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5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 故于本品增广之,名为往生正因。 此两品互作经纬,彼此涵摄。 盖前品三辈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 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辈。 又本品所示诸因,多契于《观经》之净业。 《观经》云: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 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又曰: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其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观经》所示,与本品内容,多相吻合。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 发菩提心。 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 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上文乃本品之首段。 明第一类正因,发心念佛,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得生。 (此文全自《宋译》。 )第一类正因,共有六句:(一)受持本经。 (二)求生净土。 (三)发菩提心。 (四)严持诸戒。 (五)饶益有情。 (六)忆佛念佛。 (一)《观经》曰:读诵大乘。 \《观经约论》云: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 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 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 今经首云:闻此经典,受持读诵。 此经即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此经乃净土第一经,亦中本之《华严》也。 又此经乃世尊独留于将来经道灭尽之际,住世百岁,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 又此经\,亦兼指《无量寿经》汉、吴、魏、唐、宋诸译本,及王氏彭氏魏氏诸会节本。 但能受持,均是正因。 但此会本,独称善本,故持经功德弥胜也。 昼夜相续\,明勇猛精进,无有间断。 (二)求生彼刹\,以受持、读诵、书写、供养种种功德,回向净土。 (三)发菩提心\。 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本经之宗,三辈往生之正轨,故重见于本品也。 (四)持诸禁戒,坚守不犯此即《观经》之\具诸戒行或\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盖无戒则同漏器,虽勤念佛亦难圆满。 (五)饶益有情\是菩萨利他行。 如《普贤行愿品》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是故净业行人,应于众生广行饶益。 所作善根,悉施与之。 指自作之一切功德与善根,悉皆施与一切众生,令彼离苦得乐。 如密教行人。 愿己之一切功德,悉施一切众生。 众生一切罪苦,悉皆由我代受。 (六)忆佛念佛。 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 盖念佛妙行,众善中王。 乃妙中之妙,径中之径。 于正因中,发心念佛,实为首要。 以上是因,下明其果。 因果相随,如身与影。 是人命终,如佛色相。 其人如佛,真金色身,卅二相;并具种种如佛之功德庄严。 生宝刹中,速得闻法。 此人命终,色相如佛,并速得闻法。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 所谓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欲。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贪。 九不嗔。 十不痴。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上第二类正因,其中,共三句:(一)修行十善。 (二)昼夜念佛。 (三)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一)修行十善。 据《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恶\。 止前之恶,则不恼于他。 行今之善,以利乐一切。 (1)不杀生,止前杀生之恶行,当行放生之善。 (2)不偷盗,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当行布施之善。 (3)不淫欲(不邪淫),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当行恭敬之善。 (4)不妄言,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当行实语之善。 (5)不绮语,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 (6)不恶口,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行软语之善。 (7)不两舌,止前构斗两边之恶行,当行和合之善。 (8)不贪,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 (9)不嗔,止前忿怒之恶行,当行慈忍之善。 (10)不痴,(不邪见),止前拨无因果,辟言邪心之恶行。 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上之十善,均是世善。 《报恩论》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 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转世善为净因。 故佛说诸经,总兼世善。 而此十善业,且特说专经(《十善戒经》)。 以净身三,口四,意三诸业,为修持根本也。 (二)昼夜念佛。 经云: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天亲菩萨《往生论》立\五念门:(1)礼拜门。 (2)赞叹门。 (3)作愿门。 (4)观察门。 (5)回向门。 论云:云何赞叹? 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 又\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 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 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 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今经所云,正是第四观察门。 或兼口念,则兼第二赞叹门。 如是观察或赞叹,昼夜相续,故云昼夜思维\等等也。 (三)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第一礼拜门。 论云:云何礼拜?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又\归依即归命。 《往生论注》曰:故知归命即是礼拜。 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 归命必是礼拜。 若以此推,归命为重。 今经云,归依顶礼,复是志心,更兼供养,弥显精诚。 《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妙因感果,是故临命终时,蒙佛本愿加威。 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故得\不惊不怖,心不颠倒。 \不惊者,不惊慌失措。 不怖\者,不畏怖恐惧。 不颠倒\者,心不错乱,忆佛之正念依然现前。 故得往生。 本品经文,未言临终见佛,但既得往生则佛必然来迎。 因佛本愿,临终接引。 若无佛迎,则凡夫自力不能往生。 今不言者,以此品专论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 有空闲时,端正身心。 绝欲去忧。 慈心精进。 不当嗔怒、嫉妒。 不得贪餮悭惜。 不得中悔。 不得狐疑。 要当孝顺。 至诚忠信。 当信佛经语深。 当信作善得福。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 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上第三类,有二句:一修行世善。 二忙里偷闲,正念得生。 此类指事物繁多之人。 平素暇时甚少,未能大修斋戒。 更难于一心清净。 如是之人当努力行善。 并应忙里偷闲,善择时机,遇缘即修,不使空过,亦定得往生。 净宗之妙即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也。 (见《报恩论》)有空闲时\。 承上所言,事物繁多,未能身暇心净,大修斋戒。 则当善用时机,遇闲即修。 摒除世虑,勇猛专修。 此句有空闲时\总贯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 《浊世恶苦品》云:汝等能于此世,端身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又《重重诲勉品》曰: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是故遇空闲时,首应端正身心也。 绝欲\者,在此期间绝断男女间之爱欲。 去忧\,放下世间忧虑。 慈心\,与众生乐之心,今此修持是为饶益有情而修也。 精进\者,勇猛于修善断恶也。 《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 《华严大疏五》曰:精心于法,名之为精。 精心务达,目之为进。 盖谓:精者,乃精一其心于佛法也。 以此精心,唯以达本为务,是名为进。 本者本源也。 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是为达本。 《大疏》之义较胜。 从不当嗔怒\至至诚忠信\,乃第一句,为人乘之世善。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 又害贤曰嫉。 贪餮\。 餮\者,贪食也。 悭惜\,《大乘义章》曰:吝惜财法称悭。 \即耽著于财与法,不能施舍利人之心。 中悔\,信仰不坚,先信后疑,故曰中悔\。 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 犹豫不决曰疑。 疑念害善根。 譬如毒刺。 故《万善同归集》云:坚信根而拔疑刺。 \要当孝顺\即《观经》之孝养父母\。 见于彼经三福之首。 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一也。 至诚忠信\。 诚\者真心,真实无伪也。 至\者登峰造极也。 诚之极,故云至诚。 忠\者,尽心竭力,忠于国家。 忠孝二字,为世间美德之本。 信\,此处指世法,谓真实不欺也。 下明第二句,忙中念佛。 当信佛经语深\。 此中信\字,指出世法。 谓于诸法之实体,三宝之净德,与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 《唯识论》云:云何为信? 于实德能深忍乐欲。 心净为性。 又《大乘义章》云: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 又《俱舍论》云:信者,令人澄净。 今闻佛经,并信经语甚深。 《大论》曰:信为能入。 \故能从人乘,而直趋大乘圆门,念佛求生也。 复信因果不虚。 故信作善得福\而精进向善。 奉持如是等法\,指上述诸善法,无得亏失\。 亏失\者,减损也。 以上数句经文(从当信\至亏失\),表从世间人乘,趋向极乐一乘也。 此下明忙里偷闲,精进念佛。 思维熟计,欲得度脱,即深思熟计,欲脱生死也。 愿欲往生\,舍秽求净,以一切功德,回向往生也。 昼夜常念\阿弥陀佛清净佛国\,乃忆佛念佛往生正行也。 相续十日十夜,一般行人所需之功行也。 一日一夜,乃多善根者,所需之功行也。 但随其善根于十日夜乃至一日夜能不断绝,命终皆得往生。 故云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此第三类正因之行人。 其功德逊于前之二类也。 下明种种往生之人,因行各异,但生彼国已,悉是大乘,咸同一类。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 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 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行菩萨道\。 表诸往生者,皆是大乘也。 以下,明上述因行之果。 因虽千差,其果一味。 大乘行人寿终生彼,悉皆得阿惟越致\并悉皆紫金色身,具足卅二种大丈夫相。 不但身色如佛,且皆当作佛\也。 诸往生者,愿于何方作佛,莫不随其心愿而得成就。 故云从心所愿\也。 至于成佛之期,则随行人之精进早晚\而异。 早日精进则早日成佛,是则平等中之差别也。 平等有差别,成佛有早晚也。 差别中之平等,则皆当成佛也。 故云: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盖谓求道之心,精进不休,皆当成佛。 决无违失其成佛之本愿者也。 佛告阿难\。 世尊为唤起会众之重视,故重呼当机阿难之名而告之曰:以此义利故\。 此处利有二义:一者坚利如金刚,可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 二者利益,因此法门,能惠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利也。 盖谓往生法门之义理,举体是金刚智慧,故云利(坚利)也。 同时又是大慈悲之流现,普施众生真实究竟之利。 故云利(利益)也。 是故无量无数无等边世界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凡夫往生皆不退转,位齐补处菩萨,此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是故十方如来悉共称赞无量寿佛也。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5-05-28 12:55: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