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庭坚禅诗之理趣 内容: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1045--1105)出身书香世家,与其他宋代文人一样,出入寺院,参禅悟道。 在经历宦海沉浮后写下《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可谓蕴藏禅机。 当诗人登岳阳楼远眺君山,何等的心旷神怡。 未到江南先一笑,这笑其实是黄庭坚顿悟的标志。 所谓顿悟就是得道,就是解脱。 在经历了重重的磨难之后,诗人终于以如炬的目光穿透了人生,他的心灵净化了,他的生命单纯了,他的脸上荡漾着禅意。 一切都如面前的山水一样,那样明净,又那样亲切,那样一目了然,又那样含蓄深沉。 报慈文钦禅师说:看山看水实畅情。 赵州从谂禅师说;无处青山不道场。 黄庭坚也说,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他这一笑正是所得之妙在脸上的呈现。 作为黄庭坚顿悟标志的笑,在他的另外诗歌中也出现过,比如《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 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结尾扫却前半,消纳通身;一经领悟,境界顿阔。 出门一笑大江横,人生由此向上超越,何等令人振奋! 黄庭坚作为与苏轼往来密切的佛教信徒,黄庭坚也和苏轼一样,经常以诗文作为弘扬佛法的工具,表达自己的修行体验。 他在四十岁左右过泗州僧伽时,曾写《发愿文》,表示他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欲淫,不复饮酒,不复食肉。 贬四川宜宾路过黔州,曾翻阅了藏经,创作了不少具有佛教色彩的作品。 他有一首《渔家傲》是专门咏达摩的: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 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 君知否? 分明忘却来时路。 前半阕是叙述达摩从印度来到建业(今南京)与梁武帝不契。 《五灯会元》卷一曾记载此事:粱武帝问; 如何是第一义谛? 达摩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由于达摩这句话是有禅机的,梁武帝把它参成了死语,所以达摩没有得到梁武帝的倾仰,只好折了一只长长的芦苇,渡江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去;下阕叙述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后来将法传与二祖慧可。 禅宗由此得到很大的发展,为五派,即伪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付法得人,便返回印度了。 传说宋云自西域回国时在葱岭碰见达摩,手里还提一只鞋子。 这便是黄庭坚这首《渔家傲》所咏的具体内容。 他的另一首《渔家傲》歌颂了药山、华亭、夹山等祖师,还学了他们的口气说繁驴橛上合头语,瞎驴丧我儿孙去,显露出他学了黄龙慧南的喝佛骂祖。 这说明作者对佛学的熟练,所以能运用佛典自然无迹。 在诗创作上,黄庭坚写佛教题材或阐释佛学哲理的例子更多,如《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百疴从中来,悟罢本无病;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土径。 苦竹绕莲塘,自悦鱼鸟性;红荷倚翠盖,不染禅心净。 风雨高竹凉,雨徐新荷气;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 一挥四百病,智刃有徐地;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 红荷倚翠盖,不染禅心净用的是维摩问疾、天女散花的故事。 黄庭坚生病时常以维摩诘居士自居,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有翰墨坊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维摩老子五十七,大圣天子初立年等诗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受到《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故事的影响之深,并将自己看作是维摩诘居士。 黄庭坚还有一首《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霄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篙共一丘。 黄庭坚以清明所见之景生发感慨,表达了对人生苦空无常的无奈之感。 他的《禅句二首》其一:予自钓鱼船上客,偶除须鬓着袈裟。 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 诗歌反映了诗人兴致所至,剃除须发,穿着袈裟示现僧相,但却俗缘未了,过罢僧人隐之后,还归俗世生活。 发布时间:2025-05-22 13:11:4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