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无漏学 内容: 三三无漏学三大。 体大、相大、用大。 体大。 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长住。 相大。 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 用大。 一切众生心的体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内可自我观照,薰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 此三大中,体大是真如的体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修。 常修、乐修、我修。 常修是菩萨知法身的理体乃常住不灭,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於无常的执著。 乐修是菩萨知诸法中自有涅槃之乐,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於苦的执著。 我修是菩萨知无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声闻行人对於无我的执著。 以上三修是菩萨乘行人的胜三修。 三尊。 释迦三尊:释迦佛(中)、文殊(左)、普贤(右)。 药师三尊:药师佛(中)、日光(左)、月光(右)西方三尊:阿弥陀(中)、观音(左)、势至(右)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本的智,总相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的智。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含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三报。 现报、生报、后报。 现报是现在造业现在就受报;生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来生才受报;后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后才受报。 三道。 即烦恼道、业道、苦道。 烦恼道又名惑道。 即无明、贪、瞋等之烦恼妄惑。 业道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种种善恶行为。 苦道是因善恶行为而招感到未来生死苦果。 道是能通的意思。 上述三道就能互相通连,由烦恼通向於业,由业而通向於苦,再由苦转回到烦恼,因此也叫三回或三轮。 三福。 即三种福业。 世福、戒福、行福。 世福是孝养父母,奉待师长的福。 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及至具足戒的福。 行福是发菩提心,修行佛道的福。 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 统收三果的烦恼为三种:即欲漏、有漏、无明漏。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 烦恼障如贪、瞋、痴。 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 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牲等之苦报。 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三缘。 净土宗说念佛能产生三种缘. 即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种。 亲缘。 是众生的口常念佛号,佛立刻听到;身常礼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显示念佛人的三业跟佛的三业相应不异了。 近缘。 是众生若想见佛,佛立刻应念而出现在他的面前。 增上缘。 是众生称念佛,念念都能够消无量劫以来的罪业,当命终时,佛就来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 即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三因。 即正因、了因、缘因。 正因是众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众生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缘因是修种种真实的道理。 三因三果。 三种的业因与三种的果报。 即:异熟因异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异熟因异熟果是说今世所作的善恶业因,要到来世才生苦乐的果报;福因福果是说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业因,则於现在世或是未来世必得自在的果报。 智因智果。 是说若有修习一切智慧的业因,则一定可以获得证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 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众生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功德的意思。 三佛。 法佛、报佛、化佛。 三佛性。 即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 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 引出佛性:是众生凭着自己的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 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余,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世觉母。 文殊菩萨的别名,因文殊菩萨司昆卢舍那的大智,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 三性佛母。 出生三世诸佛之母,即般若波罗蜜多,因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出生三性佛之母。 三世诸佛。 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三世。 在佛教成立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 在释迦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牟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 三世诸佛,就指出现於三世一切佛。 三身佛性。 佛性有三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 了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 三身。 即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 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有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 报身。 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 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之别。 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 应身。 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三身如来。 即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 法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报身如来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处,成妙功德。 应身如来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 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 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 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 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配在一起,则法身是法身之德,报身是般若之德,应身是解脱之德。 三法身。 鸠摩罗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实相法身。 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现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实相法身是空性的诸法实相。 三法。 教法、行法、证法。 教法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 行法是依佛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 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德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 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为法印。 三昧。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念把心住於一处而不散乱的意思。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畜居住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皆属之。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於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之中的人们有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三乘。 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 又名小乘。 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 缘觉乘。 又名中乘。 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於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僻支佛果。 菩萨乘。 又名大乘。 其行人於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三业。 即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口业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意业意之所思,如贪、瞋、痴等之动念。 三皈。 又名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是依靠佛的指示而得入正道;皈依法:是依靠教义而求得的真理;皈依僧:是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皈依佛、法、僧,也称为皈依三宝。 三宝。 即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因佛是真理的发现者。 名为佛宝;法宝法是宇宙的真理,名为法宝;僧宝僧是奉行真理的人,名为僧宝。 三无漏学。 即戒、定、慧三学。 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 三善根。 即无贪、瞋、痴,因他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 即天、人、阿修罗。 天为上善,人属中善,阿修罗属下善。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律、论。 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 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三资粮。 修净土法门的人所应具备的三种资粮。 即信、愿、行。 信是相信西方确有极乐世界;愿是愿离开这个苦的世界;行是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忘失。 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者无有差别的意思。 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善知识。 三种的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 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们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们一同修行的及相互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三种爱。 即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 境界爱人临终时,对於眷属家财的爱著心;自体爱人临终时,对於自己身体的爱著心;当生爱人临终时,对於当来生处的爱著心。 三种成佛。 理具成佛、加持成佛、显得成佛。 理具成佛,是诸佛理智,於凡夫身中圆满具足,与大日如来相同,是名理即成佛。 加持成佛,是众生皆具本觉功德,再修习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与佛无异,名加持成佛;显得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证入无上悉地,而显现法性之万德,是名显得成佛。 三菩提。 是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三种菩提。 即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 皆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三种实性。 方便菩提就是众生的因缘佛性;实智菩提就是众生的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众生的正因佛性。 三种念佛。 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称名念佛: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 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名观相念。 三有。 就是三界的生死,欲有、色有、无色有。 三种供养。 即利供养、敬供养、行供养。 利供养: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敬供养:以赞叹恭敬作供养;行供养:以修行妙法作供养。 三种慈悲。 即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 众生缘慈悲。 是对一切众生都视如父母兄妹眷属,常起与乐拔苦之心,这是凡夫或未断烦恼的有学人所起的慈悲;法缘慈悲。 是破除我之相,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这是已断烦恼达於法空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 无缘慈悲。 是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悯爱护的心。 这是诸佛所独有的慈悲。 三种清净。 即心清净、身清净、相清净。 心清净是不生染心、瞋心、骄慢心、悭贪心、邪见心。 身清净是由於心清净之故,所以不再受后生,常得化生;相清净是由於身心都已清净,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庄严其身。 三种回向。 三种的回向心,观无量寿经说: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三回向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三种阐提。 阐提是极难的意思。 即阐提迦、阿阐提迦、阿颠底迦。 阐提迦又名断善根阐提,即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的人;阿阐提迦又名大悲阐提。 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遥遥无期;阿颠底迦又名无性阐提,即根本没有毕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部秘经。 三部秘教的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三苏悉地经。 三聚净戒。 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摄众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 三苦。 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苦和行苦,无色界只有行苦。 三途。 血途、刀途、火途。 血途即畜牲道。 因畜牲被杀或互吞啖,所在之处;刀途即饿鬼道。 因饿鬼刀杖逼迫之处;火途即地狱。 因地狱在寒冰猛火处。 三德。 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法身德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偏;般若德佛的智能无量无边;解脱德佛所证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 三学。 戒学、定学、慧学,亦称三无漏学。 戒学。 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 定学。 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的静虑澄心。 慧学。 慧即智能,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 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故又名三无漏学。 三三昧。 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 三昧是定的意思。 空三昧是观察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的;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察一切幻有,而无所愿求。 三种思惑。 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击思惑。 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依见思惑是跟着见惑而生的思惑;界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击的思惑。 发布时间:2023-04-27 17:25: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