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舜法师:《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教文献拟题考辨 内容: 《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教文献拟题考辨宗舜法师內容提要:《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1-5册)收录了大量佛教文献,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得到辨认,并拟定了较为恰当的题目。 但还有一些汉文佛教文献未能识别,仅标作“佛经”等。 本文对其中绝大部分(个别文献残损过甚者除外)进行了辨识,拟定了题目。 同时,还纠正了原书个别拟题不确的情况,为《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2的编目和撰写《叙录》,提供了参考意见。 關鍵詞:浙藏敦煌文獻 佛教 文獻 敦煌 浙江--------------------------------------------------------------------------------黑水城文献自发现之日起,即为世人瞩目。 但由於种种原因,能接触到的人很少。 在研究敦煌遗书已成显学的今天,对黑水城文献的研究,就显得相当冷寂。 究其原因,资料全面公布的时间较晚是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过人的眼光和胆识,於1996年开始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使学人耳目为之一新。 可是,由於专业的限制,学界一般关注的是黑水城文献中的西夏文书和汉文古籍,对占有很大篇幅的汉文佛教文献则鲜有涉及。 尽管如此,《俄藏黑水城文献》的编辑者,在俄国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佛教文献逐一进行了识别,拟定了恰当的题目。 这种开拓性工作的价值,在於为研究者提供了启开宝藏的钥匙!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教文献部分,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现就已出版的5册《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汉文佛教文献部分的拟题,略作考辨如下。 第一册(1)俄TK17P1 佛经(2)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可辨识的文字共两行:(上残)最初名拘。 留孙最后楼至。 有此娇(后残)(上残)陈。 迦叶大目揵连。 舍利佛天。 龙(3)(后残)从内容看,此件并不是某部佛经的完整抄本,只是抄者的“杂写”,所写内容与三十五佛有关。 据刘宋/畺良耶舍译《三劫三千佛缘起》载,贤劫千佛出世,最初佛名拘留孙,最后佛名楼至: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 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 复教他人,令得闻持。 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 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 如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 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 其中千人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佛,于贤劫中次第成佛。 后千人者,日光佛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4)。 此抄件所写内容,应该是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的开始部分: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有金色光犹如段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花。 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说是语已,尊者阿若憍陈如即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 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 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一切大众,睹佛光明,皆悉云集(5)。 故此件可拟题为: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杂写残片。 第二册(6)一、俄TK41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施印题记 2、偈语(7)今案:原件为一残页,施印题记左边有署名“李善进”抄写的四句偈语: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李善进此四句偈语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中的内容,原文作: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 唯一无二乘(8)。 故此件可拟题为:2、法华经方便品第二偈语。 二、俄TK63B 佛经9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存上下两栏,各四行,为《金刚经》刻本残片。 上栏即“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中的内容,参见本书31页上(19-8)。 下栏即“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的内容,参见本书30页下(19-7)。 上栏被贴上西夏文残片,共十二字,可辨识者八字。 从黑水城现存《金刚经》刻本来看,没有发现上下两栏的刻法。 估计是由两张残片粘在一起,用作贴补破损的。 此件可拟题为:金刚经残片等。 三、俄TK79 2。 龙论第一下半(10)俄TK80 2。 龙论第二上半(11)今案:这两个原件为一残本,多达九十八页。 《龙论》其实是“龙树所造论”的简称,考其中“论”部分的内容,所抄乃是题为龙树造的《释摩诃衍论》,可证。 但整个抄本,内容却不单单有《释摩诃衍论》,更多的是对此论的解释。 根据调查,题为《龙论》的抄本,其实是辽/法悟所著《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中的内容,见《卍续藏经》72册:俄TK79开始部分“论:离一切苦至总相之乐故(12)”,见865页下3行;俄TK79结束部分“论:此中总言至及下临故”至“此即正符开总体文(13)”,见《卍续藏经》874页下6行。 俄TK80开始部分“论:颂曰至九论已说故(14)”,见《卍续藏经》884页上5行;俄TK80结束部分“论:毕竟平等至满三德耳(15)”,见《卍续藏经》893页下10行。 辽代佛教最为盛行的学说是华严,其次是密教,再次为净土以及律学、唯识学、俱舍学等。 由於受华严和密宗思想的影响,《释摩诃衍论》在辽代得到高度重视。 据称,辽/道宗皇帝耶律洪基“备究於群经而尤精於此论(16)”,并命法悟等造疏作注,从而在辽代形成了《释摩诃衍论》传习的热潮:中京报恩传教寺法悟撰《释摩诃衍论赞玄疏》五卷,《科》三卷,《大科》一卷;燕京归义寺守臻撰《通赞疏》十卷,《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佚);医巫闾山志福撰《通玄钞》四卷(17),《科》三卷,《大科》一卷。 法悟和志福都是以华严宗的观点来解释《释摩诃衍论》,华严与密教二宗大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辽代治《释摩诃衍论》一大的特色(18)。 这三种注疏最早见於高丽义天(19)所著《新编诸宗教藏总录(20)》卷第三“海东有本见行录下”:《释摩诃衍论》《通玄钞》四卷,《通玄科》三卷,《大科》一卷。 已上志福述。 《通赞疏》十卷,《通赞科》三卷,《大科》一卷。 已上守臻述。 《赞玄疏》五卷,《赞玄科》三卷,《大科》一卷。 已上法悟述(21)。 但这些注疏一直没有编入汉文大藏经,宋代以后在中国全部失传。 日本长治二年(1105)志福和法悟的两种注疏传入日本(22),《卍续藏经》才能据日本所藏之本编入,而《通赞疏》今则失传。 在黑水城文献没有发现之前,《卍续藏经》所收一直是孤本。 这次的发现,为《赞玄疏》提供了一个更可以反应原貌的抄本。 从比较来看,黑水城抄本和《卍续藏经》本有着明显差异,最主要表现在黑水城抄本内容更详细。 现取一段,将两种《赞玄疏》对比如下。 为使疏文所指更清晰,故将《释摩诃衍论》原文放在最前面:《释摩诃衍论》卷一原文:初说因缘分。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 云何为八? 一者,因缘总相。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三者,为令善根成就众生,於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心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23)。 《卍续藏经》本《赞玄疏》卷二:离一切苦至总相之乐故释曰:三、善巧门。 普缘三聚,宣说两重,欲令无量之根,永离无常之苦,获二依果,证一心源故。 非求世间至初因缘释曰:四、除诤门(24)。 ……黑水城抄本《赞玄疏》:论:离一切苦至总相之乐故。 普缘三聚,宣说两重,欲令无量之相,永离无常之苦,获二依果,证一心源故。 又,分段粗苦,变易细苦,二俱迁灭。 云无常苦,即由无常众苦通□,故论云,离一切苦。 总相之乐,此非□乐,谓三十二总相法中,有菩提觉法乐、涅□(25)寂静乐,得已不失,云究竟乐。 菩萨大悲,□(26)彼众生离苦得乐,所以造论。 论:非求世(27)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卍续藏经》本仅有对“离一切苦”前半的解释,缺“又”以后的部分,同时还缺少对“总相之乐”一句的解释。 不仅是这一段,后面的情况也是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卍续藏经》所收,乃是一个不完整的本子。 是《赞玄疏》本身就存在繁、简两个版本,还是传入日本后被人作了删节,因为没有其他资料,目前还不能作确切的结论。 但是从现存的《卍续藏经》本结构十分完整的情况来看,被某个人“重治”过的可能性比较大(28)。 黑水城抄本《赞玄疏》的原题是不是《龙论》? 这个问题也有讨论的必要。 《俄藏黑水城文献》所拟的这个题,根据是俄TK79号之“1。 习字(4-1)”页的“龙论卷第二下半”这几个字。 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龙论》理解为对《释摩诃衍论》的略称,而不是指《赞玄疏》。 俄TK79号之“1。 习字(4-4)”页中有“第一下半 以解八因 至立义分尽”十三字,“八因”是指《释摩诃衍论》中对造论目的的八点说明(详见上文所引),在《释摩诃衍论》卷一之中。 此卷据《大正藏》本,共有30栏(29),“八因”部分在第17栏(30),正是在《释摩诃衍论》卷一的下半部分。 “立义分”结束於卷一末(31),卷二开篇即云:“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32)。 ”可见,“第一下半 以解八因 至立义分尽”中的“第一下半”,应该解读为“《释摩诃衍论》卷一下半”,而不是指黑水城抄本《赞玄疏》的卷一下半。 联系俄TK79号和俄TK80号均见於《卍续藏经》本卷二的事实来看,我们可以确定,“龙论卷第二下半”中的《龙论》,乃是指《释摩诃衍论》,并非黑水城抄本《赞玄疏》的原题。 此抄本可拟题为: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 第四册(33)一、俄TK166P 佛书残片(34)今案:原件为五片碎片。 碎片一:存一行,可辨识者七字:“发起猛利爱重欢□”。 碎片二:只有一行的三分之一,无法辨识。 碎片三:存六行,可辨识的文字有:(上残)□□(后残)(上残) 曼(后残)(上残)齐更(后残)(上残)初别□(后残)(上残)□合为(后残)(上残)□之曰□(后残)碎片四:存四行,可辨识的文字有:(上残)菩萨(后残)(上残)说於(后残)(上残)一善(后残)(上残)□闻是(后残)此片和碎片一可以拼合,内容是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力种姓品第八”:菩萨云何求闻正法? 谓诸菩萨於善说法,应当安住猛利爱重求闻正法。 如是略说於善说法安住猛利爱重之相:谓诸菩萨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大热铁地,无馀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35)。 由于原件残损太甚,现将两片拼合还原,以便更清楚地说明情况(其中二残片的文字部分加下划线):菩萨于善说法应当安住猛利爱重求闻正法如是略说于善说法安住猛利爱重之相谓诸菩萨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大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又诸菩萨于自身分及于一切资身众碎片五:存八行,可辨识的文字有:(上残)明□(后残)(此行原空)(上残)疏为(后残)(上残)有□(后残)(上残)□离(后残)(上残)□法(后残)(上残)□如(后残)(上残)□欲(后残)其馀三片过于零碎,难以辨识出处。 但从字迹和格式来看,同碎片一、碎片四完全相同,应该也是《瑜伽师地论》中的内容。 故此件可拟题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初持瑜伽处力种姓品第八等碎片。 二、俄TK178v 佛经(36)今案:共5页残片,贴於俄TK178《金刚经》后。 5-1:汉文碎片二片。 一片文字为“是菩者来(由右向左)”,另一片文字为“肯重未得十”,文字零碎,无法考订出自何处。 5-2:为汉文佛经一行半,可清楚辨识的文字有六字:“妙行无。 复次须。 ”为《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37)”中的碎片。 内容参见《俄藏黑水城文献》二册28页下(19-3)。 5-3:包括西夏文佛经三片,汉文佛经一片。 其中汉文佛经共四行,可以辨识的文字有十八字:“须菩提於意云何是。 尊是人不解如来。 见寿者。 ”为《金刚经》“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38)”中的碎片。 内容参见《俄藏黑水城文献》二册36页上(19-18)。 5-4:西夏文碎片二片。 5-5:西夏文碎片一片。 此件可拟题为:金刚经碎片等。 三、TK207 陀罗尼(39)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存七行,内容为唐/不空译《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中的“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因咒字有许多都是电脑的字库所阙的,故不具引。 参见《大正藏》第19卷930号71页中9至17行。 故此件可拟题为: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残片。 四、俄TK257 佛经(40)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存十九行,可辨识文字如下:□什奉 诏译/□佛住香花园/□优婆塞优婆/□有比丘名曰难/□从佛而求延寿/□神名结黄缕/□一十岁其寿百/□二十岁快得/□□□□□□/聋者能听盲者见/皆得除灭若有/□诵十七神名常/□身行十七神王/□名曰/□ 神名毗遮诃/□ 神名波婆那/□ 神名金头陀/□ 神名摩诃波/□ □□□□陀(后残)这一刻本佛经残片,所刻为《佛说延寿命经》(也题为《佛说延命经》)。 此经在《俄藏敦煌文献》第10册之俄Дх02824号(41)中有一抄本,此刻本残片所存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绝大部分与之相同,现据原样,略抄此经开头部分如下:佛说延命经尔/时佛在香花园/时与比丘尼比/丘尼优婆厮□/婆夷七万二千人/俱有比丘名曰难/达寿欲终尽/从佛求延命佛/说十七神名继黄/缕栢梅积延八/十年其後□□/百岁者延命□/廿岁常得安/隐无诸恶害/病者得愈哑/者得言四百四/病应时消除佛/言诸有病者/持此十七神□/督继黄缕□/患悉除常当/(后略)所谓《佛说延寿命经》不见於历代《大藏经》,各种经录均无记载。 俄ДX02824号仅有首尾二题,但无译者。 此件首署“□什奉 诏译”,估计是指“鸠摩罗什”。 但鸠摩罗什所译经中没有这一部经,而且从卷首的佛说法地点“香花园”来看,不仅鸠摩罗什没有用过这一特殊地名,历代藏经中也没有使用。 此经当为后人伪造,托名鸠摩罗什。 敦煌文献中另有《佛说延寿命经》(42),现存抄本很多。 《大正藏》据S。 2428录文,把它收入“疑似部(43)”,但内容与这两件并不相同。 故此件可拟题为:佛说延寿命经残页。 五、俄TK27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44)今案:此处拟题不确。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共六百卷,泛泛地说使人难明所以。 这一残片共十四行:(上残)□识界乃(后残)(上残)触亦不可取(后残)(上残)所生诸受(后残)亦不可取因缘乃至增上(后残)诸法亦不可取无明乃至老死(后残)至无性自性空亦不可取真(后残)不可取苦集灭道圣谛亦不(后残)(上残)□道支亦不可取四静虑四(后残)(上残)取八解脱乃至十遍处(后残)(上残)□解脱门亦不可取净观(后残)(上残)取极喜地乃至法云地亦(后残)(上残)摩地门亦不可取五(后残)(上残)□乃至十八佛不(后残)(上残)好亦不可(后残)考其内容,为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七十五“第二分无阙品第七十九之二”中的内容。 原文为: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了知一切法性皆不可取。 所谓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皆不可取。 色乃至识亦不可取。 眼处乃至意处亦不可取。 色处乃至法处亦不可取。 眼界乃至意界亦不可取。 色界乃至法界亦不可取。 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取。 眼触乃至意触亦不可取。 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可取。 地界乃至识界亦不可取。 因缘乃至增上缘亦不可取。 从缘所生诸法亦不可取。 无明乃至老死亦不可取。 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不可取。 真如乃至不思议界亦不可取。 苦集灭道圣谛亦不可取。 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亦不可取。 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不可取。 八解脱乃至十遍处亦不可取。 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可取。 净观地乃至如来地亦不可取。 极喜地乃至法云地亦不可取。 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亦不可取。 五眼、六神通亦不可取。 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不可取。 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亦不可取。 无忘失法、恒住捨性亦不可取。 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可取。 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亦不可取。 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亦不可取。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可取。 一切异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亦不可取(45)。 故此件可拟题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七十五残片。 六、俄TK294 陀罗尼等(46)今案:原件为一刻本残片,存三行:耻二合帝四十九么柅么柅五十(后残)贺么柅五十一怛闼哆五十二部跢□□五十□□哩秫弟五十□(后不可辨认)”内容为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的“佛顶尊胜陀罗尼”,见《大正藏》第19卷967号350页下13至15行。 故此件可拟题为:佛顶尊胜陀罗尼残片。 第五册(47)一、俄TK303 十子歌等(48)今案:此件拟题不确。 所谓“十子歌”仅仅是一片残片上的题字,并无内容。 而此件内容除此三字外,全部为佛教文献,这一情况,从原拟题中不能得到正确的反映。 3-1:此页共有三残片:残片一:“十子歌”三字。 残片二:可辨识的文字有(原文以夹注方式抄写):(上残)标三类者以(49)(后残)(上残)持国使灾害(50)(后残)(上残)礼佛足(后残)(上残)是持经者常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的内容:“护国天王等 别显四王。 别标三类者,以梵与释诸佛转*轮时皆为请主,护世持国,使灾害不生,故於总列之外,而更别明。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51)。 ”残片三:可辨识的文字有(原文以夹注方式抄写):王众(52)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后残)多住於林野管诸鬼众故号(53)为王来至道场而为上首(54)与十(后残)或居岩穴其形可畏通变极多不属人天住居鬼趣(55)即从(后残)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的内容:正明护持三鬼王众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亦云鸠槃茶。 食人精血,其疾如风,变化稍多。 住於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 来至道场,而为上首。 与十万鬼王 其数十万,一一若斯。 依附深山,或居岩穴。 其形可畏,通变极多。 不属人天,住居鬼趣。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 无障难故不退(56)。 3-2:此页共有二残片:残片一:可辨识的文字有(原文以夹注方式抄写):(上残)息灭(后残)妄存真似扬声止(57)□了知境从心现元是自心若加(58)(后残)量故经说非幻成幻论(59)(后残)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一的内容:於诸妄心亦不息灭 若求真捨妄,犹弃影劳形。 若灭妄存真,似扬声止响。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从心现,元是自心。 若加了知,即迷现量。 故经说非幻成幻,论云心不见心。 但不生情,自然如镜照物。 且心体本自知觉,何必更加了知。 知上起知,名为加矣(60)。 残片二:可辨识的文字六行,出处待考。 3-3:此页共有三残片:残片一:二行,可辨识三字:“虽具。 ”字迹同前。 残片二:可辨识的文字有:分别念数无不了知譬(61)涅槃云如人觉知有贼贼(62)□能为二起功用(63)渐次增(后残)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的内容: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初则宴坐照见,后则行住皆知。 知即无患。 譬如妖魅所欲著人,若知其名,自然消灭。 涅槃云:如人觉知是贼,贼无能为。 二起功用。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净身是圆觉自体,世界本在其中。 观行成就,全合灵源。 如雨滴数,固宜本分。 非唯雨滴,万物皆然。 举一例诸,且标雨滴。 凡夫之类迷此真心,随念所知,故无其用。 三诫邪证(64)。 残片三:可辨识的文字有:(上残)□界(后残)(上残)三种静(后残)(上残)观诸(后残)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的内容: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文义准前。 二总结。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前问云: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故具答已,结云:是名等也。 即知前段三观诸轮虽具释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明(65)。 残片四:可辨识的文字有:净(66)将前四行(后残)门皆是诸(后残)四中皆无观□(后残)才悟一门之□(后残)意但贪单省(后残)即此四中并皆(后残)本空习起还(后残)然休时非休作(后残)观者名□(后残)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中的内容: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 然上四门皆是诸经观赞,况前三观具有斯文,今此以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无观慧。 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穷善友圆意,不究佛教圆文。 才悟一门之义,便不能久事明师。 才见一经妙文,便不能广穷圣意。 但贪单省,执一为圆。 是以经文总诃为病。 若能四皆通达,不滞一门,即此四中,并皆入道。 虽然作种种行,元来任运清闲。 虽顿觉身心本空,习起还须息灭。 又须常冥觉体,不得取四为心,则自然休时非休,作时非作,故《净名》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即上所释病除法在,是正观也。 虽不取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惧落四中,便不建志立节(67)。 残片五:可辨识的文字有:(上残)□即静(后残)(上残)问既□(后残)(上残)源故(后残)(上残)□行者忘(后残)(上残)融齐融(后残)(上残)文初□(后残)(上残)普贤全□(后残)(上残)早之解(68)(后残)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一中的内容: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云静虑。 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 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 故四静虑,定慧平等。 问:既是定慧平等,云何科云:绝待灵心? 答:正由不滞此二,直造心源,故定慧等。 释相文中,绝待之义甚明,固无疑矣。 然释相中,指修行者妄情用心,故显。 双非绝待,后但约义以结,故取双是齐融。 齐融绝待,双是双非,皆是中道。 故释相与结名,互显三观。 文初皆标悟者,闻前经故,谓初静观,修文殊中解。 次幻观,修普贤全、普眼前半之解。 后灵心观修普眼后半、刚藏全章之解。 对配前经,昭然可见(69)。 故此件可拟题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残片等。 二、俄TK304 佛经(70)今案:原书拟题不确。 此页共五行六十五字,为刻本残页。 从内容来看,应属於佛经后附的“发愿文”,故文中有“所祈愿事,随意充足”等句。 故此件可拟题为:发愿文残页。 三、俄TK307 佛经(71)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存二行,可辨识的文字有:(上残)花苏曼那花以供养佛随其种性得(后残)(上残)菩提分法无量无数菩萨摩(后残)此段文字,为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第七”中的内容,原文作:尔时一切天人大众、阿修罗等,散曼陀罗花、曼殊沙花、婆师迦花、苏曼那花,以供养佛。 随其种性,得三脱门,生空、法空,菩提分法。 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散拘勿头花、波头摩花而供养佛。 无量三昧悉皆现前,得住顺忍、无生法忍(72)。 故此件可拟题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奉持品第七残片。 四、俄TK309 佛经(73)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存六行:彼为必度岸 如鸟破纲出 得禅自在游具乐常欢喜 汝魔必当知 我已相降伏於是魔王复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见我愁恼忧戚不能得住即於彼处忽没不现佛说如是弥勒阿夷哆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此段文字,为东晋/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第十三之六六经,“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中的内容:尔时,世尊复说颂曰:彼为必度岸,如鸟破网出。 得禅自在游,具乐常欢喜。 汝魔必当知,我已相降伏。 於是魔王复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见我。 愁恼忧戚,不能得住。 即於彼处,忽没不现。 佛说如是,弥勒阿夷哆、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74)。 故此件可拟题为: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二残页。 五、俄TK310A 佛经(75)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可辨者十三行半:□□□得物更多或得十倍或得八倍如是恶贪善人则捨又捨恶贪言恶贪者所谓法师说法取物得如是物□三宝□(后残)或□非法中用□中□(后残)世间法智者呵毁智者捨离云何名为天中恶贪汝等天中如是大乐犹故恶贪如是现见此金银山毗琉璃山青宝之山大青宝山颇梨山中汝等一一游戏受乐於一山中既受乐已复向馀山共诸天女种种受乐天众围绕如是一切由贪故尔非馀所作汝等天众爱共贪缚堕於恶道而不而不生怖□□□(后残)此段文字,为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三“观天品之二十二(夜摩天之八)”中的内容:如是恶贪,皆勿自作,莫令他作。 如是恶贪,妨碍世间。 集恶贪者,日日增长,如火得薪,如是如是,炽然增长。 如是恶贪,得财物故,如是增长。 共贪悭嫉,增长炽盛。 是故诸有福德之人,应当捨离。 汝等天众,当如是知。 有治生人,贱买饮食,若於物等,若作斋会,布施沙门,若婆罗门,为令他知,谓是福人,真实可信。 知人信已,然后自物,贵卖与他。 此虽布施,非清净心。 为令他信,治生求利。 贱买贵卖,如是方便,以少物施,得物更多。 或得十倍,或得八倍,如是恶贪,善人则捨。 又捨恶贪,言恶贪者,所谓法师,说法取物,得如是物,非三宝用。 此是恶贪,则应捨离。 又捨恶贪,言恶贪者,谓出家人,或白象牙所作佛像,或刺绣像,或氎等上画作佛像,或刻木像,或铜等像,卖如是像。 彼是恶贪,既得物已,非法中用。 人中则有如是恶贪,妨世间法、出世间法,智者呵毁,智者捨离。 云何名为天中恶贪? 汝等天中,如是大乐,犹故恶贪。 如是现见此金银山、毗琉璃山、青宝之山、大青宝山、颇梨山中,汝等一一游戏受乐。 於一山中既受乐已,复向馀山。 共诸天女,种种受乐,天众围绕。 如是一切,由贪故尔,非馀所作。 汝等天众,爱共贪缚,堕於恶道,而不觉知。 不生怖畏,不畏死苦,不畏所爱,眷属等离。 不觉退时,种种衰苦。 汝等天众,以贪心故,不畏不觉。 汝等天众,如是贪心,无量无边。 魔业贪心,不知厌足,不畏离别,不畏死苦。 如是恶贪,妨世间道(76)。 故此件可拟题为: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之二十二残页。 六、俄TK310BV 佛经(77)今案:原件为一残页,存十五行:慢□□□□(后残)如是人中少(后面文字无法辨认)况天中此则是慢彼天爱声触味香色念念之中增长傲慢傲慢行故命则稍减不觉命行不知命尽不知行尽不知善业若不善业彼一切时常恒如是乃至命尽慠慢不止次第乃至善爱业尽业尽则退临至退时尔乃觉知起如是心境界诳我令我生染如是慢诳身坏命终堕於恶道生在地狱饿鬼畜生如是慠慢妨世间道又复天众以慠慢故(后面文字无法辨认)善业故以正法故於此天处夜摩中生以天慢行不知自业不近其馀少慢行者不近一切不慢行天不乐见佛及法众僧於正法中此段文字,为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三“观天品之二十二(夜摩天之八)”中的内容:云何傲慢於出世间法律为妨? 云何复於傲慢者中以为妨碍? 谓彼人中有出家人,傲慢之行,最为鄙劣。 此法毗尼,能离傲慢,一切端严。 不离傲慢,则不端严。 彼傲慢人,不能修禅,不知住止。 常行城邑聚落等中,不行好处。 不能说法调伏檀越,唯贪饮食床卧敷具,唯不善观。 如是之人,身坏命终,堕於恶道,生在地狱饿鬼畜生。 如是之人,非世间道、出世间道二处安隐。 傲慢有七:一者色慢。 二者财慢。 三者生慢。 四者服饰庄严等慢。 五者为王供养故慢。 六者妇女亲近故慢。 七者他妻乱心故慢。 此总为慢。 减句残句,或复满句,此一切法,彼慢为妨。 如是人中,少有富乐,微少命行,微行慠慢,何况天中,此则是慢。 彼天爱声触味香色,念念之中增长傲慢。 傲慢行故,命则稍减。 不觉命行,不知命尽,不知行尽。 不知善业、若不善业。 彼一切时,常恒如是。 乃至命尽,慠慢不止,次第乃至善爱业尽。 业尽则退,临至退时,尔乃觉知,起如是心:境界诳我,令我生染。 如是慢诳,身坏命终,堕於恶道,生在地狱饿鬼畜生。 如是慠慢,妨世间道。 又复天众,以慠慢故,妨出世道。 彼一切天,爱善业故,以正法故,於此天处夜摩中生。 以天慢行,不知自业,不近其馀少慢行者,不近一切不慢行天。 不乐见佛,及法众僧。 於正法中,不信不入。 以於正法不随顺故,行於恶道。 不能观察十二因缘。 不敬尊长,亦不亲近有智慧天。 为欲所诳,贪著境界。 於此天处,临欲退时,乃生悔心。 是故天人,应捨放逸,应离慠慢。 若不捨离,则如炽火,烧胡麻等(78)。 故此件可拟题为: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之二十二残页。 七、俄TK321 4。 佛经(79)今案:原件为三片残片。 残片一:存两行,可辨识“父而”、“□得一□”四字。 残片二:存八行:施于□(后残)故作是语已(后残)岁过是已后(后残)菩萨作如是法(后残)□净明德佛国(后残)□然化生即为(后残)经行彼处 即(后残)行大精进 捨(后残)此段文字,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内容: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 作是语已,而各默然。 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 一切众生憙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 於净德王家,结加趺坐,忽然化生。 即为其父,而说偈言:大王今当知? 我经行彼处即时得一切? 现诸身三昧勤行大精进? 捨所爱之身供养于世尊? 为求无上慧(80)残片一残存的四字,正是此片所阙的。 今拼合如下(圆括号内是根据原经所补的内容,方括号内是残片一的内容):“(忽)然化生即为其【父而】说偈言(大王今当知 我)经行彼处 即时【得一切】 (现诸身三昧 勤)行大精进 捨(所爱之身 供养于世尊 为求无上慧)”残片三:存五行,可辨识文字有:(上残)复□(上残)中转(上残)众经(上残)中王(上残)天王这也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内容,为便于了解,现将此段内容按这一刻本过去的版式还原(残片原文下加下划线,未加者乃根据原经所补内容):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这一还原,使我们了解到,原刻本每行16字,这为将下面的另一残片与残片一和残片二拼合提供了可能(详下)。 故此件可拟题为: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残片。 八、俄TK322 5。 铁髪亥头欲护神求修序等(81)今案:此页共五片残片:1、 残片二行半,原题“铁髪亥头欲护神求修序”。 2、残片三行半,世俗文献。 从内容来看,此残片似与“俄TK314 类书(82)”有关。 3、残片三行,可辨识文字为:(上残)□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后残)(上残)□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上残)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此段文字,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内容: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於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 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 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 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 作是语已,而各默然。 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83)。 现将俄TK321号残片一、二和此残片拼合,恢复此页原刻本旧貌如下(其中三片残片文字部分加下划线,未加者乃根据原经所补内容):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一切众生憙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于净德王家结加趺坐忽然化生即为其父而说偈言大王今当知 我经行彼处 即时得一切现诸身三昧 勤行大精进 捨所爱之身供养于世尊 为求无上慧4、残片四行,可辨识文字为:(上残)为第一□经亦复如是於一切□(后残)(上残)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上残)经中王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上残)□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此段文字,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内容: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 於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於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84)。 此残片和俄TK321号残片三为同一部分,中阙十馀行。 5、残片三行,背面朝上,为世俗文献。 从内容来看,此残片也似与“俄TK314 类书”有关,但不解此片因何印反? 此件可拟题为:1。 铁髪亥头欲护神求修序;2。 古籍残片;3。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残片;4。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残片;5。 古籍残片。 九、俄A9 2。 陀罗尼(85)今案:原件为一刻本残片,存五行:(上残)□满哆(后残)□哩秫弟(后残)嚩怛他蘖□八十□纥哩□合(后残)野八十三地瑟□二合曩八十四(后残)地瑟耻二合哆八十五摩贺母(后残)嚩贺内容为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的“佛顶尊胜陀罗尼”,见《大正藏》第19册967号350页下25至28行。 此残片与俄TK294号陀罗尼残片为同一种刻本。 故此件可拟题为:佛顶尊胜陀罗尼残片。 第六册(86)一、ИнвNO。 951 A。 佛经今案:此件为一刻本残页,存十三行,从“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始,至“经於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於十”终,为《普贤行愿品》中的内容。 参见《俄藏黑水城文献》第二册所收之“俄TK61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21-11)第16行和(21-12)第8行(87)。 故此件可拟题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残页二、ИнвNO。 1044 禅宗文献今案:此件为一抄本残片,存十二行。 可辨识文字如下:(上残)身处酌然(上残)处试举看(上残)说不着烂泥里(88)(上残)河南正河北在(上残)□相唾饶你(上残)还见麽 便打(上残)言句何故(上残)择有不见(上残)□地便道(上残)出语不知(上残)□未见本(上残)□单传此残片所抄,是宋/克勤评唱、宋/重显颂古的《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第一之第八末第九初中的内容:若无透关底眼转身处,到这里灼然不柰何。 且道如何是透关底眼转身处? 试举看。 【九】举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河北河南,总说不着。 烂泥里有刺。 不在河南,正在河北? 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开也。 相骂饶尔接嘴,相唾饶尔泼水。 见成公案,还见麽? 便打。 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切忌拣择言句。 何故? 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口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 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后学,未明心地,未见本性,不得已而立个方便语句。 如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里如此葛藤。 须是斩断语言,格外见谛,透脱得去。 可谓如龙得水,似虎靠山(89)。 故此件可拟题为: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一残片。 三、ИнвNO。 1366b 佛经科文今案:原件为佛经之科判残页,概述其主要内容如下:修行信心分:能治所治契当门。 信心品类分剖门。 其中,能治所治契当门分为“能治”和“所治”两种。 能治是指“故说修行信心分”,所治是指“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 其中,信心品类分剖门又分为三门,即:一、直问信心品类门;二、直问修行品类门;三者略答显示信心门。 等等。 这是为《释摩诃衍论》卷八开头部分作的科判。 《释摩诃衍论》说: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就此分中则有七门。 云何为七? 一者能治所治契当门。 二者信心品类分剖门。 三者修行方便善巧门。 四者广释魔事对治门。 五者赞叹三昧功德门。 六者两轮具阙益损门。 七者劝劣向胜不退门。 是名为七。 能治所治契当门者,其相云何? 本曰: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分。 论曰:言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者,即是所治,所谓所化之境界故。 故说修行信心分者,即是能治,所谓能化之教法故。 所化境界,其量云何? 谓摄二聚之众生故。 云何为二? 一者邪定聚,二者不定聚,是名为二。 所以者何? 此二众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 言契当者,其相云何? 谓二众生中各契教说故。 契相云何? 谓欲邪定聚众生,故说信心门。 欲彼不定聚众生,故说修行门。 所以者何? 进入次第,其法尔故。 谓未信人先起信故,其已信人直修行故。 复次,通利益故。 已说能治所治契当门,次说信心品类分剖门。 本曰:何等信心? 云何修行? 略说信心有四种。 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论曰:就此文中则有三门。 云何为三? 一者直问信心品类门,二者直问修行品类门,三者略答显示信心门,是名为三。 言直问信心品类门者,所谓总问信心量故,如本何等信心故。 言直问修行品类门者,所谓总问修行量故,如本云何修行故。 就第三门中即有三门。 云何为三? 一者总答门,二者总问门,三者广答门(90)。 故此件可拟题为:释摩诃衍论卷八科文。 四、ИнвNO。 1366c 佛经论释今案:此件为一残片,存四行。 可辨识的文字有:见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镜於镜这里抄写的是《释摩诃衍论》卷七开头部分的内容: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 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 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自然。 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 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91)。 故此件可拟题为:释摩诃衍论卷七残片。 五、俄Ф335 佛经供养偈(92)今案:此件为一刻本残页,存下半段,共十一行。 可辨识的文字有:□□□□□□□? 合掌一心唱随喜? □□□□□□□ 身心大喜皆充遍□□□□□□□ 为欲供养此经故? □□□□□□宝 ? 发愿咸为诸众生? □□□□□部洲 ? 普雨七宝璎珞具□□□□□□者 ? 皆得随心受安乐? □□□□□□宝 ? 悉皆充足四洲中? □□□□□□须? 衣服饮食皆无乏? □□□□□□王? 见此四洲雨珍宝? □□□□□□□? 所有遗教苾蒭僧? □□□□□□□? 即我释迦牟尼是(93)此为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善生王品第二十一”中的内容:? 尔时宝积大法师? 即升高座加趺坐? 念彼十方诸刹土? 百千万亿大慈尊? 遍及一切苦众生? 皆起平等慈悲念? 为彼请主善生故? 演说微妙金光明? 王既得闻如是法? 合掌一心唱随喜? 闻法希有泪交流? 身心大喜皆充遍? 于时国主善生王? 为欲供养此经故? 手持如意末尼宝? 发愿咸为诸众生? 今可于斯赡部洲? 普雨七宝璎珞具? 所有匮乏资财者? 皆得随心受安乐? 即便遍雨于七宝? 悉皆充足四洲中? 璎珞严身随所须? 衣服饮食皆无乏? 尔时国主善生王? 见此四洲雨珍宝? 咸持供养宝髻佛? 所有遗教苾刍僧? 应知过去善生王? 即我释迦牟尼是? 为于昔时舍大地? 及诸珍宝满四洲? 昔时宝积大法师? 为彼善生说妙法? 因彼开演经王故? 东方现成不动佛? 以我曾听此经王? 合掌一言称随喜? 及施七宝诸功德? 获此最胜金刚身? 金光百福相庄严? 所有见者皆欢喜? 一切有情无不爱? 俱胝天众亦同然(94)? 故此件可拟题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残页。 六、俄 Дх02823 佛教名词问答(95)今案:被拟题为“佛教名词问答”的部分,共存22页。 但由于原件开本很小,故每页所抄之字甚少,似为方便随身携带者。 由于原文不多,现按原格式录文如下:问三宝有/几种答有/三种二体/三宝法身/体有妙觉/名为佛宝/法身体有/妙轨名为/法宝法身/体有离违/诤名为僧/宝二别相/三宝丈六/化身以为/佛宝所说/言教以为/法宝大乘/十信已下/少乘初果/已上以为/僧宝三住/持三宝泥/龛塑像以/为佛宝纸/(后阙一页)/僧宝是名/三种三宝/又问四谛有/几种有二/一者小乘/有作四谛生/死果为苦/谛烦恼业/为集谛寂/灭为灭谛/戒定惠为/道谛甚是/戒防非止恶/名为戒甚/是定系心一/□名为定/甚是惠了/别之义名/为惠二大乘/无作四谛小/乘中不合假/释 又问众生/几物成身/答九物成身/何名九物答/四大五蕴是/名九物 问/四大有几种/答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何名外四大/答地水火风是/名外四大何名/内四大答内/有骨肉坚硬/以为地大血/髓津润以为/水大遍体/温暖以为火/大出息入息/以为风大 又问/何名空色二大(后残)此件所抄,是唐/李师政所撰的《法门名义集》中的内容,共有三宝、四谛和四大三项。 由于《法门名义集》也仅有敦煌抄本传世(96),故二者文字略有差异: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三宝有三种:一者一体三宝。 法身体有妙觉,名为佛宝。 法身体有妙轨,名为法宝。 法身离违争,名为僧宝。 二者别相三宝。 丈六化身,以为佛宝。 不说教法,以为法宝。 大乘十信已上,小乘初果已上,名为僧宝。 三者住持三宝。 泥龛素像,以为佛宝。 纸素竹帛,以为法宝。 凡夫比丘,以为僧宝(97)。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为四谛。 四谛有二:一者小乘有作四谛,二者大乘无作四谛。 生死果为苦,烦恼为集谛,寂灭圣是名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 大乘无作四谛,观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集圣谛。 知灭无灭,是灭圣谛。 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98)。 四大,地水火风是也,和合成身。 地者,骨肉形体也。 水者,血髓润也。 火者,温暖也。 风者,出入气息也(99)。 故此件可拟题为:法门名义集。 目前没有辨识出的文献全部在第四册,共有四件:俄TK220 佛经论释(100);俄TK272 佛书残片(101);俄TK275V 佛经(102);俄TK283V 佛经等(103)。 这四件有的过过於零碎,有的是藏外文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汉文佛教 发布时间:2025-03-27 12:37:5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7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