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静波法师:人生皆过客,哪有主人公 内容: 静波法师:人生皆过客,哪有主人公 《法华经方便品》云: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 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就是缺乏智慧和福报的人,福慧不能双俢的人。 此处的德是功德! 功德必须有智慧才能具备! 所谓众苦所逼迫,这样的人,经常会被外在的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就是身体不调)、求不得等苦所困扰和逼迫! 因为没有智慧而苦恼! 因为没有福报而困窘! 所谓入邪见稠林,他们就会患得患失,在那儿摇摆不定。 摇摆不定,意即:要么就认为是有,要么就认为是没有。 所谓若有若无等,有和无是六十二邪见的根本! 不得解脱自在! 所以,现在说因果是定法,错了! 说因果不是定法,错了! 因果是有,错了! 因果是没有,错了! 因为:有和没有是六十二邪见的根哪! 住著即不能解脱! 所谓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依据要么是有,要么是无,从而具有了六十二种不正见! 而六十二见是轮回的,是错的知见! 所谓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如果深深执著虚妄不实的存在现象,以为有或者没有,坚持不舍:我就是放不下! 可是,说是放不下,最后你不是也得放下吗? 而没有办法的放下,必然是要轮回的嘛! 其实随缘自在!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因为法无定法! 所以因上要努力! 果上要随缘! 得失是过程! 执著是错觉! 不是我的,我偏偏妄想;是我的,又不珍惜,这是两种错误! 《楞严经》中有七处征心。 七处征心,了不可得,阿难最后哭了! 本来应该解脱而哭! 却是因为茫然而泣! 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恰恰是来自《涅槃经》的:有所得者,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所以得了的人,往往是障碍! 所以得了也不是得了! 硬说:那就是得了! 那只是一厢情愿! 你以为是你的,拥有什么宝贝,天天爱不释手,乐在其中其实不是我们的! 不要说,最终结果,就是过程中变化又哪里是定法? 借你闲看几十年罢了! 连我们自己又哪个是你的? 哪个是我的? 没有什么主人哪! 知道这个道理了:噢! 这些都是游戏了! 游戏嘛,可有可无,有也好,没有也好,心无挂碍,原来是平等的! 此时可以解脱! 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中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就是佛教徒不可以逃避现实,必须面对现实! 所谓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就是如果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我们就解脱不了六道轮回! 所以一定要认识事物的真相,绝不是假相,因为这个存在的现象,是无常的、无我的。 如果确能感受到无常无我,那么就可以解脱自在! 可现实中的人们会说:我只是放不下请问,面对现实,放不下行吗?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众生,能有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吗? 没有啊! 如果不用大悲水饶益众生,可能吗? 所以大乘佛法是利益别人,成就自己。 若无众生,即无如来可成!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 因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感同身受,最终成就了我们自己! 这当然不是借口,是踏踏实实地行动! 图:网络 文:南海普陀山佛教 发布时间:2025-04-21 10:59:3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7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