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学和学佛一样吗? 内容: “佛”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如果将梵文的声音完全翻出,就是“佛陀”两个字,是“觉者”的意思。 包括三种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什么是自觉? 就是说佛自己先能觉悟。 什么是觉他? 就是说佛不单只是自己觉悟,而且化导他人,叫他人也能觉悟。 什么是觉行圆满? 是说佛在自己觉悟和觉悟他人,这两件事情上,都达到了圆满无缺的地位。 大藏经与一切经世界上无论哪种宗教,都有自己所依据的哲理,而佛教的基础则是完全建立在理智之上的。 略去佛教的宗教形式,单看学理,也是包罗万象,趣味宏深的。 佛教的全部经典,称为大藏经,又叫作一切经。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命令京师以及诸大都邑地方,一律用官方经费抄写一切经,安放在各寺院里。 又另外抄写一份,藏在皇家的秘阁里,就是藏经和一切经的两种名称的来源。 “藏”最初有贮藏的意味,后又引申含有包藏丰富的意思。 经律论三藏藏经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梵音“修多罗“,是记录佛的言说。 修多罗的本义是用线去贯串花蔓的意思。 佛的言说,能够贯串一切道理,所以用修多罗来做比喻。 中国古代将圣人的言说称作“经”,取“常”、“法”的意思,也就是圣人的言说是常道,是可以为世间所取法的。 并且织布时,直线为经,横线为纬,也有用线去贯串的意思。 因此古人在翻译佛典时,就将修多罗译为经藏。 律藏,梵音“毗奈耶”,是佛所定的戒条。 毗奈耶的本义是灭,是说佛弟子遵守这种戒条,可以消灭身口意三业的过恶。 这个和古代所遵守的律令有相似的含义,因此翻译毗奈耶的时候译为律藏。 论藏,梵音“阿毗达摩”,阿毗译作“对”,达摩译作“法”,合起来就是用对观真理的智慧,得到的涅槃妙法的意思。 论藏所收录的大多是菩萨发挥经义,教诫学徒的议论。 学徒得这种教诫,就能观察其理,发生智慧,照此方法修行,可以超脱生死之苦,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这么多庞大的经典,卷轶浩繁、义理高深、文字古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其实不必害怕,凡是一种学问,无论怎样艰难,都会有入手的方法。 我们先要提纲挈领,知道他的来源和大概,寻到入门的径路;然后就可以按照我们天性所亲近的额,去细加研究,研究时需要泛览和精读两种功夫并用。 佛学和学佛是两件事佛学是一件事,学佛又是一件事,听上去,二者好像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 什么叫做佛学? 就是深通经典,精研教理,成为博闻强记的学者,这种全在知识方面用功,可以叫做佛学。 什么叫做学佛? 原本佛陀教化众生的本意,是叫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修行,以超出生死苦海为成功。 由此来看,佛陀所说的种种经典,好比是针对众生的种种毛病的药方,不是叫人熟读这张药方里的各种药名,就算了事,而是把药吃下去,除掉病根的。 病根除掉了,这药方也就用不着了。 我们能够按照佛法修行,从我们的精神上用功,方可叫做学佛。 楞严经有云,“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意思是说,我们饥饿时,总想要找东西来吃饱,如果这时候有人对着我们,说各种各样的食物,纵是各种山珍海味罗列一遍,听着或许有味,但是腹中仍然不能感觉到饱。 同样,佛经里面的种种道理,穷高极深,如果我们只是从知识方面,去求广博的学理,而不从精神方面,去求实在的受用,那么真是和“说食不饱”没有两样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研究佛学,还是要以学佛为要紧。 来源:五台山佛教 发布时间:2025-05-19 14:36:1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