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6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序分中《大教缘起品》世尊放大光明,光瑞殊妙,从昔以来所未曾见。 阿难启问放光因缘。 佛赞阿难曰: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盖因阿难启问,世尊乃流出此殊胜希有之《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也。 可见此经正因世尊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故说此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第一希有之难逢法宝也。 直至当来经道灭尽,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 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深显佛慈无尽,佛恩无极。 复表此经所宣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殊胜妙法,实是普济众生之阿伽陀药。 法灭之际,众生业障弥深,仍可仰赖是法,而度生死。 极显斯法究竟方便,不可思议。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 所当为者,皆可求之。 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 指《礼佛现光品》极乐依正,一切所有,以佛威力,如对目前。 会中大众,人人皆见。 以此胜缘,即令会众,生起实信。 复因弥陀威德加持,会众善根,悉皆增上,故云所当为者,皆可求之。 《会疏》云:所当为者,当为往生愿行者也。 皆可求之,能顺佛经可得之也。 段末佛垂诫曰,现即亲自见闻,故不可于佛灭度后,于极乐依正净土法门复生疑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当来经灭者,善导大师云: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净影、道绰、慈恩、义寂、法住、望西诸师同之。 《净影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者,举彼未来法灭尽事。 释迦正法有五百年。 像法千岁。 末法万岁。 一切皆过,名为灭尽。 但憬兴据《法住记》指为增劫七万岁后。 《法住记》云:人寿极长至十岁。 刀兵劫起,互相诛戳。 佛法尔时暂灭。 增至百岁后,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称相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 乃至此洲人寿六万岁时,无上正法流行世间,炽然不息。 至七万岁时,(宾头庐等)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一时俱入无余涅槃。 憬兴云:当人寿七万岁时,无上正法方永灭没,故云经道灭尽以上两说,各据一义。 望西师判云:(善导)大师弥陀垂迹。 慈恩观音化现,所解不轻,以为依凭。 据望西意,释此经文,应按善导大师之教,此说甚是。 特留此经\者,《净影疏》曰:佛以慈悲怜悯众生,故法灭后,独留此经,百岁济度。 以此经中开示净土,令人求生,故偏留之。 《大涅槃经》显示佛性,圣人先隐,为是先灭。 此经教人厌苦求乐。 济凡中要,为是后灭。 疏谓此经教人念佛生西,故独留之,于最后之百年救度众生。 至于《大涅槃经》(及《首楞严经》)显示人人本具佛性,乃圣教中甚深之法。 于后末世,众生根劣,无人能晓,是故先灭。 此《无量寿经》教人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乃救济凡夫之要法。 是故后灭也。 其有众生\乃至皆可得度\。 《净影疏》曰:值斯经者,所愿皆得,明留之益。 法灭尽后,百年闻者,尚得利益,往生净土。 况今闻者,何有不生。 疏意:遇此经者,必满本愿,是乃正明独留此经之利益。 至于法灭之时,闻经尚得法益,往生极乐,何况现在闻经信受之人,焉有不生西方之理。 故疏续云:定得往生,莫自疑虑。 \得度者,渡生死之海,而证涅槃也。 海喻生死,彼岸喻涅槃,超越生死中流而登涅槃之彼岸,故云得度\。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上叹闻经信受为难中之难,令人知经之难闻,生敬重希有之心。 兴世\者,出兴于世也。 《资持记》云:佛身充满,随物现形。 示生唱灭(示现生灭),拯接群品。 据娑婆所见:诞育王宫,厌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兴世。 盖谓佛身遍法界,无有来去;三际一如,本无生灭。 只为应机度化,故现出生王宫,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谓兴世也。 难值难见\。 《净影疏》云:明值佛难。 世当佛时,名之为值。 目睹称见。 此皆难也。 诸佛经道,难得闻等,明法难闻。 于中先明经教难闻。 手得经卷名为得。 耳听曰闻。 亦可领诵名之为得。 耳餐(餐,采取也。 )称闻。 此等皆难。 故云\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善知识者,善\谓于我有益,导我于善道者。 知谓知心。 识谓识形。 如《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 故知此\知识二字,为知心识形之义。 故善知识亦称善友。 相识相知导我于善之人,称为善友,即善知识也。 又《圆觉经大疏十五》曰: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名善知识。 是谓能了别真妄,通达真际,知众生根,应病予药,名为善知识也。 又《安乐集》依《法句经》曰: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 谓空、无相、无愿。 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 然于毕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是为善知识。 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识者,是汝缰绳,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 该经复云: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 又《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欲证菩提,当求善友。 求友之道应如《圆觉经》所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 示有诸过,赞叹梵行。 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经示曰,欲求善知识,首须求具正知见之人。 何谓正知见? 《圆觉大疏》曰:善达觉性,不因修生。 抉择无疑,名正知见。 觉性者,性觉妙明也。 善能通达本有性觉,故云善达觉性。 本有觉性,不从外来,非因修得,故云不因修生\。 因此正是行不到处也。 抉择\者,善能分别诸法相也。 无疑\者,于第一义而不动也。 心不住相\。 《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皆名住相。 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况世间梦幻境界。 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得无住心,即契圆觉。 \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如《称赞大乘经》云: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 从\虽现尘劳乃至\入不律仪诸句,总之,如《大疏》所示: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 虽坏行,而不破见,是则人天真胜福田。 又《大论》曰: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 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 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 菩萨亦复如是。 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是故彼经结云: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盖谓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识。 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故必证菩提也。 《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时指示。 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 文殊亦不具说。 但令亲近善友,遂指德云比丘,展转令往矣。 复云: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谓父母、眼目、脚足、梯橙(橙同凳)、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 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 大众闻已,举声号哭。 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 今日值于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 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 是故《圆觉经普觉品》普劝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 且恭敬善知识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难。 故云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盖善知识难遇难识,今幸求得,倘于彼善知识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则良医束手。 如是则遇同未遇。 故于善知识教,应闻而能信,信而能行。 是为甚难也。 上明遇佛,闻经,遇善知识,闻法能行,均极难得,甚为希有。 但此上三者之难,莫过于下之若闻斯经,信乐受持,是乃难能中之难能,故云难中之难\。 其希有难得,更无过于此者,故云无过此难\。 何以故? 如《净影疏》曰:余义余经,处处宣说。 开显净土,教人往生,独此一经,为是甚难。 又《会疏》曰:若闻斯经者,知识闻薰也。 信乐受持者,往生正因。 谓信乐本愿,受持名号,此法超异诸教故;得益超出诸善故;众机通入报土故(种种根机悉生报土);一生成办故。 必依多劫宿善,超过诸难之事。 故云难中等。 准两疏意,若人于此第一希有、难闻难信之一生成办之妙法,能闻、能信、能受、能持,当知是人,必是多劫薰修,宿种善根,难能希有,超过一切。 故曰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此非谓法门难修,盖指如是之人,有如是希有之善根福德因缘,至为难得也。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 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得闻佛声\是《汉译》经文。 《吴译》为闻阿弥陀佛声\,《魏译》为得闻彼佛名号\,《唐译》为闻彼佛名\,《宋译》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 诸译合参,故知佛声\即阿弥陀佛名号。 闻\者闻名信受也。 以名具万德故,能令闻者慈心清净\。 慈心\者,发起大慈心也。 清净\者,纯净无垢也。 欢喜\者,内心喜乐也。 踊跃\者,欢欣奋起,形于身口也。 衣毛为起\指遍体毛孔开张,汗毛竖立。 泪出\,目中流泪。 盖如是之人皆从佛道中来。 佛所得之无上菩提,名为佛道\。 《法华经方便品》云: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又因行名道。 佛道者,到于佛地之万行也。 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乃佛之赞语。 正如《金刚经》曰: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灵峰《破空论》释曰:此即信修大果也。 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 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 准是而论,本经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若能生信,当知是人,不是凡人,而是一切世间希有之人。 若于圆教能生实信,圆解圆修,可称圆人。 圆人修行一日,可当常人修行一劫。 反之,狐疑不信者,乃从三恶道中来,宿世殃祸业障未尽,尚未至得度之期,故不能信受。 此亦如《金刚经》所云: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故知法门愈殊胜,世人愈难信。 故于圆顿妙法,狐疑不信也。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5-05-28 14:34:0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