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内容: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 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 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华严海会一切大众和未来世现在这些众生,必须修学普贤行的十大愿,回向必须生到极乐世界。 使我们众生不再受岁月的蹉跎,现生就能完成成佛的大愿。 所以祖师大德以言语为我们道破,在长夜黑暗之中看到月光的欢乐无比,而为我们塑造了容易成功的妙行,使我们一生中受用无穷。 在这八种悟道之中:第一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作为我们学道的通途。 我们学佛,学佛法是为一生之中了生脱死,而后救度百千万亿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做为我们学道的通途。 第二种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做为我们净土的正宗。 藕益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好多修净宗的人都听过祖师说过的这句话:能否往生,全凭心愿有无。 品位高低,全凭持名深浅。 但是好多人漏了祖师所说更切要的一句话,他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大家人都明白有信愿,就能生到板乐世界去。 持名持得越深,品位就会越高。 但是怎样才能代表我们信真愿切,其实祖师已经说明了,非持名妙行,就是说非持着阿弥陀佛名字不可。 才能证明我们有信有愿。 在过去大家喜欢参禅的时候,把那些只会说说,没有去行的人称作口头禅。 而我们一生幸运的认识到佛法,而且听到一生成佛的净土法门。 希望在极乐世界莲国之中证明这点温馨。 但是无实修的话,那就成了口头净土了。 所以,从今而后不再犹豫,让心内坚定的信念成为生命中彼此的选择。 故此祖师对我们说以深的信愿,持佛名号,做为净土的正宗。 第三种是以摄心专注而念,做为我们下手的方便。 祖师教导我们都摄六根,用眼耳鼻舌心意来专念着佛的名号。 做为下手方便。 文殊菩萨在《楞严经》对阿难尊者说:此方真较体,清净在音闻。 爱得三摩地,须从音声入。 文殊菩萨已经为我们这个时代人点明了,此方即是我们所处娑婆世界。 要得到真心,佛心,证到佛三种心出来,开发如来藏,必须从音声着手。 这世界的人在六根眼耳鼻舌心意里,最灵敏的是耳根,即是缘耳,耳能听十方,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以及任何方向,一个人在跟我们说话,楼上的人说话我们听得明,在楼下说话也听得明。 但是我们的眼就没这样灵敏。 舌也没这么灵敏。 鼻也必须近处才能闻到,远了也无能去分别。 这身体要有接触才会明了。 在意识之中也无耳根这样广大。 所以菩萨为我们说明以耳根做为入道的方便。 其实说起来就是口念阿弥陀佛给耳听,当耳听到时心必然在记。 这时候佛名号在心明明了了,心归一处,自然会舍掉无量烦恼,而得大清凉。 第四种说到的,以折服烦恼为我们修心的要务。 通常,每一个修道之人最先入手是断除烦恼。 倘若没有断除烦恼,就是有天大神通,也会失去一切意义。 如阿修罗王一手就能遮月,造成月食。 但是烦恼未断,身心无法感到安乐。 故须折服烦恼是做为修心的要务。 第五种之中,是以坚持四重戒法。 佛临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佛:佛不在世时,以什么为师。 佛说:以戒为师,戒为无上功德本,能生一切诸善法。 我们念佛法门的人,如果不持杀盗淫妄,就是有甚深禅定功夫,也是会转轮生死的。 所以戒法相当切要,必须持得非常庄严,在这一生中就能超出六道轮回。 第六种之中,是以种种的苦行做为修道的助缘。 佛在最后一部经典中对我们说:依义不依语。 在现今社会中,众生做到苦行是相当困难的。 其实祖师对我们说,种种苦行助道是会让我们的心坚固,不退转。 解义出来也即是要我別执着享受快乐,也就是这样。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必须做一些有利于众生的事,有利于使我们道心坚固的事,所以祖师才说这种种苦行来坚固我们的道心。 第七种之中,是以一心不乱,做为我们净心的归宿。 修炼念佛三昧,三昧译做正受正定。 我们这心能一心不乱,在修炼一心不乱,以期功夫成片。 当我们念十声佛名号成片,百声乃至千声不起任何念头,而完全心放在阿弥陀佛的时候,慢慢地就成片。 所谓成片,就和种田一样,一片连着一片,成一大片绿绿油油的,这时就会成一心不乱了。 第八种是以种种瑞相做为往生的证验。 通常修道的人都是相当执着,感应和境界而障到圣道,但是境界有善恶分别。 当善境界来时,我们心神一分散即刻消失了。 当恶境界现前而我们要他消失,却在面前难以消失。 使我们感到相当烦恼。 在我们这儿有一个人,喜欢读金刚经,抄《金刚经》,一次在家里抄《金刚经》的时候: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孤独园,与大比丘众. .. .. .。 这样抄下去,当他抄到心归一处时,精神相当集中。 骤时,周围的环境变成了祗树给孤独园。 他自己内心感觉到相当欢喜,没想到佛陀大慈悲加持着他,使他人身在佛讲经的场所,祗树给孤独园,而且看到了种种的景色。 在这一念之中生到了欢喜心,即刻祗树给孤独园随即消失去了。 他恢复了原来在家中抄经的现场。 他这瑞相是一件好事,所以作为他办道的信心,也是如来给他的信心,但是他不执着。 《楞严经》佛对我们说:不作圣解,名善境界,若作圣证,即受群邪。 当善境界也好,恶境界现前也好,我们不作圣解,不可认为我己经超凡入圣了。 我们应该这样想,我们离超凡入圣还是遥远的事,我们不过是一个凡夫之人。 倘若认为是圣证,即受群邪。 而没有这样想的时候,名就是善境界。 摘自《漫谈净土》 发布时间:2025-05-25 12:04:2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