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十方佛赞 第二十三卷 内容: 十方佛赞 第二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 一一界中如恒沙佛。 各出广长舌相。 放无量光。 说诚实言。 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 南西北方恒沙世界。 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四维上下恒沙世界。 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佛又对阿难说:东方虚空有如恒河的沙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头有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佛,每一尊佛都示现广长舌相(广长舌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广又长又软又薄,舌头从嘴里伸出来,到上头能盖住自己的脸并能达到自己的头发)。 广长舌,表示无量劫以来,没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四种过失,所以感得广长舌相。 《圆中钞》说:惟世尊多劫实语,故舌相广长,超异常人。 《阿弥陀经》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慈恩窥基大师解说:佛之舌相,证小(给小乘做证明的时候)则覆面门,以至发际。 今覆大千,证大事也。 要证明净土法门这件大事,所以遍覆大千世界。 大师底下又说: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 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能覆面的舌,已经没有妄语,何况现在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还有不真实的吗! )本经未现遍覆大千世界的相,可是放无量光。 放光与舌相,同是启发众生的信心,证明佛所说没有虚妄。 说诚实言。 《弥陀疏钞》说:诚实,明必可信。 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的确)谛(同审)不虚。 千圣复起不能易(千圣再起也不能改变),万世守之为楷则者也(万世都应遵守,做为楷式与法则)。 十方恒河沙数佛所说的诚实之言,就是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 因为这就是万世不能改的楷则,所以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 东方是如此,十方都是如此。 《会疏》说:虽然诸佛所证都是平等一味,但以念佛往生的利益,是弥陀不共的妙法,所以诸佛推让,让十方一切众生都归向于阿弥陀佛。 十方佛称叹的多,众生闻名的就多,才能求生的多,得度的多。 所以十方诸佛与弥陀是一个心,都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了众生真实得度,都是最真实的肺腑之言。 【何以故?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 发清净心。 忆念受持。 归依供养。 乃至能发一念净信。 所有善根。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随愿皆生。 得不退转。 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呢? 就是想要极乐世界以外(他方)所有的众生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发清净心。 清净心,就是没有垢污杂染的净信的心。 《胜曼宝窟》说: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这就是说:净就是信,起了纯一的清净的信心,不夹杂任何烦恼,叫做净心。 《疏钞》: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 心常忆佛,口常称(念)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 其中千信千生,万信万生,信佛名字,诸佛救护,都是无上开示,是佛知见,是净宗与佛教的心髓。 忆念受持。 忆就是忆佛功德。 念说是念佛名号。 受就是信受。 持就是坚持。 归依供养,以自己身心归向弥陀,依止弥陀,永不舍离。 再者,供养,供有两种:(一)财供。 香花、饮食、汤药、财物,你用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的这一切都可以拿来献供。 (二)法供。 例如:如说修行,发菩提心,用来献供。 养,指养活、养生、奉养、调养。 对于身、对于法,有所利益,就称为养。 一念净信。 本段全盘托出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体与用。 经中极言一念的重要,慈舟老法师为本经作科判,特别提出往生极乐的一心三辈。 老法师顶门上有金刚正眼,才能开显前人所没有说明的内容。 本经与科判关键在一心,所以在这里应深入参学。 笔者认为这个一字不宜只看成是数目字(一、二、三)中的一个数一,而应看成它是代表不二的圣义谛(真理)。 《维摩诘经》主要阐扬了不二法门的妙要。 因为二就有差别、对立、矛盾等等情见。 出生差别,由于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 应注意这里的一字,真如之中万法皆如,一切都如,也就是一切如一。 这个一正是一念的一字。 所以《大智度论》说: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 就是说修习智慧到彼岸的人,能把十方一切像恒河沙那样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地与诸山所有的一切微尘,在一念之中散尽。 为什么一念有这样大的力量,正由于一念契合了真如。 所以彭际清居士说:行者诚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 一念净信,《教行信证》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 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 (我们说一念就是指信心无二的心,无二所以叫做一念。 一念也就是一心。 一心就是往生清净报佛国土的真实正因。 )《会疏》说: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 这就是说,往生的正因,只在你的信心达于一念(一心)的程度。 能达到,决定往生,不依靠你念多少。 这与《要解》往生全凭信愿的说法一致。 《教行信证》指出信心无二心,又说这是往生清净报土的真因,现《会疏》往生正因唯在这一念,两者都把一念、一心结合于信。 《疏钞》说信即心净,也等于说信心就是净心。 一念净信就是契合于真如法一的净信,所以经中下文是愿生彼国随愿皆生。 这与《教行信证》的报土真因、《会疏》的往生正因,都是互为表里,正好参证。 《弥陀疏钞》引证了《成唯识论》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 心净为性。 什么叫做信? 就是对于真实的妙德,能深入的安忍,欢喜愿求。 信以心净为他的性。 什么叫做净? 因为心很殊胜,如同水清珠。 珠子放在很浊的水中、水当时就清了。 信心就有这样的妙用。 种种染法,各各都有自己的相,唯有不信这个染法,它有一个特点,是自相浑浊。 它不但自己浑浊,而且它还能浑浊其他的心所。 如极脏的东西,它不但本身脏,谁碰到它谁脏。 所谓自秽秽他。 信正好相反,能清浊水,把问题翻过来。 所以莲池大师说: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 (修净的人,以心净为主,所以生信是紧急的要事。 )所有善根。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一念净信是信,从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 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回向求生极乐。 至心,《观经》就是至诚的心。 善导大师说:至就是真,诚者就是实。 就是要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业,所修的解和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 不应当外现贤善精进的相,可是内怀虚假,里面是贪嗔邪伪,奸诈百端。 恶性难侵,事同蛇蝎。 这种人的内部是贪欲、嗔恨、邪恶、虚假,并且奸恶狡诈,诡计多端,好恶成性,无法教改,所作所为如同蛇蝎。 虽起三业,由于外现贤善,当然表面上也做好事,修庙、造像。 但这名为杂毒之善。 亦名虚假之行。 不名真实业也。 所以要用自心所修真实善根来回向愿生彼国,往生极乐世界。 有了一念净信,把这一念净心回向,决定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本品名为十方佛赞。 十方佛为什么要赞叹弥陀呢? 就是愿意听到的人都发清净的信心,来忆念、受持、归依、供养阿弥陀佛,乃至能够出生一念净信,也就是不二的信心。 正如《信心铭》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非去来今就是打破了时见,当然一并打破空见和一切虚妄情见。 在这种远离一切垢染的清净信心中,把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极乐,于是随你发的愿,必定如愿往生,而且住不退转,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十方诸佛没有一佛不赞叹,没有一时不赞叹,只是希望一切众生能闻如是妙法,希望每一众生闻佛名号同生净信,至心持名,愿生极乐,随愿皆生,同证菩提。 发布时间:2025-05-27 14:04: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