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你是否也误解了无念? 内容: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般若法门的殊胜这一部分,六祖为大众介绍了般若法门的殊胜。 “善知识!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善知识,内在的觉悟本体具有觉照力,朗照无住,明晰透彻。 正是这种作用,使我们能看清五蕴身心和外在世界的真相,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那就是空性,是法的真相。 在通达诸法性空的同时,又能看到缘起的假相。 我们现在的禅修,通常是在观照般若的层面,由意识造作的。 而《坛经》所说的“智慧观照”,是般若本具的觉照力。 这种力量是无造作的,当它生起时,本身就有一种明的力量,有一种明晰的观照力。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就具备了解脱能力。 我们现在以为的这个自我,并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是迷失觉性后发展的一个替代品。 虽然这个自我是迷妄颠倒的,但它背后的觉性却具有解脱能力。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显它,启动它。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获得这种解脱能力,就证得了般若三昧。 三昧为正受,是体认并安住于觉悟本体时产生的正受。 般若三昧的特征就是无念,也就是说,它不是以念头的方式出现,而是一种超越念头的遍知。 或者说,是在念头背后,但又不妨起心动念的那个东西,所谓念而无念。 这也是《坛经》三大要领之一,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何名无念?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什么叫无念? 如果见到一切法的时候,内心没有任何染著,没有爱嗔,没有取舍。 这个不染著的心,就是无念的作用。 只有无念的心体,才能朗照一切而心无所住。 我们反观一下现在的念头,都是些什么呢? 喜欢,是染著;讨厌,是染著;贪爱,是染著;排斥,还是染著。 总之,念念住相,念念染著。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当无念的心体产生作用时,是遍一切处而又不著一切处的。 就像镜子,可以映现一切但不染著。 当心比较空,清清明明而又不专注于一点时,一切就会在我们心中历历分明,只有影像,没有进一步的分别和粘著。 反之,念头越强,就越容易陷入其中,忽略除此以外的一切。 如同相机在使用大光圈并对焦于某一点时,周围的其他影像就虚化了。 摘自:《话说坛经》版权所有:济群法师 发布时间:2025-05-28 14:14: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