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灵岩山上馆娃宫 内容: 灵岩山上馆娃宫灵岩山寺原为吴王馆娃宫旧址,东晋司空陆玩舍宅为寺,梁天监年间复增拓建。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为取信夫差,勾践将美貌才女西施献给了吴王。 越国美女西施来到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吴王志得意满,用越国进贡的木材在吴国阖闾城西南的砚石山(今苏州灵岩山)上大修奢华宫殿,以馆(先秦意为“住”)西施。 因吴人呼美女作娃,故宫殿名为“馆娃宫”,意即美女居住的地方。 其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力图复兴。 据《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记载:“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 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 ’乃缢。 越人以归。 ”吴王夫差悔恨拔剑自刎后,史载与姑苏台一样,馆娃宫也被越军一把大火焚毁,徒留断壁残垣,馆娃宫亦自此荒废,只留下些许吴宫残迹,鲜见于后世史籍。 唐代咸通年间(860-874年),晚唐诗人皮日休游历苏州怀古,与苏州本地名士陆龟蒙结识,并作诗文相互唱和追忆馆娃宫。 倾城倾国的西施早已化为尘土,唯有昔日的宫墙历经风吹雨打残留在断崖之上,西施走过的“响屧廊”则被荒草挡道,山顶上的砚池变成了水鸟嬉戏的地方。 灵岩山下,吴王为西施开凿的“采香泾”已被泥土掩埋。 在唐人的文学作品中,馆娃宫依据山势而建,巍峨壮观,城墙上有齿状短墙增强防御。 宫城设有弩箭发射台便于攻守。 宫墙之内分布有主殿、别殿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响屧廊相传馆娃宫内有一条别致的长廊,名响屧廊。 吴王夫差命人凿空走廊下岩石,放一排陶甏,地面铺上有弹性的楩梓木板,当西施带领宫人穿木屐走过时,发出的声响如钟鼓之乐,抑扬顿挫,漫舞其上,发出木琴般的乐音,因名“响屟廊”。 在灵岩山寺大殿西面,至今尚有“响屟”遗名。 玩花池玩月池美女西施爱玩花草,吴王为赢得美人心,在灵岩山山顶开凿了玩花池、玩月池,以供西施观月赏荷,梳洗游乐。 不仅如此,吴王还让人在香山种植香草,并特意修筑一条路径,名曰“采香泾”。 山下有条笔直的小河直通太湖,形状如飞出的箭矢,如范成大《吴郡志》所述“一水直如矢”,名曰“一箭河”,宫女们可以从此泛舟而至太湖、香山采香草献于西施。 吴王井智积井馆娃宫原有吴王井、智积井两口大井。 吴王井又称“西施井”,西施常对井梳妆,以水为镜。 吴王井井水清凉,范成大《吴郡志》记载:“相传为吴王避暑处”。 唐寅曾有“古人行处青苔冷,馆娃宫锁西施井。 ”的佳句。 据地方志记载,明朝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上镌“敕”字金钗一支,传为西施遗物。 智积井则是为纪念灵岩山寺开山祖师梵僧智积菩萨而改名。 然而“几多云榭倚青冥,越焰烧来一片平”,馆娃宫华美的殿廊楼榭最终被越人纵火烧毁,幸存的只有琴台、吴王井、西施洞、玩花池、玩月池、采香泾等不易磨灭的遗迹。 园中草木藤蔓高低疏密自然生长,山石的叠砌任其犬牙交错,没有人为的刻意,浑然天成间尽显自然。 馆娃宫现有的建造皆是因地制宜,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老藤凌空,枯枝向苍天,屈曲遒劲;新藤攀墙,嫩绿点朱阁,轻曼舒卷。 疏密间乔木孤种,灌木丛植,出墙稀疏几枝,绕屋则葱茏一片。 竹青倚粉墙,落红坠白石,几蓬衰草拥丑石二三,小轩窗前闻菊,吴王靠边听荷。 谁知对于吴国的灭亡,究竟有几分天意,又有几分人意? 昔日的馆娃宫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引后人探寻与追思. .. .. .文字校对:梵果文本编辑:竟慧图片摄影:义工灵岩山上馆娃宫灵岩山寺原为吴王馆娃宫旧址,东晋司空陆玩舍宅为寺,梁天监年间复增拓建。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为取信夫差,勾践将美貌才女西施献给了吴王。 越国美女西施来到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吴王志得意满,用越国进贡的木材在吴国阖闾城西南的砚石山(今苏州灵岩山)上大修奢华宫殿,以馆(先秦意为“住”)西施。 因吴人呼美女作娃,故宫殿名为“馆娃宫”,意即美女居住的地方。 其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力图复兴。 据《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记载:“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 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 ’乃缢。 越人以归。 ”吴王夫差悔恨拔剑自刎后,史载与姑苏台一样,馆娃宫也被越军一把大火焚毁,徒留断壁残垣,馆娃宫亦自此荒废,只留下些许吴宫残迹,鲜见于后世史籍。 唐代咸通年间(860-874年),晚唐诗人皮日休游历苏州怀古,与苏州本地名士陆龟蒙结识,并作诗文相互唱和追忆馆娃宫。 倾城倾国的西施早已化为尘土,唯有昔日的宫墙历经风吹雨打残留在断崖之上,西施走过的“响屧廊”则被荒草挡道,山顶上的砚池变成了水鸟嬉戏的地方。 灵岩山下,吴王为西施开凿的“采香泾”已被泥土掩埋。 在唐人的文学作品中,馆娃宫依据山势而建,巍峨壮观,城墙上有齿状短墙增强防御。 宫城设有弩箭发射台便于攻守。 宫墙之内分布有主殿、别殿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响屧廊相传馆娃宫内有一条别致的长廊,名响屧廊。 吴王夫差命人凿空走廊下岩石,放一排陶甏,地面铺上有弹性的楩梓木板,当西施带领宫人穿木屐走过时,发出的声响如钟鼓之乐,抑扬顿挫,漫舞其上,发出木琴般的乐音,因名“响屟廊”。 在灵岩山寺大殿西面,至今尚有“响屟”遗名。 玩花池玩月池美女西施爱玩花草,吴王为赢得美人心,在灵岩山山顶开凿了玩花池、玩月池,以供西施观月赏荷,梳洗游乐。 不仅如此,吴王还让人在香山种植香草,并特意修筑一条路径,名曰“采香泾”。 山下有条笔直的小河直通太湖,形状如飞出的箭矢,如范成大《吴郡志》所述“一水直如矢”,名曰“一箭河”,宫女们可以从此泛舟而至太湖、香山采香草献于西施。 吴王井智积井馆娃宫原有吴王井、智积井两口大井。 吴王井又称“西施井”,西施常对井梳妆,以水为镜。 吴王井井水清凉,范成大《吴郡志》记载:“相传为吴王避暑处”。 唐寅曾有“古人行处青苔冷,馆娃宫锁西施井。 ”的佳句。 据地方志记载,明朝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上镌“敕”字金钗一支,传为西施遗物。 智积井则是为纪念灵岩山寺开山祖师梵僧智积菩萨而改名。 然而“几多云榭倚青冥,越焰烧来一片平”,馆娃宫华美的殿廊楼榭最终被越人纵火烧毁,幸存的只有琴台、吴王井、西施洞、玩花池、玩月池、采香泾等不易磨灭的遗迹。 园中草木藤蔓高低疏密自然生长,山石的叠砌任其犬牙交错,没有人为的刻意,浑然天成间尽显自然。 馆娃宫现有的建造皆是因地制宜,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老藤凌空,枯枝向苍天,屈曲遒劲;新藤攀墙,嫩绿点朱阁,轻曼舒卷。 疏密间乔木孤种,灌木丛植,出墙稀疏几枝,绕屋则葱茏一片。 竹青倚粉墙,落红坠白石,几蓬衰草拥丑石二三,小轩窗前闻菊,吴王靠边听荷。 谁知对于吴国的灭亡,究竟有几分天意,又有几分人意? 昔日的馆娃宫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引后人探寻与追思. .. .. .文字校对:梵果文本编辑:竟慧图片摄影:义工 发布时间:2025-05-14 12:35: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