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内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 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法的目的是在利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利生,而做慈善就是利生的重要内涵。 我反而比较大胆地提出一个概念,应该说慈善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这个理念,我也向慈善工作委员会的各位委员提出过。 那如何去完成我们这个使命呢? 庄严净土、利乐有情都是我们的根本教义,也是慈善工作的思想根源。 大慈大悲,慈悲喜舍是我们佛教徒修行的重要内涵。 做慈善,也是我们落实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义的重要过程,因此慈善工作融入我们全身心的生命,那这个是我们每个佛教徒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有人说应该把做慈善当做是生活的习惯。 这还不够! 习惯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如果你想庄严生命,就必须要每时每刻都做,差别就在这里。 我跟别人提出来这个慈善理念呢,就应该把它我们做为佛教徒的全身心生命,也就是要庄严佛土的根本。 每个人修行的最后目的是什么? 庄严佛土。 释迦牟尼是说庄严国土,也是庄严佛土。 落实慈善也是修行提高智慧  佛土是什么? 每个人都要成佛,这就是佛土,庄严佛土,就是要庄严我们的心。 那庄严佛土,你是拿什么来庄严? 你口说庄严,那是你个人在讲的话,但是你庄严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于做好慈善。 好多人有不同意见,说做慈善只不过是做多一点福报,最后没办法解脱。 你连福报都不具足,你怎样解脱? 对不对? 做慈善不单单是在积累福报,也是在积累智慧。 对吧? 没有智慧就不能做好慈善,这个大家要知道。 落实慈善工作的过程也是修行提高智慧的过程。 所以,释迦牟尼说庄严佛土是什么? 就是两足尊,福、慧都达到圆满。 只有把福报累积足够了,你才有条件用智慧去耕耘人生,去达到圆满,是不是? 所以,我才说,真正做好慈善,就是一个佛教徒全部的生命,是我们终身的使命、崇高的价值、修行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我的慈善理念。 智慧能把慈善转换成生态  讲经说法也是慈善,这是一种智慧的布施,智慧能把慈善转换成生态。 十方法界就是生态,十方就是我们落实慈善的一个平台。 生态慈善就体现在慈善工作所有的指导方向中。 我刚才讲到的,心灵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都是慈善的内容。 为什么要叫做生态呢? 就是说你要用智慧去耕耘,它才是生态。 没有智慧去耕耘,它就不是生态。 比如说这个心灵生态,就是想办法让更多的人来听经闻法后转化他、引导他爱岗敬业,让他诚信、守法、落实社会道德,提升他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你只是给一点钱,那等于是叫他吃饱了你不要干,这种慈善是肤浅的,没有价值、没有生命力的,那就不是生态。 所以我提出慈善的生态,就是要智慧优化整个慈善的流程,让慈善起到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另外,这个慈善平台不是富人的平台,不是你拿了一个百万供养,我让他排前面。 慈善是一种善的交流平台。 因此,要有智慧让慈善发展成生态,做慈善的人要认识到别人为什么会这样痛苦,为什么这样没钱,是因为没有福德,没有广结善缘,没有修好心,没有修好德,才有如此缺陷。 通过这些,你才能升起感同身受的悲悯之情,并且智慧地落实慈善。 这种布施的功德,才能达到三轮体空,才能不顾一切的去布施、没有条件地去布施。 接受的人要知道,今天得到的东西要感恩社会,感恩布施者,只有落实到感恩上,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丰足;做慈善的人,要感恩有一个平台、有一个方向给他来做慈善,让他有机会圆成自己的功德--这样的一个慈善平台,才能叫做生态慈善。 单纯的给一点钱,很机械性地去做慈善,这不是真正的做慈善。 所以,慈善的内涵要包括生态,让慈善可持续发展,让慈善构建一种人文的精神,构建成为大家互助互爱,团结友善的一个有生命力的平台。 发布时间:2025-05-22 12:31:1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