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 问答 内容: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 问答三四六、什么是三妙行? 答:三是指身、口、意的三个方面。 妙是美妙之意,是身、口、意的展现没有冲动、盲动,而是舒缓、柔和、安详的动。 三四七、身、口、意有先后顺序吗? 答:先有微细的心念,即意行,后有口行、身行。 但三者的展现是先有身行,后有口行和意行。 身行是指身体的动作,口行是嘴巴所说的语言、声音、声调、语气,意行是微细的念头——起心动念。 三四八、怎样修三妙行? 答:保持明觉的心,让身、口、意行慢下来,有一个缓冲的空间,以便有时间观察是否有贪瞋之心;是否有冲动之举,然后加以修正、调整。 修行的转折点就是让身、口、意由冲动变为缓慢,柔软,反观我慢,加以净化。 三四九、自我保护的上策是什么? 答:修好“三妙行”和“四念处”,保持一颗明觉心,清楚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避免冲突,减少恶缘。 三五O、“守护六根”、“三妙行”、“四念处”,三者关联吗? 答:六根守护的好,自然有三妙行的展现;修好三妙行,就具备了四念处的基础。 反过来,修好四念处,能够带动和增进守护六根和三妙行。 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带动。 三五一、守护六根与展现三妙行的下手处在哪里? 答: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能看到身、口、意的变化。 功夫高深的,在意行(念头)有变化时,能察觉到,并马上调整化解掉。 差一点的在身行有变化时,能察觉到,马上化解掉。 时时保持明觉的心,观照意行,把问题、烦恼在内心化解,避免冲动,不造恶业。 三五二、闻、思与修、证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闻思的核心内容,就是修证的核心内容。 打好基础,禅修时事半功倍。 通过禅修,又能增进闻思,深解法义。 三五三、禅修什么时候开始? 答:经过初步的闻思,掌握了基本的法义,便进行简单的禅修,时间一小时,半天或一天都可以。 最主要的是把闻思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应用,做到解行合一。 应用本身是禅修的延续,在日常应用之中,快乐增加一分,烦恼减少一分,法喜和信心也增加一分。 同时又提高了生活品质,让生命更有意义。 平时闻思,偶尔禅修,日常实践,三者紧密结合,三管齐下,互相增进。 三五四、修行真正的功夫是六根触灭,举例说明六根触灭。 (触灭:空触,如如不动,三轮体空)增补:254、修行是使我们越修越厉害吗? (65页)答:一般说修行,不是说越修越行,很多的修行人却是越修越厉害,越修我越行,我比别人强,我神通广大,我打遍天下无敌手等等,不是这样的! 如果修行不是让你回来反观,照见到身、口、意是不是柔软,不能在历缘对境时,看到自己有没有贪瞋痴的展现,这样的修行需要重新检讨。 255、空海师父给我们提出修行的“八问”是什么? (66页)答:一是能否在历缘对境时,把讲话的冲动速度慢下来吗? 二是能否听到自己讲话的音调高低与声浪起伏吗? 三是能否觉察到想讲话的冲动与冲动背后的我是、我能、我慢吗? 四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吗? 五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能缓和下来吗? 六是能否看到思想、意念的冲动吗? 七是当我是、我能、我慢与贪瞋痴的心生起之际、能觉察到吗? 八是当贪、瞋、痴、慢的心,生起之际,能停下来吗? 这八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要在实际的历缘对境时去检验去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落实在平常的历缘对境中。 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实际去检验、去应用,那么你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还有很大的差距。 256、每次的闻思修,你是否有昨是今非与脱胎换骨的感觉呢? (68页)答:真正的修行,是随时回来反观照见,让我们的知见从原来的框框里,不断地跳脱,不断的升华,让我们的知见,让我们的视野,超脱过去的习惯框框,逐渐来到跟解脱者,佛陀相同的胸襟、视野,相同的世界。 所以,修行不是去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看自己有没有不断的成长与进步。 修行就是如实听闻之后,回来反观自己,能否看到每一次的闻、思、修、让自己有不断的脱胎换骨,看到昨是今非? 如果闻思一段时间,还没有看到过去的知见不正确,没有脱胎换骨的感觉,表示你很多方面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知见里面,这就需要检讨。 257、怎么理解“要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句话? (69页)答:要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印顺长老的一句话。 因为佛法讲的就是无常,要以无常的法印来看待佛教与佛法的流传与演变。 当你能够站在这样的立场,当你有一天体悟到原始佛法、法味的珍贵,这时也能够以无限的胸襟,来包容一切的宗派、宗教。 大家能够以佛法来研究佛法,了悟整个世间的常态,就是无常与变异、演变。 那么佛法当一讲出来就落入文字相,就没办法不受世间的影响,因此经典有经典的好处,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病,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因为世间就是这样无常变异啊! 258、什么是六根触灭? (70页)答:“六根触灭”并非六根不去触,而是遇到可意境,不攀缘、不黏着,不起贪爱。 遇到不可意境,不畏、不恶、不拒、不瞋。 这都是修行的境界,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功夫,都是在这里考验,也就是能够以平等心、舍心,去面对一切境界。 发布时间:2025-04-04 13:09:2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7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