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惟觉法师:结夏的意义与功德 内容: 结夏的意义与功德(一)从佛陀时代一直到现在,每一个道场每一年都要举行夏安居,希望大众在结夏安居的时候,尽量利用时间用功,听经闻法、禅修静坐。 首先要确实了解夏安居的意义,否则不容易得到真实的利益;就像每年的佛诞一样,我们是以什么心情来庆祝佛诞,这非常重要。 结夏也有事、有理,在中台禅寺举办夏安居,就是事。 修行要具足因缘,夏安居也是一样,必须具足因缘,依止中台禅寺,还要结界、遵循种种规定,这样用功才会如法。 儒家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制作器具时,要方、要圆,就必须有规、有矩来量度。 想要成就法器、成就大器,也要有一些助道的因缘。 第一,要有依止的常住。 第二,要有人在这里主法。 第三,衣食住行不虞匮乏。 第四,有人指导、开示。 这些都是因缘。 结夏期间,除了为三宝事之外,不能出界,要专心用功、精进办道,希望大众珍惜宝贵的结夏因缘。 道场建设完成,一切制度也都上轨道了,现在就是靠自己用功,这是很重要的。 用什么功呢? 就是心地法门。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法是成就无为法的方便;没有有为法,没有福德、没有方便,要想契悟、证悟无为法也不容易。 大众平时修了很多方便,广积福慧资粮,事多理少,现在就是要事理一如、事理不二、圆融无碍。 这念心有体、有用,无为法就是体。 所谓「无为」,就是指这念心。 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达到寂灭、不动的境界,就是涅槃;听法这念心,就是我们的灵知灵觉,这就是菩提。 禅宗祖师说,每个人心中有一个智慧佛、一个如如佛。 智慧佛,是指我们的觉性了了分明,无住生心;如如佛,即无论行住坐卧,这念心不攀缘、不颠倒,打坐的时候,则一念不生。 如果修行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走远路、走错路。 无论是哪一个宗派,都想得解脱、都想生净土、都想成道、都想证菩提和涅槃,这是一个大的目标。 但是,必须了解净土究竟在哪里? 心清净了,就是净土。 所以,在夏安居的时候,要经常检讨、反省这个心有没有过失,有没有邪念,有没有杂念,有没有颠倒,有没有愚痴和无明? 经过检讨、反省、改过,这念心清净了,就是智慧佛;这念心达到寂灭的境界,就是如如佛。 这样,不论修什么法门、什么宗派,都是一样的。 否则,就会认为自己修禅宗,属于心法,别人修净土,要藉佛的力量,矮了自己一截。 以密宗来讲,也是一样的。 密宗强调「即身成佛」,即什么身呢? 身,就是指这念心,清净心、不动心、无为心、菩提心、无住心、广大心、无碍心、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即这个心是佛。 因此,无论是哪一个宗派,都是一样的。 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听到人家说:「你们出了家是不错,但就是不如我这个宗好。」就会产生动摇。 (二)佛所说的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方便,藉由这些方便,目的是要达到究竟。 经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金刚经》亦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到最后,烦恼漏尽了,清净心、无住心、寂灭心现前了,所有的法门统统要放下,也不要念佛了,也不要诵经了,也不要持咒了,也不要再修六波罗蜜了。 为什么? 因为这些都是方便,都是过海的船、渡海的浮囊,已经过海了,还要这些浮囊作什么? 不是多此一举吗? 所以,到最后一切都要舍掉。 佛所说的正法最后都要放下,何况是非法呢? 非法、邪法,更不能执着,想都不要想,沾都不要沾。 明白这些道理了,依据这个方向来用功、学习、修行,每个人都能到达彼岸。 什么是彼岸? 菩提、涅槃就是彼岸。 此岸是众生境界,经过烦恼的中流,彼岸就现前了。 烦恼化掉了,此岸、彼岸就是一个。 无论是出家、在家,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就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佛在哪里、道在哪里;方向都不知道,如何成道呢? 因此,开宗明义跟大众说明,无为法是体,有为法是用。 众生的心没有慈悲、没有清净,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绑票勒索,无法无天,无所不为,这些也是心的作用。 这些作用将来的果报,就是地狱、畜生、饿鬼。 出家修行也是心的作用,不论是在精舍、常住、佛学院,都是清净的、慈悲的、智慧的用,都是修福报。 做一件善事,就得一件功德,这也是心的作用。 但真实的功德在哪里呢? 真实的功德就是体,就是无为法。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论是大乘、小乘,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例如,三十七助道品,可帮助我们达到菩提和涅槃的境界。 三十七助道品不是道,而是帮助我们净化这个心、对治这个心,是助道的方法,目的是在这里。 佛法所说的「法法平等」,就是指每一个法都是对治颠倒的我执、法执,都是对治自己的烦恼、妄想、昏沉的方便。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去除执着,修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 有些人偏执一边,认为不执着就是不要,因此连善法也不修。 假使不修一切善法,哪里有今天的中台禅寺? 没有中台禅寺,我们怎么能自利、利他? 佛法就是要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利益自己又能利益众生。 所以,一切法门都要学习,不能走错路,否则就是害了自己。 (三)夏安居,一方面是听闻佛法,二方面就是打坐,这就是夏安居真实的修行、真实的意义。 我们这念心,一个是体,一个是用。 没有开悟的人,心的用是属于染用、属于恶用、属于糊涂的用,将来就会堕落。 无论是出家或在家,起心动念是善念,说的是佛法、是好话,身行的是善事,所修的是戒定慧……这都是清净的功德、清净的用。 现在起善用,将来就得善果,或是净土、或是天上、或是人间。 如果再进一步,认识这念心体,那又不一样了。 体是什么? 体,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一念未生之处,无念、无相、无住、无为、无想、无愿。 必须靠自己多静坐,才能彻底了解。 坐久了,就有功夫;功夫现前了,这念心就会现前。 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净心,就属于无为法;无为法现前了,才能成正觉。 无为法,就是指我们静坐的这念心。 无念,不起心动念;无想,不想过去、现在、未来;无为,这念心不要执着,看到任何境界,都知道是虚妄不实的;无住,无论是善、是恶,无论是明、是暗,都不要执着,不住在任何一个境界上面,因为一切都是虚妄的。 修行要找一个最究竟的境界,那就是道、就是无为法。 如果认为无为法太困难了,是在唱高调,现在不能修,这就是邪见。 为什么? 出家就是要得解脱,无为法现前,才能得到解脱;无为法现前了,才有真正的净土。 所以,大家要有正知正见。 没有无为法,就没有真正的净土,只是自己想出来的;想出来的,就属于五阴境界。 《金刚经》云:「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心之体,就是真正的净土,才能达到菩萨的境界。 明白了这个道理,在结夏当中,这就是一条修行的道路,这是属于心之体。 什么是心之用? 有念是用。 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如禅宗祖师所说的,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好话不说,身无善事不行。 要起心动念,就是善念;要讲话,就是佛法、就是好话;要做事,就是善行、就是净行,这就是心之用。 有了这些用,未来虽然还没成道,至少善根不会灭掉,将来所得到的是福报;可是福报用完了,就没有了。 那么,什么才是用不完的呢? 就是心体。 契悟了这念心,就是契悟了道。 道,才是真功德。 (四)道是什么? 就是一念不生,无念、无相、无住、无为,始终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在这个地方来用功,就是心之体。 夏安居期间,就要在这念心上来用功。 体和用,不是二个,而是一个,所谓「体不碍用,用不离体」。 这念心用了以后要归于无想,因此,《四十二章经》云:「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念了以后,要归于无念;话讲了以后,归于不起心不动念、无言无说那个地方。 这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返照自心」,哪个是自心? 无念、无相、无住、无为,觉性不灭;一般佛经里称之为觉性、菩提心、净土。 净土宗强调念佛,阿弥陀佛就是指我们的觉性,无形、无相、无住、无想。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这念觉性才是无量寿、无量光,而不是外在的任何形相和境界。 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这一生修行就对不起自己。 假使今生的知见不正,来世可能又成了邪知邪见,又会走错路,又会走远路。 所以,体不碍用,用不离体,体用一如,体用不二。 明白心体了,就知道体才是道,其他都属于有相的福报、有相的功德。 所以,夏安居有事有理,非常重要。 达磨祖师到中国来,当时是梁武帝在位。 梁武帝三次出家,就是为了要建寺庙,为了要度皇族,故意舍身,让他们出钱赎他回去,这些都是菩萨行。 梁武帝是个佛心天子,修了很大的福报,对佛教界有很大的贡献,如:梁武帝规定中国佛教僧人吃素,吃素的功德就是从梁武帝开始的。 达磨祖师决定先去度化他,告诉他心地法门、无为法,使他明白心之体。 达磨祖师看到梁武帝发心广大,想度他契悟本心。 梁武帝一看到达磨祖师,就问:「我建了几百个道场,度了数万人出家,请问达磨大师,我这些功德有多大呢?」达磨祖师回答:「毫无功德!」梁武帝进一步问:「这些都不是功德,那什么才是真功德?」达磨祖师说:「这些不是真功德,只是人天小果、人天福报而已!」这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是以有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实际理地一法不立」,无为法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 不管是好的、坏的,这念心里面什么东西都不能存在,「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这念心是绝对的。 就如同眼睛一样,里面不能有一点点灰尘、渣滓跑进去,就算是世上最珍贵的钻石打成了粉,放到眼睛里,眼睛也会瞎掉。 所以,我们的心当中是一法不立,这就是般若,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达磨祖师答复梁武帝,说他没有功德,这只是福报,不是功德。 梁武帝问:「什么才是真功德?」达磨祖师就为他开示心地法门:「净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净智妙明」,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觉性,清净的智慧,真空妙有。 所谓「明」,心要清清明明、光光明明、念念分明。 这念心无形无相,真空无为。 「体自空寂」,诸位在这个地方去返照。 「如是功德,不于世求」,这就是真功德。 想要入道,就必须在这个地方入,要「百尺竿头再进步」,契悟这个道理。 (五)儒家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须臾」,就是一剎那都不能离开我们当下这念心,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念念分明,清明在躬,在这里来用功,这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什么叫作离开呢? 忽然一下打了妄想,想是、想非,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想美、想丑。 无论是世间上的欲爱也好,出世法的道理也好,只要起了一个念头,这念心就跑掉了。 心之体才是道,心之用也是道,体用一如也是道。 所以,夏安居期间,如果自己用功坐不下来、静不下来,就要检讨反省,看看是哪些念头在作怪,自己要知道。 无论是听到的也好、见到的也好、心当中打妄想也好,这些念头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外面有个什么东西。 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都是自心起用,没有别的。 明白这些道理了,还要求什么?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坐下来什么都不要理。 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要有这个信心。 这一生想要了道、悟道、成道,假使不在这里用功,修任何法门、任何宗派都没办法成就。 祖师说「万法归宗」,「宗」就是心地,佛法就是心地法门。 哪个心? 菩提心、涅槃性,就是指这个觉性,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清明在躬。 假使这念心作不了主,起了烦恼,看看是哪一种烦恼? 是贪的烦恼、瞋的烦恼,还是痴的烦恼? 就用不同法门来对治。 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是个方便,一个是用来普度众生,一个是对治自己的烦恼。 男女之欲爱、色爱就是生死的根本;对治欲爱、色爱,要修不净观。 把自己对人的执着看破、放下,用般若来观照、分析:我为什么爱他? 人身是臭秽的,毛、发、爪、齿皆是不净之物,怎么还想入非非呢? 不是自己颠倒是什么? 这些道理,我们一开始就明白,虽然知道,但做不到。 为什么? 没有修不净观,没有吃这个药! 没有吃这个药,这个病怎么会好? 绝对好不了。 不净观就是对治欲爱、色爱的法门。 假使检讨起来,自己经常发脾气,就要修「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怎么修?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把整个身心放下,「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心量要广大,要修四无量心,就能对治瞋恚的烦恼。 什么是痴? 看到经文,有很多道理,看也看不懂、听也听不懂,甚至打瞌睡。 这个心就像经上所说的「心粗如柱,道细如毛」。 听不懂,是痴心太重,就要修析空观。 分析内四大空、外四大空,诸法都是因缘和合,毕竟空寂。 修空观,就能对治愚痴。 贪、瞋、痴的烦恼没有了,就坚住正念、随顺觉性。 正念是什么? 所谓「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保持自己这念觉性,不是另外还有一个觉性。 这些都是修行的一些转折、一些过程,假使连这个过程都搞不清楚,怎么修道、怎么成道呢? (六)佛经里讲得非常清楚,人的根器分为利根和钝根。 利根的人,一闻千悟,闻一知十,闻十知百,一看佛经,马上就能契悟了达;钝根的人,听什么法门都听不懂,一听就打瞌睡,就算是十遍、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可能都不了解。 假使自己是钝根的人,不要灰心,所谓利根、钝根,也只是暂时把我们的根机分析一下而已。 现在是利根,是过去修来的,没有过去的加功用行,哪有今天这个利根呢? 没有的! 假使现在属于钝根,代表过去没有修好,如果现在还在等待、还在观望,始终没办法进步。 要诵经、持咒、礼忏,要知恩、感恩、报恩,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从事上努力。 最后还要通达理,什么理? 能所俱空──修善不执着善,归于自心;断恶,无恶法可断,能所俱空。 佛经里面提到,钝根的人修行有几个层次:先修一切善法。 为什么要修善法? 就是为了对治自己过去、现在的所有恶法──恶念、恶言、恶行。 假使不修善法,怎么对治得了恶法? 所以,要修戒定慧、诵经、持咒、打坐、礼忏……什么都要修。 等到心中没有贪瞋痴了;口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口业清净了;身不造杀盗淫,身业清净了,这就是善法成就了。 再上一层楼,善法也不执着,把这个法执舍掉,最后归于无念、无相、无住、无为,这就是「先以善摄恶,后以舍摄善」。 根机好的人,直截了当,当下就是无念、无相、无为,当下就是寂灭,当下就悟到心之体了。 无论是利根、钝根,最后都是一样的。 一般人的根机都是如孔子所说的「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不是先知先觉。 先觉,只有佛陀一人。 第一种人是「学而知之」。 第二种人,学也学不会,就是「困而学之」,别人念一遍就会,我必须念一百遍才会;别人念十遍,我要念一千遍。 虽然如此,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到最后,「及其知之,一也」,到最后统统是一样的。 不管是天生的神童,或是一步一脚印慢慢走来的,到最后统统都爬到山顶了,是不是都一样呢? 如果我们不知道学习,自甘堕落,就始终在原地踏步。 所谓「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生而知之」,就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假使一生下来不知道,就必须要学;假使学了也不知道,就要勤能补拙,加紧地学。 如果在这方面搞不清楚,到处寻师访道,找外面的人加持,到最后一无所得,就是愈来愈糟糕。 大家要了解,世间上没有侥幸的存在。 如果走了错路、走了远路,就是自己害了自己! 每一个人都会老,老了以后,每一个人都会死。 到了年纪大了,想要打坐,腿都硬了,坐不下来了;想要背经,脑筋也老化了,看了经典就会忘记。 所以,趁着还没有老、没有病,要赶快用功。 (七)所谓「师父引上门,修行在个人」,心地法门的功夫用上了,就能脱离生老病死。 怎么脱离生老病死呢? 每个人都是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的,有生就有死。 历史上有没有记载什么人能从过去活到现在的? 没有,最多寿命延长一点而已。 中国历史上的彭祖活了八百岁,还是觉得自己的寿命太短,还要向上天求寿。 就算是活到一千年,还是要死。 为什么? 有生就必定有死。 佛经里讲得很清楚,我们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父精母血,因缘和合而成;因缘散掉,就死掉了。 同时,我们这一生是业果循环,来世也是业果循环,造了业,由善业、恶业牵引,非生不可,就是如此的。 我们现在怎么去了生死? 怎么达到不生? 心念无生,就能了生死。 我们这个心由有念归于无念,这念心不生就不灭,不生就不死,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 生死要从心上来了,这是做得到的! 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去了生死? 不可能的事! 念佛也是一样的,用念佛的方法,一念抵万念,来度我们过去所有的妄想。 无论是念佛、诵经、持咒,最后归于无念,能所俱空。 无念、无住,这就是「万法归宗」。 心念不生,生死就了了。 但一般人只能维持三分钟、五分钟,过了以后妄念又跑出来了,心当中的烦恼始终是纠缠不清,那就要靠现在的功夫。 静坐时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进而时间延长,无念、无住、无为、无想,常寂常照,常照常寂,这就是净土,这就是法身。 在这个空间里,什么人都找不到你,阎王小鬼找不到你,连佛也找不到你。 所以,这念心要达到无生的境界,必须要靠自己努力,谁也帮不上忙,解铃还须系铃人。 自己的烦恼、执着在自己的八识田中,诸佛菩萨不能把种子从你的八识田中拿掉,另外安一个清净的种子下去。 所以,佛法就是转识成智。 我们过去是坏人,现在觉悟了,想成贤、成圣,怎么办呢? 必须从现在开始,改过自新,检讨反省,观空破执。 把过去坏的种子,统统转过来,转识成智,这才是佛法。 如果不这样做,就算把身体烧掉也没有用,方向都错误了,这些都是邪见、都是妄想,始终是南辕北辙。 修行不能走错路、不能走远路。 有法执,就是走了远路、走了错路,心外求佛、心外求法、心外求道。 (八)希望每一位在夏安居当中,都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道,就是诸位听法这念觉性。 《四十二章经》云:「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灵觉,就是诸位这念觉性。 觉性不要迷失、不要颠倒,有了过失,要赶快惭愧忏悔、检讨改过,把它净化。 如此,才会清楚、才会明白、才会作主,才不会随业流转,就是这么简单。 明白了以后,还要细水长流。 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重,执着太多,就像心中有一潭水浑掉了,现在知道这个道理,藉夏安居这个因缘用功来沉淀。 怎么沉淀呢? 第一,这个地方是一个避风港,没有外面的境界风了。 第二,虽然没有风,但过去的念头始终没完没了,也不要害怕,本来就是如此的。 现在就是不理它、不动,照它、看破它。 参禅的人就回光返照:「是谁? 谁在起心动念?」「谁」字一提,照它一下,妄想就没有了。 照破了以后,又要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才是道,平常心就是我们的觉性。 这就是一个公式,假使这个公式都不知道,这一生不是走错路,就是走远路。 明白这个公式,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光明,愈走愈光明,就是如此的。 无念、无相、无住、无为、无想、无愿,这就是菩提、涅槃。 每一尊佛菩萨都是在这里用功,一切都要归于自心。 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要净化心水,没有别的。 所以,打坐就是用《楞严经》所说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功夫。 静坐就是要忍耐,现在年轻力壮,不知道用功;等年纪大了,双腿、脑袋都老化了,想用功已力不从心;因此,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候。 功夫用好了,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存在,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清明在躬,无念、无住、无为,有体、有用,用不离体,体不碍用,体用一如。 无论修任何法门、任何宗派,假使违背这个道理,都不可能成道。 为什么? 道不离开这念心! 离开这念心,还有什么道? 如果离开这念心另外还有一个道,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早就统统成道了,十方诸佛早就把众生统统送到净土里了。 为什么佛菩萨不运用神通把众生送到净土呢? 为什么不是佛菩萨来摩顶就能成道、开悟呢? 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要靠自己用功。 所以,每一年有一个夏安居,这是一个福报,机会难得,要把握这个机会努力用功。 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想要这念心不染污,不是容易的事。 既然过去染污了,现在就要对治。 对治了以后,无能无所,不作对治之相,归还原处,归还本心。 希望每一位把握结夏的这一个善缘、这一个净缘、这一个福缘、这一个法缘。 因缘到了,自己不把握,就要等到明年。 所谓「诸法缘起」,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 一个是善缘、一个是恶缘,一个是世间缘、一个是出世缘。 结夏,是出世缘、是佛缘、是法缘。 因缘现前了,大家要把握。 祝福大众在夏安居这三个月当中,不会空手来,也不会空手去,要对得起自己。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发布时间:2025-05-12 12:31:4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