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5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记为劝\。 其意为能演说本经者,信行不退,即得受记,以此普劝法师以及大众也。 慈老之判,契合经旨。 本品文初明说法得利。 中段明不闻退转,并劝为他演说。 末段受菩提记。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 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 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 广为他说。 常乐修行。 诸善男子及善女人。 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 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正法灭时\。 一代佛化,历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时。 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 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 转复微末,谓末法时。 所云正者证也。 像者似也。 末者微也。 又《青龙仁王经疏三》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 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 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 至于正像末所经历之年数,诸经之说不一。 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说末法为一万年者,如《大悲经》。 )故知佛法住世尚约有九千年也。 正法灭时\,广指像法与末法。 当前正是末法之时。 此时之众生,善根逊前,但其中必仍有过去生中广修功德,当前供佛念佛之人。 故云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众生者,《弥陀要解》谓等觉已还皆可名众生。 是以众生中,上可有等觉大士,下则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 如是众生由于以往多生供养诸佛,念佛修善,故蒙彼如来威神加被,乃于现世能得如是广大法门\。 是以我侪遇此法门,应深庆幸,切莫错过,务当摄取受持\。 则可获广大一切智智\。 摄取\者,《往生论》谓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功德成就,略说入一法句故。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又《弥陀要解》曰: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若能了达极乐一切庄严成就,入一法句,从事达理,即事而真,谛信万德庄严,直入一句名号之中,净念相继是为摄取\之义也。 盖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议,故名号功德亦复不可思议。 受持\者,受\者,信受,依教奉行也。 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宗者,修行要径,依此而修,始名为受。 持\者,执持名号与持诵本经也。 十地菩萨不离念佛,此一句佛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是以等觉大士亦不离念佛。 我等凡夫,但当老实念去。 《要解》云: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 \灵峰大师此言,真得十方如来之髓。 实应尽未来际顶礼膜拜此一句也。 念佛时,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时,是故当获广大一切智智\。 于我具缚凡夫,亦非份外。 一切智智\是佛智之名。 同于一切智。 但以一切智,有时指佛智。 如《法华经化城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又《智度论》云: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但有时又指声闻缘觉之智。 如《智度论》又云: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 是则谓一切智为二乘智矣。 故为别于彼一切智,乃以一切智智专指佛智。 《大日经疏一》曰:梵云萨婆若耶,即是一切智。 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 又\一切智智,如实了知。 名为一切智者。 又\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 大悲为根者,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 方便为究竟者,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 又《仁王经》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由上之经文可见,今日能闻能信此微妙净土法门之人,皆由过去生中,已曾供养诸佛,广修众善,忆佛念佛,因此乃得诸佛威力加被,故今始能得如是广大法门\。 此净土法门广摄万法,普收众类,故云广大。 于此法门,若能信受奉行,当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实了知,自心本来清净。 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 广为他说,常乐修行。 (以上经文,节取《唐译》。 )盖谓若人能于净宗妙法得广大胜解了达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念佛即佛之圆旨,则必能欢喜信受,常乐修习,复以此广劝他人也。 广为他说\,下复云为他演说\,本品末云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是皆普劝演说宏扬本经与净土法门。 今者正是流通分,故劝演说,以广流通。 如《愿力宏深品》云:转相教授,转相度脱。 如是辗转,不可复计。 故知乐为人说,劝导一切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方是知恩报恩之正行。 妙法流通,正符如来本愿。 是故《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 .. .. .. 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 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 当知此人,是大菩萨。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是如来使,如来所遗,行如来事。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又曰: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 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 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 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 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由上可证,演说《法华》,功德无尽。 而本经正是法华秘髓\,如《弥陀要解》曰: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即本经,文见《独留此经品》)。 住世百年,广度含识。 阿伽陀药,万病总持。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故知演说本经者之功德不可思议,亦必为诸佛之所护念也。 下云常乐修行\,谕说法者应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习,何能劝人修习。 下复普劝断疑生信。 若欲说法利人,则自身首须断尽纤疑。 经曰:凡求是法,皆获善利\。 故应安住无疑\,老实持念,勿生疑惑。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为诸善之本。 当奉为纲宗,安住如是法中。 应常修习,使无疑滞。 盖疑根未断,即是罪根。 欲断疑根,应知方便。 疑惑不断,只因慧心不朗。 慧心不朗者,只以三垢障深。 据《安乐集》,念佛三昧能除过去、现在、未来贪嗔痴一切诸障。 垢去明生,则无疑滞矣。 如是则不堕于诸天、二乘、懈慢国、边地、疑城,如是等等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珍宝喻彼中之乐,牢狱喻未得究竟解脱,而不自在也。 又《安乐集》曰:称名亦尔。 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 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若始学者,未能破相。 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道绰大师此言,剖开诸佛秘藏,直显净宗心髓。 但能信受奉行,依相专至,老实念去,纵未离相,决定往生净土。 依相专至,凡夫能行。 离相乃菩萨境界。 《金刚经》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实非凡夫生灭之心所能及也。 净宗妙用,实为方便中之方便。 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 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世尊复举诸大威德菩萨,因未闻此法,而退转菩提,弥显流通此经之要。 如是等类大威德者\,乃能生佛法广大异门之大士。 异门\对下句中之此法\而言。 此法\者,净土法门也。 异门\者,净土以外其余种种法门也。 经云:涅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是诸菩萨,虽能于佛法中,开显净宗以外之种种方便法门。 但以未闻此法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故。 若不听闻修习,难于究竟自觉故。 再者,念佛法门是普被三根迳中之迳,若不闻知此法,则难于普度有情,速脱生死,以圆满利他之行故。 于自身则跋涉于艰险之途,于众生则导引于坑坎之路。 未契如来方便,难入一乘愿海。 是故将有一亿菩萨,因未闻此法而退转于无上菩提也。 世尊欲令一切凡圣,悉闻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劝令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信受奉行,复能流通。 虽仅于须臾之顷,为他演说\,劝人听闻是经,使之不生忧恼\。 如是说法,乃至至心精进,昼夜思维彼刹,及佛功德。 如是之人,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 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 一切如来,同所称赞。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彼人\即指于此经典. .. .. .为他演说之人。 \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指劫火。 成劫之后为住劫;住劫之后有坏劫;坏劫之末有火风水三灾。 此火灾亦称劫火。 《仁王经》曰: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又《俱舍论》曰: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 佛记彼人,于临终时,纵使此三千大千世界,皆被劫火所烧,彼人亦能从中超出,往生极乐国土。 彼人以持说是经之功德力,及十方如来威神加被力,故于此界,虽是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仍能安稳自在,从容往生。 如《普贤行愿品》: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于一切时引导其前。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佛复记曰: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 佛为印证,如是之人,皆已于过去佛前,领受菩提记,皆当作佛;并为一切如来,同所称赞。 末后普劝大众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笺注》云:专心,谓心专一不杂余念也。 \持诵,受持读诵也。 说行\,谓如经而说,依教奉行也。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5-05-28 14:25:1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