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内容: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 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 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来庄严自己,这是始觉。 最后证到果觉,那是无量寿,从两头说都可以。 总之,这个经题的妙意是辗转无穷,都在一题之内。 《圆中钞》说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 你听到经首题目的名字,得无量功德。 幽溪大师说如金光明,许多大乘的经典都是这么说,经题是很重要的。 把前面经题就结束了。 下一次从如是我闻开始,讲经文了。 因为车堵,迟到15分钟,我们顺延。 经文一般分三个部分,一上来序分,中间正宗分,之后流通分。 这种观点,古德们的观点也不是不一样,有的重要内容全都放在正宗分里头。 澫益大师的观点,他说都有重要性。 他作了一个譬喻,序分是象人的头,耳、眼、鼻、舌这五官都在头上,很重要。 二正宗如身体呀,五脏六腑、肠子、肾脏都在身体里,主要的机能,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这一切都在这个身体里头。 那么流通分如手足呀,有脑袋,有身体,你没有手,没有脚,怎么行动呀? 因此这三部分各有其重要性。 内容和任务,学习澫益大师,把经文分成三部分。 根据这个原则分的,这个原则和中国古德魏译本的分法是一致的。 我们把第一品到的第三品作为序分,第四品到的第四十二品为正宗分,这以后到四十八品是流通分。 在序分里头又分两部分,一部分通序,一部分是别序。 通序是每个经都有的,所谓六成就,六成就底下还要讲。 别序就是每个经和每个经是不一样的,通序各经都是同一规律,都有的,别序就不一样了。 这《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没有人提问,佛就对大家说了,大慈悲。 因为当时听众问不到这个地方,不会问,所以佛就悲悯呀,不问自说。 这是《阿弥陀经》的因缘。 《观经》呢? 韦提希夫人儿子不孝,杀父、杀母,所以大悲请佛救助,这个因缘而说经。 所以《无量寿经》佛放光现瑞,阿难叹以为从未得有啊。 今天现这样的瑞相是什么缘故呀? 所以大家知道这个经很特殊呀,阿难跟佛这么久,他都见未所见,因此提问呀。 现这个瑞相必有因缘,佛就跟他说出法藏比丘。 阿弥陀佛因地如何修行,如何发愿。 这一段称为咱们别序。 这是本经所独有的,这是序分。 现在我们先看通序。 通序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通序就是本经一上来的最前头两品。 先看头一品法会圣众品第一。 从如是我闻到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这一段是第一品。 下面我们说是通序。 各经都是如此,通序是怎么来的呢? 由于佛在涅槃的时候,阿难很悲伤。 阿泥楼陀教给他,说你光悲伤有什么用? 你现在趁这个时候应该问佛,你要问四件重要的事情。 教给阿难,一、一切经首当置何字? 在佛走后,佛这一切教化汇集成经典,经的最一开头要摆哪些字? 阿难问,佛就说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 这如是我闻是佛告诉阿难的。 一开头就这四个字,底下还有呢,佛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当时还有多少人来参加。 跟现在一样,时间、地点、条件,要说这件事情时候,把这些要谈清楚。 正信确有其事。 在什么时候? 在什么地方发生的? 多少人参加,能证明这个事? 这叫通序,也叫六成就。 六成就包括:一是信成就,信非常重要,没有信,一切都没有办法。 没有信心看经典,你最多只得一点佛学。 信如宝藏,信如手,没有信,你拿不到东西。 进了宝藏,你也是空手而回。 闻就是从佛那里听到的嘛,这首先要信成就,闻成就,然后时成就,主成就,说话之主是谁? 这是主中之主了。 处是在什么地方? 众是当时听法的,是什么人? 这六件事情。 六种都具备了,是正信,佛就告诉他,应当这样。 如是我闻,这个我是谁呢? 是阿难。 很简单的来说这我闻,如是我闻,应该是我闻如是。 最初的话,我从释迦牟尼佛那所听到的就是这样的。 底下还说正信。 我说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说得很清楚,就是这样,意思也很深。 底下我们一点点来讲。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要说是阿难陀从佛那听到的呀。 因为阿难重新说经,他升大座,他重说,大家就有怀疑了。 一种怀疑佛又重生。 佛已涅槃,佛又活了。 疑心佛又复活啦。 第二又怀疑,想到这是阿难成佛了。 不然他何以登座说法呢? 第三是他方佛来示现说法。 当时大众对阿难重说有这些想法。 阿难一开始讲如是我闻,我从释迦牟尼佛那听来的,是阿难听来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三种疑就破了。 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有人会想到佛成道二十年以后,阿难才开始出家。 佛的堂弟又经过了十年才作为侍者。 作为侍者,才能听到佛所说的一切法。 有的会参加,有的不会参加。 三十年后才当侍者,那么当侍者三十年前佛所说的经呢? 阿难何能说为都是我闻呢? 这个怀疑很有理由。 你三十年后当侍者,你所听到的是三十年以后佛所说的,怎么一切经都说是你闻呢? 这个有三个解释。 第一个,辗转闻。 《报恩经》阿难所不闻经,没有听过的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人说,从其他师兄弟那听到的。 天人他们都来听经,他们可以说,这是《报恩经》说的。 第二佛重说,佛对阿难重说一次,也在《报恩经》。 当阿难得了佛的命令,当了侍者的时候,向佛求了三个愿,其中第三个就是所未闻经,请佛重说。 我没有听到过的经,请佛为我重说一遍。 佛答应了他,所以第二个是佛对他重说。 第三阿难自通。 我们不要小看阿难。 《金刚华经》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 得了这个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 阿难能够持十方诸佛所说的十二部大经,不光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 所以第三说是阿难自通,这个依据出于《金刚华经》。 这三说不妨同时存在,所以就没问题了。 底下就把这个为什么要这样说,以及阿难如何能够说是我闻,这些可疑之处解释清楚了。 如是在六成就里是信成就,这样一说,大家要信,归信。 在六成就中居为首位。 这个信字,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佛法如大海,只要有信心才能入呀。 这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你真的信的时候,你心里不懂,你一遍一遍看下去,你看一遍和一遍不同呀! 跟别的学问不一样,你没有师可以自通。 你就这么看,信为能入。 又《华严经》说信为手,入宝库,慧为目智慧如眼睛,没有眼睛就没有目。 智慧就是眼睛,你没有眼睛看不着。 你光是看了,你不拿。 怎么拿? 要靠手,信是手。 这非常重要如人有手,至珍宝处,随意采取。 信即是入法的初门。 以此为门,最初之门,除了这儿你进不来。 同时只有信才能入,入法要靠信。 又是摄法的上首,最重要的。 摄这个法,消归自己,不是鹦鹉学舌。 所谓有的人成就的不过是鹦鹉学舌。 就单说说,那是没用的。 要消归自己,成为自己的,就摄法了。 要靠信呀。 上首才入信门,便登祖位。 这是大信,彻信。 刚刚进了信的门,你就登的祖师之位。 实际上我们在学佛主要的在增进咱们的信心。 这也是无止境。 大家都做了将相所不能为的大丈夫,都已经出家了,难道说还不信吗? 但是此中还有无量的可进展之处。 信有六信呀,有浅信,有深信,才有信门,真正的入了信门,便登祖位。 这个表示信成就。 再细一点说,如是是什么意思呢? 指所闻的内容,它的本体,他的法体。 他的本体就是实相的本体。 因为实相的微妙的道理,从古至今没有变异,没有什么叫做发展了。 有所发展,只是一些见法门头的方便,没有什么叫创新。 要创新就是魔说。 如佛道同。 古佛所说,今佛还是这样说。 现在大家懂得求新就是创新,你创去吧,那就不是佛法。 古今不变,所以叫作如,相如嘛。 古也如,今也如,未来还是如。 你刚有种种不同说法,那魔总是有的,那不同的说法,那就很肯定呀,那不是佛法吧。 不是说魔,说魔很难听,不好听了。 为什么叫如是? 是如这个实相之理而说,那么就是如了。 如这个实相之理嘛,你既然如了实相之理而说,所以是是。 是就不是非。 是非之分,什么是是。 因为你这个是是实相本体,怎么不是? 古今彻古彻今都这么说,如这个实相妙理,所以叫作如,所说的就是妙理,就是是。 如是二字含义就很深了。 再说实相妙理是什么? 就是当前你本人一念心的,一念本心的自性。 这个自性本来没有生灭,本来没有染污,本来没有增减,没有去来,湛然常住。 当你烦恼时,这个心还是湛然啊! 是常住,没有变异。 所以叫作如。 依了这个心,这个自性来念佛,来求生净土。 你能念的是实相的心,所念的实相的佛。 佛当然是实相显现,所生的土,到极乐净土是实相的土。 所以常寂光,常寂光那不就是实相吗? 常住、寂静而有无量的照用,生的土就是实相土。 能念的是实相的心,所念的实相的佛,将来所生的是实相的土,都是实相。 正印之所印,就是实相这个正的法王的法印所印出来的,所以澫益大师说了,什么叫如是呀? 决定无非,决定没有不对,这叫做是。 所以经的含义象我这样说,或从佛那里听的话,就是这样的。 不是说这句话就过去了。 所以这么细细一说呢,就很有可值得参究的内容。 常常一般人说净土宗浅,其实净土宗是圆教,而称为圆中之圆。 凡是说净土宗浅的,只能说明他自己对净土宗领会的非常浅。 所以这是信成就,决定无非。 你信吗? 如是古佛也这么说,今佛也这么说,未来佛还是这么说。 底下是闻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 阿难在升座头一句话如是法门,我从佛闻。 这是如是我闻。 如是法门我是从佛那闻到的。 我是自我,是阿难自称,闻是阿难所亲自听到的。 拿这个来告诉大家,让大家正信。 我今天对大家所说的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就是这些。 就是这样让大家来信呀。 不是阿难自说,不是阿难臆造。 那么这也有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圣人说无我《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可阿难头一句就说了我闻,还有个我。 怎么回事? 这叫不坏假名,世间都是假有,假名不能废除,废了假名就无可说了,没法表达了。 因为你所说的都是实相,实相就没有相了,所以就不同于凡夫的有我。 阿难说如是我闻,这都是说实相,实相就没有凡夫的我。 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 你单是这句话,就跑到一边去了,转入阴山背后,枯木崖前歧路多。 很多人用功,用到一念不生,就用枯。 枯寂入这个空无境,这很多歧路。 无不相,所以不同于二乘的无我。 二乘阿罗汉灰身灭智,那无我。 他这人,我就无我了。 阿罗汉真正无我了,证出了轮回了,出了生死了。 分段生死没有了,阿罗汉成为圣人了。 他不明白这是第一义谛呀! 他无我了。 实相无不相,所以也就不同于二乘的无我。 阿难随顺世间用假名称为我,就合乎第一义谛嘛。 他不同于凡夫之有我,不同于二乘之无我。 说我只是个假名而已,假名称为,那就合乎中道了。 而是没有我是空谛,世间认为有我是假谛。 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就是中谛。 中道第一义谛,这是《楞严》说的。 《观经疏》说无我则无闻,没有我那谁听呀? 没有闻就没有化道。 没有闻,没有说,就不能再往下传呀。 化道就绝啦。 所以为了传化不绝假名说我。 为了这个法,能够流通,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有这些方便呀。 真是说佛说法四十九年,还未曾说出一字呢,所以我们今天这样传说只是为了传化不绝。 在这里大家要从言说,于解无言说的意思,才是解了如来的真实义。 我闻,闻是耳根的事。 现在你不说耳闻,说我闻是什么意思呢? 从我字来看,统一切诸根。 总的我是总相,耳是别相,不用耳说,而是用总相的我,来代替别相的耳,就是我闻。 以上如是就表信顺,信呀就是这样的。 这是信呀,这是决定无非,顺服这个正理。 这是信顺,我们要信,要顺。 顺者,信了之后就要顺服这个佛教,就是说我相。 信这么回事,但是我不愿意顺着这个道理去思维,去做。 我信他说的对,这个事常有,那还不够,你信了还要顺。 我闻就表师承,所以这个师承很重要。 《圆觉经》说凡夫怎么能够学习圆觉无上之道? 你关键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善知识。 善知识怎么找? 《圆觉经》讲的非常好,大家应当看《圆觉经》。 所以这个师承很重要。 这个我闻就代表师承。 那释迦牟尼佛就是传承,对阿难说就是师承。 我现在所闻所说都是释迦牟尼佛世尊金口所宣说,这个传承是有来历的,有根据的。 所以不是另外之说,也不是我自己造出来的。 一时不是谈某年、某月,是一时。 这个是妙极了。 跟现在的科学观点,就十分的相合。 古代的解释,因为古代的科学没有现在这么发展,但是原则比现在科技还透,是符合这个实法。 爱因斯坦他现在得出相对论,咱们佛法早就有。 时间没有实法,长短随你的心呀。 现在牛顿就不懂这个道理,爱因斯坦他懂得,初步懂得一点,科学界慢慢的就会多懂一点。 我将来说欧美的人学佛法,他要靠科学。 咱们中国人学佛法,接触的最好。 因为咱们中国有孔老。 有孔子的学说,老子的学说都很高深。 孔子偏于世间,老子出世。 将来欧美的接受他依靠科学。 随你的心,延促同是长。 一万年是长,促是一秒钟是促,是同样的时间。 三大阿僧祗劫那是无数的劫,那是一念,没有两样。 《疏钞》说的很好,为什么? 经里只说一时,或者说者得了陀罗尼,陀罗尼比三昧还高。 三昧你必须入这个三昧,你才能显出三昧的中的境界。 智慧、光明、功德、威仪,你不入三昧就不行。 陀罗尼无所谓,得了陀罗尼之后,不管干什么说着得了陀罗尼一刹那之间,一个字之中,说一切法门。 这时间一刹那起一万年的用处。 一万年做的事情,他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 一般的同学对释迦牟尼佛出家说法不一。 他问我能不能找到一本最可靠的佛的专集。 我说各人考证不一样。 世间考证都是科学式的,把这个联系起来,现在都是这么做的,根据这个判断是真是假。 这是荒谬绝伦,哪能根据初浅的见解去判断,见解查遍了都不一样。 智者大师说,释迦牟尼佛不是还在说法吗? 灵山法会仍然没有散,你还考证什么? 只能说那个涅槃、佛舍利,那是显现而已,那是一种幻相,真实的佛在说法,没有散。 你看那个说法会还在,还在那正说呢。 或者听者得净耳根、五根。 这耳根净,一刹那听到一个字的时候,他能了解一切法呀。 或者说者用很少的时间,听者用的很多,或说者用很多时间,听者一刹那就领受了。 一会也不一样,佛身也不一样,见的都不一样呀。 各有所见,各各不同,有的看到佛无量相好庄严,有的看见就是一个黄脸比丘,有还一个人看见佛是个黑炭,业力很重。 你也可去考证,佛到底是黑炭,还是黄面比丘,谁说的对? 所以说现在聪明人净做傻事。 或者能够有神力延促随意,听的人根器利顿不一。 三乘凡圣所见的佛的报身,化身年龄的长短,成佛的久和近,各各不同。 现在还用很粗糙的科学方法去考证,这是根本缺乏信心。 所以我们怎么办呢? 只能说佛的弟子、师资机感相遇,相会、相投,说尽圆满了叫一时。 这个是莲池大师的说法,在《疏钞》里面。 《佛地论》讲:说听究竟,总言一时。 说和听都究竟了,总之就叫一时。 经中不言某年某月,都是师父和弟子机应和合,感应相和合,说和听的事情圆满了,叫作一时。 又经中不举年月日,各地的历法也不一样。 我们中国的历法也不一样。 如《周易》说的六月实际是八月。 有的建子,有的建寅。 现在咱们这建寅,以寅月为正月,有的以子月为正月,那就不一样了。 那是咱们11月当正月,所以以《易经》上说的差两个月。 历法不一样,而且世界的时间也不一样。 四天王一天就是人间五十年。 四天王是最矮的天,最近的天,最接近人类的天。 这个意思我说它低,最接近人类,比人高不了多少,他这一天等于人间五十年。 现在科学证明太阳也围绕着中心,银河中也有个中心,也是有公转。 它围着中心转一年是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咱们地球上的二万万年,那天体要超过太阳不知有多少了。 再说这时间并不是常数。 相对论速度很高,接近于光的时候,时间是变的。 这是科学上说的,时间会变异的,随着速度而变化,不是个常数。 我们说物理速度等于什么? 距离被时间除。 如跑百米,跑了10秒,速度是每秒10米,平均速度。 这里有个固定含义,这个秒是固定的,不然秒可长可短,那就毫无意义。 科学就把时间作为一个定数,这个只有在速度很低时可以成立。 但接近光速时,时间是变的。 极乐世界到我们这里,天人往返那早超过光速了。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说时间、空间、物质都是属于人类的错觉。 所以我们要破这个概念,所以称为一时,如是我闻。 底下就是佛了。 佛是主成就。 这个六成就中最主要的。 不是佛说,别的说的就不去研究了。 如耶稣说,穆罕默德说我们不研究了。 如三皈依后学习穆罕默德说就不是佛教了,那就什么也不是了,不符合三皈依了。 那么是佛说。 佛的意思呢是佛陀。 译成华文是觉者。 自觉、觉他、觉行都圆满。 自觉就不同于凡夫了,凡夫是不觉。 所以自觉就异于凡夫。 觉他异于二乘。 阿罗汉自了,就是自己觉悟,没有觉他。 所以自觉超越凡夫,觉他就超越二乘。 圆满就超越菩萨。 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没有圆满。 超过一切,超过一切凡夫,超过二乘,超过菩萨,俱圆众生之尊成为佛,成为智者。 智者就是觉悟的意思。 智者无不知,得一切种智,广大种种智慧,种种殊胜的智慧,都是觉满之意。 本经中的佛就指释迦牟尼佛。 佛本来是通号,这里就不言而喻。 一时佛在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这是处成就。 地方,在这个地方。 王舍城有两说,一个是旧城,一个是新城。 在《智度论》里古人有不同说法,现在我们看是旧城。 《智度论》说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后人就少了,另外筑了一个新城。 舍了大城,在旁边建了个小城。 新城是佛涅槃以后的事,因此,佛在世时不可能在新城说法。 这个证据很够,底下经中还引其他的证据,现在时间宝贵就不说了。 这一句话就够了。 新城是佛涅槃之后才出现的,只有在旧城说法。 《法华经》说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 在印度的时候,当时王舍城超过其他的任何城市。 所以在这个城说法,也表示这个法门最胜。 这是《法华经》的观点,我们这跟法华是一致的。 法华的奥秘、华严的密髓都在这个经中。 在当时印度分五天竺,五天竺分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城里说这个《无量寿经》,这个法门最殊胜。 后来佛涅槃之后,国王嫌城太大,又建了一个小城。 底下《大宝积经》的论我们就不引了。 耆阇崛山中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 据《净影疏》说耆阇山翻为灵鹫山,因为这个山有灵仙所住,就叫灵,因为有鹫鸟在这住,所以称为鹫。 这个山顶长得像鹫的头的样子,所以称为鹫头山。 《大智论》他又说,这个山在五山中,这个山最好,最胜。 因为这个山上精舍离近城很近,它又很难上。 进城到城里乞食,乞食于城中。 释迦牟尼佛,我们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一文钱,要拉你一张选票。 他的教化就是为了度脱我们。 他自己是不着财,而施财给我们。 天天到吃饭是日中一食,到城里去乞食,给大家种福。 近城,就乞食很近。 难上,俗人就不太好来了。 专诚的人,精诚的人才来,很难上,就杂人不多了。 第二这个山是一个有福德吉祥之处。 这个地方也很重要。 我们感觉到这个地方很愉快,如到这个地方很不舒服,所以环境也是影响人的。 人杰地灵,地灵人杰。 地灵使人杰,地方也很要紧。 很多圣人都喜欢在这呆着。 第三,三世诸佛的住处。 三世诸佛都在这个地方。 第四是清净,又有福德,又娴静,是一切诸佛的所行之处。 十方诸佛都赞叹恭敬。 一切护法神,大力的众神都护持,保护这个地方,恭敬供养。 所以很多大乘经都在这个山上说。 第五,这里有无量的智慧福德力大的菩萨,到这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 这是《智度论》的说法。 《法华论》就说耆阇崛山胜余诸山,胜过其余的山,佛在这说法华,表示这个法最胜。 佛也在这说《无量寿经》。 这个是处成就,最为殊胜了。 底下是众成就。 与大比丘众,万两千人俱只是说了一个比丘,底下又补充了,又有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第二品后边补了。 还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加在一块是两万人。 两万人的大会,超过余经。 还有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天人来了,还有在经中末了有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这一切都在会里头了,都是众。 所以众成就不但这一品,万两千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欲界、色界、一切声闻、天龙八部,这些都是众。 众成就这一部经,说这一部经的时候大家同见极乐世界,这个是非常重要,要说你看见了吗? 当时二万人,咱们地面上的人,那些天人、天龙八部、那些诸大菩萨、他方世界来的没有佛在内,就咱们地球上的人就是两万。 这可以证信呀,这是众成就。 底下解释大比丘。 与大比丘,与者,共同之意,佛与大众,同这个大比丘同在一会之中。 比丘是梵语,它含三个意思。 意思多了不翻,翻了哪个,翻了一个丢了两个。 现在有的人翻咒,非常的不通。 他很时髦,头一个念咒要知道什么意思。 这是多事,翻咒不符合原则。 意义多不翻,咒的字有无量的意思,这个就很难办了。 现在有很多事情都很忙,有很多事不应当做的事情,不必做的事,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你添它干什么! 咒也要翻,意思多了却不翻。 比丘是梵语,名含三意,一是乞士,乞是求也,士是食钵。 出家以后,一个是乞食,他不经营商业,也不种田,也不进行工艺,不搞这些。 没有经营,没有贮积,没有存储。 现在在东南亚国家,还有托钵者。 他们要饭,他们批评中国,说你们中国自个制产品,自个弄饭吃,不符合佛制。 去乞食在中国行不通,在中国去乞食可以饿死,是不是? 谁也不给你。 万缘放下,一意清修,乞食养身,要食养身这是乞食的意思。 还有乞法,参师访道,露宿风餐,露天里睡觉,风里头吃饭、求法。 乞法、求法、养心,这是第一个含义。 比丘的含义二,破恶,破除恶的东西,邪恶的东西,用正慧来观察一切,用正慧来看待一切,就破这烦恼之恶。 我们生气是烦恼,忧愁是烦恼。 很多人不知道欢喜也是烦恼,这一切都是恶。 要破这些恶,要破见思惑,把见思惑破尽,超出三界,所以这叫破恶。 把这个恶破除。 第三,怖魔,让魔恐怖。 《涅槃经》说魔性垢恶。 垢的意思是恶,他是妒忌障碍,最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 看见有人超过自己就害怕了,这是第一个怕。 有人出家他也怕。 他怕你要教化,你要教化就跟着你走了,跟着你走,他魔的群众就少了,他也害怕他的队伍就衰弱了。 比丘是怖魔,使魔恐怖。 所以当受戒的时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在空中唱赞,一直声传到欲界六天。 这个大家都知道,谁谁他出家了,魔听到了就恐怖。 这个就是比丘的含义。 那么怎么称为大比丘呢? 大字的含义有三个,大、多、胜。 大者是旷备高德。 旷是空旷,广旷之意。 旷备很有意思,有多德很广。 这个旷字用的很好,旷备高德。 超过近学,比学的很浅的人都超过了,超过一切近学所以叫做大。 多是什么意思呢? 是内典外籍,无不博通。 内典是咱们佛教的,外籍象咱们中国孔子,很多的学说他都能通。 不是知道的很窄,这是多。 胜者超过余学,超过九十六种外道之上。 这是大、多、胜。 这是大、多、胜,大的意思有三个。 《佛地论》另有三个意思。 大者,第一,最极利根,根性最利,是波罗蜜多种性,这是要到彼岸的,现在很多修法不能到彼岸。 涅槃是彼岸,生死是此岸,烦恼是中流。 升了天,耶稣教、道教、回教最高是升天,这些还是在此岸,在生死岸中,在轮回之中。 非想、非非想天,最高的天是寿八万劫,八万劫过后如他心动了,慢慢醒来,还要回来,到六道轮回中来。 应当是波罗蜜多种性,这个种性是可以到彼岸的,是这样的根器称为大。 当然,他还没有到,他就有这样的根器,他是这样的材料。 第二,他已经得了无学果位,得到无学,得到果位,阿罗汉是无学果位。 得了小果之后,就回小向大,趋向大菩提。 这样三个含义称之为大菩提。 嘉祥大师说大又有三个含义,是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合起来是大比丘,是德高望重,回小向大的比丘。 德高望重,回小向大,趋向大乘,这样的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 这样的万两千人,日本的《会疏》解释这万两千人,他说别的经都是千两百五十人。 《金刚经》都是千两百五十人吗? 只有今天《无量寿经》和《法华经》是万两千人。 这是为什么呢? 是佛出世的本心、本怀,出现一代的盛会,所以十方的大德都来了,所以人就多了。 所以会众这么盛,也正表世尊说法的殊胜。 这是很稀有的。 一万两千人光是比丘还有比丘尼,还有四众加上两万人。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一切都是大圣,不但是圣,是大圣,神通都已经达,达就是正,会正为圣。 这两句是赞叹大比丘的德。 一切普遍了,包罗一切,都在内了,赞叹为大圣。 《嘉祥疏》说游心空理,心之所在,在空理上,隐显难测。 所以圣人之心,凡夫没有达到的,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所以常常说是凡夫没法不能测,所以称为圣人。 《会疏》是日本的著作,说初果以上都叫作圣者,因为究竟的大阿罗汉才叫大圣。 一说大阿罗汉就是究竟果位的阿罗汉。 再有就好像把外面所显现的声闻,而实际是佛的示现、菩萨的示现。 很多大阿罗汉的果位都是证了佛位的人了,替释迦牟尼佛来弘化他。 外面所显现的是一个阿罗汉,而实际是大菩萨,甚至是佛。 像须菩提,都是佛,是佛的显现。 《净影疏》说大有两含义,一个是位高,一个是德胜。 在众中,位也高,德也胜,把这综合起来,就是从德而言。 他是契合了空理了。 大阿罗汉他都证到了我空,会合正道,得到初步的涅槃。 发布时间:2025-05-28 15:27:0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