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亚荣:净业寺创建年代考察 内容: 【内容提要】净业寺成名于唐代。 因为道宣律师在这里研究著述并筑坛传戒,师徒相承,流传全国,遂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律宗的祖庭。 但关于净业寺的创建年代,由于史料的缺乏,一直模糊不清,有隋代说,也有唐代说。 本文对有关的历史文献作了一些考证,并结合实地的调查,认为有关净业寺的记载最早见于道宣的著作,《宋高僧传》的“故净业寺”另有来源,而《续高僧传》中的“南岫”应该指的就是净业寺。 净业寺并非道宣建造,其创建年代并非隋唐时代,而是在此之前。 【关键字】律宗道宣净业寺创建净业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区沣峪口内,是道宣律师的弘法之地,后世尊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律宗祖庭。 但是净业寺早期的面貌仍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中,模糊难辨。 例如该寺的创建时间一直不清楚,有云“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有云“始建于隋末”,等等。 本文对有关的历史文献作了一些梳理,结合实地的考察,认为净业寺并非始建于隋唐时代,应该建于隋唐之前。 现草就此文,抛砖引玉,借以求教于方家批评指正。 一、长安县净业寺净业寺的历史面貌不清楚,历史上的记载很少,缺乏史料,道宣自己也很少介绍。 检索现有的史籍资料,在道宣之前,没有发现有关“净业寺”的历史记载。 要了解净业寺的历史面貌,见于史籍记载的还是道宣自己的著作《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其中有三篇文章中出现了“净业寺”。 首先是道宣的《开壤创筑戒场之坛文》其中有曰:维唐乾封二年仲春八日,京师西明寺沙门释道宣,乃与宇内岳渎诸州沙门商较律仪,讨击机务,敢于京南远郊沣、福二水之阴,乡曰清官,里称遵善,持律众所建立戒坛。 从时间上来说,这篇文章应该是最早记载净业寺的资料,内容也很清楚。 尤其是净业寺的位置,长安城南远郊的“沣、福二水之阴”,清官乡,遵善里。 按,“沣、福二水”,“沣”即今天的沣河,古今没有变化。 “福”,即今天的石砭峪河,古称福水。 第二篇是一篇铭文,题目就是《大唐雍州长安县清官乡净业寺戒坛之铭》,进一步明确了净业寺的位置在“雍州长安县”的清官乡,铭文的内容是在净业寺创筑戒坛的原因和颂词。 第三篇是道宣的《净业寺戒坛舍利铭》,记叙也很清楚,其中有云:终南山北沣、福之阴清官乡净业寺戒坛佛舍利之铭。 维大唐乾封二年,岁在丁卯,孟夏朔日。 京师西明寺沙门释道宣,与诸岳渎沙门会于前乡之道场,平章法律。 仰惟三圣垂教,以戒为先,四生归德,遵途莫绝。 遂使住法六万之寿,作化在于律仪。 时经三变之秋,启务资于定、慧。 所以敢承余烈,克构场坛,陈瘗灵躯,镇兹福地。 《铭》中道宣自称与诸岳渎沙门会于“前乡之道场”,这里的“乡”、“道场”,所指即“清官乡净业寺”。 以上三文完整清晰,出处可靠,且由宣公亲自撰写。 这样,净业寺所在的州、县、乡、里,记载的十分清楚。 由此可以断定,净业寺的地位及其位置是很清楚的,没有任何疑义。 而且从古至今,该寺的位置没有变化。 但是,关于净业寺本身早期的历史,道宣没有作出解释,在其他的著作中也没有相关的内容。 二、“故净业寺”释义关于道宣与净业寺,由于《宋高僧传》所记比较完整,因而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在《宋高僧传》中专列有道宣的本传,记载了道宣前来净业寺的缘由,是得到“护法神”指点,始知道“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于是,“闻斯卜焉”:(道宣)随末徙崇义精舍,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抟攫之,寻追悔,吐毒井中,具陈而去。 宣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查道宣迁居崇义寺的时间,是在唐武德七年(624)。 “随末”,即“隋末”。 “载迁丰德寺”,这里的“载”通“再”,“沣”通“丰”,即“又迁沣德寺”。 文中没有说明道宣迁沣德寺的时间,估计应该在武德八年(625)或武德九年(626)。 武德八年(625)的四月十五,创建沣德寺的智藏法师去世,而武德九年(626)道宣的《行事钞》问世。 最合理的解释是,道宣入沣德寺的时间在智藏去世之后,在《行事钞》问世之前。 “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云云,其事应发生在沣德寺,是道宣在沣德寺“独坐”发生的另一件“天人感通”事迹。 《宋高僧传》引护法神告曰,称“故”净业寺,不见道宣本人的记述。 检索史籍,赞宁的“故净业寺”并非空穴来风,唐代就有记载。 如道世的《法苑珠林》:长安西明寺道宣律师者,德镜玄流,业高清素,精诚苦行,毕命终身。 早得从师,五十余年栖遑问道,志在住持。 但一事可观,资成三宝,缉缀仪范百有余卷。 结集高轨,属有深旨。 粤以大唐乾封二年仲春之节,身在京师城南清官故净业寺,逐静修道。 道世与道宣同时代,且两人关系甚洽。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法苑珠林》所记,是最早称净业寺为“故净业寺”者。 仔细揣摩,道世的记述透露出三点信息:其一,道宣不是净业寺的创建者。 其二,何人创建? 不得而知,道世自己也不大清楚。 其三,以道世的博闻而不知净业寺何时创建,只能说明该寺创建的时间很早。 而赞宁的《宋高僧传》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即净业寺有井。 道宣平生与修建寺院无涉,最多仅见与策划西明寺的修建规划,所以这口井应该是原来已有,非道宣入住之后方才开凿。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晚道宣数百年的赞宁肯定对净业寺的了解远远比不上道宣、道世。 按照一般的理解,至唐代,佛教传入已经六百余年。 终南山与长安相伴,也是佛教东来的初传地区。 数百年来,兴废不辍,盛时佛寺林立,废时钟磬断响。 道宣选择这里静修传戒,也必然有自己的了解与判断。 道宣入住之前,这里曾有“净业寺”者,估计与终南山数不清的寺庙一样,“屡有兴废”,至道宣时,成为一个不引人注意的静修场所。 这里设施简陋,常住人数不定,所以道宣有时也称这里为“清官精舍”。 由于史载不详,到了宋代,赞宁用神话传说对道宣与净业寺的因缘进行铺陈,并记叙有道宣行般舟定时的种种神异。 可能赞宁的记述也有根据。 净业寺也确实是一所充满神奇的寺院,道宣在这里与“天人”交通的事情传遍四方,流衍演变,延绵后世,所以《宋高僧传》这样记载也不足为奇。 三、“南岫”----净业寺净业寺因律宗发源地而名闻遐迩,而律宗之创立与道宣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净业寺的历史渊源和道宣联系在一起。 在净业寺历史史料欠缺的情况下,要了解该寺的历史,还需从与道宣有关的线索中寻觅。 检索史籍,结合实际踏勘,发现在道宣入住之前,净业寺与创建沣德寺的智藏有关,曾是智藏的另一处修行地。 在道宣所著的《续高僧传•智藏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智藏)常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 面临深谷,目极天际。 径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 而藏手执澡瓶,足蹑木履,每至食时乘崖而至。 午后还上,初无颠堕。 因斯以谈,亦雄隐之高明者故。 这段史料非常重要,透露出不少关键的历史信息。 将道宣这段记述辅之以实际踏勘,梳理如下,即可见端倪。 其一,沣德寺与净业寺的位置。 首先要明白沣德寺与净业寺的位置关系。 沣德寺与净业寺均现存,有史籍记载和碑石、灵塔为证,一千三百多年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两寺一北一南,隔山峰相对。 沣德寺在北,背山面北;净业寺在南,背山面南。 两寺的距离很近,做功课上殿的钟声可以互相听见。 其二,智藏“常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 ”智藏是沣德寺的建造者,但平常所居之处为“寺之南岫”,而且时间长达“四十余年”。 岫者,《说文》云:“岫,山穴也。 从山,由声。 ”《尔雅•释山》:“岫,山有穴为岫。 ”“南岫”,意即沣德寺“南面的山洞。 ”踏勘调查沣德寺的“南岫”,有二意,即山岭之北的“南岫”和山岭之南的“南岫”。 遍寻今沣德寺南与山岭之北,并无有山洞的痕迹,可以断定“南岫”不在这一地带。 山岭之南,净业寺正位于沣德寺的南面。 这里除净业寺之外,再无其它寺院遗迹。 而且,今寺里确实存有一古洞,面阔约两米余,进深大约10米,称“祖师洞”,供奉着道宣像。 “祖师洞”的名称应该不是偶然的。 其三,“面临深谷,目极天际。 ”智藏常居之处“面临深谷,目极天际。 ”沣德寺背山面北,位居山根,可以望见京城长安,也可以“目极天际”,但没有“面临深谷”。 沣德寺背山而建,位于南山北麓边缘,寺外三面均为缓坡地带,没有“深谷”。 相比较而言,净业寺的位置背山面南,踞处山腰,比沣德寺的位置要高不少,西面和南面都是典型的断崖“深谷”。 尤其向南,群山连绵不断,一望无涯,确可“目极天际”。 其四,“径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 ”迄今为止,从沣德寺到净业寺只有两条路,一条西行走山下,进沣峪绕行,是大路;一条从沣德寺后直接越山而过,曲折上下盘旋,是山行的羊肠便道。 走山下比较平坦,但路途绕行较远。 而翻越山岭直接行走,确实需要身手矫健者。 现今实际行走,从沣德寺到净业寺走山后便道,仍如当年道宣所记载的那样:“径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 ”其五,智藏“每至食时,乘崖而至。 午后还上”。 说明此处山洞仅为智藏禅修筵坐之处,没有炊具设施。 每至食时,越山回沣德寺用饭。 “午后还上”,即过午不食,午前回沣德寺,饭后返回“南岫”。 “还上”,说明返回的“南岫”比沣德寺位置要高,这与净业寺位置高于沣德寺相一致。 身手矫健者行走这段路,久而久之,并不需要多长时间。 这与今天的情况也完全符合。 其六,在《智藏传》中还有:“开皇三年,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以为终世之所也。 即昔隐沦之故地矣。 ”从隋开皇三年(583),到唐武德八年(625)智藏去世,共计四十二年,与前文所述“常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相对应,时间一致,是智藏卜居沣德寺后,常住“南岫四十余年”。 但“隐沦之故地”,说明智藏在“常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之前即已曾隐居这里。 “隐沦”之意,即北周武帝禁佛时期敕令僧人还俗,智藏不愿意而躲藏在这里。 也就是说在有沣德寺之前智藏就曾在这里隐居过。 按照沣德寺的地形地貌,沣德寺位居“终南丰谷之东阜”,“阜”乃高显之处,在禁佛时期并不适宜躲藏,所以只有“南岫”比较适宜,“隐沦之故地”,除了“南岫”之外,别无它处。 关于沣德寺,道宣在《智藏传》中明确记载建于隋,是智藏建造,隋文帝命名。 所以,“南岫”的存在要早于沣德寺。 根据以上对史料的分析梳理和实际的踏勘调查,完全吻合,所以可以确定,《续高僧传•智藏传》中所云智藏常居的“南岫”,就是净业寺的所在地。 在道宣之前,正是智藏在这里居住静修。 文中以“南岫”称之,说明智藏也不是净业寺的创建者。 综上所述,道宣的著作中没有关于净业寺创建的记载,没有说他自己建造,也没有说智藏建造,只能说明净业寺创建的时间比较早,起码在隋代之前。 《法苑珠林》、《宋高僧传》称“故净业寺”,应该也是这样的考虑。 所以,关于净业寺的创建时间,合理的解释是净业寺并非隋代创建,应创建于北朝,或许更早。 但由于与长安近在咫尺,净业寺不可能逃脱北魏太武帝禁佛和北周武帝禁佛的破坏,所以与终南山众多的寺院一样,“屡有兴废”,“兴”时弘传佛法,被“废”之后就成为“故”某某寺了。 可以肯定的是,自从道宣入住之后,这里就明确为“雍州长安县清官乡净业寺”,去掉了《宋高僧传》中的那个“故”字。 而当年的道世在书中仍称呼“故净业寺”者,乃沿袭习惯耳。 【内容提要】净业寺成名于唐代。 因为道宣律师在这里研究著述并筑坛传戒,师徒相承,流传全国,遂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律宗的祖庭。 但关于净业寺的创建年代,由于史料的缺乏,一直模糊不清,有隋代说,也有唐代说。 本文对有关的历史文献作了一些考证,并结合实地的调查,认为有关净业寺的记载最早见于道宣的著作,《宋高僧传》的“故净业寺”另有来源,而《续高僧传》中的“南岫”应该指的就是净业寺。 净业寺并非道宣建造,其创建年代并非隋唐时代,而是在此之前。 【关键字】律宗道宣净业寺创建净业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区沣峪口内,是道宣律师的弘法之地,后世尊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律宗祖庭。 但是净业寺早期的面貌仍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中,模糊难辨。 例如该寺的创建时间一直不清楚,有云“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有云“始建于隋末”,等等。 本文对有关的历史文献作了一些梳理,结合实地的考察,认为净业寺并非始建于隋唐时代,应该建于隋唐之前。 现草就此文,抛砖引玉,借以求教于方家批评指正。 一、长安县净业寺净业寺的历史面貌不清楚,历史上的记载很少,缺乏史料,道宣自己也很少介绍。 检索现有的史籍资料,在道宣之前,没有发现有关“净业寺”的历史记载。 要了解净业寺的历史面貌,见于史籍记载的还是道宣自己的著作《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其中有三篇文章中出现了“净业寺”。 首先是道宣的《开壤创筑戒场之坛文》其中有曰:维唐乾封二年仲春八日,京师西明寺沙门释道宣,乃与宇内岳渎诸州沙门商较律仪,讨击机务,敢于京南远郊沣、福二水之阴,乡曰清官,里称遵善,持律众所建立戒坛。 从时间上来说,这篇文章应该是最早记载净业寺的资料,内容也很清楚。 尤其是净业寺的位置,长安城南远郊的“沣、福二水之阴”,清官乡,遵善里。 按,“沣、福二水”,“沣”即今天的沣河,古今没有变化。 “福”,即今天的石砭峪河,古称福水。 第二篇是一篇铭文,题目就是《大唐雍州长安县清官乡净业寺戒坛之铭》,进一步明确了净业寺的位置在“雍州长安县”的清官乡,铭文的内容是在净业寺创筑戒坛的原因和颂词。 第三篇是道宣的《净业寺戒坛舍利铭》,记叙也很清楚,其中有云:终南山北沣、福之阴清官乡净业寺戒坛佛舍利之铭。 维大唐乾封二年,岁在丁卯,孟夏朔日。 京师西明寺沙门释道宣,与诸岳渎沙门会于前乡之道场,平章法律。 仰惟三圣垂教,以戒为先,四生归德,遵途莫绝。 遂使住法六万之寿,作化在于律仪。 时经三变之秋,启务资于定、慧。 所以敢承余烈,克构场坛,陈瘗灵躯,镇兹福地。 《铭》中道宣自称与诸岳渎沙门会于“前乡之道场”,这里的“乡”、“道场”,所指即“清官乡净业寺”。 以上三文完整清晰,出处可靠,且由宣公亲自撰写。 这样,净业寺所在的州、县、乡、里,记载的十分清楚。 由此可以断定,净业寺的地位及其位置是很清楚的,没有任何疑义。 而且从古至今,该寺的位置没有变化。 但是,关于净业寺本身早期的历史,道宣没有作出解释,在其他的著作中也没有相关的内容。 二、“故净业寺”释义关于道宣与净业寺,由于《宋高僧传》所记比较完整,因而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在《宋高僧传》中专列有道宣的本传,记载了道宣前来净业寺的缘由,是得到“护法神”指点,始知道“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于是,“闻斯卜焉”:(道宣)随末徙崇义精舍,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抟攫之,寻追悔,吐毒井中,具陈而去。 宣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查道宣迁居崇义寺的时间,是在唐武德七年(624)。 “随末”,即“隋末”。 “载迁丰德寺”,这里的“载”通“再”,“沣”通“丰”,即“又迁沣德寺”。 文中没有说明道宣迁沣德寺的时间,估计应该在武德八年(625)或武德九年(626)。 武德八年(625)的四月十五,创建沣德寺的智藏法师去世,而武德九年(626)道宣的《行事钞》问世。 最合理的解释是,道宣入沣德寺的时间在智藏去世之后,在《行事钞》问世之前。 “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云云,其事应发生在沣德寺,是道宣在沣德寺“独坐”发生的另一件“天人感通”事迹。 《宋高僧传》引护法神告曰,称“故”净业寺,不见道宣本人的记述。 检索史籍,赞宁的“故净业寺”并非空穴来风,唐代就有记载。 如道世的《法苑珠林》:长安西明寺道宣律师者,德镜玄流,业高清素,精诚苦行,毕命终身。 早得从师,五十余年栖遑问道,志在住持。 但一事可观,资成三宝,缉缀仪范百有余卷。 结集高轨,属有深旨。 粤以大唐乾封二年仲春之节,身在京师城南清官故净业寺,逐静修道。 道世与道宣同时代,且两人关系甚洽。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法苑珠林》所记,是最早称净业寺为“故净业寺”者。 仔细揣摩,道世的记述透露出三点信息:其一,道宣不是净业寺的创建者。 其二,何人创建? 不得而知,道世自己也不大清楚。 其三,以道世的博闻而不知净业寺何时创建,只能说明该寺创建的时间很早。 而赞宁的《宋高僧传》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即净业寺有井。 道宣平生与修建寺院无涉,最多仅见与策划西明寺的修建规划,所以这口井应该是原来已有,非道宣入住之后方才开凿。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晚道宣数百年的赞宁肯定对净业寺的了解远远比不上道宣、道世。 按照一般的理解,至唐代,佛教传入已经六百余年。 终南山与长安相伴,也是佛教东来的初传地区。 数百年来,兴废不辍,盛时佛寺林立,废时钟磬断响。 道宣选择这里静修传戒,也必然有自己的了解与判断。 道宣入住之前,这里曾有“净业寺”者,估计与终南山数不清的寺庙一样,“屡有兴废”,至道宣时,成为一个不引人注意的静修场所。 这里设施简陋,常住人数不定,所以道宣有时也称这里为“清官精舍”。 由于史载不详,到了宋代,赞宁用神话传说对道宣与净业寺的因缘进行铺陈,并记叙有道宣行般舟定时的种种神异。 可能赞宁的记述也有根据。 净业寺也确实是一所充满神奇的寺院,道宣在这里与“天人”交通的事情传遍四方,流衍演变,延绵后世,所以《宋高僧传》这样记载也不足为奇。 三、“南岫”----净业寺净业寺因律宗发源地而名闻遐迩,而律宗之创立与道宣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净业寺的历史渊源和道宣联系在一起。 在净业寺历史史料欠缺的情况下,要了解该寺的历史,还需从与道宣有关的线索中寻觅。 检索史籍,结合实际踏勘,发现在道宣入住之前,净业寺与创建沣德寺的智藏有关,曾是智藏的另一处修行地。 在道宣所著的《续高僧传•智藏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智藏)常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 面临深谷,目极天际。 径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 而藏手执澡瓶,足蹑木履,每至食时乘崖而至。 午后还上,初无颠堕。 因斯以谈,亦雄隐之高明者故。 这段史料非常重要,透露出不少关键的历史信息。 将道宣这段记述辅之以实际踏勘,梳理如下,即可见端倪。 其一,沣德寺与净业寺的位置。 首先要明白沣德寺与净业寺的位置关系。 沣德寺与净业寺均现存,有史籍记载和碑石、灵塔为证,一千三百多年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两寺一北一南,隔山峰相对。 沣德寺在北,背山面北;净业寺在南,背山面南。 两寺的距离很近,做功课上殿的钟声可以互相听见。 其二,智藏“常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 ”智藏是沣德寺的建造者,但平常所居之处为“寺之南岫”,而且时间长达“四十余年”。 岫者,《说文》云:“岫,山穴也。 从山,由声。 ”《尔雅•释山》:“岫,山有穴为岫。 ”“南岫”,意即沣德寺“南面的山洞。 ”踏勘调查沣德寺的“南岫”,有二意,即山岭之北的“南岫”和山岭之南的“南岫”。 遍寻今沣德寺南与山岭之北,并无有山洞的痕迹,可以断定“南岫”不在这一地带。 山岭之南,净业寺正位于沣德寺的南面。 这里除净业寺之外,再无其它寺院遗迹。 而且,今寺里确实存有一古洞,面阔约两米余,进深大约10米,称“祖师洞”,供奉着道宣像。 “祖师洞”的名称应该不是偶然的。 其三,“面临深谷,目极天际。 ”智藏常居之处“面临深谷,目极天际。 ”沣德寺背山面北,位居山根,可以望见京城长安,也可以“目极天际”,但没有“面临深谷”。 沣德寺背山而建,位于南山北麓边缘,寺外三面均为缓坡地带,没有“深谷”。 相比较而言,净业寺的位置背山面南,踞处山腰,比沣德寺的位置要高不少,西面和南面都是典型的断崖“深谷”。 尤其向南,群山连绵不断,一望无涯,确可“目极天际”。 其四,“径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 ”迄今为止,从沣德寺到净业寺只有两条路,一条西行走山下,进沣峪绕行,是大路;一条从沣德寺后直接越山而过,曲折上下盘旋,是山行的羊肠便道。 走山下比较平坦,但路途绕行较远。 而翻越山岭直接行走,确实需要身手矫健者。 现今实际行走,从沣德寺到净业寺走山后便道,仍如当年道宣所记载的那样:“径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 ”其五,智藏“每至食时,乘崖而至。 午后还上”。 说明此处山洞仅为智藏禅修筵坐之处,没有炊具设施。 每至食时,越山回沣德寺用饭。 “午后还上”,即过午不食,午前回沣德寺,饭后返回“南岫”。 “还上”,说明返回的“南岫”比沣德寺位置要高,这与净业寺位置高于沣德寺相一致。 身手矫健者行走这段路,久而久之,并不需要多长时间。 这与今天的情况也完全符合。 其六,在《智藏传》中还有:“开皇三年,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以为终世之所也。 即昔隐沦之故地矣。 ”从隋开皇三年(583),到唐武德八年(625)智藏去世,共计四十二年,与前文所述“常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相对应,时间一致,是智藏卜居沣德寺后,常住“南岫四十余年”。 但“隐沦之故地”,说明智藏在“常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之前即已曾隐居这里。 “隐沦”之意,即北周武帝禁佛时期敕令僧人还俗,智藏不愿意而躲藏在这里。 也就是说在有沣德寺之前智藏就曾在这里隐居过。 按照沣德寺的地形地貌,沣德寺位居“终南丰谷之东阜”,“阜”乃高显之处,在禁佛时期并不适宜躲藏,所以只有“南岫”比较适宜,“隐沦之故地”,除了“南岫”之外,别无它处。 关于沣德寺,道宣在《智藏传》中明确记载建于隋,是智藏建造,隋文帝命名。 所以,“南岫”的存在要早于沣德寺。 根据以上对史料的分析梳理和实际的踏勘调查,完全吻合,所以可以确定,《续高僧传•智藏传》中所云智藏常居的“南岫”,就是净业寺的所在地。 在道宣之前,正是智藏在这里居住静修。 文中以“南岫”称之,说明智藏也不是净业寺的创建者。 综上所述,道宣的著作中没有关于净业寺创建的记载,没有说他自己建造,也没有说智藏建造,只能说明净业寺创建的时间比较早,起码在隋代之前。 《法苑珠林》、《宋高僧传》称“故净业寺”,应该也是这样的考虑。 所以,关于净业寺的创建时间,合理的解释是净业寺并非隋代创建,应创建于北朝,或许更早。 但由于与长安近在咫尺,净业寺不可能逃脱北魏太武帝禁佛和北周武帝禁佛的破坏,所以与终南山众多的寺院一样,“屡有兴废”,“兴”时弘传佛法,被“废”之后就成为“故”某某寺了。 可以肯定的是,自从道宣入住之后,这里就明确为“雍州长安县清官乡净业寺”,去掉了《宋高僧传》中的那个“故”字。 而当年的道世在书中仍称呼“故净业寺”者,乃沿袭习惯耳。 发布时间:2025-05-28 14:48:5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