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慈法法师:安居第四十九日(二):身心的病都来自于需要 内容: 安居第四十九日(二):身心的病都来自于需要一个居士说,师父,我告诉你,我有忧郁症。 我说,我看你一点也不象有忧郁症啊。 他说,实际我很清晰,但是我有忧郁症。 我说,你不是有忧郁症,实际你有一个大问题——需要同情。 他跟很多人讲他有忧郁症,就是希望人来关注他。 我说,你太辛苦了,你缺乏关注。 他说,有时是这么想,这么感受的,有时就不这么想,有时别人关注也很烦。 我说,实际从心理讲还是缺乏关注。 因为人一有病了,大家的关注力,家庭、周边、单位同事啊,都心里一软,一热,不行,要关注他! 第一次他说我有什么病,得到关注了,第二次说还挺灵的,就开始给同学、周边的人讲我有病了,慢慢他就开始表现我有病了。 什么病呢? 有的病能查出来,有的病查不出来。 啥病查不出来呢? ——忧郁症。 对不对? 我忧郁,你不能不让我忧郁吧,对不对? 到哪个医院也查不出来。 心电图,脑电什么什么都查完了,说你没有病啊。 他说,不,我有病。 为了继续检查。 检查就受关注。 实际我们有时候不是病,是需要。 我还是比较严肃地讲讲“需要”这个问题。 人饥饿了需要饮食,疲惫了需要休息,受到挫伤了需要安慰,知识匮乏了需要学习,有时迷失了需要指点,有时感到自己的作为很伟大了需要有收获,人跟人之间需要感情,亲情。 人的需要太多了。 就因为人的需要多,需要满足不了的时候就会留下病,慢慢地,这个“不足”就成病了,包括我们的疑虑病,习惯病,毛病,当然还有身体的病,身心的病,它的主题一定是来自于需要。 这个关键词要记住。 需要,来自于需要。 你若不需要,这个病你找都找不来。 这个要是传到网上了,很多得忧郁症的人一下就好了,说原来忧郁症并不是因为有病啊,是因为需要,心里的一种需要,生活环境的一种需要。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际关系太差了,人心的细腻不够了,关心不够了,爱护不够了,同情不够了,不及时了。 现在的房子都是钢筋水泥做的,都冷冰冰的,所以忧郁症的人就特别的多,就是人需要,需要一个鼓励。 我们的疑虑病,有的人说我有很多疑虑,对这也不信那也不信,这也是个病,他认为他没有遇到可信的人,可信的事,可信的法。 就象昨天一个人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这个荒唐的时代荒唐的世界”,就是说没有一个可信的。 我说那你的心就被荒芜了,因为你把这个荒唐的时代、荒唐的因缘当成你的心地所依了,你就归结到荒唐的结果上去了,人的心就会荒芜,充满了不信任的疑虑,就开始痛苦了。 这个痛苦跟这个世间有没有这个事没有关系,是你缘它了。 所以佛菩萨缘的众生皆是佛。 众生缘的是什么呢? ——千差万别的因缘。 这个地方,我希望大家有个认知。 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需要,特别重要。 为什么七觉支中有一个乐觉支分呢? 就是希望我们在昏沉啊、掉举啊、失意啊、厌倦啊这个时候去鼓励一下自己的意乐。 从意乐的角度去作意一次,那就不一样了,心情就换了。 如果说我没有这个意乐,我没有这个愿望,我没有这个想法,那人就开始麻木不仁,昏昏欲睡了。 我们现在人的意乐越来越窄。 过去人的喜悦充满了身心,法喜充满,他什么地方都运用法则,喜悦充满了自己的身心世界,他就神采奕奕的。 现在人喜欢的东西是跟贪欲有关系了,我贪某个东西我才喜欢,才有精神,他在贪欲那一刻钟释放了自己的精神与喜悦,其他地方都麻木不仁了,没啥意思,没啥意思,天天没意思,没意思……,到处都没意思了,就那一点有意思的把他的精神头给夺完了,那这个人活得就没味道,自己感觉到也没味道,所以就有很多人开始残害自己了。 要是法喜充满的人,或者说善于用法的人呢? 你知道这个觉支是你的心,你用这个喜,这个事就可喜;这个事很糟糕的,但你要是用喜支去观察它,顺性观察它,你也会产生喜悦。 在你生命中,这儿也喜,那儿也喜,喜多了,你就感觉这人生还有味道了,就不会那么多的疑虑与痛苦。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的需要是可以自我调节的,意乐是可以调节的。 人心里是松弛的,是如实面对的,是依法而行的,是不染著的,不对立的,那身心中就充满了轻快、喜悦。 你不去固执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不去对抗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不用扭曲的心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不要赌气地做事情、说话,你这人就爽快了很多,解放了很多。 我遇到一对夫妻他们在一起对抗了三十多年,一张嘴就象敌人一样的话,两个敌人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什么味道呢? 天天打仗呗。 那实际说很好化解的,首先我们在一起不是敌人,过去是敌人,现在也可以作为朋友,也可以化解它,也可以看看敌对在什么对方? 是过去的业缘还是现在的业缘? 过去的业缘是什么? 现在的业缘又是什么? 我们从哪个角度可以解决它? 解决以后是什么结果? 不解决是什么结果? 我们一观察一对比,这样一审思,可以了,你的人生就改变了。 那很多人为什么叫愚痴呢? 为什么有果报深重呢? 为什么说他苦不堪言呢? 就是固执,迷失,不去解决问题。 所以需要,就是要解决问题。 我有病,这也是个需要,是心理的需要? 是精神上的需要? 可以来解决问题。 我们修行,也是解决自己的这些“病”。 所以佛为医王啊! 令众生成就健康! 离苦得乐! 我们有愚痴病,见思惑就是我们的愚痴病;有烦恼病,贪嗔痴慢疑就是烦恼病。 所以诸位菩萨,在这个时代的学习者,要把我们的问题及时做处理。 你说我们找别人处理好不好呢? 是自己处理不了了,再去找别人处理,只要有一点办法,一定不要把自己的问题推给别人。 你说自己拿着问题不是太沉甸甸了吗? 我告诉你,你要是真正知道你的问题所在,你就开始拥有财富了! 你把这个问题一解决,你就是大富翁,你就具有智慧,具有福报! 你的问题,就象你的存款,你不要把你家里那点存款轻易都送给别人。 有的人说哎呀,我的问题真大呀! 真了不起呀,真不得了啊! 那就是天大的福报! 不要轻易给别人,轻易给别人太不合适了。 很少有人会把自己那点存款的密码贴在墙上公布出来,但是很多人会把自己的问题轻易就送给别人了,换来那一点点同情,太不值得了。 就象拿摩尼宝换来一点糖豆吃。 别人安慰他一句话说,哎呀,没问题,我可以帮帮你,下次还来跟我讲。 好了,就卖给别人了。 我们的业、烦恼、问题,是我们自身拥有的财富。 什么财富? 可以觉悟的财富啊! 你送给别人了,你不可惜,我还可惜呢。 但你要是真解决不了了,怎么想了很多办法都解决不了了,这个时候可以去请教善知识,可以请教道友同参了。 一定不要轻易地给人,那样第一,显得你不尊重自己;第二,你浮躁;第三个,你觉悟的机会丢了;第四,你越来显得越贫瘠。 你到处找人说这个那个的,人会说这个人怎么这么贫呢? 你那个厚重的东西丢了。 当然不是让自己被问题压垮,不是这个概念,是让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你要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了,一次,两次,三次,那你真正具足智慧了! 别人再来问题,你说没有问题,我解决过,我来帮你解决。 所以菩萨们,我们要学会解决自己问题的正确的理念。 (岁次辛卯六月初五2011年7月5日) 发布时间:2025-04-07 11:27:3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