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戒”是指哪五戒?受持五戒有什么意义? 内容: 在佛教中,学佛需要遵守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五戒是成无上菩提的基础,也是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 五戒即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的道理虽然道理简单,意义却非常深远。 受持五戒近则为人天之因,远可成圣道之本。 五戒的究竟处,是了生脱死的正因,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住人身不失。 皈依的佛弟子,因缘成熟时,都应受持五戒。 第一、不杀生《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 ”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共业所致。 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皆然。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性智。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可成佛道。 释尊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 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旁生鸟雀虫蚁等的性命。 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杀生戒是维护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的一个前提,佛弟子亦可由持不杀生戒来培植慈悲、仁爱之心。 第二、不偷盗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 佛教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 如果人人养成不偷的美德,社会治安自然很好,大家出门就很安全,生命和财产也都有保障。 偷盗有很多种,例如假公济私、顺手牵羊、偷漏国税等等,概括来说就是明知是他人的财物,却以不正当的手段故意将它占为已有,这样子叫偷盗。 福报是积来的、修来的,佛弟子修行佛法,不仅不能偷盗他人之物,更应将自己的东西布施给三宝以及需要帮助的人,在在处处积福、培福,从而广结善缘,增长福慧。 第三、不邪淫大乘佛教四众弟子,有出家众在家众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 除夫归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淫。 邪淫的范围,不仅是不与夫妇以外的男女发生关系,即使夫妻之间,亦有非时、非地、非处、非器的限制需要遵守。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第四、不妄语凡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等皆为妄语。 如两舌、恶口、绮语等。 妄语不但欺人伤害别人,也是自欺伤害自己。 佛陀为了救护人的口业,特别制定不妄语戒,教导我们说话要诚实,不可以因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赞毁他;不可以因嗔恨对方而粗言恶语,破口大骂;不可以因妒忌别人而挑拨离间,妄言中伤。 第五、不饮酒酒,指所有迷乱人心的东西,酒除了液体之外还有固体的。 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酒的本身,并无罪恶,因为饮酒之后可能造成罪恶,为了遮止因饮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恶,所以不饮酒。 《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 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受持五戒的意义戒为续佛慧命之所依戒为修学佛法之基础戒为解脱轮回之根本《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受戒是守法、是保护,受戒可以增加功德、福慧,持戒可以断除烦恼习气,能够认识、受持五戒的人,享有真正的自由。 《法华经》云:“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我们受持五戒后,就应该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 ”我们学佛是为求解脱而来,就必须如法持式,从而断除现有的烦恼,亦能销熔未来的结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 戒是防止义,能防非止恶。 刚刚学佛的人,一听到戒,可能会担心害怕,“做不到怎么办? ”“犯戒了怎么办? ”“受戒后,会不会不自由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接踵而来,促使自己认为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进而不敢受戒。 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后不再造,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 不受戒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则会渐渐沉沦三涂恶道。 发布时间:2025-05-24 14:01:1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