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1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 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本品明胎生之因,劝生深信,免堕边地疑城,五百岁中,不见佛僧,不闻经法。 望西云:边地胎生,同体异名。 《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 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可见望西正承昙鸾师旨也。 《略论》复云:边地者,其言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同边地之难。 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 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 边示其难。 胎言其闇。 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 (谓边与胎皆是喻也。 )非是八难中边地,亦非胞胎中胎生。 何以知之? 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 五百年后还得见闻三宝故,故知非八难中边地也。 又\疑城者,若人于疑心中,念阿弥陀佛,则生极乐边地之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中,不得闻三宝之名。 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 如《守护国界主经》云: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 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现。 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 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 命终亦无善相,亦无恶相。 地府不收,安养不摄,如睡眠去。 此人疑情未断,生于疑城。 五百岁受乐。 再修信愿,方归净土。 可见信愿二者实为往生见佛之根本。 此外更有懈慢国,或称懈慢界。 在此土至极乐国之中途。 生此国者,染著其国土之快乐,而起懈怠骄慢之心,不更进而生于极乐,故称为懈慢国。 如《菩萨处胎经》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 国土快乐。 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染著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 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 何以故? 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 准上经义,懈慢国亦属边地疑城之类。 不了佛智\者,昙鸾师《略论》云:不了佛智者,谓不能信了佛一切种智。 不了故,故起疑。 此一句,总辨所疑。 下四句一一对治所疑。 净影、法位、元晓诸师均同上之说,以不了佛智\一句为总。 余四为别。 《净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总。 不思等别。 佛智渊深,余不能测,名不思智。 佛智众多,非言能尽,言不可称。 于诸法门,知之穷尽。 名为广智。 位分高出,名无等伦最上胜智。 唐海东元晓师更于余之四句,配当四智。 如《宗要》云:此言佛智,是总标句。 下之四句,各显四智。 不思议智者,是成所作智。 此智能作不思议事。 谓一念称名,永灭多劫重罪。 十念功德,能生界外胜报。 如是等事,非其所测,是故名为不思议智。 不可称者,是妙观察智。 此智观察不可称境。 谓一切法,如幻如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 非逐言者所能称量,是故名为不可称智。 大乘广智者,是平等性智。 此智广度,不同小乘。 谓游无我,故无不我。 无不我,故无不等摄。 (其义为:悉皆平等摄受。 )以此同体智力,普载无边有情,皆令同至无上菩提。 是故名为大乘广智。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 正是如来大圆镜智。 始转本识,方皈心原。 一切种境,无不圆照。 是名为大圆镜智。 此一智中,有五殊胜:如解脱身二乘同得。 如是镜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无等。 是一胜也。 如前三智,菩萨渐得,大圆镜智,唯佛顿证,更无余类,故名无伦。 是二胜也。 过于不思议智为最;逾于不可称智为上;宽于大乘广智为胜,是为第三、四、五胜也。 是故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又《会疏》曰:不了佛智者,盖疑佛智之不可思议。 不悟如来之所以大也。 念佛往生,为佛智所建,疑是故,为不了佛智。 不思议智者,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不思议智。 念佛往生,为不思议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议智。 不可称智者,谓佛之智慧,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 故名不可称智。 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 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称智。 大乘广智者,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 念佛往生为大乘广智所感,疑是故,名不了大乘广智。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位分高出,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今此念佛往生,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 疑是故,云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上之三说互相发挥,《净影疏》简述其要;《宗要》广演其义;《会疏》会归净宗。 故并录之。 经云:以疑惑心\者,以不能信了佛智,故生疑惑。 疑有四意。 以下广摄昙鸾、元晓、峻谛,并兼取憬兴等,诸师精意,简化其文字而综述之。 一者不信不思议智\,故疑但念阿弥陀佛,未必得生极乐。 不知不思议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 一切万法无非自力他力。 自摄他摄,千变万化,无量无边。 安得以凡夫有碍之情识,疑彼如来无碍之妙法,岂知一面之镜,能现万像。 千年积薪,一火烧尽。 故至心一念称名,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十念必生又何足异。 二者不信不可称智\,不了佛智体绝对待,离过绝非。 昙鸾师曰:不可称智者,言佛智绝称谓(不可称量),非相形待(不相对待)。 何以言之? 法若是有,必应有知有之智。 法若是无,亦应有知无之智。 诸法离于有无。 故佛冥诸法,则智绝相待。 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 佛智离此四句。 离此四句,即离百非。 佛智离四句、绝百非,体离对待,故曰不可称智。 \智不可称,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称也。 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 于此有疑,名不了不可称智。 \三者不了大乘广智\,疑佛不能实度一切众生,复疑一切念佛众生岂能皆得往生净土。 故于阿弥陀佛作有量想。 对治此疑,故言大乘广智\。 此智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也。 欲明佛智,无所运载。 运载一切,皆入无余,故曰大乘。 其所运载,无限无际,故名广智。 又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 故能广契群机,悉皆度脱。 如来大悲大智,于诸有缘,无不运载而入涅槃。 开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义,令诸有情以念佛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 故能令念佛众生皆生净土。 又世界非有边非无边。 亦绝四句。 佛令众生离此四句,名之为度。 其实非度非不度,非尽非不尽。 四者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疑佛不得一切种智。 疑是故,于念佛往生法门,不能正信,乃感胎生。 元晓师意,如是佛智,只应仰信,不可比量。 故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如何仰信? 应如《起信论》所云: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 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 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无量方便。 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 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是即\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无所见故,无所不见,如是对治第四疑也。 元晓师《宗要》复云:若人不决如是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 如其有人,虽未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而能自谦,心眼未开。 仰推如来,一向伏信。 如是等人,随其行品。 往生彼国,不在边地。 生彼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 是故不应妄生疑惑。 此论至精至要。 如能信如来诸智,是为上根利智;若未能信得及,但虚心自谦,仰信诸智,亦得往生,不堕疑城。 净业行人当三复斯言,深体虚心仰信之要。 若有众生\,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是为生边地者之行境。 \罪福者,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 不能敬信佛智,尚信罪福因果,而常修礼佛念怫,求生净土。 因念佛实为诸善之本,故云修习善本\。 如上之人,信福不信智,信事而迷理,故堕疑城也。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 于自善根,不能生信。 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 然犹续念不绝。 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以上为另一类生边地行人,信他不信自者也。 与上一类,同是信未具足。 盖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 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 本类行人知求佛智。 下文普遍智\等三智,相当于前之四智。 勉强言之,威德广大不思议智\,相当于前之不可称智与不思议智。 普遍智\相当于大乘广智。 平等普遍运载一切有情,咸至无上菩提也。 无等智\应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简。 前之诸智见《魏译》。 今之普遍智等见于《唐译》。 译者开合不同,文笔有异,于是智名乃有出入。 而两译所指之诸智实无有异也。 于上诸智,能知信求,故云希求佛智\等。 能信他佛,但于自佛,不能生信,于是心是佛之旨,尚有疑情。 是为大失。 《无量寿起信论》论此甚详。 论曰: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 以一切智不离自心。 无我,无我所。 凡圣一如,共同此智。 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 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 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得见佛。 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虽修诸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 以不契佛智故。 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 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 舍身速生妙喜世界。 或生极乐净佛土中。 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 一切功德,具足成就。 .. .. .. 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 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 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 既无决定智,即无决定信,是以意志犹豫,无所专据。 信愿不坚,依据不专,但仍能念佛相续,以念佛力及发愿力,仍得往生。 但滞边地。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 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 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 心不开解,意不欢乐。 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是诸人等\,指上述二类往生边地之人。 以此因缘\,以修善念佛、发愿求生之因,感得生于彼国边地,七宝宫殿,宝池莲华,乐如忉利天及永不退堕之果。 复因疑惑之过,感得道止佛国界边\,于其城中不能得出,于五百岁不能见闻三宝之果。 此皆唯心所造,业力牵引,不由他故。 故云: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正如《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盖心生种种法生,地狱、天堂、净土、佛国,皆是自心所现。 身所趣向,唯是自业所牵。 业由心生,故云心自趣向\。 生于边地,亦于宝莲池中自然受身\,故非世间之胎生,而实亦莲花化生。 生活快乐如忉利天\。 但于城中,不能出离。 所居之处在于平地,不能上升虚空,亦不能随意高大。 更有甚者,则于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 五百岁\者,据《汉译》为于是间五百岁\。 经中云是间\。 又不曰彼国\。 故此是间\,应指世尊说法之处。 是故憬兴曰:五百岁即此方年数。 \即是人世中所指之五百年也。 但亦不可执定为此间五百岁。 盖极乐品数无量,边地差别亦应无量。 如《观经》中下品下生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是其长者也。 又如明代袁中郎宏道居士,以著《西方合论》功德,往生边地。 但以智慧胜故,不久即见佛闻法。 如经中四十一品所云:若此众生,识其罪本. .. .. .然后乃出。 故知忏悔断疑,乃出离之关键。 时间并非定数。 其人\,指生边地之人。 智慧不明\者,愚痴无智也。 知经复少\者,于大乘经典,所知不多也。 心不开解\,垢染深重,故不能心开意解也。 复疑虑重重,故不欢乐。 以上述种种原因,故称如是人等为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 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 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 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 无因奉事无量寿佛。 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上经文总明极乐胎生化生因果之相。 具信往生之人,既信佛智,亦信己善根。 外慕诸圣,内重己灵,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佛前莲花化生。 光明智慧,功德成就,其如菩萨。 反之,心中疑惑则堕胎生,五百岁中,不见三宝等,皆由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是以断疑生信,至为切要。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5-05-28 14:05:2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