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9) 内容: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9)辰二、极欢喜住 (分二科) 巳一、问问:极欢喜住菩萨转时,应知何行何状何相? 「问:极欢喜住菩萨转时」,就是这位菩萨已经证入了极欢喜住,极欢喜住的道力现前的时候。 「转」,是现前的意思。 「应知何行何状何相?」这是提出了问题,下面回答。 巳二、答 (分二科) 午一、略说 (分二科) 未一、别辨相 (分八科)申一、善决定愿 (分三科) 酉一、简前住答:若诸菩萨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未善通达菩提自性,未善通达菩提方便,多分随顺他缘而转,不善决定。 「若诸菩萨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未善通达菩提自性,未善通达菩提方便」,在胜解行地的时候,他的智慧对于无上菩提的弘愿,没善通达菩提的自性,未善通达菩提的方便;「菩提自性」就是果,「菩提方便」就是因。 就是在胜解行地的时候,对欢喜住的因果,还不是十分的通达。 「多分随顺他缘而转,不善决定」,「多分」,就不是满分,多数是随顺他缘:或者是从经论里面的学习,或者是从善知识边得到教授,随顺这些因缘去理解、去学习,自已不能决定,这是说胜解行住的情形。 下面第二科是显六相,分三科,第一科初三相摄。 酉二、显六相 (分三科) 戌一、初三相摄除舍彼故,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 「除舍彼故,发起六相」,就是弃掉了前面的这些不善巧的地方,「发起」,也就是建立,或者是成就,成就六种功德相。 前三种是:新善决定和内证修性和菩萨大愿。 也就是一般所谓,得无生法忍的六种相。 现在先说前三种相貌。 《披寻记》一五七二页: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者:于此住中,由证法性发菩提心,是名内证修性。 菩萨大愿初无漏生真实智摄,是名新善决定。 齐此名为已入初地,非胜解行地摄故。 《十地经论》说:此善决定有六种:一者、观相善决定。 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杂故。 二者、真实善决定。 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 三者、胜善决定。 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经广大如法界故。 四者、因善决定。 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 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空故。 二、常果因善决定。 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 五者、大善决定。 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 六者、不怯弱善决定。 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 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 此说六相,如彼应释。 又复此中新善决定,当知即彼观相善决定摄。 内证修性,当知即彼真实善决定摄。 菩萨大愿当知即彼胜善决定摄。 如所说义配释可了。 「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者」,这三句话是六相的前三种。 「于此住中」,就是极欢喜住,在极欢喜住里边,「由证法性」,因为这个时候,成就了毕竟空的智慧,就是证悟了法性。 证悟法性的时候,「发菩提心」,这时候建立了一个无上菩提的愿,就是想要愿得无上菩提,这个时候,这个菩提心是证悟了第一义谛,而后建立的,和初开始在凡位的时候发菩提心,不一样。 「是名内证修性」,这就叫作「内证修性」。 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这三句话先解释内证修性。 「证」,当如实了知的意思,就是真实地明白了,叫作「证」;从文字上去明白,那不是真实的,这个是成就了无分别智,悟入到第一义谛,那个时候的了知,叫作「证」。 「内证」是怎么回事? 是修:经过一个时期的修,其实也应该说是长时期的修行,戒定慧的修行,长时期地修止观,而后证悟了第一义谛,那就叫作「内证」。 这样讲,就是初得无生法忍的意思。 「内证修性」之后是「菩萨大愿」,这个时候他建立了愿得无上菩提,这是初开始证悟第一义谛,还没能够圆满的成就,所以还要发愿,希望能够得无上菩提,所以叫作「菩萨大愿」。 这两句话作一个解释:「于此住中,由证法性发菩提心」,这就叫作「内证修性菩萨大愿」;「内证法性」,也就是「内证修性」,「发菩提心」,就是「菩萨大愿」,这是解释了这两句。 「初无漏生真实智摄,是名新善决定」,现在是解释那第一句,「新善决定」,这句话怎么讲? 「初无漏生」,就是才开始灭除了烦恼,就是没有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了,这个时候,无分别的智慧现前了,这就叫作「新善决定」,「是名新善决定」。 「初」,就是新的意思。 「无漏生」,就是没有分别我执、没有分别法执,证悟第一义谛的智慧,是不退转的,所以叫作「决定」。 这样说,什么叫作「新善决定」呢? 就是内证修性。 内证修性以后,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所以叫作「菩萨大愿」。 这三句话的大意,就是这么解释了。 「齐此名为已入初地」,就是到此为止,就是入了初极欢喜地了。 「非胜解行地摄故」,这不属于前面的胜解行地,胜解行地还是贤位,还没入圣位。 「《十地经论》说」,下面引《十地经论》和这三句话来配合。 《十地经论》,就是解释十地,初极喜地、二离垢地。 这里说得无生法忍,还是极欢喜地,也是一回事。 《十地经论》,《十地经》也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论」,是世亲菩萨造的,解释《十地经》。 「此善决定有六种」,「善决定」,这句话是一个通名,不是别名,有六种的不同。 「一者、观相善决定」,怎么讲呢? 「真如观一味相故」,观察这一念心不可得,就是「真如」。 「一味相」,就是无差别相的,就是诸法如。 观这一念心不可得,就是「如」,一切法也是「如」,是无差别相的。 「如经无杂故」,就是无差别相,就叫作「无杂」。 若有差别,就是「杂」了。 「杂」,还有一个意思,若是根本无分别的智慧,作如是观的时候,和诸法如相应的时候,诸法如也不可得。 初发心学习止观的时候,若观诸法如也可以这样思惟观察,但是有一个相貌,一定要思惟这念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有个不可得相,那就不是能证悟「诸法如」,还有个相,那就是杂了。 现在说是「无杂」,就不是闻思的智慧,也不是「有相」的修止观的境界,是证悟诸法如,离一切分别相,所以叫作「无杂」。 《八识规矩颂》:变相观空唯后得」,这「后得智」,还有一个相,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有个空相,那就叫作「杂」。 现在这个地方是「一味相」,就是经文上有个「无杂」,就是表示这个意思。 「观相善决定」,就是观诸法如,证悟了、得不退转了,所以叫作「善决定」。 这样讲,这句话实在是应该指根本无分别智,是无分别智的意思。 「二者、真实善决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 「真实善决定」,实在还是观诸法如,观诸法如这个无分别智,不是属于世间的境界。 「世间」,就是有分别的境界,现在不是一切世间有分别的境界。 「出世间故」,超越世间的境界,「如经不可见故」,像《华严经》.〈十地品〉,初地那段文有个「不可见故」,不是世间的分别心可见的,这是无分别境界。 这一句话是表示、赞叹它是特别殊胜的意思。 「真实善决定」,就是无分别智是真实善决定,是超越世间的。 这是解释第二句。 「三者、胜善决定」,这第三句是「胜善决定」。 前面是「真实善决定」,只是赞叹无分别智的殊胜。 「胜善决定」里面有包涵菩萨大愿的意思,这是离相发菩提心的意思,那就是「胜善决定」。 它是「大法界故」,是「一切佛根本」。 「大法界」,就是诸法如。 「一切佛根本」,「佛」,是智慧,智契入了大法界,这就是叫作「根本」。 这样说呢,以诸法如离一切分别相为根本,而建立大菩提心,「根本」对无上菩提心说的。 「如经广大如法界故」,这样的解释就契合了,初极喜地里头「广大如法界」那句话。 「广大」,是赞叹发无上菩提心是不离诸法如的,它的体、用都是广大、无边际的,是这样的意思。 「四者、因善决定。 有二种」;「因善决定」看这个文,「因」是指谁说呢? 看这个文的意思,根本无分别智是因,由这个因发出来一种作用,就是「果」。 这个善决定,有二种的不同:「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无常爱果」,当然就是后得智了,也就是去修六波罗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由此因得一些可爱果;由布施波罗蜜得可爱果,戒波罗蜜得可爱果,乃至般若波罗蜜得可爱果。 这个果是属于因缘生法,所以是「无常果」。 这是由「无所得」的智慧修六波罗蜜感到可爱果。 「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是因」,这个「因」也是广大无边,是无所得的智慧为因,「如虚空」的广大无边际。 「依是生诸色」,就是依所修六波罗蜜,生出来各式各样的色,其实就是果,这个色是无穷无尽。 用无所得的智慧修六波罗蜜,所得的果是无量无边。 「如经究竟如虚空故」,这果也是无量无边的意思,这是因善决定的无常果。 「二、常果因善决定」,第二个是常果,是不变异,也是因善决定,修无所得的智慧、修六波罗蜜,也分二部分,一个是无分别、一个是有分别;有分别是无常果,无分别就是常果。 这个无分别是与第一义谛相应,所以就是「得涅槃道」,无分别智是得不生不灭之道,「道」就是因的意思,「涅槃」,就是果了。 「如经尽未来际故」,常果之因,也就是《十地经》里面说:「尽未来际」那句话的意思。 「五者、大善决定」,这第五个是「大善决定」,指什么说的呢? 「随顺作利益他行」,就是菩萨有无所得的智慧,修六波罗蜜,分两部分:一个在自已这方面,愿得无上菩提,在他方面,就是愿利益一切众生,做利益众生行。 「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就是爱护一切众生,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这叫作「大善决定」。 「六者、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前面是说得这么多,这还都是初极喜地。 「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就是入一切种智,那是不怯弱的境界,就是到佛的境界了,「不怯弱善决定」是这样的意思。 「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经上有这句话,就是「不怯弱善决定」的意思所指示。 「此说六相,如彼应释」,这里说的六相,就是「如彼」,《十地经论》解释。 前面把《十地经论》说六种相引来了,下面《披寻记》的作者,又去会合一下。 「此中新善决定,当知即彼观相善决定摄」,《瑜伽师地论》说的三相,第一句是新善决定,在这六相里面,指那一相说的呢? 「当知即彼观相善决定摄」,就是那句话说的,「新」这个字就是现在才出现,所以叫作「新」。 「内证修性」这句话呢,《瑜伽师地论》上的第二句,「内证修性」这句话是指什么说呢? 「当知即彼真实善决定摄」,指真实善决定说的,就是第二句。 「菩萨大愿当知即彼胜善决定摄」,那就是以根本无分别智,建立了后得智,发无上菩提心,指这句说的。 「如所说义配释可了」,就是所说的三相和《瑜伽师地论》三句话配合,可以明白了,这是六相的三相解释完了。 下面第二科次二相摄。 戌二、次二相摄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无等不共。 果是世间,超过一切世间境界;随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 虽一剎那生起此愿,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 「超过一切余白净愿」,就是从前面连贯起来念:「除舍彼故,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超过一切余白净愿」,就是这么连起来念。 「超过一切余白净愿」,就是这里面说是内证修性菩萨大愿,就是愿得无上菩提。 这个愿超过「余白净愿」,就是其余的;我发愿修布施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愿度化一切众生,这也是愿,但是这个愿,就是不如那个愿那么殊胜。 所以「愿得无上菩提」这个大愿是超过一切其他的白净愿。 「无等不共」,那这样说,这「无等不共」,应该指谁说? 当然应该是指菩萨大愿说,它是其他的愿不能同它相等,它和其余的愿是不共的,它是特别的。 「果是世间,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应该怎么讲? 当然说是愿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应该是出世间。 现在说是超过余白净愿,余白净愿呢,它的果是世间,譬如说修布施波罗蜜得大财富、修戒波罗蜜得尊贵的身体,这都属于世间,虽然是世间,还是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因为这个是无漏的无所得智慧所修的六波罗蜜得的功德都是清净,超过世间的有漏境界。 「随救一切有情苦故」,他是见到法性了,但是他还不离世间,修这个白净愿得世间的果报,得这个做什么? 「随救一切有情苦故」,随顺因缘救护一切众生的苦恼故。 「不共一切声闻独觉」,这当然是声闻独觉所没有的功德。 「虽一剎那生起此愿,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一剎那生起此愿」指谁说? 菩萨大愿是一剎那生起的;余白净愿也是一剎那生起的,应该是通于这二种,虽一剎那间生起余白净愿。 「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你发了这个愿修六波罗蜜,这个法性自然是能得菩萨无量无边的清净、可爱的果报,用这样的果报来利益众生、救护众生。 这里边说出来「无等」,又说出来「不共」,无等和不共是通着的,菩萨大愿是无等、不共。 但是其中有两件事看出来,就是一个「随救一切有情苦」,这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这是一件事,这两件事都也是不共、也是无等、也都是超过一切世间境界,也都可以这么解释,属于这两种,看后面的文也是这样说。 《披寻记》一五七二页:超过一切余白净愿等者: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不染生死,修行六种波罗密多正行,是名一切余白净愿。 望证法性发心,名为余故。 余白净愿感可爱果,虽是世间而非一切世间境界,由无染污一切世间不可见故;即依此义,释名无等。 常处生死随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即依此义。 释名不共。 今此证法性发心、虽一剎那生起法尔能得无量可爱之果,以此发心,普能摄受余白净愿;即依此义,释名超过。 由此义显,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及大善决定应知。 「超过一切余白净愿等者: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不染生死」;「不舍生死」,是大悲心。 「不染生死」,是般若。 「修行六种波罗密多正行,是名一切余白净愿」;「余白净愿」,就指修六波罗蜜多说的。 「望证法性发心,名为余故」,前面「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望」这个来说,「名为余故」是那个愿之外,又一种愿,所以叫作「余」。 「余白净愿感可爱果,虽是世间而非一切世间境界」,因为那是特别清净、无漏的,所以不是世间有漏境界。 「由无染污一切世间不可见故」,由于这是清净、无漏的境界,一切世间人见不到这无漏的境界。 「即依此义,释名无等」,和世间有漏的境界不等。 「常处生死随救一切有情苦故」,就是不共一切声闻独觉了。 「即依此义。 释名不共」,不共于声闻独觉。 「今此证法性发心、虽一剎那生起法尔能得无量可爱之果」,这句话也还通着的,「证法性发心」是一剎那就现起。 「法尔能得」,自然能得无量可爱之果。 「以此发心,普能摄受余白净愿」,愿得无上菩提,也能摄受其余六波罗蜜多的净愿。 「即依此义」,释名叫作「超过」。 「由此义显,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这是一个,这是无常可爱之果,那是因善决定里面的一分。 「及大善决定应知」,第五个是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 次二相摄就指这两相摄,这两相当然也可以解释它是无等,也可以解释它是不共,也可以这么解释。 下面第三科后一相摄,这样子呢,数目是相合,初开始是三相摄,第二科是二相摄,第三科是一相摄,加起来是六相,但是可是有点问题。 戌三、后一相摄又此大愿无变无尽自性得已,无异因缘令其退转变异可得。 又是胜分,堕后边际极大菩提。 这是第三科,后一相摄,「又此大愿无变无尽,自性得已」,这个大愿是没有变异、是没有穷尽的时候,「无变无尽」就是这个愿的体性,「得已」,就是成就了这个愿以后。 「无异因缘令其退转变异可得」,没有其他的因缘,使令无变无尽的大愿退转失掉了,使令它变异了,不可能有这种事情。 《披寻记》一五七三页:又此大愿无变无尽等者:此中义显因善决定中常果因善决定应知。 依彼常果,说名无变无尽自性。 由证此已得涅槃道,尽未来际愿善决定,是故说言无异因缘,令其退转变异可得。 「又此大愿无变无尽等者:此中义显因善决定中常果因善决定应知」,无常果在前面有了,常果就指这段文说的,「因善决定应知」。 「依彼常果,说名无变无尽自性。 由证此已得涅槃道,尽未来际愿善决定,是故说言无异因缘,令其退转变异可得」,这一个就是「第四个因善决定中,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二、常果因善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指这个说,这样第四句里面的二句,在这里都有了。 「又是」,应该就指前面说,就是「又此大愿无变无尽自性得已,无异因缘令其退转变异可得。」它又是胜分,它是个殊胜的部分,前面是无常,这个是常,所以对比起来「常」是胜分。 「堕后边际」,堕者入也,就入于最后的究竟里边,「极大菩提」,就是到了无上菩提的时候,与大般涅槃是同等的。 这一科解释完了,下面第三科结异名。 酉三、结异名如此菩萨善决定愿,亦名发心。 说这菩萨的善决定愿,也叫作发无上菩提心的意思。 《披寻记》一五七三页:又是胜分等者:此中义显不怯弱善决定应知。 能入一切诸佛智地,是故说言堕后边际极大菩提。 「又是胜分等者:此中义显不怯弱善决定应知」,这不怯弱善决定,指最后善决定说。 「能入一切诸佛智地,是故说言堕后边际极大菩提」,这样说文相是对,可是就数目来说,就是「后一相摄」,这个地方就是二个。 就是「又此大愿无变无尽」这一条是第四个因善决定的一部分。 「又是胜分,堕后边际极大菩提」,就是最后一个不怯弱善决定。 这个地方分科的名字说是「后一相摄」,原来这里有二相,就是这个地方有点事情,这二相。 若是把科名放在「又是胜分,堕后边际极大菩提」,放这里。 那前面「又此大愿无变无尽自性得已,无异因缘令其退转变异可得。」这一条文放在那里呢? 那不如说是后二相摄,加起来就是七相,但是七相的内容还是六相,倒没冲突。 下面是四相发心,前面是第一科善决定愿,这科说完了。 申二、四相发心 (分三科) 酉一、标又即如是菩萨发心,略由四相应当了知。 酉二、征何等为四? 酉三、释 (分二科) 戌一、列相一者、何相菩萨发心? 二者、发心何所缘虑? 三者、发心何状何相何自性起? 四者、发心有何胜利? 由此四相,应当了知菩萨发心。 就是列出来四相,这是第一科是列相。 第二科是辨义,辨四相的义,第一科是因相。 戌二、辨义 (分四科) 亥一、因相谓诸菩萨胜解行住,已善积集一切善根;于菩萨行已正超出。 略说是相,菩萨发心。 菩萨发心是到了初极喜住,也就是极喜地的时候,才能算是菩萨发心,但是他不是突然间,从这里开始的,一定是从胜解行住上开始,所以「胜解行住,已善积集一切善根」,可是于菩萨行到了极欢喜住的时候才是正超出。 「略说是相,菩萨发心」《披寻记》一五七三页:一切善根等者:《十地经论》中略以十句分别依何身生如是心? 即此何相菩萨发心。 彼说厚集善根为初,现大慈悲为后。 十句差别中、初句是总,即此已善积集一切善根。 余句是别,即此于菩萨行已正超出。 言超出者:谓能任性成办所作,非如胜解行住以分别慧数数思择方能修作故。 「一切善根等者:《十地经论》中略以十句分别」,这个发心的相貌。 「依何身生如是心? 即此何相菩萨发心」,那应该是胜解行住,一剎那间入极喜住,那就是胜解行住菩萨发心,应该这么说。 「彼说厚集善根为初,现大慈悲为后」,这是十句的一初、一后。 「十句差别中、初句是总」,「厚集善根」是总。 「即此已善积集一切善根」。 「余句是别」,余九句是别。 「即此于菩萨行已正超出。 言超出者:谓能任性成办所作」,「性」,就是心啊,「任」,是任运地,不是很勉强地,就是很自然地,这件事就作成了,任运地成办所作的事情。 「非如胜解行住以分别慧数数思择方能修作故」,那就是要努力地才可以作,这样说胜解行住发菩提心和极欢喜住发菩提心有差别。 亥二、缘虑又诸菩萨缘当来世无倒速疾一切菩提资粮圆满,一切菩萨利有情事圆满,无上正等菩提一切种一切佛法圆满。 诸佛所作事业圆满。 略说缘虑如是发心。 「又诸菩萨缘当来世无倒速疾一切菩提资粮圆满」,「缘当来世」,不是现在,「菩提资粮圆满」,是无颠倒地、还是很迅速地,这是一句。 「一切菩萨利有情事圆满」,前面菩提资粮是自利,「菩萨利有情事」,就是利他。 「无上正等菩提一切种一切佛法圆满」,这是自利的果。 《披寻记》一五七四页:一切种一切佛法圆满者:此说如来一切种妙智。 谓于能引有义聚法、能引无义聚法,能引非有义非无义聚法,皆现等正觉故;如是三聚,名一切种。 即于其中所有诸法,说明一切佛法应知。 「一切种一切佛法圆满者:此说如来一切种妙智」,「一切佛法圆满」,这句话是说佛的一切种智。 「谓于能引有义聚法、能引无义聚法,能引非有义非无义聚法,皆现等正觉故」,就是不管是非佛教徒、是佛教徒,所作的事情不出这三类,而在佛菩萨的智慧,都能正觉无碍。 「如是三聚,名一切种。 即于其中所有诸法,说明一切佛法应知」,当然在佛的智慧观察,这属于佛法。 前面是「无上正等菩提,一切种一切佛法圆满」,是自利果的圆满。 「诸佛所作事业圆满」,是利他果的圆满。 这一共是四句,前两句是因,后两句是果。 「略说缘虑如是发心」,是这样发心。 《披寻记》一五七四页:诸佛所作事业圆满者:《十地经论》中略以十句分别为何义生如是心? 即此略说缘虑如是发心一分所摄。 彼说十句、为得佛智为初,乃至为得转大*轮无所畏为后。 于中佛智者:谓无上智,知断证修,故此佛智有九种业差别;为求彼故,生如是心乃至广说。 当知佛智,即此前说无上正等菩提一切种一切佛法圆满。 九业差别,即此所说诸佛所作事业圆满。 「诸佛所作事业圆满者:《十地经论》中略以十句分别为何义生如是心? 即此略说缘虑如是发心一分所摄」,佛菩萨的发心,没得无生法忍之前,无分别智没有成就,当然是缘虑的。 得无生法忍之后,有根本无分别智、也有后得智;「后得智」,也是缘虑,也是有分别。 「无分别智」,是没有缘虑、不分别。 但是到成佛境界的时候,有分别、无分别是不分开,这是不可思议境界。 「彼说十句、为得佛智为初」,「为得佛智」,是第一句。 「乃至为得转大*轮无所畏为后」,这是后句。 「于中佛智者:谓无上智」,那当然是最殊胜的智慧。 「知断证修,故此佛智有九种业差别;为求彼故,生如是心乃至广说。 当知佛智,即此前说无上正等菩提一切种一切佛法圆满。」这是佛智。 「九业差别,即此所说诸佛所作事业圆满。」这是九句的业差别。 亥三、状相又诸菩萨无倒速疾发起一切菩提资粮,随顺于诸有情一切菩萨所作;随顺获得无上正等菩提,无师自然妙智;随顺遍一切种诸佛所作事业;随顺广大愿心。 「又诸菩萨无倒速疾发起一切菩提资粮」,前面菩提资粮,这还是自利的因。 「随顺于诸有情一切菩萨所作」,这是利他的因。 「随顺获得无上正等菩提,无师自然妙智」,这是自利的果。 「随顺遍一切种诸佛所作事业;随顺广大愿心」,是利他的果。 《披寻记》一五七四页:无倒速疾发起一切菩提资粮等者:此释前说发心何状何相何自性起? 《十地经论》中略以十句分别以何因生如是心? 即此所显。 彼说十句以大悲为首,乃至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为后。 由是当知大悲为首,即是发心生起自性;所余诸句,皆其状相。 彼说智慧增上,即此无倒速疾发起一切菩提资粮。 彼说方便善巧所摄,直心深心淳至如来力无量善决定众生力智力,即此随顺于诸有情一切菩萨所作。 彼说随顺自然智,即此随顺获得无上正等菩提无师自然妙智。 彼说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即此,随顺遍一切种诸佛所作事业。 彼说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即此随顺广大愿心。 「无倒速疾发起一切菩提资粮等者:此释前说发心何状何相何自性起?」解释这个。 「《十地经论》中略以十句分别」,这个意思。 「以何因生如是心? 即此所显。」就是这里所说的。 「彼说十句以大悲为首」,这一句为首。 「乃至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为后。」这一句是最后一句。 「由是当知大悲为首,即是发心生起自性」,发心的体性就是大悲心,「何自性起?」就是以大悲心为自性起。 「所余诸句,皆其状相。 彼说智慧增上,即此无倒速疾发起一切菩提资粮。」菩提就是智慧。 「彼说方便善巧所摄,直心深心淳至如来力无量善决定众力生智力,即此随顺于诸有情一切菩萨所作。 彼说随顺自然智,即此随顺获得无上正等菩提无师自然妙智。 彼说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即此随顺遍一切种诸佛所作事业。」这一句「彼说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即此随顺广大愿心。」配合一下。 下面说第四科胜利,分二科,第一科超过凡地。 亥四、胜利 (分二科) 天一、超过凡地又诸菩萨发是心已;超过菩萨凡异生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成佛真子。 决定趣向正等菩提,决定绍继如来圣种。 「又诸菩萨发是心已;超过菩萨凡异生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就是证悟法性,心无所得了。 「生如来家」,就是第一义谛为家。 「成佛真子」,得到无生灭的清净的无分别智了。 「决定趣向正等菩提」,这时候是不退转,所以叫作「决定」向于无上菩提。 「决定绍继如来圣种」,能够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了。 《披寻记》一五七五页:超过菩萨凡异生地等者:自下释前发心有何胜利? 《十地经论》中略以种种分别心生时相,即此所显。 谓过凡夫地是总,即此超过菩萨凡异生地。 过有八种是别,谓入位过为初,毕定过为后。 彼云一者、入位过,初成出世间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如经入菩萨位故;即此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彼云二者、家过,家生相似法故,如经生在佛家故;即此生如来家。 彼云三者、种性过,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如经种性尊贵无可讥嫌故;即此成佛真子。 彼云四者、道过,世间出世间道不摄摄故,异道生相似法故,如经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故;即此决定趣向正等菩提。 彼云八者、异定过,佛种不断究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如经如来种中毕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即此决定绍继如来圣种。 彼云五者、法体过。 六者、处过。 七者、业过。 今于此中略不具说。 「超过菩萨凡异生地等者:自下释前发心有何胜利? 《十地经论》中略以种种分别心生时相,即此所显。 谓过凡夫地是总,即此超过菩萨凡异生地。 过有八种是别」,过凡夫地是总,然后有八种的别句。 「谓入位过为初」,入圣位是第一个超过,这是第一句。 「毕定过为后」,「彼云一者、入位过,初成出世间心」,这「入位过」,指什么说呢? 就是初开始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他成就了出世间的无漏、无分别智慧。 「如始住胎相似法故」,就是成就了出世间心,安住在第一义谛这里,就是这样的意思。 「如经入菩萨位故」,这是入菩萨位;「即此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就是这个意思。 「彼云二者、家过,家生相似法故,如经生在佛家故」,「生在佛家故」,就是生在第一义谛,和原来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心是安住在虚妄分别的虚妄境界上,没能安住在第一义谛,说现在安住在第一义谛,超过以前的虚妄分别了,这就叫作「生如来家」。 「彼云三者、种性过,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如经种性尊贵无可讥嫌故;即此成佛真子」,这「大乘行」叫作「子」,这个时候是安住第一义谛,能建立了无分别的智慧,就叫作「子」。 「彼云四者、道过,世间出世间道不摄摄故」,有世间道、有出世间道,现在这位菩萨超过了世间道,到了出世间道。 世间道所不摄,是属于出世间道,所以「不摄摄故」。 「异道生相似法故」,「异道生」不同:有世间道、有出世间道,所以这道是不相同的。 现在是出世间道所生的大菩提心。 「如经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故;即此决定趣向正等菩提。 彼云八者、异定过」,前面是第四,现在说到第八了「异定过:佛种不断究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是这位大菩萨,已经到不退转了,所以佛的种性不会中断的,究竟会到涅槃里,这是成就了「相似法故」,这是和那个人是相似的。 「如经如来种中毕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即此决定绍继如来圣种。 彼云五者、法体过。 六者、处过。 七者、业过。 今于此中略不具说。」《瑜伽师地论》这段文没有说,那五、六、七是怎么回事呢? 「五者、法体过」,以大悲为体于作他事即是己事,所以叫作「法体过」,「以大悲心为体」,什么叫作大悲心? 作利益众生的事,就是利益自己的事,所以「法体」超过我们有分别心的时候,给你做事是一回事,给自己做事又是另一回事,是有分别的,现在是超过这个境界。 六、是处过,不舍世间方便不染善巧住故。 菩萨大悲心不弃舍世间的处所,但是菩萨也不染着世间,这叫作「处过」。 若有染着就没能越过。 第七、是业过,什么叫作「业」呢? 「顺空圣智生命相似法故」,就是证悟第一义空的胜智慧,这是他的命,由这个命就能够广度众生,这个大智慧的境界,能够继续不断地增长,一直到无上菩提,入三世真如法中故,所以叫作「业过」。 这是前面第一科超过凡地,下面第二科极多欢喜,分二科,第一科辨,分六科,第一科由得证净。 天二、极多欢喜 (分二科) 地一、辨 (分六科) 玄一、由得证净又正获得如实证净,极多欢喜。 这上面说:「又正获得如实证净」,就是这位修行人,当他从胜解行地向前进一步到了初极喜地的时候,「正获得如实证净」,这时候正式得到证悟法性清净的智慧,成就了这个智慧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呢? 「极多欢喜」,他心里面非常欢喜。 《披寻记》一五七五页:又正获得如实证净等者:信敬三宝多欢喜故,《十地经论》中敬欢喜摄。 这个时候,他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心,他对于三宝的信心是多欢喜、心里非常快乐,这个意思。 玄二、由离瞋恚于他有情远离多分忿害斗诤。 这是第二科离瞋恚。 前面是多欢喜,现在是离瞋恚。 「于他有情」,对于众生远离了多分的忿害斗诤。 《披寻记》一五七五页:远离多分忿害斗诤者:见诸众生不如说修行、威仪不正时忍不瞋故,名远离忿。 忍不瞋故,名远离忿。 《十地经论》中不瞋欢喜摄。 教化他摄受众生时慈悲调柔,名远离害。 十地经论中不恼欢喜摄。 自心调伏论义解说时心不扰动,名远离斗诤。 《十地经论》中不坏欢喜摄。 如是远离言多分者,由经中说,多不瞋恨,多不恼众生,多不坏他义故。 「远离多分忿害斗诤者:见诸众生不如说修行、威仪不正时」,初得无生法忍的这位菩萨,他看见很多的众生「不如说修行」,他跟人说法的时候说得很好听,但是他自己不修行,叫「不如说修行」。 他的威仪也不能够、也不合乎圣道,「不正」。 「忍不瞋故,名远离忿」,这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看见这个境界,他心里面安忍不动、不愤怒。 这可见没有得无生法忍以前的时候,他心里面是不欢喜的。 所以这时候名叫「远离忿」。 「《十地经论》中不瞋欢喜摄」,《十地经论》这句话这名字叫做「不瞋欢喜」。 不瞋的欢喜,不瞋也是欢喜。 「教化他摄受众生时慈悲调柔」,这个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在教化他的徒弟、教化众生的时候,「摄取众生时」,引导众生悟入圣道的时候,「慈悲调柔」,他的心情,他只是愿意你离苦得乐,他的心很调柔,不是那么忿怒、是调柔,这叫做「远离害」。 远离多分忿害斗诤,是这个意思。 「名远离害。 《十地经论》中不恼欢喜摄」,这是不烦恼。 「自心调伏论义解说时心不扰动,名远离斗诤」,这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自己的心,常有道力的调伏。 「论义解说时」,他为人议论佛法的真理,为人解说佛法的时候,他心里面不乱,「心不扰动」。 扰者,乱也。 心里面不动乱,名叫做「离远斗诤」。 离远斗诤是这个意思。 「《十地经论》」中叫做「不坏欢喜摄」。 「如是远离言多分者」,这个远离说多分是远离,就是还有少分没有远离。 「由经中说,多不瞋恨,多不恼众生,多不坏他义故」,经中这么说,所以《瑜伽师地论》也是这么说。 下面第三科远离憍慢。 玄三、远离憍慢于一切种菩萨所作利众生事,于一切种菩提资粮圆满,于一切种无上菩提一切佛法,于一切种佛所作事,以净增上意乐攀缘胜解趣入,于是诸法速疾圆证,自观己身能正随顺如是解了极多欢喜。 「于一切种菩萨所作利众生事」,就是菩萨为众生所做的,利益众生的事,有一切种,很多很多的事情。 「于一切种菩提资粮圆满」,这是他自己自利的功德。 「于一切种」这个圣道的因,资粮是因;圣道的因也要长时的积集才能圆满的。 「于一切种无上菩提一切佛法」,就是资粮圆满到了无上菩提了。 「于一切种佛所作事」,那就是为众生做的事了。 「以净增上意乐攀缘胜解趣入」,前面这四句话,实在就是二句话,一个是自己用功修无上菩提的因果,一个教化众的因果。 这二件事是以清净的增上意乐,就是无所得的智慧,「攀缘胜解」,观察所做的事,这样悟入第一义谛。 「于是诸法速疾圆证」,他用无所得的智慧去观察修行,会很快的圆满证入了。 「自观己身能正随顺如是解了极多欢喜」,这位菩萨自己观察自己:「我做的对不对呢?」「能正随顺」,自己的菩提的因果,教化众生的一切事情,都能随顺诸法如。 能「如是解了」,而不为所动乱,没有动乱,所以心情很欢喜。 这是一个欢喜。 《披寻记》一五七六页:自观己身能正随顺等者:谓由自见至菩提近故,《十地经论》中堪受欢喜摄。 「自观己身能正随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谓由自见至菩提近故」,这位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自己深入诸法如的时候,就见到自己得无上菩提不远了,所以心里极多欢喜。 《十地经论》中叫做「堪受欢喜」。 这样意思。 第四科是由离贪喜。 玄四、由离贪喜又自观见善妙广大,能引出离,无染无等,摄受饶益身心欢喜;于此无量炽然善法,皆悉成就。 这是离贪的欢喜。 「又自观见妙善广大」,菩萨以无所得的智慧发大悲心,行菩萨道,这个善法是非常广大的。 「能引出离」能出初极喜地向前进步,慢慢得大解脱。 「出离」是解脱的意思。 「无染无等」,他心里面都是与诸法如相应了,所以没有染污,但是也是特别殊胜的,「无等」就是殊胜的意思。 「摄受饶益身心欢喜」,他也「摄受」、就是成就,能成就这样的功德、能够饶益无量众生,所以他身心都欢喜。 「于此无量炽然善法」,对于这无量无边的,「炽然」是殊胜的意思。 殊胜的自利善法、利益众生的善法都能成就了,所以身心欢喜。 《披寻记》一五七六页:又自观见妙善广大等者:《十地经论》说:爱欢喜乐观真如法故:即此妙善广大,能引出离、无染无等。 又说:调柔欢喜,谓自身心遍益成就。 踊跃欢喜,谓自身心遍益增上满足;即此摄受饶益身心欢喜。 又说:庆欢喜自觉所证校量胜故;即此无量炽然善法皆悉成就。 「又自观见妙善广大等者:《十地经论》说:爱欢喜乐观真如法故」,「乐观真如法故」,这叫做「爱欢喜」。 「即此妙善广大,能引出离、无染无等」。 又说:调柔欢喜,谓自身心遍益成就」。 自己身心,自家也是得到利益,也能利益一切众生,得成就。 「踊跃欢喜,谓自身心遍益增上满足」;他自家的身心普遍的得到法的利益,殊胜的满足。 「即此摄受饶益身心欢喜。 又说:庆欢喜自觉所证校量胜故」;菩萨有无分别智,他也有有分别智,他观察他所证悟的,加以「校量」,就是前后加以校量,有所得、无所得加以校量,感觉到非常殊胜。 「即此无量炽然善法皆悉成就」的意思玄五、由离惊怖又自了知:我于无上正等菩提、今已邻近,于大菩提我胜意乐、已得清净,我今已离一切怖畏。 由是因缘极多欢喜。 「又自了知:我于无上正等菩提,今已邻近」,这是第五科由离惊怖。 「又自了知」又自己也明白「我于无上正等菩提,今已邻近」,现在已经不远了。 「于大菩提我胜意乐,已得清净」,对于大菩提,无上菩提的境界。 「无上菩提」应该是智慧境界。 但是这个智慧是与第一义谛相应的。 「我胜意乐已得清净」,我特别殊胜的这种的欢喜心已经得到清净了,就是没有我可得、无我可得。 「我今已离一切怖畏」,一切的恐怖。 「由是因缘」,也是「极多的欢喜」。 这是离惊怖。 下面第六科由离怖畏,分二科。 第一科标。 玄六、由离怖畏(分二科)黄一、标由诸菩萨已能发起善决定心,于五怖畏,皆悉除断。 因为诸菩萨已能发起「善决定心」,这个发起就是现前,「善决定心」就是见第一义谛、不退转了。 「于五种怖畏,皆悉除断」都除灭了,这是标。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五科。 黄二、释(分五科) 宇一、无不活畏善修习无我妙智,分别我想,尚不复转,况当得有分别我爱,或资生爱,由是因缘,无不活由畏。 「善修习无我妙智」,由于这位菩萨修习诸法如的胜义观,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他能这样修习。 「善修习」善者,能也;他能这样修习。 观察我不可得,观察一切法不可得,他能这样修习。 「无我妙智」,就是修习无我的智慧。 「分别我想,尚不复转」,就是观察「什么是我」的我想,尚且都不复现起了。 「况当得有分别我爱」,何况当能够:「这是我、这是我所爱的东西」,何况有这个分别呢? 「或资生爱」,或者是这些衣服、饮食、卧具这些的财富,对这些有爱着心呢? 更是没有了。 没有我、也没有我爱、也没有我所爱。 「由是因缘,无不活畏」,由于他能这样思惟观察,他没有说不能生活的恐怖,没有这件事。 「生活者不可得」,所以他没有这个恐怖。 这是第一无不活畏,下面第二科无恶名畏。 宇二、无恶名畏由于他所无所希望,常自发起如是欲乐,我当饶益一切有情;非于有情有所求觅。 由是因缘,无恶名畏。 「由于他所无所希望」,由于这位菩萨常这样修四念处观,观身受心法不可得,他对别的人也不要求什么,对别人无所希望。 「常自发起如是欲乐」,但是他还是有一点心机的,什么呢? 「常自发起」这样的要求:「我当饶益一切有情。」我应当好好努力修学戒定慧,来多多地利益一切众生,有这么一个要求。 「常自发起如是欲乐」,就是发起这样的欢喜心,也是自己的要求,要饶益一切有情。 「非于有情有所求觅」,不是对于一切有情那里:「我希望你要供养我!」没有这个希求。 「由是因缘,无恶名畏。」因此他也没有恶名的,没有名誉不好的这种恐怖,没有这个顾虑了。 这个恶名畏就是你对于他人有所求,你就容易受人家的议论。 宇三、无有死畏由离我见,于我无有失坏想转,故无死畏。 下面无有死畏,没有死的恐怖。 由于这位菩萨没有我的执着,不执着有我,「于我无有失坏想转」,不会说:「我现在是垮台了,我失坏了!」没有这个意思,没有这个想法,根本没有我,也就没有我被破坏的这种想法。 所以「故无死畏」,他观察色受想行识不可得,观察我不可得,这里面无生也无灭,无我无我所,所以没有死的恐怖。 宇四、无恶趣畏自知死后,于当来世,决定值遇诸佛菩萨;由此决定无恶趣畏。 「自知死后,于当来世,决定值遇诸佛菩萨」,这是第四科,没有恶趣畏。 他自己知道自己死亡以后,「于当来世」「决定」会「值遇诸佛菩萨」,遇见佛、遇见菩萨,一定往生到佛世界去。 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凡夫,或者也没有到胜解行地,还是在初开始信佛、外凡的虚妄分别的境界,还不愿意生到佛世界去,现在这个已经得了圣道的无生法忍的菩萨呢,他的想法「自知死后,于当来世决定会遇诸佛菩萨」,那是到佛世界去了! 「由此决定无恶趣畏」,决定不会说:「我要堕落到三恶道去,哎呀! 很苦呀!」没有这个害怕,没有这个恐怖,没有恶趣畏。 宇五、无处众畏由意乐见一切世间,尚无有一与我齐等;何况殊胜。 是故无有处众怯畏。 「由意乐见一切世间,尚无有一与我齐等;何况殊胜」,由于这位菩萨常修四念处观的话,他见到「一切世间,尚无有一」,没有一个人与我相等,因为我也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此中是没有高下,何况有殊胜的这件事呢! 「是故无有处众怯畏」,没有这个怖畏。 《披寻记》一五七七页:由意乐见一切世间等者:由自了知于大菩提我胜意乐已得清净故,见一切世间皆无齐等。 「由自了知」,这位菩萨他自己知道他对于无上菩提的修行,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修得最圆满了,因为他已经见到第一义谛,在这里安住不动,其余的凡夫在虚妄分别那有这个境界! 所以「于大菩提我胜意乐已得清净」,就是无所得的境界,见一切世间都在有所得里面虚妄分别,在那里活动,所以没有和这位菩萨齐等的境界的,所以没有处众的怖畏。 下面第二科是结。 地二、结菩萨如是远离一切五种怖畏,远离一切闻说甚深正法惊怖,远离一切高慢憍傲,远离一切他不饶益种种邪行所起瞋恚,远离一切世财贪喜、无染污故、无所憎背;有炽然故,无俗意乐;能圆满证一切善法。 「菩萨如是远离一切五种怖畏,远离一切闻说甚深正法惊怖」,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有所得的人就害怕这件事,若「我不可得」不行! 你们都没有,一定要有我! 这是我们的想法。 但是这位菩萨没有这个想法,所以是没有甚深正法的恐怖。 无我是甚深正法,他没有这个恐怖。 「远离一切高慢憍傲」,所以这位菩萨他也不会有高慢心:「我自己很了不起!」「憍傲」是瞧不起别人;他没有这回事情。 「远离一切他不饶益种种邪行所起瞋恚」,别的众生不饶益他,种种的邪行来染污他,他对于这些事没有这个分别,所以也不会因此而起瞋恚的。 「远离一切世财贪喜」,对于世间的财,爱着世间的财,欢喜这些事,他也远离了。 「无染污故、无所憎背」,他对于「我」也不染污,对于「我所」,对于一切财、世间上的事都没有取着了,所以「无所憎背」,没有这件事是我憎恶的,没有这个分别心。 「有炽然故,无俗意乐」,这一切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在那里颠倒迷惑,叫做「有炽然故」。 这些事情都是世间人、有所得的人才欢喜这些事情,这位菩萨没有这种爱乐。 「能圆满证一切善法」,他用这个般若波罗蜜能圆满的证悟一切都是诸法如,都是善法,此中无取无舍。 《披寻记》一五七七页:菩萨如是远离一切五种怖畏等者:此中随应结前所说于五怖畏皆悉除断,是即远离一切五种怖畏。 于大菩提如实证净已离一切怖畏,是即远离一切闻说甚深正法惊怖。 于一切种能正随顺解了,是即远离一切高慢憍傲。 于他有情远离忿害斗诤,是即远离一切他不饶益种种邪行所起瞋恚。 能引出离无染无等摄受饶益身心欢喜,是即远离一切世财贪喜。 如是别别结前说已复总结显生欢喜相,是故说无染污及有炽然。 由是能圆满证一切善法。 此结欢喜,说名胜利。 「菩萨如是远离一切五种怖畏等者:此中随应结前所说于五怖畏皆悉除断,是即远离一切五种怖畏。 于大菩提如实证净已离一切怖畏」,对于无上菩提,这是第一义谛的清净,已经证悟了,所以已离一切的怖畏。 「是即远离一切闻说甚深正法惊怖。 于一切种能正随顺解了」,各式各样的一切法,他都能随顺诸法如的去通达、解了。 「是即远离一切高慢憍傲。 于他有情远离忿害斗诤」,不会对于有情有忿害心,有斗诤的意思。 「是即远离一切他不饶益的种种邪行所起瞋恚」,众生对他的不饶益,对他的种种邪行这些事情,他心里面都不动,都不动心的。 「能引出离无染无等摄受饶益身心欢喜」,他在一切境界上修四念处观的时候,能「引出离」,就是能引解脱,他的心于一切法不住色生心,不住一切法生心,他的心是出离、是解脱的、是无染污的,是「无等摄受」,是殊胜的摄受,用诸法如来摄受一切法,来饶益一切众生的,他的身心,不管什么境界,他都是欢喜的。 「是即远离一切世财贪喜。 如是别别结前说已」,一样一样结前说,圆满以后。 「复总结显生欢喜相,是故说无染污及有炽然。 由是能圆满证一切善法。 此结欢喜,说名胜利。」申三、引发正愿(分三科)酉一、标又现法中,能起菩萨一切精进。 信增上力为前导故。 于当来世、如前所说菩提分品十种大愿、今即于此极欢喜住能具引发。 由得清净胜意乐故。 这是第三科引发正愿。 第一科善决定愿。 这个极欢喜住这里是别辨相分八科。 第一科是善决定愿,第二科是四相发心,第三科就是引发正愿,就是这一科,分三科。 第一科是标。 「又现法中,能起菩萨一切精进。 信增上力为前导故」,就是菩萨当前的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他能够发起菩萨一切精进,菩萨修行无上菩提能精进不懈怠。 这个精进不懈怠是「信增上力为前导故」,就是以信的力量;当然这个信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有强大的力量,做一切精进的前导,以此为前导,就是由它来引导而发起一切善法的精进。 「于当来世、如前所说〈菩提分品〉十种大愿、今即于此极欢喜住能具引发」,「于当来世」,不是现在,是将来世。 「当来世」有什么事情呢? 如前面所说的〈菩提分品〉,这个我们已经学习过了。 那里说菩萨有十种大愿,那十种大愿呢,「今即于此极欢喜住能具引发」,就是现在在极欢喜住这里,能具足的引发出来那十种大愿。 「由得清净胜意乐故」,因为这个时候得无生法忍,他见到第一义谛了,见到第一义谛能够消除一切烦恼,是清净的、殊胜的意乐、殊胜的欢喜心故。 《披寻记》一五七八页:于当来世如前所说菩提分品十种大愿者:〈菩提分品〉中说:菩萨大愿,当知即从正愿所引出。 此复十种,乃至广说。 (陵本四十五卷十七页)由彼正愿,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摄受一切所有功德。 十种大愿从彼所生,是故说言于当来世。 「于当来世如前所说菩提分品十种大愿者:菩提分品中说:菩萨大愿,当知即从正愿所出」,所引出的。 「此复」有「十种」不同,「乃至广说(陵本四十五卷十七页)」,那里说出来这十种大愿。 「由彼正愿,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那个「正愿」是什么呢? 就是希望将来能「摄受」,就是成就,能成就一切菩萨的善法,就是无上菩提了。 「摄受一切所有功德」,利益众生的功德。 「十种大愿从彼所生」,从彼正愿所发出来的。 「是故说言于当来世」,这个十种大愿就在这后边。 前面是标,这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二科。 第一科是别辨相,分二科。 第一科是就事起愿,分十科。 第一科为供养佛,这是第一大愿。 酉二、释(分二科)戌一、别辨相(分二科)亥一、就事起愿(分十科)天一、为供养佛为欲供养最胜有情真实福田大师法主、是故引发第一大愿;这位得无生法忍的这位菩萨,就是极欢喜地的这位菩萨,「为欲供养最胜有情」,他想要供养在一切有情中最殊胜的,是一切众生、一切菩萨真实的福田。 是谁呢? 就是「大师法主」,就是佛了。 「是故引发第一大愿」,就是为供养佛这是第一大愿。 就是「为欲供养最胜有情」,就是这一件事,因这件事而引发第一大愿,就是想要供养佛。 第二科为受持法。 天二、为受持法为欲受持彼所宣说无上正法、是故引发第二大愿;这是为受持法。 「为欲受持」,这位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为受持彼佛陀所宣说的无上正法,「是故引发第二大愿」。 那就是为受持法。 这个「法」,当然还是教行理了,要受持佛说的法,一方面自己修学无上菩提,一方面广度众生,都要依赖法才能成就的。 第三科是为转*轮。 天三、为转*轮为欲劝请转未曾有妙正*轮、是故引发第三大愿;这位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为欲劝请」,就是劝请佛陀「转未曾有」,这个极少有的事情,就是「妙正*轮」。 「是故引发第三大愿」,就是为转*轮,这就是请佛转*轮。 第四科。 天四、为顺正行为欲顺彼行菩萨行、是故引发第四大愿;为欲随顺佛陀的*轮来行菩萨行,「是故引发第四大愿」,就是为顺正行。 这个顺正行,应该是菩萨自己用功修行。 《披寻记》一五七八页:为欲顺彼行菩萨行者:十种波罗蜜多名菩萨行,此是一切菩萨之所应行,为欲顺彼,故发大愿。 「为欲顺彼行菩萨行者:十种波罗蜜多名菩萨行」,「十种波罗蜜多」有自利、也有利他,或者完全说是自利,或完全说利他都可以。 「此是一切菩萨之所应行,为欲顺彼,故发大愿。」天五、为熟有情为欲成熟彼器有情、是故引发第五大愿;《披寻记》一五七八页:为欲成熟彼器有情者:无量所调伏界,是名彼器有情。 由住种姓堪受正法是器义故。 随其所应为说正法,于三菩提令得趣入究竟出离,是名成熟。 「为欲成熟彼器有情者:无量所调伏界,是名彼器有情」,佛所调伏的无量有情。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器」的问题,什么叫做「器」呢? 「由住种姓堪受正法是器义故。」由于那一位众生他安住在种姓里,就是那个众生里面有三乘道法的种姓。 「堪受正法」,他能接受佛陀正法的教导,这是「器」。 若是那位众生没有种姓,他不能接受佛陀的教导的,那就没有「器」的意思。 「随其所应为说正法」,他是属于声闻种姓、辟支佛种姓、是佛种姓,「随其所应为说正法」。 「于三菩提令得趣入究竟出离,是名成熟」,「于三菩提」,或者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令得趣入」。 「究竟出离」就是得涅槃了,「是名成熟」。 天六、为遍示现为欲往趣诸佛国土、奉见如来、承事供养,听受正法,是故引发第六大愿;这是第六科为遍示现。 「为欲往趣」,为了想要到佛的世界去,到佛世界就是「奉见如来」,就是去拜见佛陀。 「承事供养」,为佛陀做事,供养于佛,为听受佛陀说法,是故引发第六大愿。 天七、为净自土为净修治自佛国土、是故引发第七大愿;这是第七个大愿,为净修治自佛国土。 前面为欲往趣诸佛国土,是诸佛的大功德境界,到佛的世界去。 第七大愿是净修治,清净的修治自己成佛的世界,是故引发第七个大愿,为净自土。 《披寻记》一五七八页:为净修治自佛国土者:《十地经论》说:净佛国土有七种相:一者、同体,二者、自在净,三者、庄严净,四者、受用净,五者、住处众生净,六者、因净,七者、果净。 如彼应释。 「为净修治自佛国土者:《十地经论》说:净佛国土有七种相:一者、同体净」,同体的清净是什么意思? 一切的佛土就是一佛土,一佛土就是一切佛土,这叫做「同体净」。 「二者、自在净」,第二个是自在净,是什么呢? 一切国土平等的清净,无差别的;当然一切佛土都是第一义谛、诸法如的境界,那么就是平等的清净。 「三者、庄严净」,第三个是庄严净,庄严净是什么呢? 「一切佛土神通庄严,光相具足故,光明庄严,众宝庄严」,这叫做庄严净。 「四者、受用净」,第四个是受用净。 受用净就是「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故」,那就叫做「受用净」。 如果烦恼还存在的时候,就是苦了,不能说是受用净。 「五者、住处众生净」,第五个是住处众生净。 是什么意思呢? 有无量智慧的众生悉满其中,那叫做「住处众生净」;在那里居住的人都是大智慧众生,所以叫做「住处众生净」。 「六者、因净」,第六是因净,是什么意思呢? 「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这是因净。 「七者、果净」,果净呢,「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为示现故,显自神力等故」,这叫做「果净」。 「如彼应释。」天八、为同一趣为于一切在所生处、常不远离诸佛菩萨、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是故引发第八大愿;「为于一切在所生处」,这是第八科为同一趣。 在所生的地方啊,「常不远离诸佛菩萨」,这位菩萨他发愿,他心里面希求在所生的地方,都不能远离诸佛菩萨,「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大家是平等无差别的用功修行,是这样。 「是故引发第八大愿」,第八大愿就是为同一趣。 发布时间:2025-03-31 13:04:2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