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毒月”如何才能“端午安康”? 内容: 农历五月又称五毒月阳气达到强盛的顶峰,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疠疫常常发生此时又是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等民间盛传的“毒物”出没的时期故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之说由此也产生了悬艾叶、插菖蒲等民俗并逐步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文化佛法对“毒”的理解可不止于此气候变化和蛇蝎昆虫之毒固然棘手最能毒害我们身心的却是内心的烦恼这些烦恼之“毒”迷乱我们的心神驱使着我们起惑、造业、受苦一切痛苦莫不由之因此在这“五毒月”中我们佛弟子除了随顺大众共祝端午安康更应该去了解烦恼之毒并以此为基础,去觉知、断除收获法身慧命真正的“安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在经论中“出镜率”最高的贪、嗔、痴三毒吧贪嗔痴三毒也称三垢、三火。 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称为三不善根。 《大般涅槃经》云“毒中之毒,不过三毒”,足见其危害之大! 一、贪毒: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贪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这个意思。 五欲既可以指色等五尘,也有一种说法是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 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在追求欲望中打滚,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于积累财富,忙于追求地位,忙于感官享受。 凡是顺的境界都起贪爱,非要得到不可,甚至不择手段,做出许多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 因此,贪是修学佛法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经论中每每将贪列为众多烦恼之首。 二、嗔毒: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嗔是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这也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其作用与贪着顺境相反,嗔是对逆的境界产生愤恨、恼怒的情绪。 嗔是修行的大敌,因嗔怒起仇恨心,会引发争斗,对他人或社会危害极大。 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故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说法。 三、痴毒:于一切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痴是愚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有人、我之分,产生我执、法执,以及种种烦恼,是非不辨,善恶不分,造作诸多恶业。 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无论贪爱还是嗔恚,乃至一切烦恼的生起,都离不开愚痴。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 而佛教修行的目的正是消灭无明,破除愚痴。 佛教是实践的宗教,不仅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也一定会指出“怎么办”。 既然我们了解了三毒的含义及其对我们的危害,又应该如何断除呢? 佛法中有这么两句话时常被提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也就是说,戒、定、慧三学便是对治贪、嗔、痴三毒的方法。 戒是一种有道德规范、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可以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则针对内心的修炼,凡事先自省而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不再迷惘于事理因果,明白业果流转的根本和解脱生死的方法。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仅是约略而说,事实上想要降服贪嗔痴三毒中任何一种,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的配合,惟其如此,方能收获真正的安康! 来源:灵隐寺农历五月又称五毒月阳气达到强盛的顶峰,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疠疫常常发生此时又是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等民间盛传的“毒物”出没的时期故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之说由此也产生了悬艾叶、插菖蒲等民俗并逐步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文化佛法对“毒”的理解可不止于此气候变化和蛇蝎昆虫之毒固然棘手最能毒害我们身心的却是内心的烦恼这些烦恼之“毒”迷乱我们的心神驱使着我们起惑、造业、受苦一切痛苦莫不由之因此在这“五毒月”中我们佛弟子除了随顺大众共祝端午安康更应该去了解烦恼之毒并以此为基础,去觉知、断除收获法身慧命真正的“安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在经论中“出镜率”最高的贪、嗔、痴三毒吧贪嗔痴三毒也称三垢、三火。 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称为三不善根。 《大般涅槃经》云“毒中之毒,不过三毒”,足见其危害之大! 一、贪毒: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贪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这个意思。 五欲既可以指色等五尘,也有一种说法是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 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在追求欲望中打滚,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于积累财富,忙于追求地位,忙于感官享受。 凡是顺的境界都起贪爱,非要得到不可,甚至不择手段,做出许多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 因此,贪是修学佛法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经论中每每将贪列为众多烦恼之首。 二、嗔毒: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嗔是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这也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其作用与贪着顺境相反,嗔是对逆的境界产生愤恨、恼怒的情绪。 嗔是修行的大敌,因嗔怒起仇恨心,会引发争斗,对他人或社会危害极大。 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故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说法。 三、痴毒:于一切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痴是愚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有人、我之分,产生我执、法执,以及种种烦恼,是非不辨,善恶不分,造作诸多恶业。 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无论贪爱还是嗔恚,乃至一切烦恼的生起,都离不开愚痴。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 而佛教修行的目的正是消灭无明,破除愚痴。 佛教是实践的宗教,不仅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也一定会指出“怎么办”。 既然我们了解了三毒的含义及其对我们的危害,又应该如何断除呢? 佛法中有这么两句话时常被提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也就是说,戒、定、慧三学便是对治贪、嗔、痴三毒的方法。 戒是一种有道德规范、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可以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则针对内心的修炼,凡事先自省而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不再迷惘于事理因果,明白业果流转的根本和解脱生死的方法。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仅是约略而说,事实上想要降服贪嗔痴三毒中任何一种,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的配合,惟其如此,方能收获真正的安康! 来源:灵隐寺 发布时间:2025-05-19 15:16:1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8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