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圆法师:智慧与知识 内容: 智慧与知识智慧在梵文汉音为般若(prajna-)。 简单说智慧就是面对情境分析,判断善恶、正邪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知识的累积。 知识是我们在生活、中课堂中不断学习获得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然而知识的累积和智慧毕竟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博学的人未必是个智慧的人,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未必没有智慧。 而对于佛子言智慧则意味分辨真理与外道的能力。 汉字既是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而且汉字中潜在的意义只有对汉文化有深刻了解才能更好把握。 我们可能很精通某一外国语言,但是却极少能体会那种语言中纤细的思想情绪表达,就好比日本从隋朝开始接受学习汉文化,而且他们的文化可以说完全是汉文化的变异,然而他们认识汉字却未必理解汉字的全部的真正涵义。 就象形表意而言,我们看看“知识”与“智慧”。 就智而言,其字组成上“知”下“日”,“知”者,会意了解。 “知”形属于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云 “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 本义知道。 “识”者,形声。 从言。 戠(zhi)声。 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博学,故从言。 本义知道、懂得。 “智”者,会意兼形声。 从日、从知、知亦声。 从日取光明遍照意。 “知”的后起字。 本义聪明,智力强。 “慧”者,形声。 从心,彗声。 从心,由内而出意。 本义:聪明,有才智。 智慧是属于超越知识的理性真理思维。 由此可见“慧”乃中发非由外来,“智”则兼外,乃“慧”之体。 知识好比牛奶,智慧则为醍醐。 现代科学哲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知识而且其趋势有增无减,然而其中有多少是智慧? 现在市面流通的书籍每日层出不穷,但究竟有多少给我们智慧? 如果不能从知识中摄取智慧,那么知识无异于垃圾。 换言之,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垃圾充斥的环境中。 知识可以给我们惊奇和喜悦,但只是暂时的,因为知识不能解决我们对生死大事的理解;知识渊博可以使我们侃侃而谈,但只是肤浅的,因为知识不能升华我们的人格和佛格。 我们的民族有着5000年以上的文化历史,其中积淀的智慧太多太多,比如《周易》、“老庄哲学”、中医《黄帝内经》和《儒学》。 我们更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佛法的时代,因为佛法完全是智慧的结晶。 现代科学的发展仅仅二三百年的历史,但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现代科学充其量只是知识和技术。 社会是发展的,科学的发展也是必然,作为佛子如果不能接受现代科学就没有深刻理解佛陀的“当下即道,即事而真”之教诲。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佛法是可以包容现代科学知识的全息博大哲学科学体系。 没有理解《周易》的全息内涵,没有真正吃透《黄帝内经》的全息科学哲学观而否认中医,没有读懂《道德经》如此等等,就没有资格枉谈先祖的智慧。 《道德经》中曰“圣人不出于门,知天下事;所行弥远,所知弥少。 ”行只增加知识,而不增长智慧。 智慧靠思考,佛家所谓坐禅、三密相应,道家所谓练气,儒家所谓慎独是也! 欲增加智慧建议佛子读《增慧陀罗尼经》。 附:《增慧陀罗尼经》如是我闻。 一时大慧菩萨住须弥山顶,尔时诸天子等来诣菩萨,恭敬围绕而为听法。 时有菩萨名童子相,合掌恭敬白大慧菩萨:“唯愿慈悲为我等故,说增慧陀罗尼,所有一切少智钝根愚昧众生,令使得闻增彼智慧。 ”时大慧菩萨即为宣说陀罗尼曰:怛祢也(二合)他da ni ye ta唵(引)om闭祖闭祖bizubizu鉢啰(二合)倪也(二合)bolaniye嚩哩驮(二合)祢walituoni惹啰惹啰弥驮(引)relarelamituo嚩哩驮(二合)祢walituoni地哩地哩没弟dilidilimodi嚩哩驮(二合)弥walituomi娑嚩(二合引)贺(引)siwaha尔时大慧菩萨说此陀罗尼已,告童子相言:“若诸众生智慧钝劣,根性暗昧多所忘失,发志诚心于此增慧陀罗尼,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此人速得广大智慧明记不忘。 若人以此真言,诵七遍或二七遍,加持水三合于卯时饮,日日如是饮至七个月或八个月,自然日记千颂。 如不恒饮水亦能日记五百颂,智慧渐增根性明利。 ”尔时童子相菩萨及诸天人信受奉行。 1、“二合”即两个字的合成音;2、“引”是指此音为长音。 3、“加持水三合”即加持水三杯。 发布时间:2025-04-27 11:30:1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