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一) 内容: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可能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但是很多人不懂它的内涵是什么。 这句话是出自非常流行的一部佛教经典——《心经》。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远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它包含非常深厚的“般若空性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心经》虽篇幅短小,一共只有260个字,但内涵却极其丰富,是般若智慧的高度浓缩,而且流传久远广泛,在佛教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禅宗文化”选择连载广东云门寺明向大和尚所讲的《心经》讲记,希望传承正见正信的佛教文化,帮助大众认识到心经中的大智慧,启迪我们本具的大智慧。 一、《心经》的译本及流通《心经》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可以说是通行天下、广为流传。 2002年的时候,我参加了韩国修行体验团,在韩国的寺院住了十天左右,我们参加他们的早课,早课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诵《大悲咒》和《心经》。 虽然早课很简单,但是每天都要诵,说明他们对《心经》也是非常重视。 在全世界来说,《心经》的流通也是佛经里面最广的。 《心经》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在《金刚经》和《阿弥陀经》之上,在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 其经文虽然很短,但含义非常广博精深,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纲要,是佛陀一代时教的精髓,犹如人体的精血骨髓一般重要,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它,要好好去学习研究它。 首先介绍一下存世的几种《心经》译本。 历史上《心经》共有八种译本: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玄奘法师译三,《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义净法师所译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法师译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般若共利言译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译七,《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宋施护法师译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年代不明法成法师译在这八个译本里,我们选讲的是第二个版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唐玄奘法师翻译的,也是现在中国流通最广泛、最通行的版本,其余的译本作为研究和考证之用。 在日本流通最广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 二、《心经》的组织结构一般的佛经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在上面的八个译本中,唐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两个译本,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只有正宗分,而没有序分和流通分。 我们现在看到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心经》就省掉略了序分和流通分。 对这个情况我们要先有个了解。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的安排呢? 因为序分和流通分在本经里面所占的分量非常大,加起来比正宗分的字还多,这就不利于突出重点。 两位大师为了突出重点,就把序分和流通分删掉,这样译本就非常精简,且重点突出,方便持诵,让大众都可以朗朗上口。 那两位大师删减掉的《心经》的序分和流通分究竟是什么内容呢? 为了让大家有个简略的了解,这里给大家读诵一下原文。 序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 时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者,云何修行? ’尔时观自在菩萨告尊者舍利弗言……”流通分:“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应如是行。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及诸眷属、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 ”被删掉了的序分都有一百多字,流通分也有不少的字数。 删掉了前后这两部分经文后,整部心经就显得非常简洁,朗朗上口,持诵非常方便,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对于这两部分,这里只是简单地读诵一遍,大家了解一下内容,不具体详讲。 三、玄奘大师获得《心经》梵文本的神奇经历玄奘大师获得《心经》梵文本的因缘非常殊胜。 实际也是因为他的因缘,《心经》得以在我们中国广为流传。 所以对此殊胜因缘,我们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 唐朝初年,玄奘大师很小时就出家修行,他天生聪慧,饱读经书,成年后成为很有名的一个大法师,深得唐太宗敬重。 但大师对当时一些经典的翻译感到不大如意,翻译成中文的经典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他有很多的疑惑,所以,他发愿,一定要到印度找到原本来对照,重新翻译,还要找一些新的佛经翻译过来。 但唐太宗对他非常爱护,不愿他冒大的风险去印度求经,就禁止他出去,不给他出国。 大师为了取经的宏愿,就冒着违抗禁令的风险出国了,一路上历尽艰辛。 我们去看《大唐西域记》就知道,当时跟大师西行的随行众,开始时有三百多人,然而回来的时候,因病死的、离开的,走的已经差不多了,可见取经一路上是非常艰险困苦,九死一生。 玄奘大师在西行取经途中,走到一个陌生地方,路过一个破庙,听到里面有人在痛苦地呻吟。 原来里面躺着一个西域僧人,这个僧人全身长满癞一样的皮肤病,皮肤发炎化脓,很难看,又脏又臭,极其痛苦地在那呻吟。 虽然玄奘大师深知去西天路途遥远、凶吉未卜,但看到这个僧人很可怜,他慈悲心切,就停下来帮助照料这个病僧,在他的悉心照顾下,这个僧人的病情得到控制,不久就恢复起来。 玄奘大师要告辞继续赶路西行,病僧非常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未译的),教他诵熟,并叮嘱他一定要好好持诵,说这个经将来能令他逢凶化吉,碰到危险时就好好持诵,会对他很有帮助。 大师非常相信,把经文背得滚瓜烂熟,以后一路上都持诵《心经》,每每遇到凶险都能化险为夷。 有一天,他到达西域的某个地方,当地有个奇特的风俗,每年祭奠当地的河神,除了用好酒、牲畜外,还要抓一个活人,把活人扔到河里祭神。 当时,被指定祭河神的人正在痛苦地跟家亲眷属生离死别之际,他们看到玄奘大师过来了,欺负他是外地人,于是把他绑起来,要将他扔到河里祭祀。 大师被绑住对他们说,你们要拿我祭神,我也没办法,但是在送去祭神之前我有个要求。 他说,我是个僧人,在我死之前请让我诵诵经。 当地人于是同意了他最后的请求。 大师就开始诵《心经》,当他诵到第三遍的时候,忽然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飞沙走石,狂风大作。 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把当地人全吓坏了,吓得不知东南西北,惊恐得不得了,认为他肯定是个圣僧,不得了,不敢得罪,赶紧跪下来向大师磕头、求饶,给他松绑,最后他们还皈依了大师。 这个故事说明玄奘大师持诵《心经》的感应非常殊胜。 在他去西天取经往返的路上他都精进持诵《心经》,处处都逢凶化吉。 后来,在他取得经典返回大唐路上,忆起那个病僧,想再去探望感恩他,循原路去找,结果不但这个僧人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破庙也找不到了。 于是他才明白,当初给他这部《心经》的病僧绝对不是一般的凡人,而应是一个圣僧。 后来,人们传说,当时的那个病僧,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他化现成病僧来考验玄奘大师,最后亲自将梵文版的《心经》传授给了他。 通过大师取经路上的这些案例,说明持诵《心经》的感应不可思议,诸佛菩萨加持的威力不可思议。 我们学习《心经》目的,就是要弄通《心经》的义理是什么,里面有什么样的大智慧,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然后还要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上,与《心经》的精神融会贯通、融为一体。 (连载待续)来源:明向法师《心经》讲记本文有删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可能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但是很多人不懂它的内涵是什么。 这句话是出自非常流行的一部佛教经典——《心经》。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远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它包含非常深厚的“般若空性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心经》虽篇幅短小,一共只有260个字,但内涵却极其丰富,是般若智慧的高度浓缩,而且流传久远广泛,在佛教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禅宗文化”选择连载广东云门寺明向大和尚所讲的《心经》讲记,希望传承正见正信的佛教文化,帮助大众认识到心经中的大智慧,启迪我们本具的大智慧。 一、《心经》的译本及流通《心经》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可以说是通行天下、广为流传。 2002年的时候,我参加了韩国修行体验团,在韩国的寺院住了十天左右,我们参加他们的早课,早课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诵《大悲咒》和《心经》。 虽然早课很简单,但是每天都要诵,说明他们对《心经》也是非常重视。 在全世界来说,《心经》的流通也是佛经里面最广的。 《心经》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在《金刚经》和《阿弥陀经》之上,在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 其经文虽然很短,但含义非常广博精深,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纲要,是佛陀一代时教的精髓,犹如人体的精血骨髓一般重要,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它,要好好去学习研究它。 首先介绍一下存世的几种《心经》译本。 历史上《心经》共有八种译本: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玄奘法师译三,《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义净法师所译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法师译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般若共利言译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译七,《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宋施护法师译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年代不明法成法师译在这八个译本里,我们选讲的是第二个版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唐玄奘法师翻译的,也是现在中国流通最广泛、最通行的版本,其余的译本作为研究和考证之用。 在日本流通最广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 二、《心经》的组织结构一般的佛经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在上面的八个译本中,唐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两个译本,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只有正宗分,而没有序分和流通分。 我们现在看到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心经》就省掉略了序分和流通分。 对这个情况我们要先有个了解。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的安排呢? 因为序分和流通分在本经里面所占的分量非常大,加起来比正宗分的字还多,这就不利于突出重点。 两位大师为了突出重点,就把序分和流通分删掉,这样译本就非常精简,且重点突出,方便持诵,让大众都可以朗朗上口。 那两位大师删减掉的《心经》的序分和流通分究竟是什么内容呢? 为了让大家有个简略的了解,这里给大家读诵一下原文。 序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 时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者,云何修行? ’尔时观自在菩萨告尊者舍利弗言……”流通分:“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应如是行。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及诸眷属、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 ”被删掉了的序分都有一百多字,流通分也有不少的字数。 删掉了前后这两部分经文后,整部心经就显得非常简洁,朗朗上口,持诵非常方便,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对于这两部分,这里只是简单地读诵一遍,大家了解一下内容,不具体详讲。 三、玄奘大师获得《心经》梵文本的神奇经历玄奘大师获得《心经》梵文本的因缘非常殊胜。 实际也是因为他的因缘,《心经》得以在我们中国广为流传。 所以对此殊胜因缘,我们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 唐朝初年,玄奘大师很小时就出家修行,他天生聪慧,饱读经书,成年后成为很有名的一个大法师,深得唐太宗敬重。 但大师对当时一些经典的翻译感到不大如意,翻译成中文的经典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他有很多的疑惑,所以,他发愿,一定要到印度找到原本来对照,重新翻译,还要找一些新的佛经翻译过来。 但唐太宗对他非常爱护,不愿他冒大的风险去印度求经,就禁止他出去,不给他出国。 大师为了取经的宏愿,就冒着违抗禁令的风险出国了,一路上历尽艰辛。 我们去看《大唐西域记》就知道,当时跟大师西行的随行众,开始时有三百多人,然而回来的时候,因病死的、离开的,走的已经差不多了,可见取经一路上是非常艰险困苦,九死一生。 玄奘大师在西行取经途中,走到一个陌生地方,路过一个破庙,听到里面有人在痛苦地呻吟。 原来里面躺着一个西域僧人,这个僧人全身长满癞一样的皮肤病,皮肤发炎化脓,很难看,又脏又臭,极其痛苦地在那呻吟。 虽然玄奘大师深知去西天路途遥远、凶吉未卜,但看到这个僧人很可怜,他慈悲心切,就停下来帮助照料这个病僧,在他的悉心照顾下,这个僧人的病情得到控制,不久就恢复起来。 玄奘大师要告辞继续赶路西行,病僧非常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未译的),教他诵熟,并叮嘱他一定要好好持诵,说这个经将来能令他逢凶化吉,碰到危险时就好好持诵,会对他很有帮助。 大师非常相信,把经文背得滚瓜烂熟,以后一路上都持诵《心经》,每每遇到凶险都能化险为夷。 有一天,他到达西域的某个地方,当地有个奇特的风俗,每年祭奠当地的河神,除了用好酒、牲畜外,还要抓一个活人,把活人扔到河里祭神。 当时,被指定祭河神的人正在痛苦地跟家亲眷属生离死别之际,他们看到玄奘大师过来了,欺负他是外地人,于是把他绑起来,要将他扔到河里祭祀。 大师被绑住对他们说,你们要拿我祭神,我也没办法,但是在送去祭神之前我有个要求。 他说,我是个僧人,在我死之前请让我诵诵经。 当地人于是同意了他最后的请求。 大师就开始诵《心经》,当他诵到第三遍的时候,忽然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飞沙走石,狂风大作。 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把当地人全吓坏了,吓得不知东南西北,惊恐得不得了,认为他肯定是个圣僧,不得了,不敢得罪,赶紧跪下来向大师磕头、求饶,给他松绑,最后他们还皈依了大师。 这个故事说明玄奘大师持诵《心经》的感应非常殊胜。 在他去西天取经往返的路上他都精进持诵《心经》,处处都逢凶化吉。 后来,在他取得经典返回大唐路上,忆起那个病僧,想再去探望感恩他,循原路去找,结果不但这个僧人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破庙也找不到了。 于是他才明白,当初给他这部《心经》的病僧绝对不是一般的凡人,而应是一个圣僧。 后来,人们传说,当时的那个病僧,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他化现成病僧来考验玄奘大师,最后亲自将梵文版的《心经》传授给了他。 通过大师取经路上的这些案例,说明持诵《心经》的感应不可思议,诸佛菩萨加持的威力不可思议。 我们学习《心经》目的,就是要弄通《心经》的义理是什么,里面有什么样的大智慧,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然后还要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上,与《心经》的精神融会贯通、融为一体。 (连载待续)来源:明向法师《心经》讲记本文有删节 发布时间:2025-05-21 14:43:0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