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3-24卷 内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三卷A面然后呢,有的时候送一点供养,一个红包,好了,就算啦! 是的,这是结一个缘,就算结个缘,好像很平淡,也有它的殊胜意义。 但是,是不是就这样能够增长功德? 不一定,要看它的内涵,这个内涵是绝对的重要。 假定你对皈依这件事情了解了,做到了,马上产生效果,什么叫做到? 上面,昨天已经告诉我们的,必定要跟相续和合。 这个皈依,跟你的身心和合的,那我们说,弄了个半天,怎么个和合法呀? 说实在的,这点我们都不懂。 不要说初机的人不懂,乃至于很多久修上座,也未必见得了然于心。 可是这地方并不是那些久修上座,毫无消息啊! 他有的。 很多人,他在做,但是,他不一定了解这个道理,这个倒是很普遍的。 如果说,我们只求自利,那个没问题,你简单解决了以后,像辟支佛,他自己完全觉悟了,叫他说法,他说不来,显一个神通给你看看。 那么小乘的很多声闻圣者,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现在想学大乘佛法,要想自他兼利,而真正的目的,要想彻底解救法界一切有情,到了那时候,你开不了口,这怎么办? 所以关于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而实际上真正说起来,假定我们现在了解了,你跨出去的时候,那是事半功倍;否则的话,我们糊里糊涂,做了半天,不晓得我现在这一念,对不对? 碰巧的碰对,碰不巧的,碰错也不知道,那只有死命的硬来硬作。 这样,这个东西就是,花了太多的时间是得到很少的效果。 关于怎么样相续和合,这地方所以不讲,因为这地方,约略的大略的说一下,把那个纲要告诉你,这后面我们顺著这个次第,一步步下去的话,它会告诉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第一步皈依。 皈依是什么? 什么样才是皈依? 这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我最受用的一件事情,没有别的,就是皈依。 还记得几年以前,那时候,我到台中去拜访李炳老,那么谈起来,谈起来了以后,这个我也给他说老实话。 我说我学了这么十多年了,到现在为止,发现还在学皈依。 他老人家听到了,很来劲! 他也说,他修了一辈子也学这个,看看皈依两个字不是那么简单,就像我们昨天曾经谈起过了,说我们懂了,真的懂了吗? 大成问题,文字上面懂,那个是世间的,你如果不能深入,戏论、魔业,就是这个。 那么,现在我们说,弄了半天,我们进不去,怎么办呢? 它告诉你,原因是你这个助缘不具足。 助缘有两种:障碍没有清除,那么要忏悔;资粮、顺缘,没有积聚,那么要努力,在这种状态当中,就告诉我们,修行那个七支,“以治身心”,治就是净治、调治,这就是十大愿王。 现在我们看那个文,四二页第四行。 【“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 ”】支第一支,实际上这个礼敬支,包括了十大愿王两支,第一、第二,那么这个七支当中的,这个礼敬分成功三门总礼,跟三门别礼,总礼是一起的;别礼是身、口、意方面。 那个颂字就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就是这个颂。 它那个“等”字的含摄,我想这个十大愿王,普通我们在座同修大部份都很熟悉,礼的对象,是三世的,是十方的,一切的人师子,就是佛陀。 然后礼的时候,我以清净的,“清净”的这两个字,要注意啊! 昨天写在黑板上,清净跟寂静这两个字的差别。 如果说,广义的来说,清净也可以含摄寂静;如果说仔细的说,清净跟寂静,不太一样。 那么对我们现在凡夫来说,我们能走的,就是清净,这个非常重要! 关于这个概念,我会一一指出来,真正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的,就是这个地方。 你能够以一念清净的,礼一下佛的话,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不得了的大,经上面告诉我们说,你如果能一念清净的礼这个佛塔的话,那么从这个下面,向下一直到那个金刚际,你礼的这个范围之内,这个土磨成功细砂,细末,每一个末一个单位,你就将来得到如此多的转轮圣王位,不得了! 你现在我们脚底下,随便挖一个土,不得了! 然后像你身体当中,一直到金刚际,不得了的! 然后磨成粉末,你能够清净礼佛之功德,这么个大法,所以说,这“清净”两个字,不要轻轻放过。 礼的时候呢,身、口、意而且一切遍礼,没有一点剩余,这个是总礼。 所以它下面解释。 【“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 ”】然后呢? 【“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 ”】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恭敬至诚,“随他转”要了解,什么叫“随他转”? 有几种形式,有一种随他转,属外境的随他转,别人也拜,你也跟著拜,大家在这个地方,大家都在拜,你也不得不拜,就是这种味道,我们上早、晚殿,很多情况之下苦苦恼恼跑得去,那是随外面的他转;还有一种呢,虽然没有外面,你自己在那儿拜,但是随烦恼转,这个仍旧不相应,要怎么样才对啊? 如法的、如理的那个时候去拜,那个时候就是清净的礼,这个概念。 现在呢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会说要清净的,不要这样,什么是清净呢? 假如你们已经懂得,非常幸运,去努力! 如果不懂的话,好好的努力学下去。 那个地方,我会非常细致,也可以说很实在,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那不是说文字上面讲的懂了! 你真正做到了,你心里很清楚,随时随地一检查就晓得,现在是杂染、是清净的? 是迷迷糊糊的? 还是非常正确的? 所以那个时候不要等到说临终的时候,然后看看,等阿弥陀佛来不来接引,那有这样的事啊? 那时候太晚了,你当下一念一拜,你就很清楚,平常的时候,你积累的就是,你摆的那个帐,就是摆在那里,你每天就算下来,今天赚? 赔? 看得清清楚楚,一天是如此,一个月如此,一年是如此,到那个时候,临终的时候,你自然很稳当,很有把握! 这个差别就是差别在什么呢? 一个是文字上面了解,一个是文字所指的我们相续。 换句话,我们身心上的行相,清清楚楚。 下面【“智军阿阇黎释中云:”】那位是个大祖师解释。 【“‘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拜一个佛,就不得了,刚才说的这个,是拜一个佛的功德就这么多,现在呢十方三世,无余遍礼,你能想像得到这个功德之大吗? 那个还是七支当中一支哦! 那么这是总礼。 【“三门别礼中”】然后呢? 身、语、意。 【“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 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 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 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那么,别礼呢? 就是下面那个。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等等,下面一共有几句,大家都了解的。 这个意思说,一时方、“时”就是三世,“方”就是十方,这个包含了什么? 包含了法界,无尽的法界,统统在这里。 那么然后呢“一一”,你的观念去缘想这个,平常的我们那个“意”,是攀缘的什么? 外境是一种,里边是一种;不管是,若外境,若内境,都是烦恼相应的,现在不是,我们要一心至诚的去缘这个,就像眼前一样。 所以这个文字很容易懂,除了这个以外,还要以普贤的妙行,发净信力,这样。 这个以我们的情况看起来,好像我们很难做到,是! 的确,以我们现在情况来说,是很难做到。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现在到这里来,学佛的凡夫,这是我最究竟的目标,所以我们盼望的是将来得到这个圆满的果。 请问你要得到圆满的果,现在该下如何正确的因? 了解吗? 非常清楚,每个地方,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我是凡夫啊! ”这句话对不对? 对的。 下面一句话,就不一样了,平常我们说:“唉呀! 我是凡夫啊! ”那好,停在那里,坐在那里,等那个佛果天上掉下来,完全错误。 下面说:“因为我是凡夫啊! 所以努力在因地上面,积正因资粮。 ”这就完全对了,你要积正因资粮,要有正确的方法哦! 那个时候你了解了正确的方法,照著去做,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一步一步的向前上进。 所以说:“我现在是凡夫啊! 所以我要赶快努力! ”你绝对不会停在这个地方,因为你赶快努力步步上升,所以不知不觉当中,慢慢、慢慢的,一步靠近一步,就接近了。 就像我们平常念书一样,平常世间再难的东西,你没学的时候,停在那里,觉得难得不得了,它有一个很善巧的方法,先到幼稚园里面去,他跑到幼稚园做一些什么? 简单极了,小猫跳、小狗叫,来来来! 去去去! 这个不用幼稚园也会呀! 但是它有它的道理在,你去了以后,弄弄很欢喜。 刚去的时候,让你有欢喜,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你不知不觉当中,到了二十岁,三十岁,你就成功一个大学者了,你样样可以行了! 在你真正过程当中,你并不觉得这难得不得了,所以你们到这个时候,就信得过一句话:“修行不难,任何一个时候,你只要跨一步,但是你必需跨一步。 ”这个时候你了解了,你跨了没有? 这个跨跟原地踏步是二件事情,跨是要向前的,原地踏步已经不可以,弄得不好,我们往往向后转,在向后退。 真正重要的在这个地方,修学佛法,亦复如是。 所以这个地方,就谈到什么? 质正量圆、次第无误,等到你最后到等觉成妙觉的时候,还是跨一步! 因为还是跨一步,所以我们释迦世尊,坐在那个菩提树下,抬头一望,成了佛了! 不是吗? 他也这么一下,但是他这个一下,怎么呢? 就是这么一来,我们现在这地方,亦复如是,所以这个普贤的妙行,我们现在走对了,下脚的第一步,就是千万不要说,这十地菩萨的事情! 对的,这是十地菩萨的事情,从那里开始呀? 从我现在开始,你想不想学佛,也就罢了,赶快回家去,慢慢的忏悔,供养三宝,积了善根再来。 跑到这个地方来的话,那就是正式走的时候。 所以我这一点,为什么说,我们这里有一位老上座,昨天,那个如实法师他说,他是在这地方该吃该坐的,我为什么赞叹他? 他这样,他还是这么努力的在这里学,所以我们年青人,想到这里该惭愧。 反过来说,这个真是我们的老师。 那么现在我们下面说,我们能够这样的因地当中,有正确的认识,照著做对了,发起那个净信力,这样去,所以这个是产生这么大的功德,因为你有这个功德,对你以往的罪过来说,抵销了,净除罪障,抵销了以后,向前来说,资粮集聚了。 那么这个别礼当中的“身”。 意敬礼呢? “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 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 ”那个就是于“一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这个就是我们的概念,所以这意敬礼,任何一个最小的微尘当中,就有微尘数的佛刹,有微尘数的菩萨等等围绕。 关于这个概念,应发胜解,在这一段话当中,重要的要发“胜解”。 什么叫胜解? 就是对你所缘的那个境,确定不移的,不为他转。 平常我们心里面浮浮泛泛,这个不是胜解。 胜解的话,就是确定不移的,那么这个我们现在就是马上用得上的,当我们有了这个胜解以后,尽管眼前我什么都看不见,可是我确定晓得:我,现在在无明当中,像一个瞎子一样,看不见,可是佛菩萨的光明,就像我虽然看不见太阳,像瞎子看不见太阳,可是太阳照著瞎子呀! 所以你心里面,这么确定的这样的心念,当你想著,你虽然看不见佛,可是佛是明明白白坐在你面前,瞪大你的话,你自然的非常恭敬,非常至诚,那个时候,这个相应的功德,一一都启发增长,这个是意敬礼者。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 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 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辞。 ”】那么这个,它下面说与汉文稍有出入,这个我们汉文系统当中,就是第二支,“称赞如来”,实际上呢它并归在礼敬支当中,礼敬礼“我们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就是这一个,这个内容虽然描写的时候,容有出入,可是它这个,你了解以后,照著去做的话,这是一样的,所以这是第一支,这个是礼敬,那么包括了十大愿王里头两支。 第二支是供养,就是我们的第三支。 【“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供养分二个,一个有上的,一个叫无上的。 有上的,就是我们普通的。 【“‘以诸最胜\’等两颂。 ”】那颂文是,“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亦供养诸如来。 ”就是这里。 那么这个两颂,什么以最胜的妙华,最胜的香。 【“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 ”】“华”就是散的一朵朵花;“鬘”,就是把那个花连串起来的;【“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 ”】什么是实? 实在的;什么是假? 那是观想的;【“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弦”,就是弦乐器,吹的话,就是管乐器、铜管乐器等等、木管乐器,都在里,萧、笛、喇叭都是吹的,弦乐器那是钢琴,那么小提琴,这是弦乐器,那么像我们这胡琴什么等等。 【“若打若击。 涂香者,谓妙香泥。 ”】那个“香”,用在涂在身上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西方人用的那个雪花膏等等,那么印度当年,他很重视这个东西。 【“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 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 烧香者,谓配众香,或唯一种所燃烧香。 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 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 末香者,谓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场,支配颜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 ”】所有那些东西多得像那个妙高峰,妙高峰就是须弥山,那个,换句话说,不一定就像须弥山,既然是有上供养,拿我们世间来说,最多的没有再超过的,这个须弥山众山之王,所有的,最高大的,就是它。 【“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就是这个,这文字蛮容易懂,所以自己看一遍,就是供养,反正是把最好的东西,我们有的最好的东西,人天当中,但这种东西并不是最超、最殊胜的,所以叫有上供养。 那么下面叫:【“无上供者,”】看看什么是无上供? 【“‘我以广大\’等一颂。 ”】说我以广大胜解心,就是这个,那个才是无上的。 【“言有上者,为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 ”】这个“有上的”是世间的供养,现在的“无上的”是佛菩萨的神力供养。 那么现在我们有没有这个神力? 没有! 不要愁,这个神力是果,我们现在能作的因,因绝对可以做得到,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因。 这处处地方注意,我们现在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往往不认识把握不住这一点,总是离开了因果谈佛法,这个是一个修学佛法的致命伤。 所以我们真正的,在眼前的,你只要自己问,说我现在当下一念,是不是在因地上面做,只要做对了,当然这因地上面做,也有迂回跟直接远近之分,所以我们现在真正差别的,就是差别这些。 第一个,是不是在因地上做对? 第二个这个虽然同样的对,是近、是远、是迂、是直、是大、小,这一个,所以虽然是诸佛神力,对我们来说,却也同样的可以做,所以在我们三慧当中,闻、思、修三个,诸佛的神力,是跟修相应的,我们现在呢,闻、思相应的。 闻、思相应完完全全是凡夫,所以这个办法,的的确确从我们想修行的人,下脚第一步,一直到最后成佛,一直成佛,然后跟它永远相应。 【“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 ”】就是说,每一句当中,都要把一切加在上头,统统包含,没有一点遗漏。 【“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 (此与汉文稍有出入)”】这个上面说,所有的供养及等起,什么叫等起? 大家了解不了解这“等起”的意义? 我在这儿跟你们说一下,平常我们做一件事情,除了做这件事情以外,实际上,比如说,我们的心跟其它相关的,就是,同样的这个心情,由于这样的一个意乐,由于这样的志愿,所以引生出来的,相关的各部份,我只是简单的说一下,那个以后有机会,再把它详细地说明。 等流,等起,换句话说,你这个做的时候,若因若缘,都是圆满的,没有一点点杂染的,这个。 那么这是“供养”。 供养下面呢? 忏悔。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 ”】就是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就是这一颂。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 总摄一切说‘诸恶业。 \’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前面这个几支,都是在顺缘方面的。 这个是防制这个逆缘一支,还有防制杂染。 这一支如果做不好的话,其它的都做不好,都杂的毒的! 这个特别重要。 那么“我昔所造诸恶业”,为什么要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分三样叫贪、嗔、痴,总纲提起来,叫无明,或者叫见惑,思惑,我们看得见,不管你用什么说,一百零捌烦恼等等,开合不同,内容是同的。 由于这个,所以从身、口、意发出来的,无非都是错误。 “其罪自性”那就是我自己所做的,那么,这个自己做的当中,有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法三方面。 这个地方,这个叫他作,见作随喜,我们不大注意,但是我们经常很容易犯,譬如说,我跟某一个人不大好,然后这个幸灾乐祸的心情,干什么? 就是这个,你看见他,你的冤家,受了痛苦,你的心里:“活该! 活该! 我真高兴,这个家伙,真活该! 该受罪! ”你还觉得很有道理的,你在干什么? 所以这个戒经上面,不要说比丘,就是受五戒,它的妄语戒当中有一条。 我当时一直不大懂,现在懂了。 就证人入罪,如果,他犯了罪了,叫你去做证人,你看见的,你说:“对! 我看见他。 ”不可以! 我说:“他明明犯了罪了,我只是说实话,难道叫我说妄语吗? ”你们倒想想看,为什么? 要嘛佛不如你,你对,如果,你信得过佛的话,这个地方,它就有关键所在,所以不要说,他就是错的,我就在这个地方的话,好像理直气壮,就这个样,错了! 我们不要说佛法,世法,记得不记得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一个最好的典型的故事,有一个人,他这个父子两个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一只羊,然后他的儿子去侦察,说我的父亲偷了人家羊了。 人家说,这个人很直啊! 孔老夫子听见了,摇摇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我想大家可能听说过这个公案,圣人教人的方法,的的确确不是我们无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见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三卷B面的的确确不是我们无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见的。 这个父亲偷了人家羊,怎么办呢? 这个儿子代父亲隐。 反过来,儿子偷了羊呢,父亲要代他隐。 那我们想不通。 这地方我所以说这样的话,倒不在这里深一层的追究这个理论;说明不管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态度是这样的。 假定你自己觉得,我比佛、比孔老夫子还强,那你愿意,你行你素,可以。 假定你自己觉得,我们在无明当中,对不起,那么这种概念,第一个要先打一个问号;也不必马上摧毁它,先找,他为什么这个样,我为什么这个样? 你这样的话,我想大概可以改变了。 这点在这里不谈忏悔,不深究;将来真正谈到那个忏悔的时候,会特别的强调,特别的说明。 正式说起来,我所以说随喜的话,你随喜的世间的染污之法固然增长罪恶;你随喜了妙净之法,妙不可言。 我们现在十大愿王中,最容易修的那一支就是随喜功德。 那我们现在不随喜功德只随喜罪恶,那真可惜呀! 你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时刻,你用对了都可以增长这个功德。 所以,特别先说一下,所造的恶呢? “总摄一切……”下面这几句话,“应念此等所有过患。 ”他要我们忏悔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叫忏悔? 就对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懊悔:我怎么这样糟糕,做这样不对的事情! 因为你觉得以前不对了,那个时候,才谈得到忏悔,现在我们常常说:“我惭愧,我忏悔”,你什么惭愧,忏些什么啊? 他自己心里还觉得很得意。 表示我能惭愧,我能忏悔。 那个是跟忏悔跟惭愧是了不相干,嘴巴里面讲惭愧忏悔,心里面恰恰相反。 惭愧的行相是自己觉得做的不对,欲治自己。 但我们通常有这种毛病,自己讲惭愧的时候,表示我自己懂得惭愧;那完全是高慢之心,南辕北辙。 所以你真的要忏悔,一定要晓得我什么东西不对,然后呢,懊悔这个。 请问大家,忏悔的时候,你有懊悔的心情吗? 也许有懊悔。 你懂的懊悔些什么吗? 假定你不懂得,请问你忏些什么呀? 同时你忏悔不对的,一定有好的、对的标准摆在那里,那时候你衡量得出来,才比出来,这个对的,这个是不对的,就像比那假钞票一样,一比两张钞票,很明白。 所以你真正的忏悔,必然是把对的行相清清楚楚;错的行相明明白白。 然后那个时候,你晓得做对了有多大功德,做不对有多大的害处。 你那个时候就是心里面好难受、好痛苦,这样叫忏悔。 不是说,我现在每天拜八十八佛,拜多少遍,然后呢,拜什么经,一字一拜,是有功德的。 始终记得这个话,我这个话绝对不是说贬他,但这条路远路,所以为什么常常说,我们修很多功德是杂染的。 你做对的话:为什么他能够一生取办? 概念都在这个地方。 所以,圆教为什么好,他一开始不是马上叫你去修;开始先把那个理路分清楚,了解这个理路,这个行相很清楚,于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晓得这个对的,这个杂染的。 杂染的马上拿掉,这样啊! 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一念可以挡得住多少力量,一天可以挡得到多少年,乃至几百年、几千年、几劫就这样。 所以我们以后慢慢的在这个地方学下去。 到下士道讲完的时候,那重点的时候忏悔,那时候还可以,事先告诉你,假定你们学会了这个去忏悔的话,立刻见效,马上见效。 绝对不要说弄了个十年、八年,那个看临终的时候,看看他到那个时候,他是不是正念分明? 不,用不著,用不著别人来看你,你自己当下就清清楚楚。 所以经上告诉我们,说你早晨修,你晚上就晓得,晓得什么? 进步了;你晚上修,明天早晨就晓得。 何必等到明天早晨,当下修的一念,你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积聚功德是如此,忏悔业障也是这个地方。 你能够这样做的话,“至心”,那时候你就至心,真的,不会浮浮泛泛了。 看见我以前做错了,做了错有这么大的害处,你无法容受自己的错误呀! 那时候前面讲的话有道理,就像拿那个法镜一照,照你面孔上的黑点,照到面孔上的黑点,最多叫人家看一看,说你怎么黑的? 现在你照到身心上黑点的话,这个地狱的猛火就等在这个地方,你简直受不了! 这样啊! 所以,一定会至心。 现在所以不至心,为什么? 不懂! 叫我们受一点小小的痛苦,头就痛了,眼花了。 身体好好的,吃的什么不营养了,大家都受不了,难道你受得了地狱的痛苦了吗? 说来说去无知!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修了半天,修“我”,那里修什么佛法? 修佛法容易极了,因为修个我,所以是难得不得了,道理就在这个上头。 心就是提不起来,我要想打坐,为什么心这么乱? 要想念佛为什么念不起来? 下面都会给我们答案,你能够这样做:“昔已作,断其增长”以前做的一定可以切断,未来的一定挡住,那个时候挡住了。 这个不再来了,然后你净除他的话,拿掉多少,就清净多少。 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 修了半天是的,说不定你赚了三块五块,可是你贴出来的本,三、五十块,乃至三、五百万,你还自己不晓得,这真是冤枉。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念佛也好,拜佛也好,一声佛号种在这里,说经过无量无边劫,那个时候证个罗汉果,想想真划不来。 差别在这个地方,不过这个地方,总则;细则,在后头讲。 【“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 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这个随喜,十方一切……这个我一下记不住了,你们记得住吗? 这个随喜支,“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就是这个,那就是下面这个五类,对,没错,就是这个随喜。 那么这个随喜支下面会告诉我们这个随喜,这个地方好像单单就外面,实际上呢,自己也包括在里头。 自他都在随喜,固然佛菩萨等等你随喜,还有你自己做对了你也随喜。 妙了,做错了是忏悔,做对了随喜。 我们任何时候,不外乎做错跟做对两件事情,并没有说这个时候,既不错也不对,没有这件事情,没有中立的。 当你迷迷糊糊在痴痴呆呆,这个无明当中,就是错的时候;虽然是无记的,浪费、损失生命就是个错误。 所以你一切时都在增长功德,或者忏悔业障;然后你把增长的功德、忏悔业障,再加上随喜,所以任何时候,至少可以得到两样完完整整的功德。 下面是【“劝请转*轮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颂。 谓于十方刹土之中,现证菩提,获得无著无障○智,未经久时,变尔许身,劝请说法。 智军阿阇黎作‘现证菩提\’而为解释。 ”】在下面,就是这个请佛住世那一支。 那么这就是刚才念的:“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这就是请转*轮。 那么这个请转*轮,在这个地方,他这位,这个大祖师,解释的“现证菩提”来说,实际上呢,分证也可以,就是我们正式的修那个七支的时候,我们依意缘想,十方一切世界,这个法界是无量无边的,所以现在现证佛果的这个佛陀也是无量无边。 这我们平常在任何情况之下还是可以,那怕这个法师,你劝请他,这也是请转*轮。 不过呢分证的,分劝,若权若分,一切时处都可以这样;乃至于,劝请可以劝请自己:我在这儿马马虎虎懒懒惰惰的话,这个是损法;现在我如法去做,这不是转*轮吗? 你只要正式的去做,对,*轮的特质,什么意思? 第一个,摧烦恼。 就是你能够把这个法,在你的身心上面,摧破烦恼,这个就叫做转。 然后呢? 把这个东西再运转到载众生。 把这个法带到别人的身心上面,这个也是转。 如果你能够这样因地当中去做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成佛啊! 就这样所以我们要懂得若自若他,若因若果,现在我们劝佛陀转,也可以说劝果上的佛来成就我因地的心。 刚才这种,你这样的话,那正是我们因地下那个正因,将来感得佛的圆满的果,这是“请转*轮”。 请佛住世呢,最后,这个第六支:【“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等一颂。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就是那个,就是请佛住世。 【“谓于十方刹土之中,诸欲示现般涅槃者,为令发起一切众生究竟利益,眼前安乐,故变无量身,劝住佛刹,微尘数劫,不般涅槃。 ”】这个也是缘想十方一切诸佛及劝。 那么在正修七支的时候,平常我们怎么? 很重要哦! 我们任何一个行为,这个相应的就是劝佛住世,为什么? 请问佛一个人,住在世界上能唱独脚戏吗? 唱不起来,我们要种种方式去护持。 譬如说,我们现在最简单的,这个道场吧! 要想使那个道场成就起来的话,从最基本的开始,讲固然重要,听更重要! 没人听,讲它干什么? 所以我至心的去听,就是“请”,然后呢? 听完了以后,它法的特质是干什么? 要想把那个法慢慢的宏传开来,听完了以后,如果是你不照著去做,那不是戏论吗? 法的目的不是这个,所以你凡是能够这样相应去做,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常常跟大家说的,说我们在这里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自己积累福德。 大家不要说,我在家里做这个事情,跑到这里还做这个事情,那你错了。 家里做的跟这里做的完全不一样,家里做的这些事情,成就家业,增长世间的染污;在这地方做了以后,使得佛法住世,想想看对不对? 请问没有这个道场,没有这个,佛法能住世吗? 那当然,一方面你这样去做是请佛住世,一方面你还可以随喜:我请佛来了,好! 然后我自己做,好! 所以你在任何时候当中,你懂得善巧用的话,那一个时候不在积聚功德呀? 这个我们去做的时候,委委曲曲,嘴吧翘得老高,真是个大损失。 你时间一样浪费掉了,精力一样浪费掉了,结果你心里面呢,做这一种事情,你想多可惜。 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走远路,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的行,身体行为还是做了,所以这个种子还是,但是偏偏你那个意念不相应。 所以你那个意念是错的,跑到那个弯路上面,不知道弯到那里去。 好一点的,还可能人天;坏一点的,地狱。 这样啊! 假如你能够一下子转过来的话,每一个地方就这么好;所以你想乃至于扫地、打扫厕所都是,何况我们上殿、过堂。 所以懂得了这一点的话,这个常住,这寺院,真是美不可言。 这个是“住世”,下面呢“回向支”。 【“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 ”】那是“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在我们十大愿王当中,这个有很长的一段,: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都在里头。 那么他现在呢,总摄起来。 【“以上六支善。 ”】把上面那个六,【“表举所有一切善根,”】的的确确,上面是所有的善根,通通包括在里头了。 【“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 ”】把上面的所有的东西,收集起来,回向于什么? 回向一切有情,共同的,包括我在里头。 以“猛利”的“欲乐”,这四个字,注意,前面已经说过了;平常我们为什么没有力量? 心里面就是松松懈懈的,浮浮泛泛的,就这个样。 是! 这个就是无始以来的习气,这是等流心识,就是提不起来。 所以尽管你在这里浪费了你的生命,一点小小的善因,但是不能结善果的就在这里。 所以你在任何时候当中,那个心就很猛利的在那里,全部精神去做。 那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行了,行了。 那么,这样去回向,这是大菩提心;平常我们回向的时候,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所以因为这样,所以说,恒顺众生就是回向众生;常随佛学那个也就是这个回向菩提;最后的普皆回向,也可以分,也可以合,是回向实际。 【“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 ”】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么了解,了解了以后,这样的文,这样的义,彻底了解了,这个义是什么意思啊? 这个内涵说些什么? 这个内涵:你如果真正了解了那个猛利欲乐去做的话,那个就是你相续跟他和合的时候,这个是真正重要的。 假定你那个相续,身心跟这个你所念的和合,你所念的这个文字了解,那个是心里面跟他相应的话,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不得了的功德。 是,所以现在说求一个往生,哪有去不了的事情? 道理就在这个上头。 所以它告诉我们“意不余散”,不要让他漏一点点;那么这样去做的话,能够摄持无量德聚。 所有的功德通通包含,这个是说明,在下面解释:【“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支,是为顺缘,积聚资粮。 ”】原来是礼敬、供养、劝请,这个请白的话,那就是请住世等等,随喜,这个五样东西。 “顺缘”,是“积聚资粮”的,忏悔是。 【“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 ”】忏悔一定是要把那个现行挡住,不让他再来。 这是所以刚才我特别说的,你忏悔要晓得忏些什么;假定你不晓得的话,那个病根始终在这个地方,你根本没捉到病根,你弄他没用。 就像你堵那个漏洞找了半天,那里漏了你不晓得,你说堵了半天,那不行。 所以这个我们常常说的蒙古大夫,蒙古大夫,这句话,他有一个笑话,有个故事的。 说这个人,他跑得来,跟你医病。 你身上生了一个疮了,他就弄点石灰涂涂,把你那个疮涂涂好,然后呢粉粉,涂得皮肤一样:“好了,好了。 ”有没有用啊? 一点没有用,那个病根都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那个忏悔都是这样,只求表面好看“他好了,他好了,没有问题。 ”那个病根在这个地方,发作得更严重! 所以这样的话,罪障净除不了。 【“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 ”】刚才己经说过了,对自己作的善随喜也可以,对别人也可以。 【“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 ”】回向有非常特殊的功效:平常我们,上面所说的,不管净除罪障也好、积聚资粮也好,乃至于增长这个善根也好,平常那个善很小;你如果能够回向的话,他把很小的东西呀,继续的增长,乃至于增长到无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 不过这说到这里这个,说“回向”两个字,讲好容易,做的话,对我们现在来说的话,不大容易。 不大容易的原因:不晓得,不晓得怎么个回向法,我们不能说不晓得,每次完了以后说:“回向忘记掉了。 ”大家站起来念他四句个八句,你不能说他不晓得。 但是真正身心相续和合吗? 不晓得怎么去和合法;就这一点来说,还没有。 你身心真的和合了,那个功德就增长无尽;从这样的十大愿王开始,小到随便念一句佛号,都是这个。 所以念佛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要加一个“南无”两个字? 这个“南无”两个字,这个回向的意义就在里头,就这么不可思议,这个道理以后再去说它。 【“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妙啊! 现在既然因地当中使你增长无尽,就是你以前造的这个因现在感了果,快要尽的话,因为你这样回向,又继续不断的增广无尽。 【“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把上面这个七支或者十大愿王,包含起来,变成功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呢,净治罪障;第二个呢,积聚资粮,但是,平常我们这样做都是有尽的;他现在加上一个回向,是增长无尽,这个才是究竟决定胜的特殊,这里也就是只有佛法的特质。 请问,你现在所有的罪障,认得了从根本上拔除;然后呢一切的功德在这地方圆满的积累;又把这件事情增长无尽,还有没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啊? 没有啦。 这样:而下脚第一步就是我们现在最后圆满的时候,当然成佛,所以这个导归极乐,不一定单单指我们现在这个狭义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广义的,为什么? 西方极乐世界,佛号叫什么? 无量光寿。 “无量”表示不是穷尽的;“光”是智慧;“寿”是福德。 福德跟智慧两个彻底圆满的时候是什么? 圆满佛,十方一切世界,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 这个地方叫做净土,所以我们现在,你这样去做法的话,这个要到达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最后的境界。 所以,在华严上面,他的境界─回向,在这个华严当中出现,同样的华严当中出现的这个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出现的极乐世界,有这么一点差别:说他同,狭义跟广义是一样的;说他不同,狭义跟广义不一样。 这个我想我们了解。 很简单的一个比喻:我说我是人,反过来说,人必须是我,可以不可以? “人必须是我”,那你们呢? 好啦,天下只有我是一个人,你们都是鬼怪,这个就是犯了什么? 狭义跟广义不分,不辨之误。 我是人没有错,你们也是人。 所以广义的当中我是其中一个,这要辨别得清楚。 是,阿弥陀经是进入这个的一个最善巧的方便,没错,但是里边有这个的差别,这里随便一提。 那么这个是第五支,说:如果说,你条件不具足,修这个,修了这个以后,是不是马上就有皈依? 不,还有一支。 【“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因为你经过了第五支这个修习以后,所以你皈依的时候,皈依得起来了。 现在皈依三宝,当你念头一转,佛就现前;你要皈依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起来了,清清楚楚明明白会看见,这么个好法。 是不是就这样? 不,不就是这样;如果你就是这样的话,那是走的什么呢? 一般来说的话,这个就是中、下品的发心。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你说哦我想成佛,有很多人到了极乐世界,就先证二乘果,为什么? 就是他因地当中,发的是中、下品的心;现在这地方因地当中不是,要发上品心。 你看见了佛以后,然后那个时候,说“供曼陀罗”曼陀罗,我们称它为坛城,就是诸佛的坛城。 换句话说,表示最圆满的一个报土,那时就供养它,那个曼陀罗,因为是我们观想的,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上面有。 所以当年印度,尤其在密教里边,实际上,那个大乘里边己经有了;就是重要的时候,他往往,比如说忏悔,或者什么,随时随地,不一定是忏悔,乃至于求什么东西。 我们现在供养,他现在除了这个供养:一般我们的供养,我们凡夫是有上供养;然后呢我们因地当中就学这个无上供养,学无上供养就是刚才供这个东西;然后就是把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佛土,一起供养。 所以这个是一个仪轨;然后呢,怎么去观想。 观想起来以后,最后“猛利欲乐,多返祈祷;”供养了以后,说你求什么呀? 你为什么要皈依? 为什么要供养? 我要求这个,这是我们希望的。 【“谓惟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 ”】这个是违缘,是逆缘,净除它;说希望诸佛菩萨加持我,把我一切的罪障通通净除掉,那么,一切的罪障从那里开始啊? 从不恭敬善知识开始。 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开始? 因为修学佛法的根本,先要依止善知识;你如果说有不恭敬善知识的话,对不起,你根本在什么地方你没摸到。 你遇不到善知识,绝无可能修学佛法,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所以第一个要除掉。 最后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要彻底的净除,我法二种障碍。 所以乃至于,换句话说,从最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二种执著的相,彻底的消除掉,这个是违缘。 那么下面呢。 【“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 ”】把它反过来,逆缘是净除,胜缘呢增长。 【“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其他的相关的所有的障碍因缘,通通祈求佛菩萨加持,把它消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四卷A面祈求佛菩萨加持把他消除,能够消除掉了那么自然而然,你修起来的话就非常容易,非常容易。 所以这个一段就是什么? 我们正修的时候的前行,前面旳准备,因为你有了这准备,所以到那个时候你做下去,马上见效,平常我们现在总觉得,好像这个讲讲没用,打七是比较好一点,是没有错,就错在什么呢? 这个次第不清楚,很多人匆匆忙忙请一个假,跑到那个佛堂里面去,然后呢第一天规矩怎么样,第二天,等到你摸熟以后,准备回家去了,回去了还觉得好高兴哦,我打了一个七,实际上真的相应吗? 不一定。 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准备的话,事先准备好了,跑到那佛堂里一天下来,马上见效。 所以祖师们有很多这种公案,是要大彻大悟,何必那样,他很快,只要肯来,我一定能够使他得到什么利益,很高的利益都得到,何况我们现在小小的,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那我们现休息几分钟。 下面再继续。 那么前面这个基础有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我们就正式的修行。 所以叫正行,你把这个基础建好了,这样上去,马上见效。 平常我们造房子也一样,如果我们画一个草图,画了半天,还在那纸上面,如果我们在工地实际上去做的话,你基础建好了造上去,马上见效,马上就上楼就现起来了,现在我们修行也是一样。 假定说你把每一个次第弄对了,基础做好了,那个时候你做的时候,一样的马上见效。 所以说,你任何一个时候,正式修了,前一秒钟修了,后一秒钟你觉得多了一秒了,再下面一秒你又觉得又多了一秒了,这样见效法,这样快速法,这样踏实法! 他绝对不是什么虚虚浮浮的,那么我们现在看,这个修是怎么一回事情。 【“正行分二,一、是总共修法,二、是此处修法。 ”】这个总共修法,就是把整个修行的这个大纲都是在这个地方,短短的一段,把我们整个以后要走的路子的原则,统统在那个地方提出来了,统统提出来。 但是也不要把他单单看成这一段,前面那个准备如果没有的话,这一段话没有用。 还有呢,就是这一段话跟后面那个话连接不起来的话,不圆满,这彼此间必定有关连的,这个我们要了解。 现在看目前,【“今初”】就是现在呢,对修这件事情,怎么一回事情? 【“所言修者。 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就这么一句话。 这修是什么呀? “数数”,就是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干什么啊? “将护”,保护我们所缘的行相,什么是缘? 缘的相是什么? “缘”就是平常我们说,猴子攀,攀那个东西,那个手就缘树,古来人说文言叫缘,现在我们就抓住,就是这样,那个手去抓住的是外面的。 现在呢,我们心也抓住一样东西,就这样,那个心抓住这样东西的这个状态,那个就是心里的行相,就是你的心里行为,那个相状就是这样,那文字很清楚。 然后呢,我们内心上面的状态也应该很清楚,平常我们理论上面都是说,我,我们现在所以众生为什么啊? 两种执,执的意思就是攀缘的了,你把握了把住。 缘什么啊? 缘我、缘法两样东西,所以现在我们修的时候去掉他,对不起啊! 他并不是叫我们去掉,还是要缘,缘善所缘的,不过,以前我们所缘的是恶的。 所以他这个修行一定的次第,就是说,以前缘的是恶的,这个恶的特质是什么? 遭到自他恶果的,善的是自他善果的,那么这个善是一步一步慢慢的上去,从增上生然后决定胜,把我们现在的心里所缘,心里所缘,这个就是我们心里的行,受想行识的行,那个行的时候这个样子,这个就叫做行相。 文字是这样,然后呢我们的概念,然后最后实际的状态,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现在的心理行相是什么? 慢慢,慢慢的了解,在痴相当中。 痴相当中的特征,你说不上来是好是坏,就是糊里糊涂、痴痴呆呆。 当他生起比较猛利的状态当中,那有两种,有一种呢,就是欢喜的方面,贪的现象;有一种方面呢,不欢喜的排拒,嗔的行相。 如果说诸位,仔细的一检查,马上检查得出来,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会感觉到这个东西,而这个能够感觉到的这个特质就是人。 三界当中,六道当中,“人”最强烈、最有力。 所以只有人道当中能修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要了解。 当我们看见一个仇人来的时候,你一看见那个心里面火气就来了,就这样。 然后你看见好吃的东西的话,一看见你口水就流,就是这个样。 有的时候你没有看见,自己的心理行相,应该这样说,就是你没有注意到,好像你心里还没有动,细的地方早就动了,你们可以自己不妨试一下。 我告诉你我一个经验,有一次,我就陪一个人去拍那个X光照片,那个照什么? 照胃部,你们晓得照胃部X光照片,先要吃一点东西叫硫酸钡。 如果那个X光透视过去的话,那个通通照不出什么东西来,吃那个硫酸钡以后那个X光片走不过,所以那个硫酸钡映出来那个影子,因为一定跟我们的胃壁靠近的对吧? 所以那个硫酸钡的影子的外圈你就看出胃的样子来。 那天我去照的时候,我就站在那个医生后面去看,那个医生忽然就问那个病人,说“你平常欢喜吃什么啊? ”然后呢这个人去想,想了个半天,医生也不问他了。 我就奇怪,这个医生为什要问他一句“平常欢喜吃什么啊? ”后来那医生就旁边敲敲我,指示那个东西,一看,那个时候我就发现了,发现什么? 在前面那段时候,他因为脑筋里没有想,所以那个胃,就在那里不大动,不大动的话你就看不出,因为这个死的嘛! 所以在那个照片上面看不清楚,他就问他说你欢喜吃什么,他想没有想出什么东西,那个胃就马上就咕噜咕噜动起来了,动得非常厉害。 当时我也不大懂,一直等到后来学了佛了慢慢的、慢慢的就感受到,将来你们自然会有个体验,譬如说我们常常说,不要去贪,但是你在饭桌上面,要想不贪挡不住的,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为什么? 因为这个时候,这个行相已经非常猛利了。 所以平常人家说,这个漏洞要补小的,等到大漏洞来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们心里行相也是这样,那个很小的时候,我还感觉不出来,等到现在我们跑到饭桌上那很粗猛了。 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典型的例子就这样,他问他:“你欢喜吃什么啊? ”他想了半天,脑筋一动,这句话一落到他那个耳识当中,落到那意识当中,那个就咕嘟咕嘟的就动起来了。 然后呢他的确想吃什么,可是那个时候还可以挡得住,假如你把那东西摆在那里,有的时候他还可以挡得住,假定说吃饭的时候摆在那里就挡不住了。 这个地方经过很长一个步骤,慢慢的我们会把这些事情都要说得很清楚的。 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点醒大家,现在我们不要单单看那个文,你要认识你心里的行相。 现在我们的心里行相是什么啊? 瞪大了眼睛看那个黑板,看那个讲说的这个法师,这就是我们的心里行相。 如果说旁边跑得来一个人,打一个闲岔,大家回过头去,干什么啊? 这个就是你的心里行相。 不谈不注意,一谈你马上清楚了,然后呢,平常我们心里的行相跟无明相应的,贪嗔痴三毒,现在要把他改过来,就这么,所以修,没有别的。 什么叫修啊? 修改以前错的,所以说受想行识。 那么为什么要修行呢? 不修那个想,不修那个受呢? 不修那个前面那个色呢? 答案在下面,我现在先问你们,考考你们,大有关系哦! 他每一个字有他的特别定义,所指的行相一点都不能错,这句话我先告诉你们,那么现在说这个是善的,这个恶的,我了解了,把他改过来,修改过来。 可是,因为他的无比的习性,无始以来的习性摆在那里,所以你不断的去保护他,“将护”的意思就是保护他,不断的修、练习,练习这个事情。 他以前那个心,一天在散乱当中,或者缘这个,现在呢你要把那个心里从恶的拉过来,使得他安住在这个善的上面,能够不动,像你所希望的要他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这一件事情。 你现在想念个阿弥陀佛,你想观想一个阿弥陀佛,以前我们念的是念什么啊? 不是贪就是嗔就是痴,现在不要这个,要念这个无量的光、无量的寿,然后呢练习这个东西,他不听你招呼,你不断的把他拉回来,安住在这个上面,让他不动,对不对? 是不是? 就是这个,不管你用那一个功,你说参禅的,不,参禅的我不是观这个,观另外东西,说念佛的是谁? 什么是你明上座本来面目,一归何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然后呢赵州说:什么是个无? 总之一句话,以前缘这个三毒相应,现在是缘这个。 说教下,另外有一套。 实际上真的说起来,教下那一套,高明极了,善巧极了,不过我们因为没有得到完整的教授,所以都不知道,在文字上转。 本论下面都会告诉我们,就是这么一点事情。 下面的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去做呀? 那解释来了。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为什么啊? 我们这个心,我们这个希望的,谓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识心,要了解,就是我们的识心,我们说心猿意马的心,就是我们流转生死那识心,无始以来都是这个东西,自在,他要怎么办就怎么办! 他要睡觉了,你要他提也提不起,就是提不起,到说要睡觉的时候,你要他该睡觉,他又睡不著,那时候你又苦恼。 你说现在晓得了不要贪,他就是挡不住,叫他不要发脾气,他又不行,我们偏偏平常就是,都在这个时候,所以我们无始以来为这个私心所自在,你要想他听你招呼,说要念佛他念不起来,要他参禅他参不起来,要他定他定不下来,所以说心不为自所自在,你自己做不了主。 这我们颠倒,这个明明自己做不了主,偏偏我们说做得了主。 我是什么啊? 主宰,我就是能主宰的嘛,说起来真可怜,这个实际上状态,他不但不听你招呼,还糟糕的是他所去的方向是什么呀? 【“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 ”】这个才是真正严重的地方呀! 他那个识心,一天到晚跟著什么啊? 跟著烦恼在转,这是一个最大的障碍,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无明,无明的行相,贪嗔痴,乃至于见思,十钝、十利、一百零八等等,开合不同。 由于这个烦恼,造了恶业,种种的罪过,都从此而来,原因就是这样,否则他好端端的修他干什么? 蛮好嘛,就照他去做。 他因为不好,所以要修改。 【“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它因为错芳,所以你要修改他,修改他什么啊? 使得这个心识,能够听我自己招呼,想我所希望的,“堪”是能够,能够想我所希望的,希望什么啊? “住善所缘”,简单极了,就是这个,你为什么要使他“住善所缘”啊? 因为你缘在善的上头的话,就感得善果报,真正说起来,修学佛法,的的确确是世间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大家总觉得,你们这些迷信,说这个话的人这些人糊涂,大糊涂! 请问你不妨问他,你在这里忙干什么啊? 他要求快乐,怎么快乐? 这地方告诉你快乐,这个是真正了解了,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一定选这一条路,修学佛法。 所以说佛法的的确确是天下最伟大的教育,而且也是唯一正确的教育,就在佛法当中,其他地方没有,告诉你怎么得到快乐,告诉你怎么去掉痛苦,这不是世间所有的人共同的吗? 岂但是人,所有的有情。 那么上面告诉我们,下面这个话,重要,上面那个正出,他的那个内涵,所谓立,还有呢,下面有些错误,我们往往犯了个大错误,这个要把他拿掉。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就是我们普通的状态,那么我们说修了,那我去修吧! 于是碰到什么你就修什么,“任遇所缘”,就是我们眼前碰到的,你就去修去了,在这种状态之下,害了,下面告诉我们。 【“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 ”】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是急急忙忙的去做,你要想快一点成就,但是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啊? 不行,所以说对于在这种状态的,这么对于你所希望的,你所希望的他特别加一个“如是次第”,因为你所希望的,一定要有层次而来旳,因为你随遇所缘,你不了解,真正的去忙了。 应该修的内容,要照著这个次第要修这么多东西,这个“善所缘境”,你把握不住,你弄错了,所以他一定生不起来,“定不随转”,这个他的文字这样,我们不妨现在想想看,我们每个人经验,我想参禅,参起来了吗? 我想念佛,念起来了吗? 我想忏悔,有效果吗? 就是不行,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 你希望念得一心不乱,偏偏要乱! 你要想观佛,偏偏观不起来! 你要他不贪,他偏偏要贪,你要他不发脾气,你就是忍不住,为什么? 就这个,你要所希望的善所缘境他定不随转,他不是用怀疑,他就告诉你一定办不到,善知识告诉我们的话,原因为什么啊? 就是前面一句话,“任遇所缘”,我们碰见一点,我们觉得对了,修行了,不过这里要说明,到最后这个效果还是有的,这是转了无量无边劫以后,那时遇见了佛,他跟你讲了,成功了。 可是要晓得,那个时候跟你讲了还是什么啊? 还是把完完整整内容告诉你,你还是如其次第,那个时候才成功。 中间经过这么大个圈子,干什么啊? 走了冤枉路,白吃辛苦,假定说到那个时候,你坐在那里,那个罗汉果也好,这个佛果也好,天上掉下来,他说不定说偷一个懒,要去修很麻烦,坐在这个地方等到那个时候从天上掉下来了,我就不妨等他一等。 不是的呀! 你到那个时候还是要如此这般一点都不能少的,要照著去做,请问你为什么现在不做? 一直要等到那个时候,吃尽了无比的冤枉苦头才做。 很清楚很明白,不但是理论如此,你回忆一下马上晓得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所以我说到这里我随便一提,你们在座后面几位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吃过苦头,有很多还不一定了解,吃过苦头的人到那个时候才一想,清清楚楚,有的人出了一年家,有的人出了两年家,所以我今年夏天碰见了出三十年家,还是这个样,就是你所希望的得不到。 他不是马马虎虎,不是在外面流荡,关在山里面自己弄了一个茅棚,在那认真的修,大家都说这个人是个修行人。 就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次第,他所希望的“善所缘境”是“定不随转”,拿我们的现在的话来说,你要想念佛的话,要想得到心定,要想一心不乱,这偏偏散乱、昏沉,这样。 下面不但如此,眼前得不到还是小事,还有个大毛病,这个毛病可怕。 【“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你一开头养成功了这个习惯? 这个是什么习惯,恶习惯,下面的恶习惯改不过来,尽管你的发心是好的,你希望是好的,但是一点结果都没有,一生就这样的空过,终生善行悉成过失,都错的。 这个地方只告诉我们一生,就实说起来,一生下面又一生,下面又一生,你如果这个地方不改过的话,他生生世世继续下去。 在这一点,也容或我们怀疑,我现在可以当下指出来这个情况。 我们平常稍微了解一点的教理的人,大家都了解,我们这一生所以感得现在的状态是什么? 宿生的因哪,由这样的因感得这生的果,宿生的这个异熟因感得这个异熟果,宿生的等流因感得这一生的等流果,关于这一点我想大部分的人还听不懂。 这两个什么意思? 异熟因,就是你那个时候造了善恶之业,感得这一生的人身、天身、地狱饿鬼畜牲,这个! 等流因,那你做的时候什么状态,现在这个心里面又这种状态现起来。 假定我们宿生没有感得这个业的话,我们这一生不会跑上那个出家的路,如果说几百年以前,几千年以前大家都说出家好,我们也是就说出家,现在这个社会上面人家都说这个迷信,你又大迷糊蛋,结果你就偏偏走这个路子,没有一点特别的原因我想我们不会走,对吧? 很明白,为什么我们走了,宿生一定有这个原因在这地方,但是呢妙了! 我们现在大部分走的说念佛,这个念佛这个法门又说万修万人去,你只要念就得,我们这一生所以碰见,不是这一生碰到的,前生就碰到了,从这个地方去想想看,既然这么容易万修万人去,念了就得,我们也有这种因,为什么我宿生不去留到今生? 结果呢今生忙了个半天,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有的十年,有的三十年,还在那儿不晓得在那里,不是很明白? 这个是我们要应该要很警惕的地方,我们不懂得完整的教理,不了解教理所指的行相,自己还觉得蛮好在这里修行呢! 含含糊糊,你一旦真的了解了以后,你自己会著急得不得了,你没办法容你自己,那时候你就对了,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觉得我还是修行,现在我看看的话,只能这么说,好啊! 种点善根,好啊! 我在那儿随喜,这个善根再不再发芽、再不再现行啊? 那值得我们痛哭流涕,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大家记住,“一生善行终成过失”,那么要怎么办啊? 告诉我们。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 ”】第一件事情,对于你要修的这个内容,对于你所修的“诸所缘境”,整个的内涵不是单单的一点点。 我们现在或者说修念佛的,好像很简单,只依阿弥陀佛,不那么简单,正行是如何? 助行是如何? 信愿行,信些什么? 愿些什么,都要晓得。 然后你在家怎么弄? 出家怎么弄? 敦伦尽分,在家敦些什么伦? 出家尽些什么分? 就是那么一个念佛法门,尚且如此。 跑到庙里面的那个常住,然后我们从早晨开始到晚上,这么多的事情,都要应该了解,简单的念佛是如此,何况其他的? 没有一个例外,所以说“所缘境”他的内容是什么? “数量”,这是质跟量,包含整个的内容,如果说这个质不对的话,那个根本不谈,所以“数量”两个字实际上呢也可以说,质,就内容体性本身绝对没有错,然后呢量要圆满。 这个两个够不够? 不够,还要“次第”,对于这个,事先先有圆满的认识,“先须决定”。 我们就要去烧饭了,那么简单啊! 烧饭,当然你说,今天要烧饭用米你一定要弄对,这个米弄成麦这个不行的啊,就算同样的米,稻都不行,何况是其他的,佛法里面常常就蒸沙煮饭,如果这个质不对的话,你载一大锅的砂子摆那里蒸,没有用,所以这个质要对,对啦,然后你就去煮。 这里人有三十个,你烧了一碗饭,没有用,量还要对,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好,然后呢次第还要,这个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对这个事先要决定,决定里边是一个学问,不是我们今天说听懂了,没有决定,根本没有决定! 因为你真实修的时候,那个真正重要的关键在修的时候,所以你现在听的时候你听懂了,听懂了你回去的时候,你心里还是含含糊糊,那个没有用,这个主要的要到后面讲,所以什么叫决定? 就是当你坐下来念这个佛号时,什么东西都动摇不了你,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在这个环境安安静静是蛮好,烦恼来的时候挡不住,为什么? 佛号他主要的目的是对治烦恼,烦恼生死的根,佛号是出生死的,请问你这句佛号挡不住烦恼,有用吗? 假定你对前面的能够决定的话,跑到那个时候的烦恼来的,拿起来,一下,烦恼消于无影,所以古人说,这个东西放在手上像金刚王宝剑一样。 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什么啊? 那个东西拿起来他不管你任何东西来动不了你。 这个所谓佛魔两样东西,广义的你要了解,顺好的,使你引发你贪心的,不动,逆境发你嗔心的,不动,这个叫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那个时候就是你决定了,然后你安住在上面,不管什么东西都不动摇,这样做,现在我们决定了吗? 所以你说听懂啦! 我要去修了,阿弥陀佛,还没有,那么,要什么呢? 这个里边的次第,还有一步一步上去,这个决定好了以后,下面还有文章。 【“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 ”】那个时候了解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时候要修了,修的之前还要什么? 发一个“猛利誓愿”,为什么要这个? 平常我们碰见一点小事情就动摇了,要有了这个猛利誓愿,在任何情况之下决不动摇,那个时候才是。 所以我们现在一开口就说我们一门深入,真的一门深入了吗? 那求之不得,现在我们普通的状态,一种状态,门外空转,不得其门而入,门在那里不知道,自己在那儿跑得很起劲,一种。 还有一种呢,原地踏步,踏了个半天,自己觉得跑。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四卷B面原地踏步,踏了个半天自己觉得跑,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天到晚被那个境风在转,不知道。 你必定前面晓得什么是转的状态,什么是不转的行相,内心当中很清楚很明白,然后呢那个时候虽然决定了,外面强烈的境风来的时候你还是挡不住,所以我发愿一定要这样,任何情况之下决不动摇。 其实这个不但是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天台智者大师写的小止观,那个小止观叫童蒙止观是吗? 那个小孩子,初机第一步,他也告诉我们,到那个时候你真正的前面的准备好了,然后发誓愿,决定要这样下去。 如果看过小止观的一定有这个印象,没有一个例外的,好,决定不动摇,“修如所定”,就是前面决定的,“不令修余”其他的不动他。 是的,的的确确是一门深入,你是摸到门了,然后是登堂入室的时候。 现在我们真可怜,在门外空转,还自己觉得我在那儿一门深入,浪费一生事小,生生世世在那地方空流转。 我想起了这件事情,我觉得若干年以前,快二十年了那时候我刚出家不久,有一个地方有一个法师跟我说,现在出了家什么都放下了就是一样─嘴巴,跟我说,当时候我听了心里面好像是似是而非之感,不大同意。 等到我过了二十年以后,我觉得什么都出了家,形式出了家了,什么都没放下,这张嘴巴是尤其放不下。 我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 目标没弄清楚,这第一个;第二个目标弄清楚了,内容没弄清楚,不晓得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所以从那个时候一直,后来我看得很多人很好的,他说起生死心很切,内容呢跟这句话是了不相干,所以我想起二十多年以前,我跟那个同修谈论的这句话,现在真是感觉得内心很惭愧很痛苦,所以说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你真想的话,这个毛病都指出来了,改过毛病就对,那么是决定要照这个次第,那么这个次第怎么办呢? 【“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那时应该具足,一点都不能少,什么“忆念正知”四个字,整个的修行就在这四个字当中,一个念一个知,这个是正念跟正知,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时候非常清楚,如果说你念佛的话,当下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做正念,然后你也晓得自己在正念上面,那就让它去,因为你有正知在,所以他如果说对的你让它去,如果不对你随时拉回来,这个叫做正念正知,但是这二个一样东西,他是个大学问,一直要到最后讲到奢摩他的时候详细讲,我们现在是听见了照著去修,对不起,你有大善根很快上去,如果你没善根,听见了这个你去摸,怎么摸就怎么错,这个大祖师们,每一个人的过来的经验,没有一个例外的,这必定要对这个每一个地方的行相了解得非常的清楚,而这个之前还要各式各样的准备,到那个的时候的话,你那个正念跟正知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就提得起来,提得起来的就能够成就,是应具足,忆念正知,这个是正修习,对了,如法的一点都不错。 下面又补了两句,“如所决定”,像你前面所决定不要增也不要减,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要。 这是个大学问喔! 后面会告诉我们为什么。 那么这个是整个的修学的全部的纲要,这个地方是个总纲,真正的细目,还没有摸清楚之前,我们还谈不上修。 狭义的修谈不到,可是广义的我们正在修,我们整个的认识了解这件事情就是在闻当中,听闻,然后呢? 如何听闻? 如何思惟? 如何照著去做? 一步一步下去,那么现在呢? 进一步说。 【“此处修法者。 ”】那么现在我们这里修什么呢? 这里是告诉我们对善知识修净信心,这件事情,这个事情怎么修呀,告诉我们了。 【“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正面的“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 ”】一步一步来,说明一下,说我们现在这里了解了这个修行的方法,那么现在我们要修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缘的行相是什么? 就是怎么样依止善知识,启发这个信心,决不动摇等等,它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先思惟依止善知识的殊胜利益。 这个殊胜的利益,它举一例说,很快能成佛等。 假定说,你能够想到这一点,一下心里面就能够把握的住,可以,不行,那找其他的,总是找跟你自己相应的这种。 他主要的目的在什么? 如果你跟他相应了这个概念能够生起来的话,他有强烈的力量,他会引动你,一心一意去求这个事情。 虽然我们在佛法上面容或还没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而且很强盛的这个能力,你只要把这个能力稍微转变一个方向求佛法马上成功。 这个能力是什么? 就是你的好乐要求的东西。 譬如说我们现在听说什么地方有一个大法师,这个法师好了不起,或者说这个地方打七怎么好,或者这个东西怎么好,你心里想我一心一意要去求他,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 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这个美国好,大家想留学;然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话,男女之间,做梦也要梦到她,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啊! 千真万确的事实! 为什么啊? 它有殊胜的好处在。 我们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力量? 有嘛! 可惜的是用错了,现在你只要把它改过来。 它改过的一个方法还告诉我们思惟,关于这个道理后面会详细讲的,所以我这里原则告诉你们,你了解了原则,下面懂得了方法,一定做得到。 到现在为止,在座的大部份,这个方法还不懂,所以到现在为止虽然去修还没用。 我们不急,一步一步的深入。 那么这个是前面拉的力量,容或够了,但是后面还要一样,推的力量,有的时候我们好像向后面退,他就告诉你,如果你不亲近善知识有些什么害处,这个害处能够引发现在的、后在的大苦,你一想到这个,你就不敢不去亲近,所以后面有推的力量,前面有拉的力量,哪有不成功的,决定可以成功。 同样的道理,佛法上面虽然没有这种感受,但是我们心里这个能力是千真万确,譬如说这地方一杯毒药叫你吃进去要死的,当然我们不要去吃;或者说这个毒药的话,风吹的话马上吹过来让你中毒的,你赶快逃都来不及,一定是这样对不对? 叫你来不可以,这是后面推的力量,当你想到亲近恶知识对你有那么大的害处的话,你一碰见他躲得远远的。 这个就很容易了,所以记住这个地方现在我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这二件事情,什么是恶知识? 不信,如果他不信的话,这个信字不是普通的,什么是善知识? 他能够净化你的就是这个,我们修的也是修这样。 那么,有了这个前面拉的力量,以及后面推的力量,这个力量是有了,那么正修的时候修什么? 修:【“次应多起防护之心。 ”】防护以前错的不要,以前错在那里啊? 专门看他的缺点,现在不可以,所:【“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 ”】对于那个尊长的过失这个心理,千万不可以起,万一起来了以后,心里一定要拔除掉它,这是为什么我们平常的时候注意喔! 为什么菩萨戒上面特别强调告诉我们说四众过,为什么自赞毁他万不可以,四众是什么?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个是三宝之立,他是个清净幢相,你说他的过失,那就是这个地方,真正说起来害我们自己,所以我们现在总是坐下就谈那些事情,错了。 现在你能够避免这些,这些都避免了,当然善知识你就更容易避免了。 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很多善巧的方法,实际上理论上面我们也了解,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救度一切众生,十恶不赦之徒你都要救度他,何况已经出了家的清净幢相? 他如法你赶快跟他学,他不如法你努力去救护他,这个才是啊! 因为你要如法去救护他,你觉得自己内心当中还欠,悲心不够赶快学慈悲,智慧不够赶快学智慧,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哪有什么坐下来说他不对说他不对的。 普通的一个人尚且如此,何况你的尊长? 不管你用哪一个方法去想,实际上很容易,慢慢慢慢去掉,下面:【“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这个过失方面防护,功德方面增长,就是尽你所可能尽量想他的好处,多想他,这个方法前面已经说过了,只要你心里生起,引发你的好处的话,想到这个他功德的长处,虽然有一点小小的过错,它不会挡著你。 就像做父母的人,看见那个子女总是可爱的,也许我们没有做过父母,可是我们看自己,看自己都是最好的,就是这样,为什么啊? 就是这样,你能够对这个东西觉得有功德有好处的话,过失就看不见,现在我们学的就学这个,那么学到什么程度啊? 下面说:【“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 ”】你一直这样去修,一直修到什么时候啊? 你内心当中这个信清净了,清净的信的行相生起来了,那个时候可以了。 进一步,这个清净行相生起来,你随时随地觉得,这个善知识好,一切都靠善知识,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觉一心一意去依靠他,他的好处都得到,实际上就是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无比的功德。 关于这一点,以后慢慢的讲,那么这里的主要的就是说要修到什么时候呢? 要修到这个时候。 【“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清净的行相生起来以后,还够不够! 不够! 还要像前面所说的念他的恩,这个师长对自己的已经做的恩以及当作的恩。 已经做的恩固然要,当作的恩同样要,实际上同样的重要,因为已经作的恩,所以你会一心一意的依靠他,因为你还要求的更多,所以你绝不想放弃他。 已经作的什么恩? 今天我们有这个机会在这里,都是靠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绝不可能,我们现在还在恶道当中;当做的什么啊? 你不是要成佛吗? 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他,没有一个例外的,你能够这样想,那么下面就行了,我们想想看,假定这种心理真正的形成了,你心里会不会起一念的恶念啊? 找不到一念恶念了! 不清楚明白吗? 现在那个菩萨戒上面,我们说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难之又难,你了解了这个道理,轻而易举叫你不作也不行,你只要把菩萨戒如法去持好的话,那有不往生,比丘戒乃至八关斋戒一日一夜都可以往生,何况持了菩萨戒哪有不往生的? 这不是清楚明白极了吗? 所以古人说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是绝对正确没骗我们。 可是我们在文字上空转戏论,那有什么用? 所以他这里告诉我们有了这个,至诚恭敬都来了,那好,这正修,下面呢? 完了以后如何? 【“后时如何行者。 ”】这是狭义的修,广义的是一切时都包含。 广义的来说,这后世也在修当中;狭义的来说就是我坐在这里,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你做早晚课的时候,或者早晚课完了以后,你自己定下来拜佛打坐那个时候,我们剩下来的时候,说我拜完了佛,做完了早晚课,剩下来吃饭也好,走路也好,聊天也好,乃至于睡觉等等,该怎么办? 告诉我们了。 这里,应将所集,噢! 这个还没有完结的时候,是正修完结以后,未修中间者还要下面一段,这个下坐的时候。 【“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详细讲。 简单的说一下,前面做的,你只要如法的做,有无量无边的好处,那么那个时候要回向,那个回向猛利欲。 猛利的善法欲,在座的有几位还没有听过的,把以前的录音带好好的听,那个时候晓得,“猛”是什么行相? “利”是什么行相? “欲”应该是什么状态? 如何回向? 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当然你可以照普贤行愿,十大愿王、七十愿各式各样,回向到什么呢? 现时的、毕竟的,现时就是眼前增上生的,究竟的毕竟究竟决定胜。 换句话说,我们从凡夫地步步上升,一步一步上去,统统在里头,如果拿次第来说,那就是说现在回向的是,资粮位应该什么? 加行位应该什么? 见道、修道应该是什么? 一地一地等等这个就是眼前增上生经过的,究竟决定胜─圆满的报身,圆满的报土,回向这个。 【“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 ”】这印度的正统的做法,我们每天作这个是修四趟,他是坐在那里修的,据我所晓得的,他们的确这样,正规的,晚上睡四个钟头,六时当中,那个时候是睡的,然后呢? 早晨起来,通常都是二点多钟,第一座,他们这么一坐那是很长,三个钟头,三个多钟头要。 然后呢? 早晨早斋,早斋完了以后,下面一座也是通常都是三到四小时。 所以说午前一座、午后一座、初夜一座。 中夜是睡觉的时候,每天修四次。 下面这一段话,初修的时候该怎么办?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沈自在而转。 ”】要晓得,我们刚开始修的时候,如果你时间长了以后,它很容易跟著掉沈而转,“自在”就说你不知不觉当中在这里边。 什么叫“掉”? 什么叫“沈”? 这里不详细说,这个奢摩他,那个地方说得非常清楚,对我们已经有经验的同修,我指出来你们马上晓得的。 现在我们所以没办法得到定,乃至于不能一心不乱的,心理有几种状态,有一种呢,散乱,胡思乱想,东想西想。 这个里边不是一般的散乱,特别讲“掉”,“掉”是什么? 跟贪相应的这种心里面攀缘相,想这个想那个,这欢喜这个、那个这种状态,心里面向上扬的时候这种状态,还有呢? 等到你想想,想累了以后向下沉了。 向下沉是什么? 先是细昏沉到后来是粗昏沉,到后来睡著了乃至于,我们想想看,我们现在普通状态是什么? 就是这个,自己还说我一天可以盘那个腿,双盘一个小时,是,把那个腿嘛熬得痛得要死,心里在干什么? 非沉即掉,不是在胡思乱想,就是在那儿打瞌睡,不是瞌睡,已经不晓得到那里去了,细昏沉。 你们要想认真学的时候,千万不要著急,一直等到学到奢摩他,那个行相,说得非常细微,随便心里面的一点一点的样子,他告诉你的,清清楚楚,你自己认识了走上去的,那的确是安稳得不得了,这里我不详细说它。 你刚开始养成了习惯了以后,好了。 【“此若串习,极难医改。 ”】一但养成了习惯,你要改,好难好难,结果是一生善行终成过失,然后那生生世世拖在这个地方,这么严重。 所以我记得,十多年以前,那个时候也是莽莽撞撞的去到处乱撞。 那个时候,我因为看过一点那个本论以及其他的善知识的提示,所以我自己也晓得关起门来没用的,茅蓬里面不行。 禅宗说得很清楚,初不破本参不住山,要破了本参以后才住山,你没有住山本钱不行。 那个时候我已经了解了,现在我们,什么是本参连它梦都没梦见,就要去住山,没有用。 所以我那个时候到处去跑参访,结果遇见一个我那个时候觉得善知识,然后呢? 我就跟他去,非常好,他也承蒙他摄受,二个人关在一个地方,人家借给我们的一个地方,我们去修行。 然后呢? 他告诉我,这个禅堂里规矩,早晨起来怎么样,这个挂,临济挂钟板怎么挂,然后呢? 曹洞怎么挂,然后等等。 到禅堂里边一副怎么板那个香板应该打几下,怎么弄几下,我听了好有劲,好! 这个规矩美不可言。 到时候去坐,坐在那个地方一坐,结果一坐,绝没有三分钟,一看他在打瞌睡,我那时因为多少转过几个圈子,多多少少,还晓得一点怎么坐,所以坐得蛮好的,自己先是一心一意的坐,因为我要学他嘛! 所以有时侯要注意他一下,一看他,怎么来的,不对啊,怎么一回事啊? 他大概也注意了,所以等到那一柱下来以后,他就那里? 弄到后来干脆口水直流,就在那儿睡著了。 起来了以后,他觉得这支坐得很好,那么吃饭时候就随便谈,他大概也听出苗头不对,他就跟我说,早晨刚起来有一点昏沉。 我想没错,那个时侯我的心里面,当然虽已经动摇了,但是不会太……怎么说,我也说不上来了。 吃饭的时侯就跟我说,有一点昏沉,我想没错没错,吃过饭应该好一点。 结果吃过饭,如此这般,还是老样子,下座了以后,他说吃过饭后容易昏沉,没错没错! 结果那一座完了以后下来,然后呢? 先洗脸或者什么等等,我想这座应该好一点吧,结果一样,一天六支香,没有一支香例外的,就这样,结果就这么睡了二天,回去啦。 我心里就怀疑就这样吗? 那个时侯我已经看过了,看过了可惜的是没有人真正的讲,所以这个重点还不大知道,一直到后来,我自己那时侯,我前面真是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前前后后,看了这个论,从头到尾看过很多遍,第一遍看的时侯,一窍不通,但是看了很欢喜,那个离开现在已经整整多少,二十三年了恐怕,我记不住,不是二十三年就是二十二年,虽然不欢喜我还是咬紧牙关看到底。 以后不断的看,看一点欢喜一点,但是重点都看不见。 后来我自已一个人跑去用功,用一点味道,再翻,那个时侯才了解原来这样,他这上面告诉我们什么,你一旦这恶习惯养成功了,改不过来,他自己不晓得,他虽然晓得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位老人家那么经验几十年,但是我们在座的,前面的同修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 你说你念佛提得起来吗? 到那个时侯你就是胡思乱想,你就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再不然他就是昏沉,你依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养成了这个恶习惯,“极难医改”,你要怎么办呢? 【“故应时短,次数增多。 ”】不要时多,这个地方是一个大学问,他真正叫我们上座的时侯,后来我遇见了善知识,他告诉我们这样,四、五分钟,他前面的那个道理已经讲过了,现在我们道理根本都没听懂,听没听懂试都没用。 告诉你了以后,当然一定是这样的,告诉你在这个地方,然后你试了以后,这个时侯,关系重要了,所以我们现在听过了以后,听过了就算了没有用,听过了以后,不断的去想他说的什么,然后呢? 用! 到那时你心里面开始很难捉摸,到那个时侯多多少少有一点影子了,他会盘问你什么状态? 你要告诉他,真正想学的不用他问,你自然去问他,说那个时侯做的这个状态,他觉得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告诉你,然后呢你很清楚安住在上面没动,让你试几分钟,到那时你很清楚,“掉”怎么跑的? “沉”是怎么来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学的时侯,他告欣你五分钟。 有了五分钟,然后呢你回去十五分钟,到了那时侯,他下面等到你慢慢的行了,慢慢的增加,这个括弧里面有一段话。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 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这个文字先不解释,我把那个内容说一下,你们自已一看那 发布时间:2025-04-12 14:07:4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