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卷上》45、奴守门喻 内容: 译文:譬如有人将要出门远行,吩咐仆人道:「你好好守著门,并看管住驴子和绳索。」主人走后,邻村的人家这时正在奏乐,这仆人很想去听,心中动摇,不能自安,随即便用绳索系了门,放在驴上,赶著,到那奏乐的地方,去听音乐。 仆人离去之后,屋中的财物都被贼偷去了。 主人回来,问仆人道:「财宝哪儿去了?」仆人答道:「主人先前嘱咐看守门、驴及绳子,除了这些以外,我就不知道了。」主人说:「留你守门,正是为了财物。 财物丢失了,还要门做什么用?』流转于生死的愚人,贪恋著爱欲的仆人,也是如此。 如来教诫道:要常常护住引出种种烦恼、进入种种妄尘的六根这扇门,不要让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之贼进来,守住烦恼这头驴,不要让它随意驰走,看好爱欲这条绳索。 然而有些比丘不奉行佛的教诲,贪求利养;装得清白,在幽静处坐禅;其实心意流驰,贪恋五欲,被色声香味迷惑住了。 烦恼占据了整个的心,爱索缠缚住了整个的身,使得正念、觉意、道品之类的财宝都散失掉了。 这故事比喻∶如来教导我们,应当常常摄心,守护六根的『门』,不要被六尘的『贼』侵入(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修行就要从摄心觉照,守护六根门头著手;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尘,不知六尘的虚妄,执著它们、迷恋它们,就会染污六根,造作种种恶业)。 有些人却不听这个教诫,去贪求名利,就是在静坐的时候,还是念念攀缘著名利食色,牢守著无明的驴子和贪爱的绳索,却洞开了六根的大『门』,结果被六尘烦恼的盗『贼』侵入,弄得道品的功德财宝都散失完了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 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45、奴守门喻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 ”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①。 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 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大家②行还,问其奴言:“财宝所在? ”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 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是。 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著六尘。 守无明驴,看于爱索。 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③、觉④、意⑤,道品⑥财宝,悉皆散失。 注释:①不能自安:不能够使自己安下心来。 ②大家:指高门贵族;大户人家。 ③正念:指真正之念。 八正道之一。 又作谛意。 ④觉:又音译为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 以区分“法”与“人”之故,亦音译为佛、佛陀。 ⑤意:音译末那,意谓“思量”。 即谓周遍思维之心理作用。 如将之作为认识机能之依据,则称为意根,为六根之一。 ⑥道品:是达到涅盘境界的道法的品类,有三十七科。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3、网文 发布时间:2025-05-26 08:25:4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