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佛七讲话[第一期] 一九八一年第一期 -第二天 内容: 佛七讲话[第一期] 一九八一年第一期 -第二天第二天境由心现心逐念成一切境都是从心所现,心外是并没有境的,一心可现十法界。 心有善念,则入三善道;心有恶念,则现三恶道境;心念声闻,使现声闻境界;心念缘觉,便现缘觉境界;心念菩萨,便现菩萨境界;心念佛,自然便现佛境界。 这是心念为因,境现为界,那么,心不念善,也能现三善道的境界,心不念恶,也能现三恶的境界,那就拨无因界,否定因果的规律了。 因此,念佛人能否往生极乐,但问自心,不必他求。 若人口虽念弥陀,而心却起恶念,只知恋娑婆,不欣愿生西方,我说此人难得往生。 为什么呢? 因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没有种西方因,只下娑婆种,又怎能往生呢? 纵然念佛人,有一点儿善根,但是口虽念佛,心不想西方,也没有求生西方的愿心,这样的人也不得往生。 因为空有其行,而无其愿啊。 所以,这七天念佛,一定要口宣圣号,心求见佛,愿生西方,才能生到极乐世界去。 十方诸佛,以悲愿度生,众生也以愿心,求生到十方佛土去。 这样,佛度众生,有一个愿字,众生求佛,也在一个愿字。 诸佛一大事因缘,不外是愿,众生离苦得乐,也是随缘而成。 因此,大家七天念佛,务必发真信切愿,愿求往生极乐世界。 有人说:我不必念佛,我的心就是佛。 这种说法,实是否定因果的恶见。 不知道,一心可现十法界。 心起什么念,必现什么境界。 所以必念三涂才是三涂,心念人天,才是人天,心念声闻缘觉菩萨,才是三乘,心念佛才是佛。 假使说,心不念佛,心即是佛,那么,也可以说,心不念三涂,心就是三涂;心不念人天,心就是人天。 那岂不是没有因果了吗? 佛说: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色。 难道佛说错了吗? 所以大家千万别受那些恶见人的骗,要知道,境由心现,心逐念成。 我们修净土法门,念佛是因,往生极乐是果。 经上说,心想佛,心即是佛。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由佛起,佛由心念。 因和果的关系昌互摄互入的。 为此,我们修净土法门,要一心不乱地念佛。 可是我们的心,动乱无常,变化无端,它横冲直撞,不听你的约束。 要想使它住于一缘,想使它不乱,谈何容易;尤其是初学佛的人,更是对它没有办法。 但你不要怕,念佛就是制伏这颗心的最有效的办法。 你要时常观照,只要发现它一乱动,立刻高举一声佛号。 弥陀圣号好像一条绳索,要用这条绳索,牢牢地将心栓住。 刚开始想制伏它的时候,它总是不受约束,和你对抗,要挣断这条绳索。 那时可要耐心地、坚忍地用功。 日久功深,它便慢慢地被调伏了,但绝不是短时间所能见效的。 至于要经过几年,那要看各人善根的深浅了。 谈到调心,要知道简择。 简是分别,择是选择。 简单说,更是要分别凡情障碍,选择清净圣道。 有的人念佛,求人天福报;有的人求神通,乃至信扶乩、跳神等江湖勾当,不知道这都是清净圣道的障碍。 你若是不知怎样简择,我告诉你一个最方便的办法,只要一心信愿,念阿弥陀佛,把一切杂念排除净尽,不让其他的种子发芽,只求西方果报成熟,这样久修事成,心念自然清净,自然知道简择,有的甚至念佛念到真智发现,当生便可开大智慧,开了智慧当然更明了法的邪正了。 这就是名为择法觉分。 (又名择法支是七觉支之一,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否则,心中下一些乱七八糟的种子,那是危险的。 须知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娑婆苦报,跑不掉你。 调心必须作到心不取境,境不碍心。 但是心不取境易,境不碍心难。 境不碍心,换句话说,便是对境不起心。 因为仅仅作到心不取境,还不够。 有时心不取境,是因为缘缺力弱的关系,等到境缘现前,便不喝还容易;到了缘现力强,洒在面前,想不喝便难了。 若能对境不起,才是真功夫。 我们要以弥陀圣号对治,使心不取境。 要时刻观察,若发觉心取境,立刻起佛号对治。 总使心中不下杂种子,祗下西方种子。 时时警觉自己:若下种子,当然要下三涂。 纵然不下恶种子,就算是人天的种子,也不出娑婆,不了生死。 如果心中仅下娑婆的种子,而口中说要往生西方,那真是南辕北辙了。 所以要注意心不取境。 如能完全作到,保证可得到小圣的地位。 进一步,若能使境不碍心,那便是大乘根机。 所以念佛法门,实是转凡成圣的枢机。 本来至理绝言,诸佛为了对治众生的心,不得不于离言语法中,而以文字显,以言语说。 释迦如来为了对治众生的心,四十九年中,不知说了多少闲言闲语;老祖师们为了调伏众生心,也不知费了多少唇舌。 这都是为了使众生佛心清净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千经万论,都是闲文;留下的一篇篇千古佳话,徒劳后人千古追寻。 然后人往往解文失义,执假作真,不知诸旨不在演文宣教,只求众生心清净湛寂罢了。 而世论纷纭,好比张三诤论马是黄色的,李四诤论马是红色的,却不晓得大家手中只提住了一根马缰绳,而可怜的马儿,不知流落到何方去了。 可能有人听不懂我说这话的意思。 听不懂不要紧,算我智谕胡言乱语。 不过,你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以大悲说出弥陀名号,是以彻底悲心普度末法众生,希望大家至诚恳切受持,不要辜负我佛教后片慈心。 阿弥陀佛,译为无量寿、无量光。 称为无量光,是因为,佛常以慈光普照世间;称为无量寿,是因为,佛以大悲愿心,常住世间。 无量光是常照,无量寿是常寂。 众生念佛,心不散乱,便是仰体佛寂;心不昏沉,便是仰承佛照。 所以念佛心若不散乱不昏沉,便与无量光无量寿相应。 散乱与昏沉,害人最深。 心散乱便落六道,心昏沉便空过时日。 着实讲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有微细的散乱,唯有一佛乘才算究竟。 所以《法华经》说门外三车,不过是循顺幼子嬉戏的心,因势诱导罢了。 及至出到门外,唯一大白牛车,便是喻一佛乘。 而念阿弥陀佛,便是归向一实佛乘。 因此,念佛人,一天二六时中要心不散乱,不起贪慎痴,不管他好事来坏事来,成来败来,苦来乐来,忙来闲来,心中总是求生西方,称念弥陀。 须知流娑婆,总是千古过客,又何必计较其他? 时时观照,照见到心有烦恼便赶紧念佛,这便是照的功夫。 一称弥陀,烦恼便止息,这便是寂的功夫。 有烦恼时,知道念佛,令烦恼止息,所以彼国众生无有众苦;烦恼止息,身心轻安,所以彼国众生但受诸乐。 希望大家在七天中,若散乱、若昏沉,都要以一句佛号对治。 发勇猛心,高举一声佛号:发坚决愿,求生西方极乐。 这样,心逐念成,境由心现。 西方境界自然现前。 大家都知道,往生资粮是信愿行。 而三者当中,重在一个愿字。 信是启发愿的,持名是要求完成愿的。 往生极乐,只是随愿而成罢了。 大家能有烦恼时就念佛,佛号起来,烦恼就会止息了。 要使烦恼断尽,功在常照。 照就是寂,所以全照就是寂,如此常寂,功全在于照。 常照而寂,常寂而照,这便是无量寿、无量光。 这样的境界,凡夫是可以得到的。 为什么? 念佛人心不散乱不昏沉,便可到这种境界。 这种境界,就依报讲,便叫常寂光,就正报讲,便叫法界身。 阿弥陀佛是法界身,我们的念佛心是法界心,心、佛、法界,三无差别,所以我一念圆净,此心便现常寂光土。 是知念佛法门,易修而证深。 奉劝各位,平时念佛,心中不要有杂想。 发觉有余杂想,便应赶紧念佛除去。 因为这些杂想,都会障碍我们的净念圆成。 也莫管他兴、衰、称、讥、毁、誉、苦乐,念佛求生的心,总不要动。 一旦念到净念圆成,不论你学问高低,不论你经论通不通达,就算是凡夫,寂光土也可有分。 佛说,境外无心,心外无境。 只要有其心,必然现其境。 所以,纵然是凡夫,也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希望大家莫自菲薄,生常寂佛土,都可有分,但看你是不是至诚恳切念佛,念到一心不乱。 因为常寂光土,不是别的,愿来就是我们一念圆净心。 现在大家至诚恳切,念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3-04 12:37:0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