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牛头法融,原来你也还有这个“在” 内容: 四祖道信将袈裟传给了弘忍大师,弘忍就是嫡传的五祖。 可是在四祖的门下,还有不少的大师大德,牛头山的法融禅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法融是润州延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金坛北人,俗姓韦。 十九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很博学了,对经史之学十分的通达。 他偶然之间阅读了《大般若经》,了解到了佛教真空的教理,就对自己以往所知所学发生了感叹:“儒家道理不过是世俗法典,般若之学才是真的度人超俗的周行啊。 ”于是他就投师落发,参究佛理。 后来,他就来到了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的一间石室里修行,其道性之深,竟然有百鸟衔花的意识出现。 当时四祖在黄梅布道,他在登山远观的时候,遥见牛头山气象非常,于是知道山中有奇人,就亲自来牛头山造访。 他来到了幽栖寺之后,就问僧人:“山中可有道人? ”“出家人,哪个又不是道人? ”那僧人听了四祖的问话很不受用,就反问了一句。 “那哪个又是道人? ”四祖机锋不让,那个僧人竟然无言以对。 另外有一个僧人见到这种状况,就上来搭话:“往这个山里走十几里,有一位绰号叫懒融的人。 这个人见谁都不起来,也不合掌,你要找道人莫不说的就是他吗? ”这个僧人的回答有些促狭道信的意思。 四祖听罢之后,径自入山,来到了石室,看见有位和尚端坐在那里安稳自若,根本就没理睬是谁来了。 于是四祖就问他:“你坐在这儿干什么呢? ”“观心。 ”法融简洁的回答。 “观心的是谁? 心又是什么? ”四祖追问了一句,法融就回答不上来了。 这下子法融坐不稳了,站起来赶紧施礼,就问:“大德高栖何地? ”“贫僧从不定址,任意东西。 ”四祖回答。 “那你可认得道信禅师? ”法融问。 “问他干什么? ”“仰慕很久,很想拜见此人。 ”“贫僧即是道信。 ”法融这回不免就吃惊了,于是就问:“和尚怎么会到这儿来呢? ”“特来拜访你,有没有可以坐一坐的地方? ”四祖说。 法融指了指后面:“那儿有小庵一处。 ”说吧,就领着四祖来到了庵脉。 四祖看围绕着石庵周围的全是些虎狼猛兽,于是他就举起了双手,做出害怕的样子。 法融见状,就问道:“和尚心里还有这个在? ”“这个是什么? ”四祖反问,法融又无语了。 过了一会儿,四祖在法融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 法融一见,不禁悚然。 “你还有这个在? ”四祖见状就赶紧问。 这下法融全蒙了,赶紧就叩头施礼,请四祖讲说佛理真要。 四祖说:“修道有千万种法门,但都不离胸中方寸。 天上妙谛,多如河沙,但总在心缘之中。 佛家持戒律、修禅定,讲定中生慧,千变万化、神奇莫测。 但这些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每个人内心本来就具足的,是不离心体的。 世上有各种烦恼、业障,但它们又都不是真实的,内心本来清净空寂,这些不过是幻化所致。 一切因果报应等等,也都是像梦幻般空无所有。 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三界(生死轮回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没有什么三界可以跳出,也没有什么觉悟的菩提智慧可以追求。 这些也都是空的,人和其他众生本来性相平等。 大道是虚旷的,无可思、无可虑的,这些本来你早已得到了,一点儿也不缺少,你与佛有什么差别? 世上本没有另外的法了,你就任心而行吧。 没有必要去观些什么,也没有必要去澄清什么念头,这些都是假的。 不要起贪比嗔怪的信念,也不要被任何忧愁所烦恼,空空荡荡、无所牵挂、任意纵行。 不必去求作善,也不必有心去行恶。 行住坐卧,触目随缘,不执著、不粘滞,这就是佛的大妙用。 快乐无忧,这就叫佛呀! ”法融听是听懂了,但不敢相信道信对他讲的,这未免太随便了,便又问道:“您说每个人本心就充满佛性,或者说心就是佛。 那什么是佛? 什么是心呢? ”意思是你说的这些都是心,那佛又是什么? 还有没有呢? 四祖回道:“不是心,不能问佛,问佛的一定是心。 ”法融听罢又问:“您不让静坐观心念,那心处外物起念时,心又怎么来对治呢? ”四祖说:“境是外物聚合而起,本无好坏,好坏的分别,本来是心生的妄见。 心若是不强生分别,这些妄见又何从生起? 不起妄见分别之念,心就是随物便知,也就随心自在。 不要有什么对治之念,一对治就有分别心,无了分别心就是常住的法身,法身就是无所变异的佛身。 ”这一番开导,法融终于开悟。 之后,四祖道信返回了双峰山去,法融就在牛头山传教,法习大盛。 唐高宗永辉年间,寺中粮食紧张,法融禅师便亲自去丹阳化缘。 80里的路,法融一次背回一石八斗的米,早出晚归,300人的粮食没有断缺过,懒融并不懒。 永徽三年,当地官长萧元善请法融禅师到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讲到灭静品时,大地为之震动。 唐高宗显庆元年,萧元善请法融去住持建初寺。 禅师坚辞未果,于是就在禅堂中传法印给弟子智岩,便嘱咐他将衣钵传下去。 将要下山的时候,他对众弟子说:“我不会再踏上牛头山了。 ”此言一出,众人不禁悲伤,连鸟兽也哀嚎不止。 庵前有四株茂盛的桐树,也在大师离去的时候忽然凋落。 第二年正月,法融大师不病而逝,后葬于鸡笼山。 四祖道信将袈裟传给了弘忍大师,弘忍就是嫡传的五祖。 可是在四祖的门下,还有不少的大师大德,牛头山的法融禅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法融是润州延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金坛北人,俗姓韦。 十九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很博学了,对经史之学十分的通达。 他偶然之间阅读了《大般若经》,了解到了佛教真空的教理,就对自己以往所知所学发生了感叹:“儒家道理不过是世俗法典,般若之学才是真的度人超俗的周行啊。 ”于是他就投师落发,参究佛理。 后来,他就来到了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的一间石室里修行,其道性之深,竟然有百鸟衔花的意识出现。 当时四祖在黄梅布道,他在登山远观的时候,遥见牛头山气象非常,于是知道山中有奇人,就亲自来牛头山造访。 他来到了幽栖寺之后,就问僧人:“山中可有道人? ”“出家人,哪个又不是道人? ”那僧人听了四祖的问话很不受用,就反问了一句。 “那哪个又是道人? ”四祖机锋不让,那个僧人竟然无言以对。 另外有一个僧人见到这种状况,就上来搭话:“往这个山里走十几里,有一位绰号叫懒融的人。 这个人见谁都不起来,也不合掌,你要找道人莫不说的就是他吗? ”这个僧人的回答有些促狭道信的意思。 四祖听罢之后,径自入山,来到了石室,看见有位和尚端坐在那里安稳自若,根本就没理睬是谁来了。 于是四祖就问他:“你坐在这儿干什么呢? ”“观心。 ”法融简洁的回答。 “观心的是谁? 心又是什么? ”四祖追问了一句,法融就回答不上来了。 这下子法融坐不稳了,站起来赶紧施礼,就问:“大德高栖何地? ”“贫僧从不定址,任意东西。 ”四祖回答。 “那你可认得道信禅师? ”法融问。 “问他干什么? ”“仰慕很久,很想拜见此人。 ”“贫僧即是道信。 ”法融这回不免就吃惊了,于是就问:“和尚怎么会到这儿来呢? ”“特来拜访你,有没有可以坐一坐的地方? ”四祖说。 法融指了指后面:“那儿有小庵一处。 ”说吧,就领着四祖来到了庵脉。 四祖看围绕着石庵周围的全是些虎狼猛兽,于是他就举起了双手,做出害怕的样子。 法融见状,就问道:“和尚心里还有这个在? ”“这个是什么? ”四祖反问,法融又无语了。 过了一会儿,四祖在法融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 法融一见,不禁悚然。 “你还有这个在? ”四祖见状就赶紧问。 这下法融全蒙了,赶紧就叩头施礼,请四祖讲说佛理真要。 四祖说:“修道有千万种法门,但都不离胸中方寸。 天上妙谛,多如河沙,但总在心缘之中。 佛家持戒律、修禅定,讲定中生慧,千变万化、神奇莫测。 但这些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每个人内心本来就具足的,是不离心体的。 世上有各种烦恼、业障,但它们又都不是真实的,内心本来清净空寂,这些不过是幻化所致。 一切因果报应等等,也都是像梦幻般空无所有。 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三界(生死轮回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没有什么三界可以跳出,也没有什么觉悟的菩提智慧可以追求。 这些也都是空的,人和其他众生本来性相平等。 大道是虚旷的,无可思、无可虑的,这些本来你早已得到了,一点儿也不缺少,你与佛有什么差别? 世上本没有另外的法了,你就任心而行吧。 没有必要去观些什么,也没有必要去澄清什么念头,这些都是假的。 不要起贪比嗔怪的信念,也不要被任何忧愁所烦恼,空空荡荡、无所牵挂、任意纵行。 不必去求作善,也不必有心去行恶。 行住坐卧,触目随缘,不执著、不粘滞,这就是佛的大妙用。 快乐无忧,这就叫佛呀! ”法融听是听懂了,但不敢相信道信对他讲的,这未免太随便了,便又问道:“您说每个人本心就充满佛性,或者说心就是佛。 那什么是佛? 什么是心呢? ”意思是你说的这些都是心,那佛又是什么? 还有没有呢? 四祖回道:“不是心,不能问佛,问佛的一定是心。 ”法融听罢又问:“您不让静坐观心念,那心处外物起念时,心又怎么来对治呢? ”四祖说:“境是外物聚合而起,本无好坏,好坏的分别,本来是心生的妄见。 心若是不强生分别,这些妄见又何从生起? 不起妄见分别之念,心就是随物便知,也就随心自在。 不要有什么对治之念,一对治就有分别心,无了分别心就是常住的法身,法身就是无所变异的佛身。 ”这一番开导,法融终于开悟。 之后,四祖道信返回了双峰山去,法融就在牛头山传教,法习大盛。 唐高宗永辉年间,寺中粮食紧张,法融禅师便亲自去丹阳化缘。 80里的路,法融一次背回一石八斗的米,早出晚归,300人的粮食没有断缺过,懒融并不懒。 永徽三年,当地官长萧元善请法融禅师到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讲到灭静品时,大地为之震动。 唐高宗显庆元年,萧元善请法融去住持建初寺。 禅师坚辞未果,于是就在禅堂中传法印给弟子智岩,便嘱咐他将衣钵传下去。 将要下山的时候,他对众弟子说:“我不会再踏上牛头山了。 ”此言一出,众人不禁悲伤,连鸟兽也哀嚎不止。 庵前有四株茂盛的桐树,也在大师离去的时候忽然凋落。 第二年正月,法融大师不病而逝,后葬于鸡笼山。 发布时间:2025-05-27 14:11:1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