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14) 内容: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14)辰三、辨驱摈(分二科)宿一、权时驱摈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菩萨尔时为教诫彼及余有情,以怜愍心及利益心权时驱摈;后还摄受。 这是调伏有过这一科的,第一科总标,第二科释类,释类分三科,第一科举诃责,第二科例治罚,现在是第三科「辨驱摈」。 「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看这前后的文的意思,若是有了过失,那么菩萨第一个办法就是诃责,那么第二个是治罚,诃责他若是不改,不肯改过,那么是治罚。 如果治罚也无效的话,就是驱摈了。 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权时驱摈」。 「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假设菩萨所摄受的补特伽罗有下品、中品,「应可驱摈」,他下中品应可驱摈的过失违犯,不是上品,是属于下品、中品的过失,违犯了这样的过失,怎么样处理呢? 「菩萨尔时为教诫彼」,这个时候菩萨为了教诫他,教他改过迁善。 「及余有情」,以及其他的所教化的有情,那么「以怜愍心」,这先说菩萨内心的清净,处理事情的时候,表现于外的事情先不说,先说菩萨的内心是怜愍心,就是你有这样的过失就是有罪过,你若不肯改的话、不肯忏悔的话,你将来可能有苦恼的果报,这是可怜愍的事情。 「及利益心」,还有饶益他的心,希望他离苦得乐,这叫利益心;那么这是菩萨内心是这样。 那么表现于外的行动呢,「权时驱摈」,就是暂时地把他驱逐了;这个摈,实在就是弃舍了他。 「后还摄受」,过一个时期呢,菩萨还会引导他来到僧团里面。 那么这是「权时驱摈」这一科,下面是「尽寿驱摈」。 宿二、尽寿驱摈若诸有情有其上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菩萨尔时尽寿驱摈,不与共住、不同受用;怜愍彼故不还摄受,勿令其人于佛圣教多摄非福;又为教诫利余有情。 「若诸有情有其上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那么他的违犯的过失是特别严重了,是属于上品的。 我们昨天有讲过,那个上品的过失是什么呢? 就是高慢心违犯过失,就是不尊重佛法,对于佛法僧都有高慢心。 这个戒就属于法里面的事情,犯了戒无所畏的事情,他一点恐惧心没有,也就是没有因果观念。 若是有这样的严重的过失的时候,「菩萨尔时尽寿驱摈」,就是尽形寿的把他驱逐了,这一生都不摄受他了。 「不与共住」,永久也不和他同在一个羯磨的界内居住了,「不同受用」财法。 「怜愍彼故不还摄受」,这个这一生中菩萨都不会再去摄受他,但是菩萨内心还是慈悲他的。 「勿令其人于佛圣教多摄非福」,为什么这么严重的处理这件事呢? 意思就是不要叫这个人在佛的圣教里造了很多的罪过,所以就这样处理。 「又为教诫利余有情」,菩萨这样做法,这个权时驱摈、尽寿驱摈,不但是教诫那个当事的人,也还是要利益其余的众生的,其余的众生看见这个情形也就不敢犯过了。 看这个《披寻记》:「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等者:谓若有情于所遮止开许法中数数轻慢而毁犯者」,假设有这样的补特伽罗,于所遮止的罪过的事情数数的去造,去做这些罪过的事情;若有情于所开许的事情不肯做。 那么开许的事情那就是善法,遮止的事情就是恶法。 有罪过的事情不要做,有意义、有功德的事情才可以做。 然而这个有情对于善恶没有信心,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数数轻慢而毁犯者」,轻慢这件事,「是名应可驱摈过失违犯」。 「此由所犯下中上品成二差别」,那两种差别呢? 「一、权时驱摈后还摄受」,过一时期以后又会来引导他,还会摄受他的。 「二、尽寿驱摈不还摄受」,就这一生中就不再和他有来往的关系。 「菩萨于彼以无染浊无有变异亲善意乐」,菩萨处理这个事情,菩萨本心没有染浊的、没有污染,没有污染就是没有烦恼。 那么或者是有般若波罗蜜,那就是离一切相的境界了,不是有所得的境界,无染浊。 「无有变异亲善意乐」,菩萨对于这个众生还是有亲善的心情,这个心情还是不变异的,永久是和他亲善的。 用这样的心情呢,「如法驱摈」,就是依法驱摈他。 那么这应该是在戒律上有规定的,那么一个寺院里面、一个僧团里面,它也有个规则的,共住的规则的,那上面也会规定出来的。 那样子所以要驱摈的时候,就是以法来驱摈。 「名怜愍心」,这个怜愍心就是这么讲。 「又为令余有情知所教诫遮不应行,易可共住」,又菩萨这个威德力、慈悲心,使令其他的所教化的众生知道所教诫的事情,这个事情不可以做,遮不应行,那么他们也就能够随顺依教奉行。 「易可共住」,那么彼此就容易共住。 这样子嘛,共住,「而驱摈彼」,就是把那个有严重过失的,把他驱摈了他,使令其余的有情容易共住,不然他在里面捣乱,也影响别人用功修行,所以「易可共住而驱摈彼」。 「名利益心」,这样说这个利益心是指没有被驱摈,而能够用功修学圣道的人,使令这些人安心办道,那么这叫利益心,这么讲。 「是故驱摈亦教诫摄」,这样说呢,这样解释,这个驱摈,驱逐了那个人,同时也就教诫了没有被驱摈的人。 「如文中说为教诫彼及余有情」,那么也教诫被驱摈的,也教诫没有驱摈的。 「复说又为教诫利余有情,随应当知」,这也就应该知道,这个驱摈有教诫的意思在内的。 盈十一、示现神通(分二科)昃一、总标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或为恐怖,或为引摄。 「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一共是十一科,现在是第十一科。 前面是第十科「调伏有过」,现在是第十一科「示现神通」,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 「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显现出来他的神通力量,用这样子来利益众生的。 那么这个菩萨一定是有禅定的功夫,不然是不能现神通的。 这个现神通目的何在呢? 「或为恐怖,或为引摄」,就是这两个目的。 那么这就是「总标」,下面「释类」,分两科,第一科「为恐怖」;又分两科,第一科「令离恶」。 昃二、释类(分二科)辰一、为恐怖(分二科)宿一、令离恶谓为乐行诸恶行者,方便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 谓诸恶趣,小那落迦、大那落迦、寒那落迦、热那落迦,既示现已而告之言:汝当观此,先于人中造作增长诸恶行故,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非爱苦果异熟。 彼见是已,恐怖厌患,离诸恶行。 「谓为乐行诸恶行者」,为什么要现神通呢? 这是说,因为有的补特伽罗就欢喜做恶事,「乐行诸恶行」,你说他没有效,那怎么办呢? 「方便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那么菩萨那个慈悲心里面就想出来方便善巧的办法,就想出一个方法来,什么方法呢? 「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就是用神通力现出来,现出来,你做种种的恶事的时候将来会得到这样的果报。 这个「果」就是「异熟」,这个异熟逐渐的变异才成熟的、才得果报的,不是一下子就得果报。 菩萨用神通力显现出来受恶报的境界,说是你若做恶事你就得这个果报。 这个怎么现法呢? 现出什么样子呢? 「谓诸恶趣,小那落迦」,现出诸果异熟受恶报的境界,那么就是三恶道,是「恶趣」。 或者是若单指地狱来说,就是小那落迦,那落迦就是地狱,小地狱。 「大那落迦」,大地狱。 还有「寒那落迦、热那落迦」,就是寒冷的地狱,还有很热、炎热,这是猛火的地狱。 这个我现在又想起来一个事情,有一个年纪也很大的老法师他死掉了,这个法师我是认识他的,他死了以后,我做一个梦,这个好像是个停车场,很多的车,就像是一个大的safeway前面有个停车场,就是类似那个情形,那个中间有个房子,我也不知怎么回事呢,就从那里就进去,进去就看见那个老法师在那里坐着,我进去他不看我,但是我到那里冷得很厉害,很冷很冷的,我就从那里走出去了,就是做这个梦。 这是做梦,梦这么一个境界。 这上有寒那落迦、有热那落迦。 在经上说寒那落迦是冰,寒冰,寒冰地狱。 热那落迦,就是猛火地狱。 我做这个梦,如果再解释的话,老法师他在寒地狱里头,因为和他认识嘛,他有时候还来同我谈谈话的,这个法师是有学问的人,那么有可能认识,他忆念我,让我给他念经回向,也可能有这个意思。 「既示现已而告之言」,菩萨神通力示现以后就对他说了:「汝当观此,先于人中造作增长诸恶行故,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非爱苦果异熟」。 菩萨现这个神通力,由神通力现出来这种恶果报的境界,然后还要加以说明,就对这个好行恶行的人说了。 「而告之言:汝当观此」,你应该注意看一看。 「先于人中造作」,说是现在在地狱里受苦的人,他在以前他在做人的时候,「造作增长诸恶行故」。 这个「造作增长诸恶行」这句话怎么讲? 这个有点意思的,这句话。 有的人造作恶事不增长,有的人造作恶事增长,这是有点差别的。 怎么叫做增长? 怎么叫做不增长呢? 就是不欢喜做这件事,但是也做了,那个这个罪过它不增长。 你若欢喜做这个恶事,做完了以后,这个恶事它要增长,因为你欢喜还想做,所以增长。 「造作增长诸恶行故,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现在他下了地狱去了,下了恶趣里面,受这么多最极、最暴恶、最辛楚、最苦恼的不可爱的苦果异熟。 「彼见是已,恐怖厌患」,那个好行恶行的众生看见了这个境界的时候,心里面就害怕了、恐怖了,就厌恶这个恶事,对恶事有厌恶心了。 有厌恶心以后呢,「离诸恶行」,再不做了,远离这个恶事,不做恶事了。 那么这就是菩萨现了神通有了成效,这个众生是不敢做恶事了。 宿二、令生信复有一类无信有情,菩萨众中随事故问,彼作异思拒而不答。 第一科是「令离恶」,这一科讲完了,下面第二科「令生信」。 复有一类对于佛法没有信心的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他还是在菩萨所摄受的众生里面,这个团体里面。 这个团体里面呢,菩萨当然知道这个众生他内心的思想有问题的,所以菩萨就在大众之中,就是故意地「随事故问」,随当时的情况就提出一个问题,故意地来问他。 「彼作异思拒而不答」,他这个人得到了,或者是阿阇黎,或者是亲教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内心里面有个不同的想法,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价值,我就不回答你,彼做异想。 「拒而不答」,拒绝这件事不回答。 那么这当然也有一个高慢的意思在里面。 看这个《披寻记》:「复有一类无信有情至拒而不答者:谓于圣教怀憎嫉者」,这是指那个人对于佛法没有信心,反倒是不高兴、憎恨佛法的这个人,「是名无信有情」。 「菩萨为欲令彼得清净信」,菩萨知道嘛,菩萨一入定就知道这个众生对于佛法没有信心,但是他还是有因缘来到佛法里面来,这时候菩萨想要令彼对于佛法生起清净的信心。 「于大众中随所应知一切事相故兴问核」,故意地提出问题来问他、来考验他。 这个「核」是考验的意思。 「是名随事故问」,这句话这么讲。 「由彼有情怀增上慢」,由于那个有情他的心情是有高慢心,认为你们这些人都是迷信,他是有智慧的人,认为这都是迷信,就瞧不起这些人了。 「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他那一念明了性的心被这个高慢心控制住了,他不能从高慢里面解脱出来,所以说执持故。 「憎背圣教起别异解」,他不高兴佛法,你所提出的问题他不能在正面的去理解,他偏要有个怪异的解释。 「于菩萨问拒不领受」,不接受。 「亦不酬答」,也不回答这些问题。 「是名异思拒而不答」,这么解释。 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执金刚神,或复化作壮色大身巨力药叉,令其恐怖;由是因缘舍慢生信,恭敬正答。 其余大众闻彼正答,亦皆调伏。 「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执金刚神」,菩萨是想要教化这个人,这个人为增上慢所执持,作异想而不回答,这时候菩萨怎么办呢? 「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或者是立刻地,「便」或者就是立刻地,就化出来一个执金刚杵的神。 「或复化作壮色大身」,或者是变化出来一个他的这个身形特别强壮,令人恐怖的一个大的身体,这么一个人。 「壮色大身巨力药叉」,身体很高大,力量很大的一个药叉鬼。 现出来执金刚神也好,或者现出来这个巨力的药叉也好,「令其恐怖」,使令这个拒而不答的人一看见这个境界他害怕了。 「由是因缘舍慢生信」,由于菩萨这样善巧方便的因缘,他弃舍了高慢心,他就对于佛法有了清净的信心。 「恭敬正答」,这时候不敢轻慢了,对于菩萨有恭敬心,就是恭恭敬敬地回答这个问题。 「其余大众闻彼正答」,还有其余的大众听说他能正答,「亦皆调伏」,也都是成功了,也都调伏了,不敢起烦恼了。 这个可见在僧团的一个团体里面做一个领导人很不容易,不是容易,这是要有神通才可以,没有神通有什么办法呢? 辰二、为引摄(分二科)宿一、令欢喜或现种种神通变化,或一为多或多为一,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岩等障往还无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现无量种神变差别,或复现入火界定等,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方便引摄令诸有情踊跃欢喜。 「或现种种神通变化」,这是第二科「为引摄」,分二科,第一科「令欢喜」,就是引摄所化导的众生生欢喜心。 这个现神通不只是前面的,还有现出其他的种种神通变化。 什么呢? 「或一为多」,或者最初现出一个身形,然后又现出很多的身形来。 「或多为一」,多而后又变成一个。 「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岩等障往还无碍」,这个石壁,或者是山岩,这个高山、岩石都是有障碍的,但是这位菩萨现神通呢,能从那里通过去没有障碍,「往还无碍」,没有障碍。 「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就像这些神通广说呢,还有很多的事情。 乃至到梵天,这个菩萨的身体能自在地来往。 「现无量种神变差别」,就是菩萨能现出很多种的神通变化。 「或复现入火界定等」,「现无量种神变差别」就是什么呢? 这底下解释出来一点。 「或复现入」,这个菩萨现入火三昧;这个火三昧就是定,能发出来大火。 或现水三昧,各式各样的三昧。 「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像前面这个都是共声闻,声闻的阿罗汉,有神通的阿罗汉也能现这种神通的。 「方便引摄令诸有情踊跃欢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引导众生生欢喜心。 这个在佛法里面用功修行会有得到这种功力,得到神通变化,这不会徒劳的,所以生欢喜心。 宿二、善安处诸未信者方便安处信具足中,诸犯戒者方便安处戒具足中,诸少闻者方便安处闻具足中,多悭吝者方便安处舍具足中,诸恶慧者方便安处慧具足中。 「诸未信者方便安处信具足中」,前面是「令欢喜」,这里是「善安处」。 「诸未信者」,菩萨所教化的很多的众生里面也有没有信佛的人,那么菩萨现了神通呢,「方便安处信具足中」,那么善巧方便地把他安置在信具足的功德里面,就是对于佛法有信心了,这个信心是不可动摇的了。 「诸犯戒者方便安处戒具足中」,这个众生看见菩萨有大神通,这个不是开玩笑,你不听话是不可以,因为菩萨自己不动手,那他现出来一个药叉鬼,你怕不怕? 菩萨这样办法,你就不可以再犯戒了,「方便安处戒具足中」。 「诸少闻者方便安处闻具足中」,所教化的众生里面不欢喜学习佛法,那么菩萨现了神通的时候,他就不敢不学了,安住在闻具足中。 「多悭吝者方便安处舍具足中,诸恶慧者方便安处慧具足中」,这个恶慧是什么? 是邪知邪见。 邪知邪见的人一看菩萨有神通,就不敢邪知邪见了,就要学习佛法开大智慧,所以方便安处慧具足中。 这下面看这个《披寻记》:「或现种种神通变化等者:或一为多,或多为一,显隐神通所摄」,这是显现而又隐藏这一类的神通所摄的,属于这一类的神通。 现了多,又隐起来现一;那么现了一,又现多,有隐有显。 「谓从一身示现多身」,这解释这句话,什么叫做「显隐神通所摄」呢? 谓从一身能现出来多的身形。 「此由显化胜解想故」,这个现一身而又现多身,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由显的神通里面变化的,这个神通是怎么回事呢? 「胜解想故」,就在禅定里面他有强大的想的力量,就是他想什么就现什么;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现。 你若有了禅定,你若学习神通也成功了,那么现神通的时候一定先要入定,入在禅定里以后,你内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现,神通就是这么回事,「由显化胜解想故」。 「或从多身示现一身」,或者原来是现了很多的身体。 这个天台智者大师的那个法师,叫做慧思禅师,慧思禅师是一个大修行人,但是这位禅师那个住处的山里面还要很多的道士,这个道士就来毁谤慧思禅师,说他要造反,就是报告了政府。 政府那么就捉他去了,捉他去呢,派人去捉他去,就看见在这里有慧思禅师把他捉去了,但是到那里又看见,到那又看见,都捉到放到牢狱里头,牢狱里有很多的慧思禅师在那里。 然后这些人当然就报告了皇帝,哎呀,这是有神通的人,赶快释放! 有这个事情。 这个,你看这个慧思禅师这个境界啊! 所以慧思禅师传、智者大师传都应该要读,那真是不可思议。 「或从多身示现一身,此由隐化胜解想故」,本来是多身,又现出来一身,不是多了,这就是隐的变化胜解想故,而出现这样神通的。 「或以其身穿过石壁」,从石壁穿过去;从石壁穿过去,那个石头还是原来样,那里并没有一个洞。 「乃至梵世身自在转,往来神通所摄」,这是一往一来的神通一类的。 「如是种种,声闻地中具列其相」,在陵本三十三卷十七页,我们已经学习过了。 「即此广说如应当知」,这里说是广说如应当知,读那里就知道了。 「或复现入火界定等,炽然神通所摄」,这叫做炽然神通。 「谓入火界定,举身洞然」,怎么叫做炽然神通呢? 这个炽,就是火燃烧地很猛、很盛,叫炽然。 菩萨若入了火界定。 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叫做界;或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都叫做大,意思是一样的。 菩萨如果是入了火界的定的三昧的时候,「举身洞然」。 这个入火界定这话怎么讲? 就是以火为所缘境,用火为所缘境。 若是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话,你心里面一想这个火就会现出火,当然也就是前面说「胜解想故」。 「举身洞然」,全身都冒火,就是这个意思,都是火。 「遍诸身分出种种焰」,这个遍满了全身各部分都冒出来种种的火焰。 这个火或者是冒出「青」色的火焰,「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颇胝迦就是玻璃,玻璃的颜色,这个火有各式各样的颜色。 「如威力品说(陵本三十七卷三页)」,我们也学习过了。 「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菩萨现神通,或者和声闻有神通阿罗汉一样,或者现这个神通。 「此亦唯说变化所摄」,前面这一段就是属于变化神通所摄的。 「如是神通一切静虑以为依止,皆能引发一切」,这些神通不是散乱心可以办得到的,是要以一切的静虑,不是欲界定、也不是未到地定、也不是无色界的四空定,而是色界的四静虑为神通的依止处,你一定入了这个色界四静虑才能现出神通的。 「皆能引发一切」,色界四静虑都能引发出来一切的神通。 「修静虑者,若能已善修治磨莹其心」,这个常常欢喜静坐的人,若是他能够「已善修治磨莹其心」,说是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不能立刻就有神通的,你要常常入定,入定就是要磨莹,要能常常修治它。 什么叫做修治? 就是磨莹。 就像这一个石头是个宝,但有还有泥垢、还有些污染,你要常常磨它,磨莹它。 你得了四禅的时候,你对于在禅里面你有爱、见、慢、无明的烦恼,那你这个神通还搞不好的,你要常常地磨莹、清净你的心,不要有爱、见、慢、无明的烦恼。 「便于种种神通变化随所欲为皆能成办」,你若这样使令内心清净,才能在种种的神通变化里面「随所欲为」,随你心里面欢喜这样子,「皆能成办」,就能够出现这个神通的。 「此通声闻及诸外道」,这些神通是通于声闻,声闻也有这个神通,也不但是声闻,就是外道也是有这个神通的。 「是故说言共声闻等」,所以这个论文上说「共声闻等」。 「若依菩萨十力种姓所得,当知不共」,若是这位补特伽罗,修行人啊,他若是发无上菩提心,依止菩萨的十力种姓,那是超越了声闻、辟支佛的佛种姓。 十种智力的佛种姓所得的神通呢,「当知不共」,那就是不共于阿罗汉,当然也不共于外道。 就像天女,她的神通就是阿罗汉所不能及了,就是不共了。 「为简此故而标共言」,就是表示所现的这些神通不是这样子,所以就标个共的话。 「此中所现种种神通,唯为方便引摄令生欢喜,安置信等功德法中,不说不共神通及余一切」,不共神通不说了,只是说共的境界。 月三、总结如是菩萨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这饶益有情戒一共是十一段,现在这里面到这里说完了。 「总结」,总结这一段。 《披寻记》:「如是菩萨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者:总结前文十一相中如是所说一一差别之相。 若诸菩萨行无亏损,行无艰难,是名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若是菩萨发大菩提心,常常地修止观的话呢,他的功德圆满、没有亏损。 而做种种功德很自然、很自在,不感觉到困难,「是名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这个说完了。 洪三、结名戒藏是名菩萨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 谓律仪戒所摄戒藏,摄善法戒所摄戒藏,饶益有情戒所摄戒藏。 「是名菩萨三种戒藏」,前面第一段说住律仪戒,第二段住摄善法戒,第三段住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每一戒都有无量大功德在里面。 谓律仪戒所摄戒藏,摄善法戒也含摄到无量功德的,饶益有情戒所摄的戒藏。 看这个《披寻记》:「亦名无量大功德藏者:谓能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大果,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利益安乐,是名无量大功德藏」,这前面说「亦名无量大功德藏」这句话怎么讲呢? 「谓能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大果」,就是这个菩萨若能够成就这三种戒,那么你就会得到两种功德:一个是能摄受,一个是能随与。 什么叫做能摄受呢? 「无上正等菩提大果」,摄受就是取得。 你这三种戒若圆满地修学呢,能取得无上菩提,叫做摄受。 「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利益安乐」,那叫做随与。 菩萨成佛以后,随顺大悲心,能与,能施与众生义利利益安乐,这就叫做随与。 「是名无量大功德藏」。 「以要言之,律仪戒」,简略地来说,「律仪戒能安住其心」,安住其心不会做种种恶事。 「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你学习摄善法戒能成熟你自身的无上菩提。 自佛法,就是无上菩提。 「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能令众生的善根成熟,可以转凡成圣,在三乘道果里有成就,叫做饶益有情戒。 「如是总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是故说言菩萨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 宙二、广辨授受(分二科)洪一、从他授(分四科)荒一、辨授受相(分二科)日一、明所应(分二科)月一、正受净戒(分二科)盈一、受戒羯磨(分三科)昃一、受先所作(分二科)辰一、审求大德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 「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这下面是第二科「广辨授受」。 这个自性一切难,自性戒,这个戒一共有九种,第一是自性戒,第二是一切戒。 这个一切戒这里面是分两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释。 释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种类,第二科广辨差别。 广辨差别里面就是分三科:第一科是戒相差别,第二科起犯差别,第三科是所学差别。 现在第二科、第三科我们还没有到,还在后边,我们现在就是第一科戒相差别。 戒相差别里面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释三戒,这一大科已经完了、结束了。 现在是第二大科「广辨授受」,说这个事情。 这里面分两科,第一科「从他受」;又分四科,第一科「辨授受相」;又分二科,第一科「明所应」;又分二科,第一科「正受净戒」;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受戒羯磨」;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受先所作」,就在受戒之前应该做的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是「审求大德」。 「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假设很多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想要对于这个菩萨所学的三种戒藏,「勤修学者」,要精勤不懈怠学习这三种戒的话。 「或是在家、或是出家」,菩萨有两类:一个是在家的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一种是出家的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分这么两类。 但是不管是那一类,「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你想要学习菩萨三聚净戒,不管你是在家是出家。 那在家呢,或者先已经受了三皈,或者又受了五戒,或者受了十善戒,这些人,那么就是优婆塞、优婆夷。 或者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那么这些佛教徒,你若想要学习菩萨戒的话,「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你先要学习发无上菩提心,你先学习这个,也应该学习一个时期,那么你的亲教师应该为你规定功课,你要这样学习,逐渐地你内心发出来无上菩提心了,以后,无上正等菩提的发弘愿已,这弘大的愿,以后,你发了无上菩提心以后。 「当审访求同法菩萨」,你应当审慎地、很谨慎地、很诚恳地去访问寻求同法菩萨,同学习大乘无上菩提的菩萨,就是已经受菩萨戒的这个菩萨。 而这个菩萨呢,是「已发大愿」,已经建立了无上菩提的愿力。 「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这位菩萨有智慧、有神通力,不是一般的人。 「于语表义」,这个语表义这句话怎么讲呢? 语是能表,义是所表;能表的语言也就是文字,文字语言是能表,义理是所表的。 对于文字语言所表答的胜义,「能授能开」,他能够授与,给你授戒;能够令你开解,能够令你明白什么是菩萨戒,那么这也就是有智有力。 看这个《披寻记》:「当审访求同法菩萨至能授能开者:谓若补特伽罗已受大乘菩萨戒律仪法」,这是说假设这个人他已经受了大乘佛法的菩萨戒律仪法,他已经受过,「是名同法菩萨」,他也受了菩萨戒,你也要受菩萨戒,所以叫做同法,同学一样的佛法,也可以名之为同学。 「为简不从所余补特伽罗求受净戒,故作是说」,说这个同法菩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简别你受戒不是随从其他的补特伽罗求受菩萨净戒的,故作是说,所以说这句话「同法菩萨」。 这表示他一定是受菩萨戒的,你从他去受菩萨戒,不可以从一个没受菩萨戒的人去受菩萨戒的,这个意思,故作是说。 「又此同法菩萨于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能正教授能正开示,是名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此菩萨当审访求」,这是说这个意思。 这个「为简不从所余补特伽罗求受菩萨净戒,故作是说。 又此同法菩萨于菩萨法」,这位同学,同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他对于菩萨法藏,就是对于大乘佛法。 「摩怛履迦菩萨学处」,摩怛履迦翻个本母,根本的本,父母的母,本母。 也有的地方翻个智母,就是它能令你开发智慧,它有这个功能。 也就是能够宣扬大乘佛法深义,这样的书,也就是大乘佛法的论,经律论的论。 这位「同法菩萨于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菩萨学处」,菩萨法藏摩怛履迦,摩怛履迦是菩萨法藏里面宣扬深义的论书。 这个书是菩萨所学之处,所学的义处。 「及犯处相」,及你违犯了菩萨戒的相貌,这些这都属于菩萨摩怛履迦。 「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这个菩萨法藏摩怛履迦里面,也就是菩萨学处里面,如是如是的文字语言,有如是如是的义,这件事。 能诠显是语,所诠显的义。 「能正教授」,这位同法的菩萨他能够善巧地、不会有颠倒地、很正确地来教授你,教授你大乘法藏,能教授。 「能正开示」,你对于这个菩萨法藏里面的道理有什么疑问,他也能够详细地解释,所以能正开示。 「是名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此菩萨当审访求」,你若想学习菩萨三种净戒,你想要受菩萨戒,你要对于这样的菩萨,你要审慎地、诚恳地。 这个「审」有诚恳的意思、也有谨慎的意思。 你要各地方去访问、去寻求去,要求这样的菩萨为你授戒,你要做这件事,所以叫做审求大德。 下边「乞请从受」。 辰二、乞请从受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唯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你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你若想要受菩萨戒呢,你要对于前面说的「如是等功德具足」,就是他要发无上菩提心,他还「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有这样的功德具足的「胜菩萨所」,超过声闻缘觉的,这样的殊胜的大修行人。 怎么办呢? 「先礼双足」,菩萨有双足,你要顶礼。 「如是请言」,你先要顶礼,然后就这样请求说了。 「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我现在想要在善男子所。 这个善男子,就是指这个同法菩萨说的。 「或长老所」,或称这位菩萨为长老。 「或大德所」,或者称之为大德。 在你这个地方,「乞受一切菩萨净戒」,乞求慈悲能够让我领受一切菩萨的净戒。 「唯愿须臾不辞劳倦」,我希望大德,一会儿,短少的时间都不怕辛苦。 「哀愍听授」,哀愍我这个苦恼人,同意给我授菩萨戒,这么样的请求。 这是请戒。 《披寻记》:「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者:此中功德,约诸菩萨波罗密多六种姓相为论」,他这么解释。 这里面说的功德这个字,是说什么呢? 「约诸菩萨波罗密多六种姓相」,他有六种波罗蜜多的相貌,那么就叫做胜德,叫做具足胜德菩萨,就是叫做功德。 有布施波罗蜜的相貌、戒、忍、精进、禅定、智慧的相貌,有这种功德,那么就叫做具足胜菩萨所,就是「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 这样说有六波罗蜜的相貌,就叫做功德具足。 「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唯显慧波罗蜜多种姓相」,现在这个文上说「有智有力」的这句话,「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唯显慧波罗蜜多种姓相」,显示这个菩萨具足慧波罗蜜多种姓的相貌。 「指此所说,故言如是」,这文上所以叫做如是。 ,那么这地方文上是「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这句话说出来慧波罗蜜多种姓的相貌,其他五波罗蜜叫做「等」,就是这个意思,「等取所余诸种姓相,故复言等」。 「超诸声闻,故说名胜」,这个菩萨有这样功德,是胜过声闻的,故说名胜。 「准下文说不应从受,翻知从受应作此释」,下文说你若没有这样的相貌就不应该从受菩萨戒的,不应从受。 翻过来就知道从受应作此释,那个具足的胜功德是指六波罗蜜种姓相貌说的。 这前面是审求大德,乞请从受,这是受先所作。 下面第二科是「受时所作」,分三科,第一科是「供养佛僧」。 昃二、受时所作(分三科)辰一、供养佛僧既作如是无倒请已,偏袒右肩,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诸菩萨众,现前专念彼诸功德;随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 「既作如是无倒请已」,想要学习菩萨三聚净戒的这个菩萨,「既作如是无倒请已」,既然作了这样一个没有错误的请求以后,「偏袒右肩,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那他以后还作什么事情呢? 偏袒右肩,把右肩露出来,恭敬地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或者香花供养。 不但是供养佛,「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诸菩萨众」,还要供养这些,恭敬供养「已入大地」,就是从初欢喜地开始到第十地,这些入圣位的菩萨,这些菩萨得了大的智慧,就是能见诸法实相的智慧。 「得大神力」,他们不但有智慧,也还有神通力。 这样有智慧,有神通就是有定,有定有智,六波罗蜜具足的诸菩萨众。 「现前专念彼诸功德」,而这个想要受戒的这个菩萨,他心里面「现前专念彼诸功德」,他的观想之中,在心里面现出来佛、现出来菩萨。 那么现出来佛菩萨像以后呢,心里面念他们的功德,忆念佛的功德、忆念十地菩萨的功德。 「随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 我们现在的佛教不提倡这件事,不提倡心里面观想佛、观想菩萨的功德,但是看这个文呢,你要专念彼诸功德,念佛的功德、念菩萨的功德。 这个念功德的时候,佛要在心里面显现,在心里面现出来佛、现出来菩萨,这叫做现前。 「随其所有功德因力」,就是随你所念的佛的功德因力、菩萨的功德因力,这个功德是因,由因而得果。 你若这么念佛、念菩萨功德的时候就有力量,这什么力量呢? 「生殷净心」,你念佛的功德,你对佛就生出来特别诚恳的清净心、恭敬心。 你念菩萨的广大功德的时候,他就会有生殷净心,对于菩萨特别恭敬尊重,生了清净心。 「或少净心」,或者生清净心生得很多,或者你乃至到生少少的清净心。 因为你念菩萨的功德呢,你心就清净;你念佛的功德,你心也清净。 或者是生少少的净心,这样子。 看这个《披寻记》:「恭敬供养至或少净心者:谓于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以净信俱胜解俱心」,这个净信,就是你的心和净信心在一起、你的心与胜解在一起,所以叫做「以净信俱胜解俱心」,是这样意思。 看这个文,「设诸供具而为供养」,你还要准备很多的供具,香花、或者是光明来供佛,而为供养。 「作是思惟」,然后你心里面要这样思惟,怎么思惟呢? 「若一如来法性」,前面说「以净信俱胜解俱心」,其实在就是下面这段文的意思也在内的。 「作是思惟:若一如来法性,即是去来今世一切如来法性」,就是这个胜义谛,观如来是胜义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不是胜义谛,要观佛的法性,那就是这个寂灭相。 若一如来的寂灭法性,即是过去、未来、现在世一切如来的法性,无差别。 「若一如来制多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制多也叫做支提,翻个灵庙;威灵的灵,关帝庙的庙,灵庙。 其实也就是塔,是一样的意思。 若一如来制多的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都是因缘生法,就都是寂灭相。 这个寂灭相十方三世一切佛无差别,在这上是这样意思。 「是名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子观想。 若是我们学习了经论的话,那么你可以念佛的时候,念佛的功德;念菩萨的时候,念菩萨的功德;念阿罗汉的时候,也念阿罗汉的功德。 念菩萨的功德,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就是他的功德。 这个你这样念以后,还念法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就是寂灭相,寂灭相就是法性了。 念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也念佛的法性,是这样子念,那么这就叫做「是名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 那么若是这样子,这就是法供养;那么另外花果的供养,那是财供养了。 「如说供养诸佛世尊,如是供养已入大地诸菩萨众」,供养佛是这样,然后也这样子供养「已入大地」,就是已入法性的大菩萨众。 「当知亦尔」,也是这样子,一菩萨法性就是一切菩萨法性,一佛的法性就是一切佛的法性,也是无差别的。 「彼诸菩萨成就四无碍解」,念菩萨的功德,菩萨有什么功德? 菩萨有四无碍解,这个四无碍解就是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还有词无碍解、还有辩才无碍解,这个有四种无碍解。 「彼诸菩萨成就四无碍解,智最胜故」,成就四无碍解的智慧,这个智慧非常的殊胜。 我们在《华严经? 十地品》上看,第九地菩萨才成就四无碍辩,四无碍解。 这可见这个四无碍解,我看也是很高深的境界,「四无碍解,智最胜故」。 「由是说言得大智慧」,所以因此而说菩萨得大智慧。 「成就六种神通威力最胜」,这些大菩萨也成就六种神通,前五通之外,还有漏尽通,因为他也断烦恼了。 成就神通,威力也是最殊胜的。 「由是说言得大神力」,因此而说他有得大神通力。 「诸佛功德随其名号略有十种」,说念佛的功德,那随佛所有的十种名号来说呢,那么他的功德有十种。 「谓如来等」,如来、应供、正遍知,一共十种。 「如菩提品释」,佛的十号怎么样解释呢? 如〈菩提品〉有解释。 「陵本三十八卷三页」,我们在那里学过了。 「菩萨功德从其最初极欢喜地乃至最后住法云地」,念佛的功德就念佛的十号,这就是佛的功德;那念菩萨功德怎么念法呢? 从其最初的极喜地,旧的翻译叫欢喜地,新的翻译叫极喜地。 「极喜」,实在就是他见到第一义谛心里欢喜,所以称之为极喜地。 「菩萨功德从其最初极欢喜地乃至最后住法云地」,第十是法云地。 「展转修习证得成满」,这个成十地菩萨,辗转由初地辗转的到二地,由二地辗转的到三地,乃至到第十地,最后住法云地,展转修习证得成满。 「随应当知彼差别相」,随其所应,十地各有各的差别相,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彼此不是完全是一样的,随应当知彼差别相。 「如住品说」,这个十地菩萨的功德就像〈住品〉说的,〈住品〉我们还没有学,还在后边。 「于佛世尊及诸菩萨彼彼功德专心忆念明了而转」,这个菩萨受菩萨戒的时候,你初开始的时候跪在那里,对于佛世尊的功德、对于诸菩萨的功德,佛的功德、菩萨的功德,彼彼的无量无边的功德。 「专心忆念明了而转」,你要专一,不要散乱,要忆念佛的功德、忆念菩萨的功德。 心里面明明了了地这样忆念,叫做明了而转。 「如现在前;是名现前专念彼诸功德」,就像佛现在你面前似的、就像菩萨现在你面前似的,你要忆念佛菩萨的功德。 这是「于佛世尊及诸菩萨彼彼功德专心忆念明了而转」,忆念的时候心里面非常地明了,这样子念佛、念菩萨,「如现在前」,就像佛、菩萨现在你面前一样,是名现前专念彼诸功德。 这可见,在受戒之前要学习菩萨戒,同时也要学习〈十地品〉,乃至到修佛的功德,你都要学习的在心里面能忆念、能够观想的,这样才可以。 是名现前专念彼诸功德。 「缘彼功德极作念已」,你在观察彼佛、彼菩萨功德,「极作念已」,就是很大的念力在念佛、菩萨的功德,极作念已。 「于尔所时彼境界力能为依因」,于那么多的时间之中,「彼境界力」,就是那个功德力,功德的境界。 「能为依因生起殷重净胜解心」,他那个境界能为你作依止处,能作因,能生起殷重净胜解心。 你对于佛、对于菩萨就能够生起殷重,就是特别诚恳恭敬的心,和清净的胜解心。 这样的心呢,由于你念佛的功德、念菩萨的功德,自然地会生起,是这样意思。 你若只是念名号,就不容易知道佛、菩萨的功德。 「缘彼功德极作念已,于尔所时彼境界力能为依因生起殷重净胜解心,下至或生少分净心」,那段文的最后「生少分净心」。 「由是说言随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或者生很多的净心,或者生一少分的净心,也很好了。 辰二、礼请受戒有智有力胜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或蹲跪坐,对佛像前作如是请:唯愿大德,或言长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萨净戒。 如是请已,专念一境长养净心,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即随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 「有智有力胜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这是第二科「礼请受戒」,前面是「供养佛僧」,下面是「礼请受戒」。 有智有力的胜菩萨所,「谦下恭敬」,你这位受菩萨戒的人,秉受菩萨戒的人,对于有智有力胜菩萨所,你要谦下,你不要高慢,你要生恭敬心,然后「膝轮据地」,你这个膝盖,膝盖算是个圆的,所以称之为轮。 「据地」,就是依地为依止处。 或者是蹲跪坐,或者是蹲在那里,或者跪在那里坐。 「对佛像前」,如果佛灭度,就只有在佛像前。 「作如是请」,你要这样子申请,这样请求。 「唯愿大德,或言长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萨净戒」,要哀愍我,传授我菩萨净戒。 「如是请已」,就是这样说完了以后。 「专念一境」,你心里面不可以散乱,专念一个境界,长养你的清净心;专念一境能长养净心。 什么叫做一境呢? 「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就这样念,我现在时间不是很久了,我就能够获得无穷尽、无量无边际、无上,不能再比它高了,那个大功德藏我就得到了。 「即随思惟如是事义」,你就随顺这句话的意思去思惟,思惟如是义。 「默然而住」,不要出声音,默然地住在那里。 看这个《披寻记》:「专念一境至默然而住者:此中一境,谓于欲界心一境性」,这个《披寻记》的作者这么解释。 这里面专注一境这个境是欲界定,欲界的心一境性。 「数数随念令心相续专注一境故」,数数的随念,数数是一次一次地,随念这一境就使令心相续地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了。 「于先所生殷重净心或少净心,令得增长广大展转殊胜」,使令你这个所生的殷重心渐渐地增长广大,「是名长养净心」,这么讲。 「随所思惟如是诸功德事所起义想,令心调顺寂静安住彼中;是名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 怎么叫做调顺寂静呢? 「言调顺者:谓由令心离外散动」,你心里面不要在色声香味触上想,不要在外想。 「言寂静者:谓由令心离内散动」,你心里面不要有贪瞋痴各式各样的散乱,不要有这些事情。 「依如是义故名默然」,默然是这么个意思。 这是第二科「礼请受戒」,下面第三科「正作羯磨」,正式作羯磨了。 分三科,第一科「如法问定」,分三科,第一科是「问答种性」。 辰三、正作羯磨(分二科)宿一、如法问定(分三科)列一、问答种性尔时有智有力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以无乱心若坐若立:汝如是名善男子听,或法弟听,汝是菩萨不? 彼应答言:是! 尔时有智有力的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就是那个求受菩萨戒的人,叫能行正行的菩萨。 能修学圣道的菩萨,叫作正行。 「以无乱心」,这位有智有力的传戒的菩萨,他心里面不乱。 「若坐若立」,这位传戒的菩萨,或者坐在那里,或者立在那里。 「而作是言」,就这么说。 「汝如是名善男子听」,你叫什么名字,这位善男子你要注意。 「或法弟听」,或者称之为法弟。 那么传戒的菩萨是先学习佛法,所以那么就是哥哥了;后学习佛法,就叫做弟弟。 「汝是菩萨不?」,这叫做「问答种性」,你是菩萨种性吗? 是这个意思。 「彼应答言:是!」,这个求受戒的菩萨应该说「是」。 这是「问答种性」,你要承认你是菩萨,菩萨种性。 下面第二「问答发愿」。 列二、问答发问发菩提愿未? 应答言:已发! 「发菩提愿未?」,那个传戒的菩萨问他:你发无上菩提心没有? 「应答言:已发!」,已经发了,发了无上菩提心了。 列三、问答受戒(分二科)张一、举初说自此已后,应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 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 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汝能受不? 答言:能受! 「自此已后,应作是言」,这下面第三科「问答受戒」,分二科,第一科「举初说」。 「自此已后,应作是言」,应这么说。 「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你很伟大! 想要在我这里受这个菩萨戒一切的学处,一切菩萨戒。 「受诸菩萨一切净戒」,你要求秉受诸菩萨的清净戒法。 什么戒呢? 「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净戒。 「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这个三聚净戒是菩萨所学处、是菩萨的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已具」,过去世已经具备了这件事,具足了这件事。 「未来一切菩萨当具」,将来他会具足。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普于十方世界现在的这一切菩萨,现在具足了这个菩萨戒。 「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对于这个菩萨所学处,菩萨所学的境界,是过去的一切的菩萨已经学习了,用无贪瞋痴的清净心学习这个菩萨戒,成就无量功德。 「未来一切菩萨当学」,将来的一切菩萨他们将来会学习。 现在一切菩萨现在在学习。 这个地方呢,我们就由于前面讲这个三聚净戒的时候,应该是得到一点理解。 这个菩萨戒,这个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那么戒是戒,定慧,定是定,慧是慧。 受完了比丘戒、比丘尼戒,当然也应该学戒,而后还要学定、学慧。 但是菩萨不是这样意思! 菩萨所学的戒,戒里面也就有定、有慧,所以受了戒以后一直地要学习,一直地学习这个戒、学习定、学习慧。 所以未来一切菩萨当学,过去、现在、未来菩萨都应该学习这个所学处的。 「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汝能受不?」,这个传戒的菩萨问这个受戒的菩萨,你能不能受呢? 能接受吗? 「答言:能受!」,是能接受。 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例中后」。 张二、例中后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这个传戒的菩萨还要再问前面这个文,一共说三遍,亦如是说。 「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能受! 宿二、启白请证(分三科)列一、结前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能受菩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净戒已。 「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这是第二科「启白请证」。 这个传戒的菩萨「启白」,就是向十方诸佛报告这件事,然后要请十方诸佛作证明,这叫「启白请证」。 分三科,第一科是「结前」。 「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能受菩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净戒已」,这是结束前文。 下面第二科「正显」,分二科,第一科是「礼佛启请」;分二科,第一科「举初说」;又分二科,第一科「启白」。 列一、正显(分二科)张一、礼佛启请(分二科)寒一、举初说(分二科)来一、启白能受菩萨不起于座。 能授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 「能受菩萨」,这个要请求受戒的菩萨,「不起于座」,他不要在他那个座位上立起来,应该还是跪在那里。 这个能授的菩萨,传戒的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菩萨也做这件事。 看这个《披寻记》:「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者:住现在世成等正觉,或入大地」,就是得无生忍的这些大菩萨。 「是名现住诸佛及诸菩萨」,这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是现在住世的佛和这些证悟法性的菩萨,这么样解释。 「问;此中唯说现住不通三世」,没有说过去、也没有说未来。 「何故与前有别?」,和前文是说过去、未来、还说现在,这里只是说现在,有什么差别呢? 「答:前说专念功德,故通三世」,前面说菩萨要念佛的功德,那当然是佛佛道同,念一佛的功德,一切佛的功德都是一样的,所以通于三世。 「一切功德平等平等无差别故」,一切佛的功德是平等无差别,所以通于三世。 「此说启白请证,故唯现住」,这里是启白报告,那么请佛证明,所以唯独是对现在住世的佛菩萨,现在的。 「非于过未为作证故」,不是指过去佛、未来佛来作证明,不是这样子。 顶礼双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 「顶礼双足,作如是白」,那么这个传戒的菩萨呢,他是「能受菩萨不起于座」,这个传戒的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那么顶礼双足。 那这个传戒的菩应该内心的观想,就是顶礼佛菩萨的双足,「作如是白」,这样子向佛报告。 「某名菩萨」,就是某某名的这位菩萨。 「今已于我某菩萨所」,在这里。 「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证明这件事,他是发心受菩萨戒了。 看这个《披寻记》:「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者:谓于某名菩萨已正寻求大乘种姓」,这个传戒的菩萨已经对这个求受净戒的菩萨,已经问了「你是菩萨否?」,这就是寻求种性了。 「及已发大愿」,他已经发无上菩提愿。 「于菩萨藏摩怛理迦菩萨学处已正为说令其听受」,这个传戒的菩萨对这个佛是这么说,说「作证」的这句话已经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已经给他解释了菩萨戒的意义,或者正为说令其听受。 「观察于彼堪受菩萨净戒律仪,是故三说为授净戒;彼已三说答言能受,是名菩萨为作证事」,为作证事有这个意思的。 前面是「启白」,第二科「请证」。 发布时间:2025-04-01 14:08: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