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二】 内容: 贰、辨体本论之体,就是一真法界。 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说的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与一真法界实际是一回事。 法界就是统摄一切万法,所以叫法界。 怎么说一真法界呢? 体是绝待的,没有对待,不是二,称为一。 是真实无妄,所以叫真。 不二,离妄,统摄万法,就称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一解释,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 这比统摄万法又深了一步。 一切互相彻,你能彻我,我能彻你,此交彻也。 融摄:互相融,互相摄。 互相融、互相摄、互相交、互相彻,可以拿屋里的灯光作比方。 烛台有光,顶上的灯各个有光。 屋子里的光亮,是由于烛台与全部电灯所发的光。 谁能分别这室内哪一块是烛台的光? 那一块是顶上的灯光? 不可分。 所有的光,每一个光都遍满全室。 每一处都有各各发的光。 这就是交彻、交融、相摄之意。 你摄了我、我摄了你,你融到我里头,我融到你里头,交彻融摄。 以我们的譬喻推广到一切法,一切法无不如是。 这样的一个不二不妄一真的法界是什么? 就是诸佛平等的法身。 佛的法身是平等的。 《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法身还有什么高下,不但佛与佛的法身无有高下,一切都不二,还有什么高下,大平等之法。 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 都没有,那不就是断灭了? 不,唯一真实。 唯一真实,那你说是不是有? 你要想! 告诉你不可思议。 刚一要想,禅宗多少捧打下来,赶出去。 所以称为一真法界。 一尘一毛无不是一真法界。 不但广大无边的是一真法界,极微细的电子、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中微子,都是一真法界。 到了华严境界,小就包括大,毛端刹海。 一个毛端就能容纳刹海,小中可以包括大。 咱们的常情大包括小,多包括一,但华严一多相即。 一万包括一包括二,一跟二包括一万。 又华严延促同时,一秒钟和一万年是一样的时间。 艾雷斯艾,爱因斯坦,懂此道理。 他的一个朋友死了。 他说:你死了,不久我也就会来了。 他又说这都是错话,时间是人的错觉,物质也是错觉。 错觉与妄想正好相似。 错似妄,觉似想。 我们说妄想,他们说错觉。 时间就是错觉。 现在时间、空间、物质,这些概念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佛教前途光明。 要知道不是指现在,信佛的人多了,交供养的人多了,有大光明在前头。 科学家非常惊讶释迦牟尼的大智慧,现在如此努力,才以实验做出来,可是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了。 为什么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本体? 因为清凉大师把华严的一真法界,分为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事,种种事相,大地山河,男女老少,有凡、有圣、有因、有果,都是事,这是一个法界。 理法界,都是本体。 离言思、离名相,本来就不生不灭,这也是一个法界。 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现种种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相妨碍,叫理事无碍法界。 还有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所独有的。 小跟大,本来有碍,它无碍。 大的可以包括小的,小的包括大的。 多与一,人们是有碍,多包括一,十包括一。 三包括十,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常情就不好懂了。 它无碍,事事无碍。 一秒钟包括十万年。 华严分为四法界,《起信论》云: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 所以我们说,以一真法界为体,是有所依据的。 彭际清(二林居士)如此说: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事法界。 修持是事。 要一心念佛不参杂别的。 不是念佛之外,还练气功,那就不是一心。 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了事法界。 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入理法界。 念著念著,心与佛在自己心中都没有了;本有的一真独然透露,就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 就入理法界。 寂然不动,生佛俱泯,这些事相都没有了。 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入理事无碍法界。 这个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从体起用,从性起修,全修在性,大用齐彰。 一人念佛,光明遍满全法界。 小说一人念佛有四十里光明,此对凡夫说的。 要是圆人,遍满一切,大用齐彰,理事无碍。 所以不起于座,分身尘刹,广度无边众生。 一人念佛之功遍满一切处,此大用也。 非心非佛、神妙无测、入事事无碍法界。 非心非佛就离开一切了。 神妙不测,此境界非凡夫所能知,事事无碍。 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所以华严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体,以诸法实相为体。 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 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 起心念佛方名始觉,生起念佛之心才是开始觉悟,故名始觉。 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本觉,始觉就合本觉,始觉合本,此最重要。 始觉合本觉才称为觉悟。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就到究竟觉。 由于一真法界为体,所以你本心就是佛,起心来念,念什么? 念佛。 佛是什么? 佛就是你自己,无量光寿就是你的本体。 参、明宗我个人体会本论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 整个华藏世界就是毗卢遮那说的法。 说华严经时四处在天上说、三处在人间说。 七处八会、或九会,由于两种译本不同。 华藏世界讲十方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庄严,持名就入华藏,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 持名往生,就入了华藏。 再加上一句华藏入名字,如果能够信、能够理解,这个名字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信解就深入了。 信解深入了,就是往生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说华藏入名字? 根据此论所言:弥陀全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切一切就是华藏世界。 华藏依正悉入弥陀名字。 华藏世界一切依报,就是一切佛土庄严,一切正报,就是一切佛菩萨;都入在阿弥陀佛名字里面。 所以说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彭二林又说:持一佛名入全法界。 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里面。 论云:名字即法身,名字不异报化。 一个名字,法身、报身、化身全在里面。 又云:此土行人(即娑婆世界之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大多数人是此情况,还起惑,有疑惑)生同居土。 西方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这种惑业未断,但专念、修功德、回向的人生到凡圣同居土。 第二种人欣厌既切,欣慕极乐的心,厌离娑婆的心都很切。 厌离的心很要紧,很多人厌离的心没有生出来,对娑婆世界还是很留恋,那就欣愿不切。 粗漏渐除,惑业即漏,所谓见惑、思惑。 见惑有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断了见惑成初果。 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细的。 一直到无色界的贪嗔痴慢都断了,证阿罗汉。 现在不去证小乘极果。 但欣厌很切,粗漏渐渐消除。 粗漏指粗的邪见、身见、边见、粗的贪嗔痴慢渐渐消除。 并且闻法增进,这样念佛求生,可以生方便有余土。 比凡圣同居土高。 若修圆教为因。 我们所讲的华严是圆教,以圆教作因,从这里发心。 深达实相,很深的了达实相。 以普贤行愿,以普贤十大愿王作自己的愿,回向西方,就生实报庄严土。 亲承佛记、分证寂光。 所以,此论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还希望大家以圆教为因,可以上升到实报庄严土。 生实报庄严土,就是大菩萨,一生大成就。 上品上生,分身到无量佛国去闻法、去受记,到无量的世界说法广度众生,分身无量无边。 净土宗的成就是如此的成就,但须以圆教为因。 若没有圆教为因,那只是前面同居土、方便土的成就。 此即造论的意思。 把华藏入名号,华藏的一切都入名号之中,如此念,深达实相,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 此即宗,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 华藏就是极乐世界。 肆、论用用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极乐,一生成办为用。 首先叫你发菩提心,三辈往生要发菩提心。 论如此细说,就是要你发菩提心。 菩提心浅说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此是最粗浅的说法。 以大智慧来说,此论所表达的就是大智慧。 发起此心,一向专念,是《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此可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办,过去多少生没有成功的事,现在这一生成功了。 我还可以抖胆的向大家说,修什么法门,如果不求生净土,一生成办就没有可能。 纵然是有,那是极少的。 密法,统计下来,从解放到现在,有六个人化光。 中国有十亿人口,解放以来四十年。 四十年来,十亿人之中,只有六个。 一亿人也摊不到一个,一万万摊零点六,经过四十年。 北京才一千多万人口,离一万万还远啦。 总之,此百分数看来,是很不容易的。 论上说: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 如果真正能够有决定的信、决定的解,知道一切佛不离开自性。 起勇猛心,起担荷心,要觉他,既要觉他,先要自觉。 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 劝人发菩提心,如果信心有了,决定的信心,知道一切佛不离自性,起了勇猛心、担荷心,就跟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一样。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就是华严的道理,因果同时。 都是超情离见。 如果大家都在情见之中,对于这些事就是怀疑,这怎么行? 咱们的情见都是错觉。 爱因斯坦说都是错觉,佛早就告诉你是妄想出来的。 而且《无量寿经》说如果对于佛的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智、最上胜智,不能明了的话,就是往生,也在边地。 若对于佛的智慧能明了,但对于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跟法身佛平等平等,无所欠少,你也只能生边地。 所以造论者的用心即在此。 不但希望大家往生,还希望往生的品位高一点。 此即造论的苦心。 我们今天有这个共成会聚,也就是希望在这个地方提高一点。 这个提高一步,往生之后,你到那边大大的提高一步。 如是因,如是果啊! 第四个就是用,就是劝你发菩提心,你这样发菩提心,就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发菩提心是一样的。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这样往生,不会落到边地疑城里,多少年不见佛,只有菩萨来跟你说法。 为什么? 佛跟你说,你也不懂,华严会上的阿罗汉们都如聋如盲。 发布时间:2025-06-05 12:02:4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