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一】 内容: 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诸位大德,我们共同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不离因缘。 此中有殊胜因缘,可分五方面来说:一、我们都知道,华严是经中之海。 海表示广大无边,无穷无尽。 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 华严在佛法中又称为经中之王,最尊贵、最高深。 华严讲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只有华严讲得最清楚透澈。 华严的特点是事事无碍法界。 华严有十玄,因此最尊。 今此论名为华严念佛三昧论。 华严二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 此名太长,故取华严二字代表。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教,乃最高之法。 在华严中讲了种种三昧,无量无边无穷的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之一。 但是,念佛三昧是《华严经》中所有一切三昧之王。 此论单讲华严念佛三昧,经是经中之王,所提倡的三昧又是三昧之王。 很自然的,此论是王中之王、殊胜中的殊胜、尊贵中的尊贵。 因此,称为法殊胜。 二、讲此论要有书可读。 圆德法师印《龙舒净土文》,将此论附印出来。 有书是另一殊胜。 若无书空谈、没有文字可看,讲完就完了。 譬如受灌顶,灌顶时很有收获,过了几天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有了书本,此为另一殊胜因缘。 三、现有这么多人来听。 居士林的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 有这样一些发大心的信众,是讲经条件。 否则,像生公对著石头讲: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此为特例,不希望成此特例。 这么多人在座,又是一个缘。 在家、出家、大德、大居士顶风冒雨来参加,共成一个殊胜的法会。 四、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长吕老居士再三提出要谈此论。 此即有因有缘,我才来向大家汇报。 五、我大病不死,得讲此论,此为另一因缘。 有这些因缘,所以人人应当生出殷重心,难遭难遇之想。 另外要提一提,当年佛在说华严的时候,在座的都是阿罗汉,智慧第二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连他们都不懂,其余更不用说了。 这些阿罗汉们如聋如盲,好像跟聋子一样,好像跟瞎子一样,参与了法会。 但对法会殊胜的内容,殊胜的言教,听了,与没听一样,此为如聋;看到,与没看一样,此为如盲。 因此,今天的内容,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时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满意。 就连大目犍连、舍利弗都还吃不消。 至于不明白,听了有什么好处? 这因一经于耳,功德就不可思议。 这里许多文句来自《华严经》,今天的研究等于研究《华严经》,研究《华严经》三昧中的王,亦即经王中的三昧中的王。 是如此重要的论,大家应有庆幸之心,说者、听者都生难遇之想。 若说佛教经、论,在开始研究之前,要应当先知道这部经、论的纲要。 心中先有一个轮廓,再去看经、看论,收获就大。 所以,天台宗经典,一开始先讲五重玄义。 华严宗更多,十门分列。 第十门讲经文,讲经文之前有九门,此九门都是经文之外,是总结提出的。 我的大经解,就是用华严十门。 这次按天台的五重玄义,较简。 五重玄义为:一、释名。 解释论的名字。 研究经论,先要把名字弄清楚。 日本到处都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石头上都是,有些大德临终就请人念经题。 所以说,名字很重要。 名字把一部经论的特点包括进去了。 因此,先讲经名,大家看其他经论也应注意此点。 二、辨体。 经以什么为体,本体是什么? 经中说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么为本体。 言说是形相,是文字相。 这些相是从什么体里显现出来的? 知道体,才知道根本。 所以,我们看一部书,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体是什么。 三、明宗。 宗旨是什么。 上次《净土资粮》就讲了一个《阿弥陀经》的宗,即蕅益大师指出的信、愿、持名四字。 全部的内容,全部的理论,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 《阿弥陀经》就是要信,发愿往生。 难信之法,要信。 发愿,愿生彼国。 还要念。 一经宗旨就是信、愿、持名。 四个字把一部经就概括了。 就是要好好信、好好发愿,好好持名。 四、论用。 作用,讲此论的作用。 五、教相。 讲此论属于哪一教。 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不同的教就是为了不同的物件。 佛是随机说法的,说的内容就有分别。 小乘就不谈成佛;始教羼提不能成佛;终教羼提也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祗劫;顿教一刹那可以成佛。 所以,先要知道是属于那一教。 一刹那成佛或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说的,但物件不同,所说便不同了。 再说,时间是由于大家的妄念,说一刹那、说三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 要知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要知此论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 两种说法不一样的时候,应该依了义教。 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义。 有时看书、看论,不看注解倒容易,一看注解,拦路虎,就拦住了,因为它讲五重玄义。 我们现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质,虽只是十五页的短论,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义。 壹、释名华严念佛三昧论。 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 《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只有七个字,这个经题是最全面的经题。 经题往往包含三个内容:人、法、喻。 《佛说阿弥陀经》只有人。 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弥陀是彼土的佛。 此方的佛说彼方的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没有人,金刚是喻,般若波罗密多是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 七字中人、法、喻具足。 大方广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讲体,以常遍为意。 体是大,是常,无生无灭,竖无初际,无始,找不到开头,未来也没有头,此就时间来讲。 空间则遍满十方一切处。 此体就是如此,无生无灭、无始无终,遍满一切处。 所以,大即常与遍。 方是以轨持为意。 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 桃树的桃花就是那样子,保持它自己的相。 李树的花、叶、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 法就是如此,一为持,各个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 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则知其含义,轨持为意,此为方。 广言用,以包博为意。 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 第二种说法,方是相大,广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体大。 体是离开言与思的,体是什么? 用语言,思想都不能解。 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 语言就是言,分别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别。 那么,此体大是什么? 离言思,就是说现前自己一念介尔之心,介尔之心就是极微小的一念之心。 永远没有变异而包摄一切。 (底下还要细说),此部论,此点说得很精彩。 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尔一刹那一念之心,而这一心就是永远没有变异,不生不灭,摄一切法。 一切法都从此体生。 从体流出相,流出用。 一切法都从体生,体就是你的一念之心。 方是相大,也是离言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就是介尔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净自在、常乐我净,无量无边的功德。 方的含义如此,此相大,一切殊胜之德皆此相。 用就横具十界因果。 十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于此。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 广度众生就是菩萨法界。 自觉就是罗汉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因,就得声闻缘觉的果。 以六度万行为因,就得菩萨的果。 以大方广为因,就得佛果。 我们一般说大,都是一个对待的大,桌子比相机大,房子又比桌子大,还有比房子大的东西。 总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为对待的大。 华严之说,是没有对待的,绝对的。 有二才有对待,到了无二,还有什么对待? 所以维摩诘入不二法门。 入不二法门是什么? 离开了二。 谁要能离开二,就入不二法门。 不要等别人给你证明入了不二法门。 离开了一切分别,就入不二法门了。 以上解释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修行证到什么? 证到大方广。 佛是觉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觉悟的人。 是觉圆果满,觉都圆了,圆觉;果都满了,果头的佛,最尊! 觉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 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也圆满,所以,成了佛。 据《华严经》,佛有十涵意: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种智。 三、离烦恼障。 四、离所知障。 所知障,知识份子确实要注意。 都知道烦恼障贪嗔痴不好,而不知道本来不懂的,现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 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 所知障非常麻烦,所谓事障易遣,理障难除。 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见,承认这个,不承认那个。 要闹派系,这宗说那宗,这一派说那派。 固执一宗一家之说,不能圆融。 这些都是理障,以为就是自己这个意,其实呢,不见得。 四十二章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偏偏要信自己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所知障。 所知都成障碍,佛就离开这个障。 五、于一切法,能自开觉。 六、能让他开觉。 七、于一切种相,能自开觉。 八、于一切种相,能让他开觉。 九、如睡梦觉,佛就是睡醒的人。 我们就是在梦中的人,佛就是这么平等。 佛醒了,我们在作梦。 作佛也是在梦中,大作梦中佛事。 是个好梦,但是还是究竟没醒。 要知道它是梦。 我们作梦都有此经验,梦里头,啊! 我这是作梦嘛! ,这就要醒了。 我们知道这是梦,那就要觉。 佛就是睡梦中觉醒了。 十、如莲花开,莲花开了是极其自然的。 每一个花苞都要开,佛开了,我们还没开。 佛就是这十个涵义。 到华严,什么都是十。 此其特点。 此为第四个字佛,是人。 华严是喻,比喻。 华就是开花的花。 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庄严法报化身。 芬馥万行,荣耀众德。 花又香又好看,表示万行所结的果,是一切众德所形成的。 花喻此。 一切神通,一切妙相,来作为庄严,此华严之意。 花也有十个涵义。 花不仅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银、作装饰者。 如密宗的佛像的璎珞,是宝所成的,这也算花。 耳环、钏镯也都是庄严之具。 飘幡,身上披的飘幡为衣、绸缎的重裙,这一切庄严之具。 珠玉金宝也可以严身,也是花。 花有二种,一种是草木的花,一种是金玉所成的花。 都可庄严其身。 花有十种涵义:一、含实。 花能结果结籽。 二、种子表示含有性德。 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现,由性德再出现修德。 三、光净。 表示本性本来是很明显的,花很光莹、很洁净、很微妙。 四、适悦。 谁看了花都很高兴。 顺物之机,应一切众生的机,大家欢喜。 五、引果。 能结出果子。 六、端正。 七、无染。 八、巧成。 花开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 花味香美。 十、开敷。 心开。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开悟、开解。 心被捆上了,又放开了。 开敷为意,从此点看,有很深的涵义。 这十种里,有的是通于二种花的,有的只限通于草木花的。 严是庄严之意。 万德、万行都圆满了,拿来装饰佛的十身。 所以佛华严是喻与人放在一起。 佛是觉悟的人,万德圆满之所庄严。 这个代表人,能证的人。 此人证了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 也可以说大方广也是体、是性德。 从大方广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华严。 有一点觉悟,便有一点庄严。 最后,又证得大方广,是修德。 所修又全在性中,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以上,经题七字中,解释了六字,此为别名。 经是通名,一般解是贯、摄、常、法。 到了华严又是有十个涵义。 一、涌泉。 像泉水涌出来。 二、出生。 经里能辗转出生殊胜的妙意。 三、显示。 显示佛的知见。 四、绳墨。 木匠用带墨的绳子在木上弹出一条墨线,然后完全依照这墨线来施工。 表示经中指示,应依教奉行。 等等。 智者看到经题就能知道经的全部意思。 忙人见经题亦能得利益。 华严是经中之海、经中之王。 这个经题只能很粗浅的做一介绍。 念佛三昧。 此三昧在《华严经》内,所以才叫华严念佛三昧。 华严里讲了种种三昧,什么叫三昧? 三昧的含义就是正定、正受。 正定:戒定慧,禅定。 定有种种的定,正定,相对的还有邪定。 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 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 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 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称为邪法。 大家知道向上很难,趋于下流是很容易的。 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 所以,有的人修行说:你这不好,你开了鬼眼,通了鬼脉。 就跟鬼打通了。 所以,看到许多阴间的情形,看到许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现鬼的特点。 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墙壁挡不住鬼,地也挡不住鬼。 人就不行,不能从墙过去,从地下出来。 得鬼通是进步是退步? 这问题要好好想一想。 许多佛教徒对这些事,还不能很明白。 有人自己可以坚持,但不能够劝动别人。 这些东西要有分别。 无分别中还有分别,有分别中还无分别。 此处是正定、正受,分别于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 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观想佛也好,实相念佛也好,用这个去修,这个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谓的念佛三昧,修这个三昧。 当修行有所成就的时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见了种种瑞相,此为果上三昧。 当然,三昧有深有浅,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 念佛三昧也是华严讲的。 妙叶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 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 圆满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 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 这就是华严的道理。 懂得华严之后,就是圆人。 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赶紧修观音。 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 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 有的人就忙乱不堪。 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 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 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 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 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么? 也不是。 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 蕅益大师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宝,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诸三昧宝。 不是世间所要的宝、要饮食、要汤药要卧具。 而是,能给你一切无量无边的三昧之宝。 所以,一个念佛三昧包括这么多。 如转轮王,转轮胜王统摄四天下,统摄一切诸三昧之王。 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最圆最顿,顿是顿然成就,一生成办。 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顿法,顿法是刹那成就,至圆满至顿之法。 以上是二位净土宗大德所论。 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所以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这个话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帐,劫是极长的时间,没法说了。 亿劫:万万劫,数位大的不得了,电脑都表示不出来。 那么多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就能消。 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胜. 论里说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是佛,一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 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 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 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释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称为宝王三昧。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 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 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暂闻亦不能。 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 这是给我们证明。 大家能闻,证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 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论就是优婆提舍。 指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对于佛的教义,做了一些解释,设了一些问答,这些著作称为论。 以上说明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的论题。 下面介绍作者。 他是受过菩萨戒的大居士彭际清,字绍升,号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间大居士。 世代宗儒。 此论有篇自序。 《居士传》是他做的,《居士传》最后:有自撰的知归子传很简单。 只说:为儒,父亲都以文字官于朝。 年未冠(不到二十岁),就以儒言取科第。 就我所知,他父亲是尚书,他本人是进士。 后为官,最后都放弃了,专研佛教,著作很多。 第一部著作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些删节。 王龙舒著有《龙舒净土文》。 他把四本《无量寿经》会集成一本,称为大阿弥陀经。 作了第六种《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一共九种。 净宗学会把九种合印,很好。 (一)汉译、(二)曹魏译、(三)吴译共三本。 (晋译了五、六次,都未传下来。 )唐《大宝积经》中有一会,是无量寿如来会,是第四本,唐译本。 第五种宋译。 存世者,即此五种。 王龙舒居士取四种原译会集成大阿弥陀经。 流行很广,大德引用多采此本。 王是站著往生的,是宋朝进士。 此本缺点是会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语言写的内容。 此点有毛病,后人若用自己的语言作为佛说的,便是大妄语,这个例开的很不好。 彭二林就想补救,但没有会集,他把魏译本加以删改简化,成第七种。 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注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 第八本是魏承贯,清咸丰年间人,用五种原译会集,想尽量不要犯王龙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觉还是犯了。 仍有些文句不是经中原有的。 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种,公认完善了,圆满了。 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才完成。 《无量寿经》出现了善本,是现代人的福报。 现国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经解国外也在印,在讲,录音复制。 此经大放光。 彭二林删节了一种,成了第七种,而且还作了无量寿经起信论。 另外,他有观无量寿经略论、阿弥陀经略论、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绝疑论、居士传。 还有二林居士集。 他是一位深入禅宗、深入净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 跟莲池大师的风格很近,禅与净土密切结合。 发布时间:2025-06-05 11:56:5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