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上) 内容: 《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弥勒若巴喇嘛 著1 自序 2 序 3 导读 4 宗喀巴大师“三信念书” 5 宗喀巴大师著作的第一部分 6 宗喀巴大师或著作的第二部 7 英文版那罗巴六瑜伽 8 达赖喇嘛七世六瑜伽传承祈请文 9 历史传承的考量 10 对宗喀大师的看法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下) 1 那罗六法导读 2 序言 3 第一章·加行观想为六瑜伽修行基础 4 第二章·完成加行后的密宗观想法 a 生起道次第瑜伽观想法 b 真正的修行本质 c 迁识与梦观瑜伽诸传承修行法 5 结论 6 后记 7 附录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上) 1 自序佛陀在論及輪回轉世時指出,每個人都有無以計數的前世,經由這些前世,累積許多業緣。 祂同時要求我們,不要只相信出于信仰的轉世教義,而是重要重視生命的,所有事件的發展,才能完整透視所有事件的連貫性。 某些業緣具遺傳上的關連。 經由遺傳基因,我們和自己祖先連結在一起,他的的精神、祝福和引導,在我們身上或是籍由我們得以完成。 我們積欠他的極多,是因為他的給了我們生命。 從此一觀戰來看,我們有義務實現他們的願望,竭尺他們賦予的生命力量,讓此生變得有意義。 業緣的連結,有另一層靈性上的意義。 就是說:我們與過往數世的生命,在靈修的道路上共享經驗,我們與數千計、曾經存在的生命形體,有業緣的連結。 從每一個存在的生命體之中,無論我們所學到的或付出的,都將成為我們靈性家族的一部分。 但也因為如此,我們虧欠他們,因為我們的快樂,與他們的相連結。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甚至比我們的祖先還重要;因為,與他們是籍由心靈連結在一起,與我們的祖先則是因身體而連結。 而通常心靈比身體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為心靈引導著身體的活動。 每當回顧自我的生命之成形,不論從遺傳,或靈性層面,我都看到了更廣泛的意義。 祖先們賦予我重大使命。 我父親是愛爾蘭裔加拿大人,二次大戰時,與納粹德國作戰時,在歐洲遇到我母親。 如同許多愛爾蘭人一樣,他具有先天創作天賦、誠實、幽默和仁慈。 與其他歐洲人比較起來,愛爾蘭人更相信靈性的價值、人性的平等和靈性融合的重要性。 他曾說過: ‘生命不重于形式,重要的,是能为自己和其他人带来同样快乐。 ’对他来说,真理和诚实,比名声、权势、金钱都重要。 我母亲是英国人,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作者——法兰西斯·贝肯爵士之后。 孩提时代,母亲不时提醒我,为我指出今生这项特别的使命。 法兰西斯爵士,藉著为莎士比亚撰写剧本,提升了世界文明。 他的著作,超越时空。 ‘你所能做的,或许不及他的成就,但是,至少应往同样方向,提出某些贡献。 ’母亲鞭策我说:‘你不应该认为自己的生命,只限于我成就这一项天赋,它应该是一种更巨大神秘力量的工具。 ’因此,我应该常常省思:如何对这个世界做出贡献。 稍长之后,这两种影响驱使我,以独行方式看待自己的生命。 为了遵循父亲的教诲,以超越一般凡人行为上的空洞肤浅,并保持更高层次的良好人格,我需要更大力量、更宽广视野及勇气。 同时,为求实现母亲对我促进人类彼此了解的期望,更需要智慧和内涵。 至于这些特性,我应该如何获得? 加拿大法语区一个偏远的小城,盖斯波(Gaspe),是我生长的地方。 这地名在美洲土语的意思,是“地球末端”。 当地许多人认为:该城位地偏远地带,是一大弊处。 对我而言,却是探索灵性生命的绝佳之处。 自然美景随处可见,而且有许多时间可以让我深思观想。 放学之后,我会在森林里漫步,只为与自我独处。 那里的山丘、河流、天空和新鲜的空气,似乎诉说著一种比人类社会更深沉的和谐。 当然,它只是一种单纯的快乐,但在许多方面,对自我的成长却有著极大的影。 某些时候,当我静坐于伟大的自然美景中,我的思绪似乎跳脱出了肉体,进入一个记忆和智能从未碰触的境界。 我的心灵充满光彩和喜乐,自我意识完全改观,我看见自己以另一个形体,出现在另一个时空里。 身为佛教徒,我了解到这是过往生命的重现。 在当时,它们只是奇异景观,以及刹那间灵感中插曲,使用超越文字的言语和我交谈,为我指出一种比直觉更深沉的真实。 青少年初期,我曾获得一个经论:为了让生命意义非凡,必须领悟一项基本问题,即存在的意义为何? 而我又如何能看透这层意义? 提出这个问题很容易,但是要回答它,却不容易。 到底我应该到何处寻求答案? 我在一个基督教的环境长大,幼时曾为祭坛辅祭。 稍长之后,加入唱诗班,然而,基督教义却下具哲学性,也不具知识性,只是一个供人信仰的宗教,不是相信就是拒绝,似乎没有中间地带,也几乎从不强调原因或是经验。 如此一来,每当对这个体系产生疑时,最终只有更多的疑问,而不会有解答。 这样的说法,对遵循此项传统的人,并没人任何不敬的意思。 不过,就长久以来情况来看,它禁不起任何文化上的冲击。 因此,这让我变得非常沮丧。 很幸运地,在一次因缘际会,我得以接触许多世界著名古典巨著,并且几近疯狂的地沉迷其中。 从早期的中国道家和孔夫子、中日两国禅宗的经典思想、波斯颇具盛名的苏菲教派诗人、印度教的圣贤哲士、北美印地安睿智的长老们、藏传佛教密宗的喇嘛,以及佛陀本身的教诲,似乎完神秘主义的世界,出现在我唾手可得之处。 几年之后,我读到佛家的一段话。 ‘在末法时代,当上师们一一逝去后,伟大的菩萨,全以书籍的形式出现,并为这个世界带来快乐和光明的音讯。 ’最终,我将大部他时间放在阅读佛教经典上,并不是佛教比其他宗教更优越,而是因为其中的文字、感情,以及佛教的语言而有的运用,似乎更能完整地,和内在的自我契合。 尤其,密宗里的语言和文字,特别吸引人,因此之故,我决定以此做为研究的中心,就像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所说: ‘已觉醒的众生,因材适性,以不同方式,教导那些需要引导的人。 ’由此可见,密宗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前几世的业缘。 经曾经在许多梦境与观想中,见到如此意象,但是,基于个人稳私,不便在此公开讨论。 大学毕业,我迁居欧洲,在那里继续阅读和研究神秘主义,一九七一年,当听说达赖喇嘛为西方学生,在喜玛拉雅山创办了一所学校。 第二年,我便整理行囊前往东方,准备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原无我预计在那里研究三年,但是,三年之后,我觉得自己只撷取到广大密宗教义的表层而已。 于是我决定再待三年,很快地,第二个三年过去了,我意识到佛教不了解的部分,仍旧远超过我已知的。 面对两千五百年来,佛教所累积的知识和智慧,我不得不谦恭地信服,因此,我又延长了三年。 然而,当九年期满的时候,我觉悟到必须再停留更久一点。 最后,我在喜马拉雅山总共待了十二年,受教于二十五位佛教大师门下。 我并不愿意称自己了解佛陀所教诲的一切,但是,至少拥有相当完整的基础。 在这十二年当中,我将过往许多伟大经师所提倡的研读、禅坐、观想等三种不同层的方法,融会贯通,并且在观想中,培养出每日灵修,以及偶尔加强反省的习惯。 在那段日子的每一天,我教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神奇,在我身上造成奇迹,将我的灵性,从平庸世的俗的瞋贪和轻忽中,转换成如佛陀教诲般的温和、沉潜。 我的灵性因而变得更有力量、更清澄,无所不在。 为期十二年的修行中,我领受到无数次教诲、历经许多观想省思,并且体验到无法形容的喜乐。 我培养了观看所有上师,可以籍由菩萨本身具体显像的能力,并且在思想和行为上,将自我完全投入。 他们将佛法的殊胜,全力倾注于我,犹如将神酒灌入另一容器,毫不保留,直到我全身每一处毛孔都饱满盈足。 他们对我的仁慈,更甚于我父母,父母亲给了我世俗生命和肉身,而上师们却将它培养成一艘充满纯净喜悦船舰。 我就像一只在沙漠里,疲惫又饥渴的驴子,让上师将我带入他们心中,以佛法终点极的实相,喂食于我,并以灵性经验解我之渴。 我的运气很好:得到几位来自西藏,代表藏传佛教各学派的灵性上师之指导。 其中最重要两位:亲教师林仁波切和崔简仁波切。 他们是达赖喇嘛的上师。 我刚低达印度,他们两位,差不多完成对达赖喇嘛的一切教导。 对所有前来求教的,他们都以一颗放开的心,和坚定灵性,给予醍醐。 达赖喇嘛也曾多次直接指导我,他是一位充满密宗智慧和热情的活菩萨,对待众生的仁慈,远超过数以万计的凡世英雄。 此外,我的日本禅宗教师,以及宁玛巴上师堪珠耶榭多杰,在拓宽我灵性视野上,也扮演极重要的角色。 在西藏受教的第六年,曾有一位喇嘛把我叫进他的房间,问我未来在尘世的计划? ‘我是一位作家,希望继续追求更长远的文学生命。 ’我回答。 他建议我,可以翻译伟大的佛教经典,并且发表与佛教有关的著作。 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已经撰写了近十本佛教书籍,并曾经担任与佛教有关的纪录影片,和电视特别节目的文字顾问。 我的许多著作,亦曾翻译成多国文字:德、西、义、法、俄和中文,在全世界拥有超过几百万读者。 每年部有几个月,我会到欧洲、美洲或澳洲,讲授密过哲学及观想技巧。 我希望直接与有心追求灵性生活的众生,共享缘业经验。 我企图以这样的方式,将得自于上师的仁慈,与众生分享。 他们对我,犹如父亲照顾儿子般的慈爱,传授我古老知识和智慧,将我从无知和沮丧的境地,提升至快乐坚定的状态。 这一路上,我时时提醒自己,同时尽可能实现父亲对我的期许:重视传统,以达到个人仁慈、喜乐,与内外合一的理想境界。 以及母亲我的期望:贡献于世界文明,和增进人类彼此了解。 尽管我的贡献,是多么微不足道! 在这个世间,存在许多美丽事物,但其中之最,唯有佛法,因为它是让我们洞悉所有真理的珍宝。 虽然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经师,但是,在这个世纪,就属佛陀的地位最崇高,他授以因果经验给众生,同时还赐予许多有用的东西,其中最有利的,就属充实心灵的知识,它不仅有益于今生,更扩及来世。 虽然可以追求许多有益的目标,但最重要的,莫如从事研读、禅坐和观想三个阶段的修理行,这些能引导我们,从初喜到俱生喜。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许多良药,其中最具治疗效果的,莫过于发自研读、禅坐和观想的智慧,它医治了众生身体和心灵上,所有疾病和痛苦。 2 序任何想要阅读更多有关西藏佛教著作的读者,都将会遇到要参考“那罗确柱”这本著作。 这本书字面上的意思是“那罗六法”,英文翻译,通常译为“那罗巴六瑜伽”。 六瑜伽分别是:灵热瑜伽、幻光瑜伽、迁识瑜伽、梦观瑜伽与中阴瑜伽,代表印度雪地修法,为最受西藏佛教徒欢迎的瑜伽修行。 编注:那罗巴,比较正确的名相发音是那若巴。 那罗六法,又称为罗巴六成就法。 六法名相各有不同,有认为是:脐火、幻身、明光、往生、夺舍、中有。 或认为:脐火、明光、幻身、双运、往生、夺舍。 名相不一,内容则不二。 西藏语“那罗确柱”的“确”,译自梵文“法”意思是“教义”、“教法”、“指导”或“瑜伽修行”。 柱是“六”的意思。 我通常用“那罗巴六瑜伽 ”一词,或简单用“六瑜伽 ”表示,因为这种方式最为西方读者所认识。 有时也会以“那罗六法 ”表示,但野外论提到什么,我教会加个引号,做为表达我对藏文“那罗确柱”的尊敬。 西藏的文书资料,有时会随便把著名的印度佛教成就者,称呼为那罗、那罗巴或那罗巴达(出生于西元一0一六年)等名相。 那罗巴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出生于西元九八八年)的弟子。 那罗巴传汉给西藏弟子玛尔巴大译师(生于西元一0一二年),特别是传了六瑜伽,流布于数千座寺院,以及整个中亚各苦行场所。 而且不论是哪一派,尤其是“新派”之甘丹派、噶会派、萨迦派、觉囊派与格鲁派,都修习六瑜伽。 此外也逐渐为大部分的宁玛派,即“旧派”所接受及修法。 宗喀巴大师(一三五七年至一四一九年)所写的论述“甚深妙道那罗六法引导次第 ·备具三信仰说”(以下简称三信念书)被认为是来自雪地西藏,有关这方面主题的最佳作品之一。 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藏文原意是殊胜规律)是创始者。 桥鲁派很快风靡中亚是区,并成为藏传佛教单一最大教派(编注:其他三大派都有支派,唯独格鲁派没有任何支派)。 宗喀巴大师也是达赖喇嘛一世(生于西元一三九一年)的上师,他的论述是那罗巴六瑜伽系统的基本方针,在过去五个半世纪中,中亚地区已有超过三千座铭格鲁派寺院僧侣,或无寺院的苦行者在修六瑜伽。 格鲁派传承一代传一代,至今,当我在一九七二年低达印度时,是防要的六瑜伽传承所有者,是嘉杰季蒋仁波切,达赖喇嘛阁下新的私人上师,接著他更传给无数信徒。 一九七三年,我在达兰萨拉的时候,嘉杰季蒋仁波切正在教授他最后的那罗巴六瑜伽法。 那时,我正在研读西藏语言、哲学、并静虑禅修佛教徒的研习课程,在达兰萨拉新建文史图书馆时,由达赖喇嘛为我灌顶开示。 投入设立文史图书馆筹备工作数月后,得知达赖喇嘛阁下亲任的私人上师,非常值得尊敬,并且,年长的嘉杰季蒋仁波切,将会在博物馆室(图书馆内最大的厅室)举行开示,主题是那罗巴六瑜伽,受示者是一大群西藏瑜伽修行者、苦行者、僧侣以及尼姑。 由于西方人不得参加,但是,如果我们喜欢的话,仍可以坐在隔壁房间,透过扩音系统聆听教法。 达赖喇嘛新任的上师,被认为是西藏之外,最伟大的上师之一,并且也被西藏地区认证是位活佛。 他要传法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印度与尼泊尔避难所社会,所有的喇嘛都从各地涌向城内。 一位曾向我指过的高僧,据说就已经花了超过四十年的时间,在山中静虑禅修。 此外,更有数十位在苦行林苦修二十年,或超过二直年的高僧也来闻法。 仁波切在许多天当中,都使用宗喀巴大师的论述,做为开示重点,并且一天说上六个钟头。 某日,一位瑜伽修行者在一节开示结束后,从房间出来,看著我并对我说: ‘真的,他就是活佛! ’这位伟大的上师在几年之后圆寂,西藏的精神社会哀痛失去一位从西藏出走,最后却成为最伟大的上师。 回想二十年以前,我在接受开示时,坐在我前几排之听闻众的脸庞,他们当中有许多成为今天格鲁派名列前茅的喇嘛。 基本上,教导宗喀巴大师的 “三信念书”,有两种不同方式,即“逐字讲经”,以及“依义传法”。 前者是最容易被授的方法,通常这种开示,是由资深喇嘛(编注:本书所有嘛一词,悉指名实相副的上师)在大型公开的聚会场所,对佛教经文逐字逐句的宣讲解释。 而嘉杰季蒋仁波切则是属于后者,他了解经文的甚深奥妙,再把心得传递给学子。 一九九0年,我接受达赖喇嘛阁下开示时,也民属于后者的传法方式。 凡是已经参加过公开示,仍想追求修行的人,就会被安排接受第二类的开示,即“验讲述”,以更私人的方式授予。 所有哲学上和历史上的讨论,被放在一边,而将重点放在实际的瑜伽与禅修应用上。 这是在格鲁派修行修院中的开示方式,上师会将文章分成数页,然后信徒更在这些资料上静虑禅修数周或数月。 只有当上师感到希冀的内在经验已经产生之后,才会再教导文章中的下一个章节。 大部分的修行者从他们个人的喇嘛那里,领受文章的“经验开示”,但必须领受过“阐述开示”,以及人资深传承喇嘛那匀领受合适的加持后才行。 宗喀巴大师论述的英文版权有许多不正确版本,例如谬塞斯博士与噶玛陈,在一九六一年,同佛肯恩出版的“西藏密宗奥秘开示”就是一例。 因为论述本身非常重要,雪狮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觉得,准备更正确的解释,是刻不容缓的事,于是他们要我负责这项出版计画。 为了准备好第一次草稿,我聆听录音带,那是在一九九0年时,有幸参加达赖喇嘛阁下在达兰萨拉诵读宗喀巴大师文章的带子,虽然这是美妙的开示,但是,就翻译目的而言,价值就有限了,因为它是“逐字逐句讲经”,而不是“解释意义的阐述”。 因此,我接受了甘丹夏介寺,格西罗桑添巴在私底下诵读宗喀巴大师的文章,他那时居住在尼泊尔加德满都阔般寺,我重要的上师之一,铎本图库副座主,也为了核对我的翻译稿,仁慈地在他繁忙生活中抽出时间,从德里飞到加德满都来帮我。 我完成了三分之二的作品,直到介绍幻身瑜伽与明光瑜伽教义一般性原则的章节结束为止。 数周后,我又有幸遇到另一位亲爱的喇嘛,迭边罗榭林寺的噶旺辨迭副座主,他同意帮我核对剩下三分之一的手稿。 除此之外,因为噶旺辨迭之故,我阅读了其他数篇有关六瑜伽系统的论述,包括在宗喀巴大师“全集”中找到两篇简短“那罗六不”,称为“禅修行次第 ”,我计划把它放在那罗巴六瑜伽相关作品里。 因为噶旺辨迭,我有机会到数篇关于喀巴大师 “三信念书”的短评,包括有嘉华温萨巴(生于西元一五0五年)、古秋达玛巴拉(生于西元一七七二年)及杰先饶嘉措(生于西元一八0三年)的评论作品。 在导读与注解中,我大量从中摘录。 之后,我又与格西罗桑添巴,再次检查这些作品几个章节。 好几个月之后,当我加到拿加大,很荣幸遇到其他几位非常亲爱的喇嘛,包括色拉杰寺的扎西图库仁波切,在他多伦多的盖登可林禅修中心,校对许多我仍然觉得有问题的段落,包括结尾部分以及与修行的有关的章节;这章节是以相当神秘的形式写成。 真正的翻译工作在位萨展开相当顺利,在那里,我带领了一群来自佛罗里达州坦帕艺术博物馆,正要前往西藏朝圣的人员。 厚重的著作,放在离我家有段距离的切春色帝,地狮客人之家四0五号房间,从窗外可以看到史瓦扬普佛塔 发布时间:2023-04-26 13:33:3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