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佛必须持有三种心 内容: 第一、出离心。 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 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 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做到很难。 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众生导师。 于是大占山头,大收徒众,重用亲信,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释尊舍皇位离王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真是鲜明对比。 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 所以首先要对这些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 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 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 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 更切己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着,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 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 佛为什么要出家? 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样来维持生命。 众生非常苦哇! 因之发心求道救度,这是慈悲心。 在人世之间我们也看到多少灾难,多少苦痛。 非洲的灾情,两伊的战争,多少血泪呀。 怎么能无动于衷? 这种同情与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菩萨看一切众生与自身如同一体,这就是同体大悲呀。 佛看一切众生如同佛的独子,这是大慈悲心,是我们学佛的根本。 《华严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须从慈悲心出发。 修罗都有本领,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 所以你没有慈悲心去修练,总之是盲修瞎练,成为阿修罗而后已。 密宗《毗卢遮那经》也说:大悲为根,第一句话就是要从大悲心出发,可见显教密宗同一根本。 有人看见密宗金刚像很厉害,令人生畏,而不知这是极度的慈悲。 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样,他要生气,要教导,甚至责打孩子,都是为了要教好他们,并不是要伤害孩子,就是这样,都是大悲为根。 如果没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气,不管修什么练什么,最后都要成为魔的眷属。 第三、菩提心。 觉悟的心。 《毗卢遮那经》在大悲为根之下,紧接着便是菩提为因。 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就是佛。 一切事从因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就得菩提,种佛就得佛。 菩提为因就等于是说,咱们现在播种,你种了一个佛的种子,将来它就要结出佛的果。 所以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 这同《华严》说: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完全是一味的。 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 《华严》说,这三个像是一盏油灯的三个方面,灯油、灯炷与灯光,缺一不可。 而关键是灯光,不发光的灯有什么用? 灯的光譬喻大智慧。 我们看到本来是佛的众生,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觉悟,冤冤枉枉的在轮回之中受种种苦,所以要救度,这是悲心广大。 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就是大愿。 大智慧呢? 那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正如《金刚经》:终日度生而终日无所度。 这样的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就是菩提心。 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来,我们能发起这个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如果学佛还没有发菩提心,或者曾经发过,但又忘掉了。 《华严》教导我们: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这句经文应该引起学佛的人的深切注意! 离开了菩提心,纵使修种种善法,也是为魔服务。 这都是真语实语,佛不会吓唬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11 10:26:2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