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2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 因果如如。 诸往生者,内无取舍分别,故外感远离分别之境。 无分别故,清净平等。 故唯受最上快乐,住正定聚,决证极果。 弥陀本愿,究竟圆满。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 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 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上段首明无分别之境相,次明无分别之心念。 无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 按五种原译:汉吴两译谓极乐日月处空。 《魏译》不言有无。 《唐译》、《宋译》均直言无有日月。 《弥陀疏钞》曰:若和会之,当是日月虽存,以佛及圣众光明掩映,与无同(同于无日月)耳。 而以理揆之,无者为正。 何者忉利以上,尚不假日月为明,何况极乐。 按莲池大师之意,依理而言,以无有日月为正宗。 故今经取唐宋两译之文,直言无有日月,与莲池大师同旨。 因忉利天以上诸天,皆不赖日月,何况极乐世界耶? 又《汉译》曰:无量清净佛(即阿弥陀佛)顶中光明极大明。 其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亦无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复现。 此正符莲师所和会之说,彼土日月之光在圣众光中,掩蔽不现。 如经云日月火珠皆匿曜\。 又如本经《礼佛现光品》曰: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菩萨光明,尚皆隐蔽,何况日月星辰等等耶? 是故彼土无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唯是常明不昏,无有昼夜。 亦无岁月劫数之名\。 就此土言之,其所以有昼夜年月与劫数者,因地球、月、日、星云等等皆在运动。 自转与公转,遂有昼夜一月一年一劫等等,而岁月迁流。 今据《汉译》,彼土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 是表彼土纵有日月星辰等,而无运转相,故无昼夜之别。 时间无迁逝,故无岁月劫数之名\。 但以顺余方故,始言岁月。 (故知时间生于动。 动之本,生于念;妄念相继,故有时间。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氏谓,时间只是由于人的幻觉,与此相通。 )复无住著家室\,亦非定言无有舍宅也。 如前《受用具足品》云:所居舍宅\,尽极严丽\,或在虚空,或在平地。 足证非定无舍宅也。 今言\无者,盖指不著家室之相也。 极乐会众,所闻皆是无我之声,闻即相应。 其心清净,无诸分别。 既无有我,何有我之家室。 故于所居舍宅,无有执著。 故云复无住著家室\也。 复因人皆无我,故一切皆无须标式名号\。 上显境无分别。 而此妙境,正由于离取舍分别\之智心也。 心净则土净。 心离分别,则境亦无分别矣。 此心此境,本无分别。 境智一如,绝诸尘垢。 故云: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如《称赞净土经》曰: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上文乃弥陀第廿九住正定聚愿\,及第十二定成正觉愿\之成就。 此实为弥陀全部本怀之鹄的,无量妙行之圣果,智悲方便之极则,度生大愿之究竟也。 文中有正定、邪定与不定三聚。 聚者,类聚也。 此三聚之说,通见于小乘及大乘经论,但内容差异甚大。 小乘如《俱舍论》谓:初果及其以上之圣者,为正定聚。 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 余者,介于上二聚之间,是为不定聚。 大乘中三聚之义,复有多类:(一)《智度论四十五》曰: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 二者邪定,必入恶道。 三者不定。 (二)《释大衍论一》云:有其三种:一者,十信前,名邪定聚。 不信业果报故。 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十地)名正定聚。 不退位故。 十信名不定聚,或进或退,未决定故。 (《大乘起信论》同此)。 二者,十信前并十信,名邪定。 大觉果,名正定。 三贤十圣,名不定。 三者,十信前,名邪定。 十圣,名正定。 十信三贤,名不定。 诸说不同。 小乘以初果及其以上为正定。 大乘或以必入涅槃,或以三贤以上,或以十地以上,或唯以大觉佛果为正定。 至于今经所云彼土众生,皆住正定聚者,净影云:位分不退,名为正定。 莫问大乘小乘众生,生彼国者,皆住正定。 望西同之,并云:一切善恶凡夫,乘佛愿力,生彼国者,处不退故。 是名正定。 又憬兴云:若生净土,不问凡圣,定向涅槃,定趣善行,定生善遗,定行六度,定得解脱,故唯有正定聚而无余二也。 《会疏》同之。 又《甄解》宗善导意,释曰:《释摩诃衍论》所谓正定聚,从佛果至十地三贤,皆名正定聚。 净土正定聚亦然。 或现十地三贤等。 其体必至灭度。 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现差别耳。 约一法句,则十地三贤当相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甄解》之说,深显经意。 盖谓净土之主伴皆是大乘,故皆住于正定聚。 至于示现十地三贤,其体必入涅槃,当相即是法身。 故于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句下,紧接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往生之人,皆入正定之聚,决定成佛,极显弥陀大愿,不可思议。 本品会集魏唐宋三译。 文曰:若已生,若当生,(若当生见唐宋二译),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弥显弥陀大愿之深广。 是则不但已生极乐者,住正定聚,必证菩提。 乃至现在当来一切将生极乐之人,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能与弥陀本誓相应者,虽居秽土,仍是具缚凡夫,但亦已住于正定之聚,决证菩提。 是诚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绝待圆融,究竟方便也。 又《唐译》曰: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 何以故? 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盖谓当生极乐者,皆悉建立往生之正因。 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 必然一生补佛。 故曰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彼邪定聚及不定聚之人,则不能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故云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又唐善导大师深入经藏,明正定聚益,通此彼二土。 (谓弥陀入正定聚\大愿之益,通显于彼土极乐与此土娑婆。 )《甄解》曰: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显益。 又曰:若为现生密益者,今家(善导)不共义也。 可见《甄解》极赞善导大师所说,当生之人,虽身在娑婆,已获入正定聚之密益,为殊胜不共之妙义。 所谓密益,盖指冥得此益也。 又《小本》亦有与此相呼应之经文,经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表现在当来一切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之人,皆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可见不退转之胜益,亦复通于彼此二土,与今经文同一玄旨。 阿弥陀佛大愿大力,不可思议。 专论极乐依正庄严之经文至第廿二品,告一段落。 此下即为十方佛赞\,三辈往生\等。 《无量寿经起信论》会结前之经义,消归自心。 论曰:如上种种庄严,种种佛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如水中月,如画所现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 随众生心而出现故。 当知一切众生所有神力,本与如来无二无别。 特无大愿大行,发起胜因。 不觉不知,沉沦永劫。 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业具在。 如入宝山,取之无尽。 如游香国,触处蒙薰。 要须亲到方休,慎勿半途而废。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5-05-28 12:49:2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