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母子相忆 念佛三昧 内容: ◎ 智 圆莲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 (1861~1940),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拈出,选定为净土五经之一。 后世教内公认印祖即大势至菩萨再来。 《念佛圆通章》是净土五经之一,是最妙的念佛开示。 修念佛三昧成道的代表是大势至菩萨,他在久远劫前以专门念佛来证入圆通,成为后世念佛人的大榜样。 大势至名号的由来当时在楞严法会上,各位圣者都讲述自己证入圆通的法门。 大势至菩萨和他的同伦五十二位菩萨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大势至的名号,《观经》中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处的一切有缘众生,让他们都脱离三恶趣,得无上力量,所以叫大势至,也就是大势力所到达处能拔济众生。 《思益经》中说:我投足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殿,名大势至。 这是指菩萨的大威德力,在投足的地方震动大千世界和魔的宫殿,因此叫做大势至。 《法华经》中说:得名大势至的原因,是由于能成办一切所应作的事业。 西藏密宗又称他为金刚手菩萨。 心的联络靠的是相互忆念大势至菩萨等怎么修持念佛三昧,以及最后怎么以此成道证得圆通呢? 《大势至圆通章》就用母子相忆的譬喻来描述。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念佛法门用的就是忆念,心与心的关系由忆念而联络。 就像两个人,一个专门忆念,一个专门遗忘,那虽然偶尔相逢,但对面不识,如同不逢,虽然偶尔相见,如同不见。 相反,如果两人互相忆念,那他们的忆念会逐渐加深,乃至发展到一生又一生,如同影子不离身形那样,永不分离。 这证明心和心的联络要靠忆念。 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十方如来怜念众生,有同体的大慈悲心,如同母亲哀念可怜的病苦孩子那样。 因为众生沦落在轮回深处,吃尽苦头,所以佛巴不得赶紧把众生救出来,他的大悲心永远不离众生。 正如经中所说,即使波浪离开大海,佛的心也永远不离开众生,这就叫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众生:如子忆母,必得救度就像归依法所说,我们能否得到救度,由自身的因缘和归处的因缘内支外支和合来决定。 现在外支佛的因缘完全具足,智悲力各方面都圆满,常常观照我们,不离一刹那,不隔一微尘,所以,关键就在于众生自己。 如果众生有信心有恭敬,特别有归投心,像孩子忆念母亲一样,那母子的关系就连上了,因为佛的悲力遍在一切处,就像慈母对待孩子那样。 母子天性相关,母亲无条件地悲愍孩子,只要能做到,什么都给孩子,孩子只要心投母亲,那么两者历生不会远离。 同样,如果众生能忆念佛,那众生心和佛心就连上了,当下就跟佛接通;如果众生不忆念佛,就像孩子逃逝一样,那虽然佛忆念众生,有什么用呢? 这里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虽然佛的悲心不离开众生,但如果我们不忆念佛,佛也难度。 正是由于我们不忆念佛,所以我们自以为是,生生世世都在轮回苦海里没法出来。 因缘是双方的,我们沉溺在苦海里不知求救,佛虽然垂手提携也没办法。 这才知道念佛的重要,如子投母、如子忆母,必然为慈悲的母亲所摄受,佛是最慈悲的,向他祈求必然得救度。 摘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 发布时间:2025-05-31 13:14: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