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内容: 念佛与十方净土念佛与十方净土净土的存在三量证明唯心净土天界与净土往生的差别往生净土的条件信愿行带业与消业业与愿有心为方便,无心为究竟譬如大专联考的录取与分发持名的作用诸方净土常寂光净土五净居天妙喜世界般若法门维摩诘经菩萨道与庄严佛土欲界净土弥勒净土地居净土密宗的本尊净土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地藏净土地居非净土小结念佛与十方净土我们继续讲净土法门,今天讲的主题是:念佛与往生十方净土。 上次已破斥了一些较偏端错误的观念,故今天得正式讲「如何才能往生净土?」净土的存在既曰:心净,则佛土净。 则净土是否乃纯自受用者? 以我前面再三提到:心净,才国土净。 则有人或将以为我的净土观念,只是纯内心的净土,也就是若我已证到这种境界,则我就在净土中;反之,若未证此境界者,即不能受用。 这把净土当作纯自内证者,其实还非正知正见;因为佛法还是认定有共通的净土─即身外的净土。 佛法虽讲心外无净土,可是心外无者,却非身外无也。 而很多人乃把身外跟心外,混为一谈;故以为心外无净土,即是身外无净土也。 如人间世,乃共通存在也。 这就如眼前所见到的人间世,乃是众生共业的舞台;而非只个人的业识,就能变现也。 比如各位,会是纯粹我的业识所变现出来的吗? 我没事变现出这么多凡夫众生作什么? 又这山河大地也不是我个人业识,所能变现出来的。 甚至台风. 地震,也都是个人变现的吗? 当然不是! 所以从中观的义理,虽不能说它是客观的实有,但它还是存续于缘起的共业中,所以既你受影响,也我受影响。 既人间世是这个样子,那三界六道,以及诸方净土,也是从缘起的共业中,而相续存在的。 故不能以「心外无净土」,就否定有共存的净土。 三量证明这有共通存在的净土,怎么证明呢? 佛法讲到有三量:圣言量:所谓「圣言量」,乃是先圣先贤所说的,或明载于经典上的。 这圣言量对于已信受的众生,虽即可证明其真;但对还未信受者,却不具公信力。 尤其以目前的学术考证,已慢慢确定:经典乃有它历史传承的渊源,而非皆佛金口所说;尤其在大乘佛法里,乃有更多后来人的附会. 渲染。 所以圣言量虽对很多信徒而言,还是最重要的证量之一。 但我只是当作参考,而不能一厢情愿地信受无疑。 现量:这现量,是当今科学上最流行的;有什么论调,请先拿出证据来! 但净土法门并不像科技产品,是纯物质的,所以很难有公认的标准。 即使某个人有他的经验,但这经验却难以复制给别人。 所以相信的人,能信其有。 而对于不相信者,他还认为你精神错乱哩! 不然,为什么我们都看不到,而你却看到了呢? 比量:因此就我个人而言,乃比较重视比量。 所谓比量,就是推论,或者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演绎也。 那如何用比量,来确认有十方净土的存在呢? 所谓比量,就是从已确定者,即彼此所共同认定的基础上,然后顺着因果,去推论它可能的发展。 故要用比量的人,当然在逻辑思考上,要纯熟一点;才能在推论的过程中,合理正确而被别人所接受。 既佛法中,乃共同认定:有三界六道的存在。 于是既有天界,即有净土也。 为什么说:既有天界,即有净土呢? 如善有善报,以修善故,得往生天界。 同理,净有净报,以修净业故,得往生净土也。 唯心净土此心非狭指第六识,而是指真如心也:于是我们再回头,看这一句话「心外无法」,或「一切唯心现」。 以一般人对这心不了解,所以把心只当作是第六的分别意识。 而分别意识,乃虽我在想,我知道,而你却不知道,不明了;故以为净土乃纯自受用者。 这是因把心解释为第六意识,才会有的问题。 其实这心,乃是指真如心也。 既心外无法,即山河大地. 三界六道,皆在心内也:而真如心,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心外无法。 既山河大地,皆在真如心中,也三界六道. 一切万法,皆在真如心中。 因此虽心外无法,还是能往生净土的。 不是从自我中心扩张到无限,而成真如心:但是很多人对于真如心,却常存有误谬:以为既我有一个心,也你有一个心。 而这心,皆可扩张到很大,以至于山河大地,都包括在内。 若是这样,则两个真如心中,岂不互相干涉而冲突呢? 这从自我中心而去扩充的邪见,却是『梵我』思想的复辟,而非真正的佛法也。 故真如心,我觉得还是从缘起的角度去理会,才较方便。 既一切法都在互相缘起中,则心与心间,本无界限也。 而这小小五蕴的我,乃只是真如心中的一粒沙尘尔。 故在《楞严经》里,有: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 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 真如心就像大海一般,而众生的五蕴,只是大海中的波涛尔;而众生却以自我中心的执着,故认此小小的波涛,以为就是大海的全体。 事实上,大海宽阔无边,又岂是小小的波涛所能局限也。 这也就说,即使谓「唯心净土」或「心外无法」;还是不妨有往生净土的事相可得。 这就像一个学禅者,虽证心外无法的境界,还是得以搭飞机去美国一般。 故还是不要把身外的跟心外的混为一谈;如以心外无法即是身外无法,这还能吃饭睡觉吗? 天界与净土净土的资生受用,与天界略同:上次已经说过了,净土里的资生受用,乃跟天界差不多,所谓欲食得食、欲衣得衣,住的是宫殿,行者有神通,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这些特质在一般的天上都会有。 尤其在净土三经里,已明文记载: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生受用,乃与第六天略同。 然不同者,乃为有佛菩萨说法:在佛教三界. 廿八层天里,并非皆有佛菩萨说法。 如我们仔细对照在观世音菩萨卅二应身里,却只有四个天有应身。 故若无佛菩萨说法的天界,即是天界尔。 而有佛菩萨说法的天界,才是净土。 众生以闻法修行故,得不退转:上次已说到不退转,主要有四种不退,信不退、见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如果一个人从相信法而求法心切,即是信不退也。 如再进一步,从闻法、思惟,而真正理解,则见不退矣。 所以退不退,非决定于外在的境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意愿与决心。 而在天界里,尤其在净土中,因无有逆障,所以一个人只要有意愿去修行,大致是不会退转的。 所以能从行不退,乃至于位不退。 简单讲,在净土之所以能不退转,是因为闻法修行的关系,而不是在那边享乐放逸,就能不退转的。 故如把不退转,当作纯境界的缘故,而安逸懈怠,那我敢保证还是会退转的。 就像很多人上了天界后,只贪图享乐而根本忘了修行,故当就不免退转了。 于是在十方国土的天界中,有佛菩萨常住说法者,即是净土也。 但退不退转,还得靠自己努力也。 如兜率天. 弥勒内院:这就像在大、小乘里都公认:于兜率天有弥勒菩萨常住说法。 故弥勒内院,即是净土也。 在佛教中,很多高僧却是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也。 有人谓:如发愿往生弥勒内院,可能在外院就被迷惑了,而进不了内院。 事实上外院跟内院的资生受用,应该是相同的,因为都属于兜率天的层次。 至于是否为十方净土? 并不重要:以上的说法,乃是从天界的比拟而来说净土的;至于是否有十方净土? 我认为并不重要。 因为上次已说到:东方、西方,其实是心里的指标,而非空间的方位。 我们命终后,可能像太空船一样,拿着罗盘、指南针,然后往东方、西方,去找净土吗? 于是一站又一站地找,到那个地方才是十万亿国土呢? 其实,只要心相应,就剎那间变现出来,还要在乎它是什么方位吗? 故即使有「十方净土」,也还是心里的指标;而心里的指标即跟我们的见地、证量,有很大的关系。 简单讲,因为修行层次的不同,所以会有诸方净土的差别,这下面会讲得比较详细。 往生的差别六道轮回,乃随业而往生也:下面我们再论,是怎样的众生才能往生净土呢? 我们还是从广义来说,众生于六道轮回间,乃是随业而往生的。 故如造的善业多,就往生善道;造的恶业多,就往生恶道。 这是很确定的。 而在随业中,又有随习. 随念的不同:事实上随习或随念,也只是随业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在随业外,别有随习或随念。 这也就说,如一个人生前,恶业造多了,就直接堕三恶道。 故这种人不用超度,超度也没有用。 同理,若一个人善业造多了,也将很快升天去也。 故只有那些或好、或坏,浮沉不定的,才会随习气重者或当下的心念而往生,故超度这些人才有用。 而所谓超度者,乃以说法而改变他们的业习,或提起他们的正念尔。 所以真正的修行用功,是要在生平时,即去转业,这才是常道。 而非待临命终时,才担心当下一念不知会有什么变化? 佛陀不是说过:如一棵树,一直斜向西长,则即使被锯掉后,还将向西倒也。 所以既生平造的都是善业,则不用担心临命终时,却因突起的一个恶念而堕落三恶道去,这是不合因果的。 往生净土的条件随业往生─天业:所以从随业往生的道理,要往生天道,当然得修天业;而天业即是福德。 而要往生净土,则除了善业. 天业外,还要有特别的条件。 因为既净土的资生受用,跟天界一样,当然要有天界以上的福德,才可能往生净土。 因此《阿弥陀经》上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随愿往生─菩提心:所谓还要有特别的条件者,即是发菩提心也。 因为净土跟天界最大的不同,乃在于有没有佛菩萨说法。 而即使有佛菩萨说法,若我们不想求法的话,则跟他不相应故,还是不得往生的。 故为已发菩提心,求法心切故,才能随着菩提心愿而往生净土。 这愿不是到净土享乐的愿,而是求法的愿。 若无菩提心,则不成为净土:如只想到那边去享乐,则到天界就够了,而不用到净土。 而这一点倒是很多提倡净土法门者所忽略─没有菩提心,就不成为净土。 这种情况就像在人间中,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在讲经说法,可是多数的众生不愿意去听呀! 于是以不愿意去听故,法师与寺院对他们就视若无睹矣! 兜率天中弥勒内院与外院,其实未必有严谨的界限:所以我说,在兜率天里的弥勒内院与外院,未必有严谨的界限,像城墙、护城河之类,既怕里面的人跑出来,也怕外面的人混进去。 乃依菩提心故,而有心里的界限:而事实上,有没有界限呢? 既称为内院与外院,则必有界限。 但这界限,乃是依菩提心故,而有心里的界限。 若本住于外院者,如那一天他想学佛了,便可以到内院闻法,内院的人当不会拒绝他的。 而如果里面的人,那一天懈怠不想学了,照样可以出去。 这情况就像人间有内学与外道的区别。 信愿行以净土宗再三强调信愿行。 但信,是信什么? 愿,是愿何所? 佛力的加持,非改变因果也:如谓信,乃信『佛力的加持』! 那为什么有些人加持? 有些人不加持呢? 若谓:因为我念他的名,所以得到他的加持。 事实上,如认为念佛名,就能得到佛的加持而改变因果,却是野狐禅尔。 我相信各位都听过「野狐禅」的公案。 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 如净土行者,虽不会说我不落因果;但却以为:如蒙佛力加持,就可不落因果。 故五逆十恶,皆得往生净土。 这种人将不止要堕五百狐身吧! 还说什么能往生净土呢? 愿非享乐也:若依享乐的意愿而往生者,顶多往生天界,而不能往生净土。 若欲往生天界,还得看你是否修得天界的福德? 故只想享乐而不修天福,则不只不能往生净土,也不能往生天界。 『信』是信有法,『愿』是愿求法,『行』是闻思修等:故所谓信,最重要的不是信有佛,而是信有法。 因为佛何以成佛呢? 乃因为已觉悟到法。 而我们为什么要跟他学呢? 也因为要求法。 所以离开了法,即不成正信也。 那愿呢? 愿就是求法的「愿」,而行则闻思修、戒定慧等修持法门。 带业与消业是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呢? 下面我们再来谈论一个问题,乃是带业往生呢? 还是消业往生呢? 过去在佛教界的杂志里,曾发生过一场大论战:有一派主张带业往生,因为如经典上所说,既五逆十恶都能往生净土,那当然是带业往生啰! 而另一派却认为:既是净土,当消业才能往生。 两派各引用了很多经论证明,到最后只不了了之。 若恶业深重,仍可往生净土者,与因果不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如恶业深重者,也能往生净土,这乃与因果不相应。 我不认为因佛的加持,就能改变因果。 若业真消尽者,则已不受后有矣! 何能往生? 那难道是必消业才能往生吗? 如真消业已,反不能往生! 为什么呢? 因为既业消尽了,就不受后有;而不受后有,又何得往生呢? 有曰:消得多,带得少,乃得往生也。 其实,这还是混淆不清。 因为真正的症结却未解了也! 所谓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 乃对业的定义不明了故。 所以如对基本的定义都未厘清楚,然后便争辩不休,这争辩却有什么意义呢? 业与愿业,未必皆是恶业,或业障:以上不管强调带业,或消业,乃有一根本的前提:认为业就是不好的,如所谓恶业或业障。 以业是不好的,故除非蒙佛菩萨的慈悲摄受,才能带「业」往生,这是偏于他力的加持。 而另一派也认定业是不好的,故除非把业消了,否则不能往生,这乃偏于自力的修持。 故两派皆以「业为不好的」作前提,而起论战。 有恶业. 善业. 不动业. 道业. 净业等差别:可是业却非皆不好的。 以业有恶业和善业,故如不修善业,还不能往生天道也。 其次,业更有不动业,亦即是禅定业;故如生前修的是不动业,则不只能往生天道,而且是禅定天的天道。 以上三种,还只是世间业。 至于修行者,从闻思修、戒定慧,所修的即道业或净业也。 至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也都在广义的净业里。 因此业的范围,其实是非常广泛的。 依『思』心所,所作一切,皆是业也:如更专精地说,从思心所所做的一切都是业。 何谓「思」心所呢? 即分别意识也。 像各位现在在听法,便离不开思心所的运作,而诵经. 持名. 禅坐等,也都是从思心所而作的。 如既都是业,而业都是不好的;那我们就不用闻思、不用持戒、修定了吗? 这有层次的不同。 有心为方便,无心为究竟于是凡夫既未证得『无心』境界,则身口意中,无不是业:既从思心所所造的一切,都是业;以凡夫既还是有心境界,故一切起心动念、造作有为,无非业也。 所以《地藏经》上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因为都是从有心去造作的也。 从道业中,去证得无心境界也:所以虽从最高境界来看,业是妨碍解脱的,因为还是有心也。 但凡夫还得从有心中去努力,以至于最后能证得无心境界也。 所谓:有心为方便,无心为究竟。 所以有业,虽未究竟,但也非纯与恶相应也。 既无业则不受后有,所以往生,基本上还是随业往生的。 而业,乃包括依法所修的道业跟净业。 依一切业的总合. 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的净土:既业有恶业、有善业、有不动业、有道业、有净业,那随业往生,是随那一种业呢? 随一切业的总合、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净土的层次。 故生平所发的愿,和从愿而作的努力,乃只是业的一部分而已! 而这一部分是否有决定性的力量,当要跟其他部分的业比较后才确定。 因此只是强调随「愿」往生,乃是偏端的。 因为如其它的业太重,这个愿是抵不过那些业的。 譬如大专联考的录取与分发所以我倒常用一种比喻:就像大专联考的录取与分发。 大专联考基本上是依总分来录取的,当然如详细剖析,理工科的计分方法又与文法科的计分方法不同。 所以净土,基本上是随业往生的,即依一切业的总合. 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的净土。 但每个净土,对于业的取舍,多少还是会有些差异的;而这些差异,将在诸方净土的往生条件里,讲得更明白。 这讲到目前为止,有几个很明确的观念:一. 净土是有的,乃非纯自受用者,而是有共通的存在。 二. 净土基本上是随业往生的,但此是广义的业,而非狭义的业。 广义的业包括我们修行的意愿,甚至证量等都包括在内。 三. 诸方净土有种种层次的高低,故依业的总合. 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的净土。 这就像大专联考一样,可分发的学校科系,有很多很多。 如你的第一志愿是台大医科,则要看你的成绩够不够? 如果成绩不够,则即使一天到晚念着「台大医科」,念上一百万遍,也是无济于事。 平日的用功,以培养实力:从这个比喻中得知,欲往生净土,最重要的还是在平日的修行用功,以培养实力。 就如准备大专联考,重点在于平日的用功;而非时间到了,再去拜文昌君、文殊菩萨之类。 临场的正常表现:然即使平日已培养实力,还得临场表现正常才行。 有的人平日实力蛮好的,可是临场表现不佳,结果只事倍功半尔。 所以既平日即得用功修行,也临命终时,更要提起正念,正念是什么呢? 乃万缘放下尔。 因此既平日用功很重要,也临终的开示很珍贵。 志愿的填写与分发─中阴救度:关于志愿的填写与分发,这讲法乃与传统的不太一样。 因为能往生的净土,可有很多,而非单一的选择。 这种情况就像大专联考的填志愿,如第一志愿上不了,就寻第二志愿;如第二志愿也上不了,再求第三志愿。 看我们的成绩与志愿,共同决定我们会往生什么净土? 这在中国的净土宗,却未讲得这么明确;但在西藏的中阴救度密法中,乃讲得比较明确。 因即使人已命终了,在中阴身时还可用种种的超度方法,以帮助他抉择不同的净土去往生。 这就像如一个人平时实力蛮好的,且临场的表现也不错,但如志愿填错的话,还是会吃大亏的。 这也就说,重点在于平时的用功,而最后要往生怎样的净土,则待用功之后,看所成就的证量,便能确定已。 所以当发愿者,乃用功修行尔! 至于会往生什么净土,则水到渠成也! 持名的作用非为求佛的摄受─对大声念佛. 计数念佛的质疑:讲到这里,好象我对持名念佛,都嗤之以鼻,大不认同。 其实,我对「持名念佛」倒还不到嗤之以鼻的态度。 但它不是向外求,求佛的摄受;如以向外求,且必大声地念,则念多了,却只将伤气. 伤身而已。 而有的人虽不大声念,但得计数,要念得多。 其实念多少,跟心定不定、慧开不开,也没有正比的关系。 然为一般人都把持名念佛,当作向外求故,才会有必大声念、计数念的执着。 而是摄心入定的方便:但如我们将持名,当作摄心入定的方便,则可与定慧相应也。 这就如数息一样,只是一个专注的对象;故只要用得上去,效果乃大同小异尔。 以上是第一部分,得到「随业往生」的结论。 诸方净土下面要介绍诸方净土。 既前面已说过:是不是十方净土,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只要心相应的话,便当下就去了,而不需要分辨它是在东方? 还是在西方? 以在经典上所说的净土,似有东方、西方等差异,但从往生的条件来看,也看不出有很大的差别。 这反使我们眼花撩乱,既好象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却也没什么特别相应之处。 故不以『方位』说诸净土,而以『层次』说诸净土:所谓层次,即是修行证量的层次;故证量愈高者,则得往生更高层次的净土。 这就像联考的分发与录取。 如果分数考得愈高,当可分发到更理想的学校;反之,分数不好,当就只能往下委曲求全了。 这是纯粹靠自己努力而有的成果,乃与佛菩萨的加持,无直接关系。 常寂光净土常寂者,已证无心境界;光,则智慧也:现从最高层次的净土往下讲,首先是常寂光净土,这是中国祖师常提到的净土。 何以名常寂呢? 为已证得无心的境界、无分别智的境界,心皆不动故,称为常寂也。 而光,即代表智慧也。 故从不动心中,所成就的智慧,所显现的净土,则称为常寂光净土也。 唯佛. 八地菩萨. 阿罗汉,得居此净土:这净土,层次当然很高;但却非凡俗所能去! 为修行证量不够尔。 故唯佛、八地菩萨,以及阿罗汉,得居此净土。 虽经典上不曾说:阿罗汉能生常寂光净土中,但阿罗汉既已断尽三界烦恼而证得寂静涅槃的境界,心当能相契于此净土中。 故此净土,却非待此生已尽,再去往生也;而是当生即能证入于常寂光净土中。 此土,为自受用者,无所不在:而这净土,乃纯自受用者。 故阿罗汉已证此境界,而我们跟他同进同出者,却还不在这净土中也。 于是既属纯内证者,就无所谓什么方位也。 其既无所不是,也无所不在。 这是三界外的净土。 五净居天无色界,以定多慧少故,不得为净土;甚至是八难之一:其次说界内的净土。 三界最高者,为无色界。 而无色界虽属很高的禅定境界,但为定太深了,智慧反不能开发;于是以定多慧少故,不得为净土。 那地方当然不会有佛菩萨说法,所以寿命虽非常长,号称有八万四千大劫,但反是佛法所谓八难之一。 四禅九天中,有五净居天:从无色界天以降,就是色界天。 而色界天共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计十八层天。 其中四禅里,有九层天。 而九层天里,乃有四个外道天,和五个净居天。 在《楞严经》里谓这五净居天的名字是: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详细是什么意思? 各位如有兴趣,可去查《楞严经》。 此乃三果圣人,最后生地:但最重要的,这五净居天是三果圣人最后生地。 在原始佛教中,必贪瞋全部灭尽,才能证三果。 而既贪欲已经灭尽,即使仍受后有,但不会到欲界来受生。 因此三果又名「不还果」,乃不还欲界的意思。 所以虽受后生,却到四禅的五净居天里去受生。 从不退转,到一生成办─证阿罗汉果:而这次受生,乃是最后一生;因为必在此生中,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所以在五净居天里,不只不退转,而且将一生成办。 事实上如就不退转而言,既证得初果,即已不再退转也;但那要待七生,才能成办。 佛教中净土的原型:故于净居天中,有没有佛菩萨说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皆已是三果的圣人,可以完全自修了。 所以从不退转到一生成办,便是佛教中净土的原型。 随后的大乘净土法门,乃以此为根据而逐渐开展出来,故能适应更多众生的需要。 好! 我们第一志愿填好了,乃要往生常寂光净土。 其次,第二志愿则为净居天的净土,不过这得证三果才行。 以上能否往生净土,看似纯属自力? 但既能亲近三宝,闻法修行,即是他力所致─声闻乘的本意:所谓我不否认他力者,乃为我们能够亲近三宝、能够闻法修行,便是他力所致;否则任凭我们怎么想,也参不透这宇宙间的道理呀! 故声闻乘,就是完全自力修行的,而没有他力的成分吗? 事实上,声闻乘的本意,即是从「闻声」而入道也;而闻声者,乃为有佛说法,才能听闻也。 故这声闻乘的称呼,反而是建立在他力的受用上。 但他力究竟是缘,因听闻后,开不开悟. 受不受用? 却得全靠自己了。 凡俗众生对他力的期待,未免太不知足了:可是一般众生,对这种他力的加持,却觉得太少了,不只要开示佛法,也得帮助修行;最好是初果、二果、阿罗汉果等,一起送给我们。 至于往生净土,最好是包飞机,直送我们到极乐世界去。 凡俗众生对他力的期待,未免太不知足了! 而佛教如为适应这些众生,而说太多方便的谎言,则何能与智慧相应呢? 妙喜世界二果的界定,较不清楚。 故经上虽说:二禅的光音天,有菩萨常住说法。 但情况不甚明了:下面再讲到二果跟初果。 以《阿含经》于定义二果时,未讲得很明确,只谓二果贪瞋比较薄,但薄到什么程度呢? 却未标得很确定─至少我未看到更明确的定义。 同样,经典上也未明确标示二禅有净土。 在印顺法师的书上,说到:二禅的光音天,有佛菩萨常住说法,但只是约略带过。 至于这是出自于大藏经的那一部,我也不是很清楚。 初禅对应初果. 初地。 初禅天,是梵天王所统辖者:故以下,再述初禅净土。 在佛教有一种说法: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对应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故初禅的净土,乃对应于初果,或大乘的初地也。 梵天与帝释天,为释迦佛的两大护法。 如佛的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我们知道初禅天,即是梵天王所统辖者。 而在原始佛教里,乃常说到:释迦牟尼佛有两大护法,一前一后,一即是梵天王,一即是帝释天也。 其正如佛有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 这又像大乘佛教,常谓有两大菩萨,即毗卢遮那佛旁边的文殊跟普贤。 故梵天. 文殊. 骑狮,皆影射舍利弗,主修者为般若法门:以上几种形象,乃有互相的关联。 大致而言,梵天王跟文殊菩萨,以及文殊菩萨的座骑─狮子,都影射着舍利弗,而代表智慧的意思。 所以在大乘佛典中,文殊菩萨所开演的教法,都是有关般若的法门,即从见空性而修菩萨道。 而证空性者,即为初果或初地。 而帝释天. 普贤. 骑象,乃影射目犍连,主修者为信愿法门:而帝释天与普贤菩萨,以及普贤菩萨的座骑─六牙白象,乃影射着目犍连。 然虽目犍连为神通第一的尊者,可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所开演教化的却不是神通法门,而是以相信他力加持而有的信愿法门。 关于这两大法门,以下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现首先说般若法门:般若法门从般若而见空性故,证初果或初地:佛教之能从原始佛教,演化成部派佛教,再建立起所谓的大乘佛教,主要是从般若法门而肇始的。 而般若法门的要义,乃见证诸法的空性也。 以能见证于诸法的空性,即已证初果或初地也。 而证初果或初地者,乃得往生于妙喜世界。 这能往生于妙喜世界,主要是根据《维摩诘经》而说的。 维摩诘经东方,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如经里的维摩诘居士,乃是从东方妙喜世界来的,而那边有佛,名为不动如来。 其为什么是在东方呢? 如前已说:东方乃是心里的方位,代表一天的初生;故以一天的初生象征着菩萨的因地法行。 那为什么又称为不动如来呢? 不动乃谓心不动、性不动也。 既空性是永恒不动的,则见证空性后,用以调心,心亦成真如而不动也。 故称为不动如来。 妙喜者,证得初地,名欢喜地:至于何以名妙喜世界? 我们知道《华严经》,名菩萨初地为欢喜地。 既一个行者能从修行而见证空性,当身心愉悦. 法喜充满,故称为欢喜地也。 以是欢喜地故,就称之妙喜世界也。 所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跟东方的象征,都是从般若法门中而演绎出来的。 故在《维摩诘经》里乃特别发挥般若法门,尤其是见证空性的智慧。 菩萨道与庄严佛土既见性已,即能自觉觉他,而度化众生,庄严佛土:很多人想到净土时,只期勉要往生净土;而不曾想应庄严佛土。 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初开始学佛的众生,既见地. 证量都不够,当只能期勉往生净土。 但如是一位已见性的菩萨,则不只期勉于往生净土,也必弘法教化以庄严佛土。 以教化愈多的众生来修行,则这个世界才能从秽土而慢慢转化成净土。 这就像娑婆世界,在未来会因弥勒菩萨的教化,而慢慢成为人间净土一般。 故净土,乃为有佛菩萨教化而慢慢成就的,却非本有一个净土,以待我们往生去也。 故于《维摩诘经》中,有:『宝积!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所以者何? 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这意思是说菩萨教化众生,乃以各式各样不同的法门来接引他,而最后才能成就为菩萨佛土。 『所以者何? 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 若于虚空,终不能成。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各位如有兴趣,再回头看《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便能知道得更详尽;目前因时间的关系,只能略提到这些经文。 以上净土,皆在禅定天上;乃是见性证果者,方得往生也。 所以往生禅定天净土的条件,乃要证得空慧,才能往生;而非只信愿尔。 所以愈高层次的净土,乃愈偏于自力,而非他力也。 以上色界天的净土,已介绍过了,故下面再论述欲界天的净土。 欲界净土佛教对天界的描述,有时候说有三种天: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有时候说有:地居天、空居天与禅定天。 其中禅定天,却包括色界天与无色界天。 故于欲界天中,乃又分空居天与地居天。 在欲界六天里,其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属地居天;为什么名为地居天呢? 听说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的山腰,而忉利天居于须弥山的山顶。 以居于须弥山故,称为地居天。 至于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则纯在虚空中,故称为空居天。 对于净土的分类,我倒习用这三种天来分。 既以上禅定天的净土已说过了,现更看空居天的净土。 弥勒净土在空居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净土,为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也即是弥勒内院也。 以兜率天是一生补处菩萨,最后修行及常住教化的处所。 像释迦牟尼佛未出生之前,也是在兜率天里说法教化的。 而弥勒菩萨,亦一生补处的菩萨,也就是将来要接替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成佛者,现也在兜率天说法教化。 故兜率天乃成为空居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净土。 往生的条件那要往生这净土,有什么条件呢? 在大藏经里,计有弥勒三经,其中《下生经》是说到:将来下生人间成佛也,乃与往生兜率天净土较无直接关系。 而《上生经》,则与往生兜率净土,有很大关系。 下面且依《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所述,而说明往生的条件: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 当然希望往生弥勒净土,首先得跟弥勒法门要能相应。 因此「得闻弥勒菩萨名者」,乃谓其所教化的修行法门也。 否则,单闻其名号,又从何生欢喜,以至于恭敬礼拜呢? 然弥勒菩萨所教化的修行法门,又是什么呢? 有谓是「不入深定、不断烦恼」的易行道。 他不像释迦牟尼佛,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投身恶崖或舍身喂虎等。 然在很多经典里,却说弥勒菩萨主修的是唯识法门;所以有很多唯识论典,其实都是弥勒菩萨倡说的。 因此弥勒法门,却非只是易行道而已! 在历史上,有很多祖师皆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甚至有些高僧,若遇疑难而不能解了时,便以禅定力而上升兜率天,去请问弥勒菩萨。 故从这方面来看,弥勒菩萨所教授的法门,却非纯信愿的易行道尔,而是甚深的智慧法门。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 应持五戒. 八斋. 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 为什么不厌生死而乐生天呢? 照道理,既学佛已,应该厌生死,而不乐生天也。 可是对初学佛的众生,贪生怕死的习气还是很重,你即教他不贪生、不怕死,反不相应也。 故退而求其次,乃成乐生天者。 下面「爱敬无上菩提心者」,在弥陀三经里,却未将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标示得这么明确。 故信愿者,乃是对菩提心具很大的信愿。 而之所以称「爱敬」者,乃为解行不够,故只能爱敬而不能深入。 「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应持五戒. 八斋. 具足戒,身心精进,修十善法」,在弥陀三经里,也未将持戒. 修善,标得这么重要。 至于何以「不求断结」呢? 乃不求很快断除烦恼尔,而非永远不断除烦恼也;因为学佛终究要断除烦恼的。 但我们只求从当下去努力,而不能祈待很快即断除烦恼。 若期待很快即断除烦恼,反将增加更多的负担,甚至有时「欲速则不达」,反因此而偏端. 着魔. 背道。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 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以上从持戒,更讲到要布施。 「三昧深入正受」,不是不修禅定,而只是不入很深的禅定境界。 读诵经典,乃包括大、小乘所说的经典,而非只是弥勒系的经典。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除布施、持戒、禅修、诵经闻法外,更以系念佛的形像,和称弥勒名。 所谓念佛形像,乃非卅二相,而是指佛的智慧、慈悲和解脱等功德。 以上乃非只称弥勒菩萨的名尔,这又与「唯行持于持名」的净土法门,天渊之别也。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 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 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这如前所说。 「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这却非在七日中,只一心一意持名而已! 反是在七日中,既思念十善,更行十善道;乃为使行十善的理念,深印入我们的心版里。 故日后立身处事,就不会偏离这个原则,这即所谓「法印」也。 因此非只是在这七日中,思念十善、行十善道尔。 而是于日后,乃须更努力去行持也。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 所以要修净业,才能往生净土,这是非常明确的。 而这里的六事法,究竟是什么呢? 大致是佛教所谓的六念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必具备以上条件者,乃能得生弥勒净土中。 以上的条件,既不太难,也不太易;故对初学者,乃有其特殊的方便:以上的条件,大家都知道了。 而这些条件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而言,还不至太难。 如谓必开悟,或证初果、三果,那很多人倒将都失却信心矣! 其次,也不致太易。 如谓: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能往生净土;或者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那你念几句就够本了,便可懈怠去也。 以非太易,故还得用心警惕,而不敢怠慢。 是以弥勒菩萨的净土法门,对初学佛者,乃是一个较相应的指标。 对禅修者,亦有其相应处:而这对于一个禅修者,也有其相应之处。 因为这非纯以信仰为主,而是得透过智慧跟行持,才能提升净化而往生弥勒菩萨的净土里。 地居净土除信愿外,特别重视仪轨:下面再讲地居天的净土,地居天的主导,其实就是释提桓因或玉皇大帝也。 而在地居天所倡导的法门里,除具信愿外,乃特别重视仪轨。 关于地居净土,乃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 密宗的本尊净土;二. 药师佛的琉璃净土;三. 地藏菩萨的净土。 密宗的本尊净土若把密宗的本尊净土,说是地居天的净土,则学密的人一定很不服气,不是即身成佛吗? 怎又到地居天去呢? 然我是依《大幻化网导引法》所述─这是红派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上面说得很明确:越量宫,位于中央上方五百由旬之上,彼之士夫菩提萨埵之受用,皆同于三十三天。 于彼所住菩萨,皆是一生补处,寿五百五十岁。 他们所往生的净土,称为越量宫,乃位于中央上方五百由旬处。 其实五百由旬,还不会很高。 彼之士夫菩提萨埵之受用,皆同于三十三天。 各位知道卅三天,即是忉利天也。 那边的环境,以及那边众生的资生受用,都与卅三天相同。 意思即指卅三天,只是不能明讲而已! 于彼所住菩萨,皆是一生补处,寿五百五十岁。 五百五十岁在诸佛净土中,乃微不足道尔。 已经讲得这么清楚了,如你还不相信,那我也没办法矣! 本尊为普贤王如来,即隐喻着释提桓因之意:其次,在密教里常称呼他们的教主,为「普贤王如来」。 而普贤,如前所说,乃与释提桓因的象征意义是一样的。 金刚为所用武器,药叉为所属族群:又在密教中,常自称为金刚乘。 为什么是金刚乘呢? 因为他们常用金刚杵作为武器,故称金刚乘也。 而金刚乘,其实就是天龙八部中的药叉族,所以金刚乘也就是药叉乘也。 五方佛,即释提桓因与四大天王也:又密宗常谓有五方佛,这五方佛其实就是释提桓因与四大天王的意思。 以上的说法,乃非我独唱的,因在印顺法师的著作里,已讲得很明确,。 所以就净土而言,最初唯出三界的常寂光净土,和证三果的净居天。 到后来,有大乘般若法门,所倡导的妙喜世界。 待后来,众生的根基愈来愈差,连初禅都保不住了,乃退为空居天。 而退到最后,却变成地居天矣! 虽境界每况愈下,但标榜的却愈来愈神奇,说什么即身成佛也。 但如不这么标榜,众生还提不起修行的意愿哩! 何以密宗与道教,有太多的相似处? 答曰:以所供奉者,皆释提桓因─即玉皇大帝故。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乃觉得:道教跟密宗,竟有很多相似之处,除持咒、注重仪轨之外,还有很多旗幡之类,或很多法器都铿铿鏮鏮. 响亮得很。 为什么这么多类同呢? 因所供奉者,皆释提桓因─即玉皇大帝也。 当然在密宗里,是不可能讲得这么明白的;可是明眼人,一看便知了。 这是第一种,密宗的本尊净土。 药师佛的琉璃净土乃特别重视『资生』之道:在药师佛所发十二大愿里,乃特别重视资生之道,也就是现世安乐的问题。 佛法最初求的是涅槃之乐,然以涅槃之乐境界太高了,后来乃变成求来世乐,故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 而到后来,连来世乐也不足以吸引众生了,故只好降成现世乐。 而特别重视『资生』之道,好象比较近乎「人性」也,或近乎「人间佛教」矣。 但其实却表示,佛法的层次愈来愈低落了。 以特别重视生命的保护,故有「药师咒」的行持:咒水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 这是就生者而言。 其次,更有: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 这是对临命终之人,所用续命的方法。 云何已尽之命,而可增益? 为有十二药叉神将,结愿饶益有情也。 而在原始佛教中,乃不谈资生或续命的事。 记得有一经典中,谓有位比丘病得很重了,故佛陀乃去探望他。 然佛陀将开示他什么法门呢? 佛陀说:「既生病者,即是五蕴无常. 苦. 空. 无我尔!」于是比丘就观无常、苦、空、无我,而正念舍报也─但已证果了。 佛陀却不曾说:我教你一个咒,你好好念便可延年益寿。 这不念还好,念了执着就更重也。 可是到后期的佛教,却不得不传授资生. 续命的法门,为什么呢? 为众生的根器愈来愈差尔! 至于说有十二药叉神将,能保护修行者,诸事如意,不受灾横! 这不是与道教愈来愈相似吗? 各位如从这个角度,再去看药师经的话,则将别有洞天也。 这是大乘晚期所发展出来的经典,故我将它定位于地居天的净土也。 地藏净土下面我们再看地藏净土,目前有很多人喜欢诵《地藏经》,也有大德法师专门弘扬地藏法门。 以《地藏经》共有三卷,我没兴趣一一去剖析,但其中有一句话,可作代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 或瞻礼. 或称名. 或供养,乃至彩画. 刻镂. 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如修地藏法门,就可百返生于卅三天。 这不就说地藏菩萨的净土,即是卅三天吗? 它当不会讲得这么明白,但其实也够明确了。 那卅三天,你愿意去吗? 对于我们人间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但我认为:地居天却不是净土。 地居非净土与人间太近,共业相缠:云何说地居天非净土呢? 刚才已讲到地居天乃在须弥山的山腰和山顶,故离人间还很近,人间的业习还是可以冲到那边去。 而如根据道教的说法:玉皇大帝座下有很多官,如山神、河神、海神、雨神,还得管人间很多事;故与人间的官差不多,都很忙碌的。 而万一做错事了,还会遭受处罚。 如龙降雨不均,故闹水灾或旱灾,便得被抓去修理;而修理后,就不知道将被流放到那里去了。 以它跟人间共业太近,所以绝非净土也。 现在人间很乱,我想天界大概也好不到那里去。 前几年「大家乐」流行,相信是一些缺德鬼,为争信徒而搞出来的荒唐事。 既天上也很乱,云何为净土呢? 寿命较短:前说到寿五百五十岁,如既忙,寿命又短,在来不及修行前,又不知道要堕到那一道去了? 天龙八部,还在恶道中也:最后虽净土经典上说:五逆十恶的众生,也能往生净土,生什么净土呢? 充其量,只是地居天的净土。 而地居天有天龙八部: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 天还好吧! 至于迦楼罗为金翅鸟,摩侯罗伽为大蟒神,还有什么香神. 非人等,却还是恶道众生哩! 你以为往生地居天后,能当玉皇大帝,或四大天王吗? 还不知道将分配到那一部里,去当个小喽啰吧! 而这又比在人间好多少呢? 所以我还宁可说:地居天非净土也。 小结众生依福慧与信愿,得往生净土:以上乃依福慧与信愿,而界定净土的层次。 从最高智慧的四果、三果、和初果,皆以空慧故,而得往生于禅定天的净土。 其次虽智慧不具,但能修十善业之福德者;则以福德故,得往生于空居天的净土。 最后若智慧不具,福德未修,而徒信愿呢? 那便只能往生于地居天的净土尔。 所以传统的净土法门,只强调信愿,却是很大的偏差。 净土不必在十方,乃在『上方』尔─上求佛道也:因此我们且认定:净土不必在十方,而是在上方尔;而此「上」,乃是从上求佛道,而有的证量也。 故证悟程度愈高,便能往生于更上方的净土中。 念佛法门,念者当下之心,佛者觉悟也:因此最后,我们再回头省思「何为念佛法门」? 此「念」,以会意解,即是「今心」也,也就是当下的心。 而「佛」是什么呢? 亦即觉悟也。 故若当下的心,能与觉性相应,即是念佛也。 或虽未觉,而一心参究之,亦念佛也:那这心,云何能与觉性相应呢? 若见性开悟,乃能与觉性相应。 故反是参禅开悟的人,才能真念佛也。 而凡俗之人,用持名的方式来念佛,却只能念佛的皮毛,而念不到佛的心髓也。 其次学禅,虽未开悟,但能一心一意地参究之。 这乃是退而求其次的念佛法门,因为念念在求觉悟啊! 学禅者,虽不持名,还当是最具资格往生净土也:因此最后,我们反要质问净土宗的行者:是参禅的人,较够资格往生净土? 还是持名的人,较够资格往生净土呢? 当然是参禅的人,尤其是开悟的人,更具资格往生更高层次的净土。 所以不要乱批评:你们学禅的人,如果这辈子不开悟,则下辈子就不知道要堕到那里去了呢? 既发菩提心,难道会不生净土吗? 除非已不受后有,或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其实,我个人倒不刻意发愿要往生什么净土,因为如已用功修行,则往生净土乃是水到渠成尔,根本不必操心的。 除非他已证得最高境界而不受后有,或者虽福慧兼备,但愿倒驾慈航,再回人间教化众生。 所以我倒认为:是发愿不往生净土,而非当发愿往生净土。 这就像联考一样,若分数够高,可不读最好的学校;但如分数不好,却不可能因发愿而分发到更好的学校去,这是世间共同承认的因果关系。 「净土在上方,不必在十方」这是我个人最重要的净土观念,故于下堂课中,我们就以这样的观念,再回头检视所谓的净土三经,便会发现有传统净土大德,所看不到的奥密处。 发布时间:2025-04-16 11:30:3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