不相信。 对于华严、楞严都是从龙宫中取出来的,都是龙树菩萨的功德,他们不能信。 龙树菩萨进了龙宫,读华严,这才真拜服了释迦牟尼佛。 在龙宫华严经最少的一种,就是现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成八十一卷。 读了华严,就昭廓智境、穷诸行门。 他在许多的行门里头,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取偏空。 空是对的,但阿罗汉证的是偏空,而不是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 而严国土,他也要庄严佛土。 不是依偏空而庄严佛土,就不是阿罗汉,而是大菩萨了。 怎么能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堕落成阿罗汉呢? 华严正应此机。 种种佛、种种功德、种种过程,让行者免于走上这一条弯路。 免于作了阿罗汉之后,多少劫,还得发心,还得求菩提果。 因为法华讲:那是化城,没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 最后还是都得成佛的。 他走了弯路,这样就让他走直路。 【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初会之中有普贤三昧这一品,这一品正显明了佛华严的全体。 佛是怎么样以他的功德来庄严他自己,最后成了究竟佛。 这就是佛华严的意思。 这一品就显现了佛华严的全体。 【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经里面说: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 这个三昧叫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这里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毗卢遮那藏身就是如来藏。 【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繁兴大用。】这个三昧依于法界为体,称法性,遍周一切,遍满一切,遍圆一切。 一切刹尘,大为一佛刹土,小为一粒微尘,都普身示现。 佛的身体都示现在里面,教导众生。 不舍尘劳,而能兴起大用。 此三昧是什么三昧呢? 在一切佛土、一切微尘中,都可以现身,都可以教导众生,可知:这不是沈空滞寂了,而是繁兴大用。 【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 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 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寻文自见。】世界成就品里说华藏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 这个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重世界,这个里头有清净刹土,也有浊秽的刹土。 咱们这个世界就是秽土。 丘陵、坑坎、有鬼畜和地狱,是一个不干净的国土,是秽土。 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不但没有三恶道,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 一切都是微妙殊胜,是净佛土。 华藏世界之中,有许多是净佛土,也有许多是秽佛土。 因为众生种种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为什么众生生到净佛土呢? 因为他心净,为什么我们在秽国土呢? 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净。 但是我们希望很快就要到净国土去,赶紧要从不净变成净。 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普贤十大愿王,深入到普贤十大愿王,就可以知道一切处无非佛土。 佛学院的学生想去五台,参拜文殊。 其实哪里不是五台? 这,就是五台。 哪儿不是文殊? 你自己,就是文殊。 所以纵横自在,大安乐。 一切时无非佛事。 所见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坚固,连颠倒执著都是佛的法身。 还有什么不是佛的法身,哪一处不是佛事。 所以,举足下足无非道场,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场。 所以全在当人,全在你自己。 你是什么见,你就是什么境界,你就有什么行动,也就是你的下场。 没有任何人来管你,都是自主的。 地狱是自己走去的,不是任何人拉去的。 抱火柱,谁叫你抱的? 是自己抱的。 看成一个美女,赶紧过去,就抱。 啊! 烧死了。 烧死了风一吹就活,可是这教训完全就忘了,再看还是美女,还要抱,又烧死了。 所以,众生就是很顽固,千生万死,不能觉悟。 不是佛责罚人让他入地狱。 《地藏经》里,佛拜托地藏,众生有一毛一尘的善根,就别让他入地狱。 所以我念《地藏经》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萨给我们托情时,老流眼泪。 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可以称性遍周一切尘刹,度化众生,其中有净土、有秽土。 能深入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事无非佛事。 至于华严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五十三参)。 【至善财童子遍参知识。 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裨瑟胝罗居士、俱以念佛一门而得解脱。】善财五十三参。 咱们是居士林,居士不要气馁。 当然,我们对出家大德一定要恭敬,但是居士也不是要自暴自弃自馁。 五十三参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在家人是多数,有国王、有外道、有居士、还有妓女,都是在家人。 真正的比丘、比丘尼,在五十三参里头是次多数的,多数是在家人。 底下引了三位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 根据他们对善财的介绍,让咱们知道念佛报身、化身的功德。 第一位介绍的是德云比丘。 第二位是解脱长者,长者就是居士,年长、富有、德高称长者。 还有裨瑟胝罗居士。 三位中二位是居士,一位是比丘。 此三位都是依念佛一门而得解脱。 首先介绍德云比丘。 【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 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德云比丘说:我得自在的解力,(我是比丘自称),而且是决定的解力;不是那些含含糊糊,自己也不大信得及,像是对又像是不对,不是决定的解力;而是自在的决定的解力。 信眼清净,对于物质形色的鉴别靠眼,对于事理方面的取舍靠信,可信才取,不可信当然舍弃了。 所以眼很重要。 开悟之重要就在此。 开悟了他就具眼了,他就有眼睛了。 我们也称智慧为眼,般若如有目,不然就如盲。 如盲而领了一群徒弟在一起修行,就是古人所说: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瞎子领著一群瞎子,大伙一块入火坑。 所以要具眼,眼很重要。 参方需具参方眼,参善知识,得有参方的眼睛,否则你参访谁呀? 看教要有看教的眼,看什么书,各种注解很多。 现在书多得很,尽信书不如无书。 什么书你都信,还不如没有书。 所以学佛、看教、参访善知识,都需要有眼。 德云比丘有决定的解,所以信眼就清净,眼睛很明很亮,明察秋毫,善能抉择,所以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 看一切境界,不于境界中发生障碍。 不是现代所谓的眼通、透视。 此指一切都能知道它的根本、照见五蕴皆空。 不是透视眼,看到你肉身内部,这眼还是糊涂眼,五蕴对他一点也不空。 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又是眼,用善巧来观察一切,普看一切,故名普眼。 又极明彻。 所见一切都是法身,没有不是法身的。 于是所行没有不清净的,由于有清净信眼,故能具清净行。 此一段就是念法身佛的境界。 底下就念报化身佛了。 往诣十方一切国土,到十方的一切国土去,去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常念一切诸佛如来,老在持念佛的名号与功德,于是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 这一段就是念报化身佛。 这不是阿罗汉境界。 阿罗汉不知他方佛,他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有释迦牟尼佛。 他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阿罗汉不知道。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 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 随顺法身,起于报化。 法身无量,所感报化亦复无量。 故下文云: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 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 由于法身,流现报化身。 法身无量,所感报化更是无量。 德云比丘说: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由于随顺法身,由法身就起了报身、化身,法身无量,所以它能流现报、化身亦无量。 德云比丘到十方看佛。 在东方,见多少佛? 非是数量所能说得出来。 东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是这样。 【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所以,常念报、化佛的功德,礼拜恭敬,忆念、赞叹、总持诸佛的法,这叫做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这是个什么法门? 就是忆念一切诸佛的境界。 忆念:老记著。 念:想念。 亿念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 诸佛别无境界,诸佛另外没有什么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这又把刚才说的话重覆加深了。 诸佛没有别的境界;唯一的就是用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 适合众生的根器,你所需要的、你所能接受的、你所能修行的,来告诉你、教导你、接引你、为你作佛事。 所以,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方便都在其中。 这就是因为是智慧光明。 有这个智慧光明,就可以知道众生种种的根,可以因你的根而救度你,这是为什么? 只为佛是大慈悲。 既是大智慧、大慈悲,这么作不就是大愿力吗? 菩提心是什么? 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结合。 所以,我们要想成佛、要发菩提心。 要求智慧、要增长我们的慈悲、要发大愿。 三个融合为一,不是三个东西拼成的,而是融合成一体的。 【此念佛人亦复如是。 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 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 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念佛人也是如此。 由于你信解具足,一部《华严经》讲的就是信、解、行、证。 具足信解,最重要。 首先是个信字,所以信字上,我们必须要深入。 深入这个信,还有一个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 《金刚经》赞云:破疑生信、绝相超宗、顿亡人我解真空。 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不要听任它存在。 要主动,要作努力。 那些地方有怀疑,要把它破除。 破疑,疑与信是对立面,疑破了,信就生长了。 所以,信解二者,有时是不解不能信,有的时候是不信不能解;这两个可以互相促进。 因为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你理解了,你就真信了。 就这么循环,这么增长。 信一点,多理解一点;多理解一点,更信一点;更信一点,更深入理解一点。 这就对了。 信解具足的时候,就怎么样? 就入佛智慧。 就进入到佛的智慧,不要小看它。 由观行具足故,你的作观、你的行持具足,你就可以见佛光明。 智慧光明,不从人得。 智慧光明不是别人给你的。 唯藉缘因得显发故,智慧光明是靠缘因,才能够显发。 缘因二字又是一个名词。 我们讲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 此处缘因,即缘因佛性之缘因。 正因佛性就是众生本有的佛性。 譬喻像木头里有火。 古人钻木取火后,人才吃熟东西。 木中有火,譬喻人中有佛性,就是正因佛性。 什么叫缘因佛性呢? 木头有火,这桌子为什么不自己烧起来? 必须得钻,它才出火。 所以要有缘因,这缘字,要有外缘。 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你本来有性德,你必须修德有了功效,你本来的性德才显现。 所以依靠缘因。 缘因钻而火出,达到目的了,火出来之后,木头也烧光了。 一切了了,了因佛性。 此譬喻很好。 木中有火,是正因佛性。 钻木取火,缘因佛性。 火出木头也烧完了,了因佛性。 这才究竟。 此处说明,智慧光明不是谁给你的,是靠了缘因。 缘因也可能由于某人的启发、某人的帮助。 但是,总之最后是通过你自己。 这个缘因,靠缘因,你得修,修德有功,就能显发性德。 【下文又开诸大菩萨三七念佛门。 尽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处,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说法,念念佛灭度。 一以自心无边智行而为其体,本具三身。 一念相应,名为念佛三昧。 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十方:空间。 三世:时间。 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每一个小小毛头里,一念一念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都有佛示现灭度。 所以小的说法从来没有间歇,众生只是不闻。 这一切,十方三世甚至一个小毛端的地方都有,一念一念间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之间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之间都有佛在灭度。 都是以咱们的自心及其所有无边的智慧和行持为本体。 本具三身,咱们一个人本来成佛,此《圆觉经》的话。 本来就具足三身,这就根据圆觉,本来成佛。 一般说本具法身,修了之后,才能成就报身、现化身。 《圆觉经》、《华严经》、最高的圆顿教,则言三身本具。 一念相应,自己的心念与此本具者一念相应,这才是密宗所谓母子光明会的正确含义。 相应是什么意思? 打个比方,一台电视机把它调好了,发射台的节目就传到你这里来了。 调好了,就是你的电视机与发射台相应了。 调不好,什么也没有。 没有相应,慢慢调,不著急,电视机没有坏,坏了则一点声音、一闪光亮也没有,电视机没坏,发射台也在发射,就是没相应。 一但相应了,什么节目都来了,相隔万里如在目前。 一旦相应,这叫什么,叫念佛三昧。 你本身就具有三身的佛,你现在能够念念之间相续,有一念跟本身的三身佛相应,就开始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为什么殊胜呢? 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 华严讲了无量无边的三昧,只要入了念佛三昧,这些三昧都摄在里头。 不需要像王龙舒居士,自说的,在念佛号,还要念多少多少亿阿弥陀佛,因为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 一念相应,念一佛就是念多佛。 入一个三昧,就遍摄一切三昧。 所以,我说过我们研究这个,华严,经中之王。 《华严经》讲念佛,讲种种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 所以这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 我们要重视。 以上是德云比丘的无上开示。 下面是第二位解脱长者对善财的说法:【又如解脱长者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解脱长者讲我能够入什么呢? 又是一个法门,他能够进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也即进入这个三昧,如来没有障碍不能局限,无有穷尽的庄严与解脱的法门。 【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 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 我若欲见旃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花世界宝莲花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参见十方无量无边如来。 彼诸如来不到我处,我也不到彼如来处,可是我就见到佛了。 我要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想见就见。 其他很多很多世界与如来,都是愿见就见。 【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 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 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 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 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这一段很深入。 如果说所现的一切佛都是如梦、如响、如幻,这还容易懂。 现长者说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 这我心,不就是法身吗? 从法身流现出一切诸佛,诸佛都可说是显现;那么,法身是真实,称为真如,称为实相。 这个我心,应是真实,怎么也如幻了? 从下一句诸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 可以深入。 自心像是水;佛,像是水中现出的月亮,是水所现的影像。 诸佛是自心所现,如水现出月亮,月亮是所现,水是能现。 能把它现出来是谁? 是水,自心就像水,诸佛如影像。 自心是能现,佛像是所现。 在有能有所的时候,能和所是对立的,是二,所以都是幻了。 在禅宗可以体会这个道理。 唐朝肃宗皇帝问南阳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御? ,国师回答:檀越(施主)踏毗卢顶上行(即是你应在毗卢遮那佛的头顶上行走)。 皇帝说:寡人不会(我不能体会)国师说: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正表禅宗要超越法身,叫做法身向上事。 禅宗称初开悟为到法身边,破重关就安住于法身。 还有第三关,是法身向上。 重关是安住于法身,宗下叫做陷入法身量中。 法身向上才能见与佛齐,(知见才能与佛看齐)。 禅宗三关齐破的人,他的见和佛见是一样。 到了向上一路,(从法身还要向上),这是一件大事,是大志气人做的事。 我们往往一点点就满足了。 所以国师说陛下应该在毗卢遮那佛顶上行走。 法身向上,这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 所以自心现一切佛的影像,一些影像以及能现的身心,悉皆如幻如梦如响如影。 禅宗的法身向上,与密宗大圆满相通。 所以,密宗在毗卢遮那佛上又添了一尊佛叫阿达尔嘛如来,就是表示法身还有向上事啊! 【所谓无碍庄严解脱者,离一切相,成一切相。 虽然如梦如幻,而亦不坏梦幻诸境。 若不入此梦幻法门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连等在逝多林,不见如来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什么叫无碍庄严解脱呢? 是离一切相,成一切相,总是不落两边。 离一切相又能成一切相。 与法身无相、亦无不相、能现一切相是一个道理。 离一切相,成一切相,虽然如梦如幻,但也不坏梦幻的境界。 所以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就是梦中佛事,不坏梦幻之境。 如果不入这个梦幻法门,也就是沈空滞寂,不动了,无为了。 就同舍利弗、大目犍连当年在法华会上一样,对于会上种种的佛的说法、种种的佛力变现、多少大菩萨成佛、多少人证菩萨,这种殊胜的事件,舍利弗、大目犍连同瞎子聋子一样。 所以,这部经现在大家听不懂,是很当然,连阿罗汉都跟瞎子聋子一样。 我们能够听一遍,能听懂一点就是好的。 有很多道理确实很深。 我们为什么要不坏梦幻境界呢? 就是免得像他们阿罗汉一样,当年参加法会,如聋如盲。 佛说法华的时候,很多大阿罗汉痛哭流涕:如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 在一个法里头,一直跟著佛,佛始终说的是这个法,这些人就不知道,如聋如盲。 下为第三位。 发布时间:2025-06-05 12:21:4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