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僧宝论42、守培法师《释三纲五常人伦之道》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一) 内容: 僧宝论42、守培法师《释三纲五常人伦之道》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一)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守培法师《释三纲五常人伦之道》三纲五常人伦之道,非圣人之正道,亦非凡夫之邪道,乃圣凡过渡之中途也。 孔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谓之道。 ”我人天然之自性,圣凡平等,离诸分别。 率性而行者谓之道,背性而行者谓之非道。 是故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性为我人所行之道,能行此道者,即我人之心也。 我人之心,有可离,有不可离。 可离者,分别心也。 分别时有时无,故可离也。 不可离者,无分别心也。 无分别无有间断,故不可离也。 如是可知我人分别心起,即行非道。 分别心歇,即行正道也。 无分别者,即无我无人,无好无丑,无高无下,无是无非,是为率性而行道也。 分别者,分我分人,分好分丑,分高分下,分是分非,是为背性而行非道也。 然则,孔子分别三纲五常人伦之道,君臣上下,父子高低,亦行非道欤? 此知其然矣,而未知其所以然也。 所以然者,凡夫违背自性,横生分别,随心所欲,圣人制人伦之道,以禁其私欲也。 以此分别而治彼分别,分别虽同,其意相反。 以分别而论,则近于凡夫;以治分别而论,则近于圣人。 是故人伦之道,虽非圣人之正道,亦非凡夫邪道也。 若人率性而行,则弃人伦之道。 可知人伦之道,乃圣凡过渡之程,非究竟处也。 然虽非究竟之处,而不可无。 如渡河之舟,虽不是久居之处,非此不能渡河故。 又须知人伦之道,虽不可无,而不可认为究竟之处。 以为究竟者,即不得率性而行,亦即不能入圣境也。 如渡者不舍舟,即不能登彼岸故。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即率性而行也。 率性而行者,心中不存人伦之道,而自然不外于人伦之道也。 儒者不解此理,以不存人伦之道者,谓之无父无君,大逆悖伦。 其不知无父无君,乃天理之本然也。 有父有君,乃一时治邪之方便法也。 犹如国家本无兵,因乱而治兵,用兵而治乱,乱治则兵休。 识小者,见乱国用兵,未见国家未治兵时,闻说他国平安不用兵,即谓之失当。 识者附之一笑。 见识不广者,往往如是。 圣少凡多,正不克邪,反被邪克,悲乎! 发布时间:2025-05-05 13:28:3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