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下) 2 内容: 《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弥勒若巴喇嘛 著◎唤起四喜及幻身与明光教义禅修法在此,以两大主题来解释:灵热瑜伽的一般原则,我们如何禅修其馀的修行道次第,以及特别的修行法。 以灵热瑜伽一般教义禅修其馀道次第那罗巴六瑜伽传承,将如何使用灵热瑜伽、如何把生命能量带到中脉的教法过程,说明得非常清楚。 然而,这传承中有点不易清楚的是,一旦能量已经被引到中脉,我们如何静虑禅修幻身瑜伽与明光瑜伽教义? 要仔细分析这两个瑜伽,似乎是相当困难,但是,为了要有效应用这个不平凡的口耳传承,我想说些事情。 如同之前所指出的,幻身瑜伽与明光瑜伽的教义,据说是根据秘集金刚檀陀罗而来。 秘集金刚檀陀罗的口耳传承,即为圣道回转。 根据后者的意思,即是龙树菩萨,以及弟子的传承,强调只要生命能量尚未被引入中脉,造成停留与消融,我们便不会产生“出现”、“接近”、 “接近成就(略称近成)”三个境界的三摩地经验。 与完成心性修行息息相关的,是来自生命能量与意识的状态,依此状况而产生心性修行、智慧觉知的完整迹象,如此,才有资格进一步从事幻身瑜伽修行。 原注:在这一点上,纳藏图库在他的释论“大喜乐证悟之源:甚深道那罗巴六瑜保”解释,用“九融合”方法,生起幻身瑜伽的过程,在导读中曾讨论过。 或许秘集金刚檀陀罗传授的幻身瑜伽,与明光瑜伽原则,是那罗巴六瑜伽传承教义的来源。 最好的英文版说明,是丹尼尔,柯若特著的“无上瑜伽檀陀罗”,于一九八六年,由雪狮出版社出版。 柯若特曾讨论最后心性修行的教义,以及它与幻身瑜伽教义的关系。 在八十九至九十五页,跟宗喀巴大师说法很有关系。 从上段所说,可以清楚一点,即秘集金刚檀陀罗(即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的口耳传承,是来自玛尔喇嘛,同时,可以清楚知道,玛尔巴喇嘛所传的秘集金刚檀陀罗五圆满道次第瑜伽,在名为“五道次第论精义”的著作中具体呈现,文中很清楚,阐释五道次第论传承的口耳传承。 虽然幻身瑜伽与明光瑜伽的基本原理,在那罗巴传承的六瑜伽里,并未清楚叙述,但是,我们似乎应该从秘集金刚檀陀罗圣道回转教义中去理解。 玛尔巴喇嘛的传承,是根据“五道次第论精义释论”这篇文章而来,当中我们可以读到:首先经历幻觉之景象自五光之光环中生起第二所见乃是月景象第三所见乃是日景象然后所见乃是破晓象自是圆满修成正道果此外,“五道次第论精义释论”又说:从能量与心中独生起幻身瑜伽即可清晰见第一个现象,像是在无云天空中的月亮,这个阶段,之前提过,称为“出现”。 接下来的景象,像天空中闪烁的阳光,这个阶段是“接近”。 然后,有黑漆漆景象,像清晨的天空,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这是“近成”的阶段。 三个景象都出现过后,心性修行状态的微细身,与意识会产生幻身,净光熠熠闪动。 这些就是玛尔巴喇嘛秘集金刚檀陀罗传承,有关幻身瑜伽教义的原则。 我们在那罗六法传承里,看到这方面的讨论。 反之,讨论未净化的幻身瑜伽,是观察我们在镜中所见形象的修行法,以切断粗糙概念的心性,像喜欢与不喜欢,所表现出愉快或不愉快想法。 然后,讨论到净化幻身,它与禅修我们自己的世俗身,看成是与曼荼罗本尊幻身瑜伽的修行有关,这无法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加以区分,只有我们自知的状态存在。 然而,这两个 “不净”与“清净的”,只是含在无上瑜伽檀陀罗,与其他修行普通的“幻身”之内。 他们被定义为“不净的幻身”,属于秘集金刚檀陀罗五道次第传承的第三道次第,也就是“幻身瑜伽自性隐藏的本质 ”。 “清净的幻身”则是第五道次第,也就是“大结合道次第的幻身瑜伽”。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曾做相当有趣的评论。 ‘第一次产生幻身瑜伽的地方,是在我们旧有的蕴之中,在心轮中心。 ’他提到: ‘那罗巴六瑜伽传承之幻身全瑜伽,与明光瑜伽教义的禅修方法,都是来自秘集金刚檀陀罗,而且,是根据玛乐巴译师,所传秘集金刚檀陀罗的圣道回转。 ’ “三信念书 ”只有几页提到秘集金刚檀陀罗。 想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请参照丹尼尔·柯若特的“无上瑜伽檀陀罗”。 真正的幻身瑜伽,是无上瑜伽檀陀罗所独有的。 上述在镜中观察我们的形象“幻身瑜伽”,不够资格算是一 发布时间:2023-04-26 13:11:3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