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内容: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 有菩提树。 高四百万里。 其本周围五千由旬。 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 华果敷荣。 光晖遍照。 复有红绿青白。 诸摩尼宝。 众宝之王。 以为璎珞。 云聚宝锁。 饰诸宝柱。 金珠铃铎。 周匝条间。 珍妙宝网。 罗覆其上。 百千万色。 互相映饰。 无量光炎。 照耀无极。 一切庄严。 随应而现。】在佛道场(修道之处叫做道场),有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就更高了。 上述的宝树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宝树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将是四百万里,或者更高。 看来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说很多的千。 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 有人挑剔说树太高,这个叶子分布的不够广。 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底下还有极高的宝树,又不能把阳光都挡住了,所以树长得细高。 这种树是一切众宝自然和合而成。 华果敷荣。 这个菩提树的华与果,开敷得繁茂旺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相,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 复有树上头的庄严,有青、绿、红、白各色的摩尼宝,就用这众宝之王的摩尼宝来做璎珞,悬挂树上。 树上还有宝柱,宝柱彼此之间要有联接,这个联接叫做锱,一般是木结构,极乐国的联接是云聚宝。 这个有证明,《唐译》说:有狮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锱。 所以这很确凿。 用这种云聚宝所成的锁来庄严宝柱,又把许多金(纯金)、珠(真珠)、铃(铃铛)、铎(铃中木舌,敲铃发声)遍挂在菩提树的枝条上面。 又在树上挂了珍妙宝网,周遍盖在菩提树上。 摩尼、璎珞所悬挂的金珠铃铎以及珍妙宝网流放百千万的光明,彼此相照,互为庄严,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放无量光明。 光焰明耀,所显妙光及所照之区域都没有极限。 一切庄严之相,普应群机,变化不拘,随意而现。 【微风徐动。 吹诸枝叶。 演出无量妙法音声。 其声流布,遍诸佛国。 清畅哀亮。 微妙和雅。 十方世界音声之中。 最为第一。】本段显极乐宝树演说妙法的不可思议功德。 微风是清细和缓的风,徐慢的飘动,吹到菩提树的千枝万叶,演奏出无量的美妙音声,都是在宣说微妙之法呀。 其声流布。 这个音声就流通散布诸方,遍满一切佛国。 菩提树所发的法音,清净通畅,哀亮,能引发听者生起悲愍众生的心。 好的音乐总是含一点悲意。 亮是明亮,响亮,此处是指音乐的节拍鲜明,音调爽朗。 微妙,因在音声中宣演妙法,于是音声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无法宣说的程度。 和雅,指安和雅正。 声音安和就令闻者心中安和。 雅就是脱俗,正就是离邪,不是郑卫邪荡的音乐。 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 睹菩提树。 闻声嗅香。 尝其果味。 触其光影。 念树功德。 皆得六根清彻。 无诸恼患。 住不退转。 至成佛道。 复由见彼树故。 获三种忍。 一音响忍。 二柔顺忍。 三者无生法忍。】本段表弥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佛土的殊胜不可思议,菩提树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议。 若有众生。 睹菩提树,倘若有众生眼见菩提树了;闻声,耳闻到这个妙法音声了;嗅香,鼻闻到树的香味了;尝其果味,舌尝到所结果子的味了;触其光影,身体接到树的光或影子;念树功德,意根在忆念树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无垢,彻辨无遗(例如耳目,对于所闻到的声与色,都能完全辨别,没有遗漏,叫做彻)。 《会疏》的话耳根无垢曰清。 一个人成见牢固,对于正确的东西听不进去,就由于你耳垢太重了。 彻听众音曰彻,对于种种声音都能听到了叫做彻。 其余五根可以举一返三:意根是意根无垢为清,彻了诸法为彻。 无诸恼患。 《唯识述记》说:恼是乱义。 所以无诸恼患,就是没有种种恼乱所造成的过患,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转之位,达到圆满佛果。 此下更显菩提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 又因为能看见菩提树的缘故,可以得到三种忍:一音响忍。 二柔顺忍。 三者无生法忍。 见了树的人,可以得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极。 三种忍的涵义是:音响忍。 《净影疏》:寻声悟解,知声如响。 就是说,从声开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响。 只是回响而己,根本没有人在说话。 于是知道这一切都同回响一样,没有谁制造这个响,所以说没有作者。 了解以上的真实义叫做音响忍。 这是二地以上菩萨的境界。 柔顺忍。 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 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义理叫做诠,一切经论、禅宗的公案都是诠,正是指月的标。 许多人抓住这个手指头,要从手指头上找到月亮,那就请等驴年。 现在言诠都舍掉了,双眼正对月亮,这就是舍诠趣实。 所以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得柔顺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 到七地以上,就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才是无生法忍。 证入实相,离开一切相,安住于无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萨的事情。 见到菩提树,就得到这三种忍,足证弥陀的愿力与无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议。 《弥陀疏钞》解释无生忍(无生法忍的略称)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 从法上说,种种没有起念,没有造作的实际理体,叫做无生。 具有无为智慧的心,在理体上安住,叫做忍。 也就是说:无生法就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 真智安住在这个理体上不动,叫做无生法忍。 《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智论》开示得很清楚,对于本无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1)信受,(2)通达,(3)无碍,(4)不退,就是无生法忍。 从行上说,更上一层楼。 《疏钞》说: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涥海。 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 文中报行是对有功用的集行而说的。 集行指心心精进,念念劝修,加功用力,堕在功用道中。 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于是渐增,转为报行,并且纯熟。 报行是无功用道,不必起意运心,自然任运流入如来智海,是八地菩萨境界。 这时自心真智与理体冥合。 理体无相、无为、无功、无相。 行无另外之体,只是以智慧为体,智与理不二,所以行与理相同,也无相、无为、无功、无相,都是广大如虚空,清湛似止水。 这时慧日朗照,心识种种妄惑自然不起,这才叫做真得无生法忍。 菩提树功德,能令看见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极乐即是华藏。 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门,全在极乐。 全体包括一一局部,这是妇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局部包括全体,乃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华严玄门。 见树就是见整体的华藏世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 见树得忍,不算份外,并且这正是华严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 从具体事相,可以开佛知见(显法),示佛知见(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见。 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起华来叫大家看,大众都莫明其妙,独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他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 这就是托事显法,花是事,迦叶所悟是法。 所以极乐世界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也都是托事显法。 【佛告阿难。 如是佛刹。 华果树木。 与诸众生。 而作佛事。 此皆无量寿佛。 威神力故。 本愿力故。 满足愿故。 明了。 坚固。 究竟愿故。】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华果树木都能给众生作佛事。 什么原因呢? 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 阿弥陀佛已经成了佛了。 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 (二)是本愿力。 过去发的愿,所以现在实现,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 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 (1)满足愿。 《净影》说:愿心圆备。 发愿的心是圆满具备,所应为众生设想的都想到了。 (2)明了愿。 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 (3)坚固愿。 是无退精进,没有退心。 (4)究竟愿。 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 因为他要度尽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实之际为体,从真实慧所发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众生普得真实之利。 发布时间:2025-06-03 11:56:5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