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凡有苦恼都可以念他的名字,救苦救难,皆得解脱 内容: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呢? 无尽意菩萨是证得了圣位的大菩萨,自然知道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原因,这里是为不明白的人代为请问的。 借着这个问题,佛陀的回答便能利益当时和后代的众生。 其次,佛菩萨常赞叹他人的优点,而避免宣扬缺点。 所以,请问这个问题,也是无尽意菩萨要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我们平时读《普门品》读到这里时,也要告诉自己要隐恶扬善,不要隐瞒他人的优点,而专挑别人的毛病,故意说别人的缺点来损害他。 佛陀接着便回答了无尽意菩萨的问题:“善男子!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一段是总答,大致说明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 之后再一一详细地回答观世音菩萨的种种救护众生的因缘与功德。 一心称名,皆得解脱佛陀借无尽意菩萨的问题,告诉大家想要获得观世音菩萨的救度,关键在于“一心”与“称名”。 首先,要能“称名”就像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有救助伤员的能力,但不会无缘无故地出发救助伤员,而必须有人拨打电话求助。 有拨打电话、告知位置和伤情的“因”,才有获得救助的“果”。 佛菩萨度众也是如此。 苦恼来袭时,也要能先“称名”。 但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比如当我们有严重的病痛,这个病痛扰乱我们的心,恐怕就很难想起,也很难有信心和力量来提起名号。 除非在平时没有病痛的时候,就能常常称名,有戒、定、慧的功德,重病来时,才能心有余力、很从容地念出菩萨的名号。 这也是为什么佛陀在《普门品》中数次提到“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并在结尾的偈颂处再次强调“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其次,要能“一心”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我称名了,但当下没有得到救度?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心”。 蕅益大师在《法华玄赞》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若夫称唱累年,不蒙寸效者,秖由未臻事一心故,然亦能作未来得度因缘,故虽散心一称名号,功无虚弃,但效有迟速耳。 ”这就像我们打电话向救护车求助,虽然电话号码正确,电话打通了,但如果信号时断时续,位置、伤情等关键信息一直听不清,也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 关于训练“一心”的方法,印顺法师曾示:“初学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分别,不妄想,谈何容易! 所以要先用善念对治恶念,以净念而去除染念。 念佛就是这种方法之一,一念阿弥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样的不净妄念。 但在善念净念中,还可以是乱心的。 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这虽然内心善净,却还是散乱。 所以必须要净念,而且要相续,念念等流下去。 此时不但恶念不起,即除了阿弥陀佛以外,其他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这叫净念相续,也就是一心不乱的初相。 ”此外,圣严法师提出“一心念”的方法:“念圣号时心无杂念,虽然耳中可听到其他声音,但不去注意它,心里可能还有念头,但不要在乎它,只是一心称念圣号。 ”如能一心称名,便可以远离水火刀兵等难。 然而,苦恼来源于我们业力的招感,虽然佛菩萨具备甚深的慈悲心,会一次次“闻声救度”,但只要我们的身语意仍在不断造作恶业,那苦涩的果报便不会止息。 即使每次能“称名得度”,但“反复遇苦”本身便让人无法获得清净与安宁。 因此,观世音菩萨接着便准备演说佛法,令依法修持者可以止恶修善,究竟清凉。 参考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妙境长老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呢? 无尽意菩萨是证得了圣位的大菩萨,自然知道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原因,这里是为不明白的人代为请问的。 借着这个问题,佛陀的回答便能利益当时和后代的众生。 其次,佛菩萨常赞叹他人的优点,而避免宣扬缺点。 所以,请问这个问题,也是无尽意菩萨要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我们平时读《普门品》读到这里时,也要告诉自己要隐恶扬善,不要隐瞒他人的优点,而专挑别人的毛病,故意说别人的缺点来损害他。 佛陀接着便回答了无尽意菩萨的问题:“善男子!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一段是总答,大致说明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 之后再一一详细地回答观世音菩萨的种种救护众生的因缘与功德。 一心称名,皆得解脱佛陀借无尽意菩萨的问题,告诉大家想要获得观世音菩萨的救度,关键在于“一心”与“称名”。 首先,要能“称名”就像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有救助伤员的能力,但不会无缘无故地出发救助伤员,而必须有人拨打电话求助。 有拨打电话、告知位置和伤情的“因”,才有获得救助的“果”。 佛菩萨度众也是如此。 苦恼来袭时,也要能先“称名”。 但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比如当我们有严重的病痛,这个病痛扰乱我们的心,恐怕就很难想起,也很难有信心和力量来提起名号。 除非在平时没有病痛的时候,就能常常称名,有戒、定、慧的功德,重病来时,才能心有余力、很从容地念出菩萨的名号。 这也是为什么佛陀在《普门品》中数次提到“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并在结尾的偈颂处再次强调“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其次,要能“一心”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我称名了,但当下没有得到救度?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心”。 蕅益大师在《法华玄赞》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若夫称唱累年,不蒙寸效者,秖由未臻事一心故,然亦能作未来得度因缘,故虽散心一称名号,功无虚弃,但效有迟速耳。 ”这就像我们打电话向救护车求助,虽然电话号码正确,电话打通了,但如果信号时断时续,位置、伤情等关键信息一直听不清,也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 关于训练“一心”的方法,印顺法师曾示:“初学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分别,不妄想,谈何容易! 所以要先用善念对治恶念,以净念而去除染念。 念佛就是这种方法之一,一念阿弥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样的不净妄念。 但在善念净念中,还可以是乱心的。 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这虽然内心善净,却还是散乱。 所以必须要净念,而且要相续,念念等流下去。 此时不但恶念不起,即除了阿弥陀佛以外,其他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这叫净念相续,也就是一心不乱的初相。 ”此外,圣严法师提出“一心念”的方法:“念圣号时心无杂念,虽然耳中可听到其他声音,但不去注意它,心里可能还有念头,但不要在乎它,只是一心称念圣号。 ”如能一心称名,便可以远离水火刀兵等难。 然而,苦恼来源于我们业力的招感,虽然佛菩萨具备甚深的慈悲心,会一次次“闻声救度”,但只要我们的身语意仍在不断造作恶业,那苦涩的果报便不会止息。 即使每次能“称名得度”,但“反复遇苦”本身便让人无法获得清净与安宁。 因此,观世音菩萨接着便准备演说佛法,令依法修持者可以止恶修善,究竟清凉。 参考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25-05-31 14:04:1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