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通途法门与净土菩提心的异同 内容: “菩提”是觉、佛果的意思,即“无上正等正觉”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谓。 “心”是能发之愿心。 “菩提心”即是众生在生死轮转当中发起的一念要成佛的心。 通俗来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但是,把这一念菩提心真诚恳切的发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都是发求名、求利、求五欲、争强好胜等等五欲六尘之心。 所以,要在我们凡夫染污的心里面发一念求佛果的心,很不容易。 正因为不容易,它才非常珍贵、功德甚深。 通途法门的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从“苦集灭道”四圣谛升华出的菩萨精神。 首先,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 我们观照到众生在八苦交煎里挣扎,在苦海中沉沦,而自己也是苦难众生的一员,所以就誓度无边众生。 其次,观察众生在苦海里受八苦交煎的原因是在于他的烦恼。 贪瞋痴慢疑乃至无量的烦恼,是导致我们苦难的原因,所以依集谛发出“烦恼无尽誓愿断”的大愿。 第三,观照在我们的烦恼生灭相中有常住真心,具常乐我净之妙德,乃吾人自性本具的涅槃。 是故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誓愿。 最后,要成就这灭谛的佛道,要有方法。 这个方法不仅是为了度自己,也为度一切众生入涅槃城。 所以要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 证知菩萨四弘誓愿,是从世间的因果——“苦集”,和出世间的因果——“灭道”升华出来的。 对净土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蕅益大师语)。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菩提愿。 由于观照到众生八苦交煎以及烦恼是苦难的原因,由此生起“厌离娑婆”之心。 为了学无量法门,成就无上佛道而“欣求极乐”。 可见净土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完整地包含着通途教法的四弘誓愿。 体现了净土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横又与一切法门迥异,净土宗的菩提心更为单刀直入,具足信愿就是菩提心。 诚如善导大师所开示:“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大乘菩提心,无论是顺事发心(四弘誓愿),还是顺理发心(缘生性空),动经多劫,殊非易事,故为难行道。 而净土宗在发菩提心上,显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质。 净宗祖师大德对此多有阐发。 其中以蕅益大师的判言最为直截了当——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弥陀要解》)意为,具深信(六信),发大愿(厌离娑婆欣幕极乐),即是发无上菩提心。 合此信愿(菩提心),即是往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方能执持名号,自可感生净土。 信愿即菩提心,这个判言在净业行人发心过程中,亦有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意识到法界意识的次第。 昙鸾大师开示净宗菩提心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是故愿生彼安乐国,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生也。 ”可见,净宗菩提心,着重在“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同得成佛。 ”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 这个心愿,对一般善根的众生来说,也能创发。 释尊立教,阿弥陀佛摄化,十方诸佛共赞,祖师大德判教,说净宗为易行道,亦体现在发菩提心的善巧方便上。 净宗菩提心初看似较比大乘菩提心易于发起,而究其实却不尽然。 因为净土往生法实为难信之法(净宗诸经反复申言,难中之难)。 信心未生,何能发心? 少善根福德的众生,不能往生净土。 菩提心即是善根。 但发凡夫心,是无善根,发声闻心是少善根,信愿持名乃多善根。 所以,净信念佛法门稀有难得。 于此难信之法能生实信,乃多生多解的善根成熟,是般若智慧的显现。 故而,净宗经典极口赞誉念佛人稀有难得。 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 又云:“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佛中,得名第一弟子。 ”莲池大师依据圣言量判言,净宗所被根机是上根器人,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 有人谬指净宗是小乘,念佛人是自了汉等,是不明净宗圆教义理所致。 净宗菩提心(深信发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现形态上虽有所不同,然净宗信愿亦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内容。 兹表现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愿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净宗信愿亦包摄四弘誓愿。 以净宗愿门的厌离行与欣慕行为例:1. 依苦谛,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 2. 依集谛,观照自身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聚集无量烦恼,起业感报,无有中止,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 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 3. 依道谛,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常能听闻佛法,分身无量供养十方诸佛,闻法受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助道缘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 4. 依灭谛,观照极乐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生希有心,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 上述二愿属欣慕行。 证知净宗信愿含摄大乘菩提愿。 其二,《大智度论》所述五菩提心,包括了大乘行人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的全过程,净宗信愿持名,往生成佛的历程亦含摄五菩提心而无遗。 1. 发心菩提;意指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 持名念佛,正于凡夫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国,自度度人故。 2. 伏心菩提:意为断诸烦恼,降伏其心。 而持名念佛,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 3. 明心菩提:意为明了诸法,不外一心。 而持名念佛,则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 4. 出到菩提,意为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到佛果位。 而持名念佛,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 5. 无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场,成最正觉,而持名念佛,则圆证三不退,自至成佛故。 证知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并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综上所述,净宗菩提心(信愿)与大乘菩提心虽在表现形态,下手方便处有诸多差异,然其实质内涵并无二致。 站在净宗角度判言,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既有圣言量的依据(依义不依语),又有修证实践上的验证。 有人以通途教理来否定信愿即菩提心,既未契净宗超情离见之义理,亦隔膜于阿弥陀佛具足悲智的弘愿。 净宗行人应仰信佛言,仰信昙鸾大师、蕅益大师等祖师的言教,不受他人师心自用之说的惑乱。 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持深般若波罗蜜! 净宗法门提供我们究竟的安身立命。 吾人宜尽形寿精进念佛,成办往生大事。 发布时间:2025-05-15 08:29:1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