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倓虚法师:《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_普门品讲录 内容: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农历二月十三日,青岛湛山寺,观音息灾法会。 今天头一天讲经。 经者、径也。 就是给人们说的,壁直一条大路。 叫人照着去行,这通条大路,是人人能行,古今不变。 所以这经,又有经常不变之义。 不同歧途小道,有走不通的时候。 (上段解释经字,作路径说。 言其径直超捷。 正合品中执持圣号,简易妙法。 虽不同寻常解经旧义。 却是极奇极确。 阅者幸勿以词害义。 又歧途小道。 正指旁门外道。 及不回向小乘声闻而说。 可见此经,为壁直大道也。 编者识。)妙法莲华经者,这是法喻为名。 妙法是法。 莲华是喻。 法为妙法。 先讲法字。 法为名词。 妙是形容词。 法字所包甚广。 十法界四圣六凡任举其一。 皆名为法。 无论形形色色,有形有相,名之为法。 甚至无形无相,凡有可名,亦皆名为法。 约而言之。 可分三类。 即为佛法。 众生法。 心法。 佛法太高。 因其超出九法界之上故。 众生法太广。 因其阶级差别。 无有数量。 无有边际故。 心法,即是吾人现前介尔一念心性。 然此心佛众生三法。 即三而一。 即一而三。 佛心中有众生。 众生心中有佛。 所以佛法即是心法。 心法即是佛法。 若无众生,佛之名字,亦了不可得。 所以经云。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若无佛无众生。 是心亦无所寄。 则心之名字,亦了不可得。 故分之不可。 合之不能。 所以称妙。 又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 即不可心思。 不可言议。 试就宇宙山河形形色色。 任举一物。 皆属不可思议。 即如现前所见红绿花草。 鲜艳夺目。 并非由染而成。 宁非奇事。 再就此花草种子。 穷究由来。 其前无始。 由此演变。 其后无终。 岂非不可思议也哉。 人须知道天下事,一切法,皆属不可思议。 所有一切法上名字。 尽属假名。 并无实际。 又须知不论有情无情,皆是众生。 盖众生者。 集众多成分而生。 因缘和合。 幻相不无。 人亦如是。 不过集地水火风空识。 六大成分所成就耳。 有形有相有知觉。 就中若觅人字假名。 亦了不可得。 是则人从何来。 谁亦不能说其究竟实际。 人若能知一切法本来如是。 不于其中,妄加分别。 如镜鉴物。 来则有相。 去则不留。 这就对了。 若于世间一切人我是非。 荣辱得失。 妄加分别。 执着不舍。 则争端蜂起。 热恼互生。 甚且操同室之戈。 结万世之雠。 揆厥根源。 皆由未能识佛所说之修行大道耳。 凡夫有我,我所。 而佛无我,我所。 我即身见。 我所,即眷属财产等。 佛无我,我所。 视众生如一体。 故无障碍。 众生之名言习气。 染之已深。 由劫至劫。 不惟不舍。 反更固结。 最难破除。 所以本具妙法。 竟成不妙。 佛欲破世迷情。 所以示现受生。 娶妻生子。 示同人道。 令人知佛亦由众生修成。 只在迷悟之分。 所说之法。 皆是妙法。 要在翻迷成悟。 否则五浊恶世之众生。 便无出苦之分矣。 (上段解释妙法)莲华在此经为喻。 若单言莲华。 亦为法之一种。 莲华之为物。 花果同时。 表佛法因果同时。 非有前后。 至圆至顿。 即净即秽。 而亦非净非秽。 无法不具谓之圆。 因果同时谓之顿。 莲华出淤泥者。 即净即秽也。 淤泥出莲华者。 即秽即净也。 净待秽,而有净名。 秽待净,而有秽号。 相待而始显。 若莲华淤泥。 各就本体。 单独立言。 所谓是法住法位。 求其净秽了不可得。 故曰而亦非净非秽也。 (上段解释莲华)初学于此。 每有无法下手之憾。 不知佛法清净。 无有憎爱。 无有取舍。 世法巧到极处。 即是拙到极处。 佛法拙到极处。 即是巧到极处。 何以言之。 世人执着身见。 起心动念。 无一不在自己身上打算。 不知此身。 即是吾人慧命之牢狱。 世间牢狱不问有期徒刑。 或无期徒刑。 均属有限时光。 即可脱苦。 最大不过一死。 亦算告一段落矣。 吾人此身内之主人。 出一皮袋。 入一皮袋。 从生至生。 从劫至劫。 杳无了期。 可不哀哉。 然此皆由观念错误。 观念能令人生天堂。 观念能令人下地狱。 观念之所系。 顾不重哉。 佛初为小根弟子,说声闻法。 令其观念音声为生灭法。 闻性非生灭法。 小根弟子毛羽未丰。 只知绕树穿枝,不能远飞。 但从见闻嗅尝觉知,六根门头悟入。 不知言外思义。 教外明宗。 其结果仅能证得偏真理而止。 分段生死虽了。 变易生死未除。 此盖小乘根性如此。 非佛有所吝惜而然也。 然其观念,固已超出天堂地狱之人天乘万万矣。 小乘所受。 名为权法。 佛虽说的是权。 却是为实施权。 盖权者。 实家之权。 惜乎其时声闻根性。 尚未足以语此耳。 直至法华会上。 声闻根性均已回小向大。 成熟待脱。 佛始开权显实。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声闻小果。 皆授记莂。 举手低头。 皆成佛道。 可谓极畅我佛出世之本怀矣。 诚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皆堪作佛。 若能知一切法皆妙。 随处寄托。 随处解脱。 无入而不自得矣。 (上段总解妙法莲华经五字之实义。)妙华莲华经。 此为一经之通名。 (经之名字)。 上来业已略释。 至于名后之有体、宗、用、教。 实为经前。 五重玄义。 尚须一一分别略释。 以便行人有所领会。 不至深浅莫辨。 错误修持耳。 (上段总提五重玄义名目之关系)何谓名后有体。 因为名依体立。 若无实体。 则此名字。 便无从安立。 故继经题名字之后。 再出此经之实体。 此经以诸法实相为体。 诸者,众也。 诸法,即一切法。 法,有法则轨则之义。 此处法字。 作样子解。 举凡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飞潜动植。 无不各有各的样子。 所以诸法,就是形形色色。 如口之所言。 心之所思。 这些样子。 实相者,真实相状。 不虚不假,不幻不妄,所谓本体也。 有人问,前言名为假名。 此处又言诸法实相。 一假一实。 不几于自相矛盾乎。 不知世人于一切法。 每执假名为实相。 偏于有边。 二乘圣人矫枉过正。 视一切法。 皆幻不实。 则又偏于空边。 所谓扶得东来西又倒也。 经云。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又云。 治世语言。 资生事业。 皆顺正法。 皆入实相。 法法圆彰。 法法皆妙。 独怪世人分别心重。 反把妙法。 弄成不妙耳。 而诸法之实相。 固自若也。 诸法实相。 是现量境。 不可揣测。 不可分别。 一经揣测分别。 便成障碍。 兹再设喻以明。 即如世间世字。 包括三世而言。 有过去世。 现在世。 未来世。 问者,隔也。 即是此处非彼处。 彼处非此处。 此与彼隔。 彼亦与此隔。 互相间隔。 不相融通。 似乎确有定相矣。 究实而言。 过去世中,亦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现在世,未来世,亦然。 无定相也。 方向处所,亦复如是。 譬如东南西北。 东之东更有东。 南之南更有南。 又如前后左右。 亦照此例推。 故谓名为假名。 然而实相在其中矣。 又如依正二报亦然。 例如人之眼依头脑。 头脑又依身。 而人身中之虫。 又各以其所依之处。 而认为世界也。 人每每以此五尺之躯。 执着为我。 而不知其中,固有大多数自以为我者在也。 试问谁肯承认,吾人身中,果有如是众多之我乎。 经云,四大非有。 五蕴皆空。 以其唯是假名。 亳无名之自性。 若不执空假而实相即在其中矣。 人奈何随业识流转,而不知返耶。 世间称讥苦乐,语言赞毁,但有假名。 都无实义。 二乘圣人只能悟到诸法寂灭相。 未悟到不可以言宣。 故名声闻根性。 是以闻言会义未能入实理故。 即是吾人见分上之知觉性。 比诸凡夫。 固已超胜多多矣。 若比诸大乘菩萨。 确又有我执已破。 法执未除之分。 即是吾人执远离相分上之知觉性。 尚有此不明了者在也。 妙法莲华经。 实为二乘回小向大之圣人说法。 然虽有大根凡夫顿悟。 亦须渐修。 如龙女者有几。 若博地凡夫空言对境无心。 遽然承当。 便有一切废弛。 慢不经心之弊。 不可不知也。 所以佛于法华会上。 对舍利弗尊者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法实相。 本不可说。 强名之为实相耳。 对诸法有分别。 是凡夫之情见。 无分别。 尚有无分别之执着。 亦是凡夫之情见。 总而言之。 法法皆妙。 皆不可说。 乃所谓诸法实相也。 (上段解释此经以诸法实相为体。)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 宗者宗趣。 一乘者,表开权显实。 经云。 大乘因者。 诸法实相是。 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 盖表因果同时也。 如有感即应。 即是因果同时。 趣者趣向。 人能发大菩提心。 就是成佛之因。 经云。 发心究竟二不别。 是则即发心时。 即成佛时。 因必感果。 果必酬因。 即因即果。 即果即因。 故谓之因果同时也。 然因果二字。 亦无定相。 望后为因。 望前为果。 后不定后。 望前为后。 前不定前。 望后为前。 斯亦谓之因果同时也。 然非此中本意。 又如发心是因。 成佛是果。 此就次第言也。 若成佛后。 倒驾慈航。 果后行因。 则又即果即因。 即因即果。 因果不二。 亦谓之因果同时也。 如观世音菩萨是。 此为因果同时之余义。 (上段解释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 用者力用。 言此经之力量效用。 开述显本。 开权显实。 令人成佛。 盖以此经二十八品。 前十四品断权疑生实信。 后十四品断近疑生远信。 亦即断迹中之疑。 生本中之信也。 梵网经云。 我是已成佛。 汝是当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人能确信自己,是将来之佛。 并信一切众生,均是未来诸佛。 则一切人我是非。 无边烦恼。 当下清凉矣。 但此信字。 在大乘起信论上。 修行一万大劫。 方能成就。 金刚经云。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 种诸善根。 吾人无始劫来。 虚生空过。 流浪生死者。 何止千万亿尘点大劫。 若两两相校。 所谓一万大劫之修行。 真如沧海之一粟。 大地之一尘矣。 吾人生末劫。 处乱世。 幸闻佛法。 此固一隙之微明。 虽不能遽然以此自豪。 要亦不可因信心之难发。 而以之自馁也。 (上段解释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此经以无上酝醐为教相。 醍醐者,上味也。 譬如牛乳。 由乳以水提炼而成酪。 由酪提炼而成生酥。 由生酥提炼而成熟酥。 由熟酥提炼至极点纔能得醍醐上味。 以喻妙法莲华经。 为诸经之王。 高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诸经之上。 盖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说法四十九年。 谈经三百余会。 最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使一切众生,悉皆成佛。 故为无上醍醐上味也。 (上段解释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按法华玄义,文相甚繁。 兹以时间有限关系。 略说本经五重玄义已竟。 上来经题,解释已竟。 经题是一部之通名。 全经共分二十八品。 通通显的是妙法。 此一品经。 名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五个字是人名。 普门品三个字是佛所说的法名。 合而言之。 谓之人法为名。 为甚么要研究这个品的名字呢。 因为这一品之名目。 即通摄这一品经之大义。 正是一品之纲领也。 能知道纲领。 则品内文句,便好明白了。 先说菩萨二字。 菩萨为梵语之略。 具足应云菩提萨埵。 菩提翻觉。 萨埵翻觉有情。 上觉为自行。 下觉为化他。 言菩萨者,具有自行化他之义。 自行含有因果之义。 化他含有能所之义。 合而言之。 谓之自行因果。 化他能所。 自行约因果说。 有因必有果故。 化他言能所者。 能化者是为菩萨。 所化者,为众生故。 菩萨自既由因克果。 离苦得乐。 亦欲令他,由因克果。 离苦得乐。 所谓以先觉觉后觉也。 观世音观字,应念贯。 但习俗相沿全都念官。 菩萨慈悲的很。 就是把他名字念错。 也一样的有感应。 甚至把菩萨即念成观音老母。 或念成天后圣母。 只要诚心祈祷。 也是一样的有感应。 所谓应以何身得度。 即现何身度之也。 观者,观想之义。 是菩萨用功之法。 世音者即世间音声。 观为能观之智。 世音为所观之境。 上为自行因果。 下为化他能所故有人问菩萨用功。 何不多读佛经。 观想世间音声,做什么呢。 不知世界一切事理。 不出因缘果报。 佛经所明。 亦不出因缘果报。 然则虽谓统大千世界隐显事理。 尽名之为佛经。 亦无不可也。 况菩萨果后行因。 广行化他。 寻声教苦。 有感必应。 则观音之义。 尤重在寻声救苦一边也。 观世音菩萨,最初观想,由闻海潮之音声悟道。 因潮有去来。 潮来则有声。 潮去则无音。 是潮之声音有生灭。 而吾人能闻之性。 虽不闻潮之时。 仍可别闻风声鸟声。 及一切人声等。 是闻性常在。 无生灭也。 是由反闻闻自性。 性具无上道。 所谓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可见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也。 然观世音菩萨,实系三观圆修。 三谛圆具。 何以言之。 菩萨初由耳根修入。 知音声无性。 此空观也。 再观所观之境。 虽然无性。 却系缘生。 历历在心。 此假观也。 假不自假。 由空而显。 则假亦非假。 空亦非空。 空假不二。 不可思议。 此中道第一义观也。 盖由中道不可思议。 方可会人圆理。 若知闻性了不可得。 谓之体空观。 由此悟真谛理。 世音是俗谛。 因缘和合而有。 亦名假观。 假中有空。 空中有假。 空假不二。 空假一如。 不可思议。 此为中谛。 亦即中观也。 在智为观。 在境为谛耳。 (上段解释观世音菩萨五字)普门二字,普为普遍。 门以能通为义。 合而言之。 即普遍是门。 无有隔阂不通之处。 因菩萨寻声救苦。 有感即应。 如影之随形。 响之应声。 绝无救援不及。 或力不从心之处。 是何也。 盖以菩萨法身。 譬如皓月在天。 影印千江。 岂惟千江。 即小而一勺一滴。 无不影现。 经云。 众生心水净。 菩萨影现中。 即令众生心水不净。 菩萨亦无不现之时。 特以众生心水昏浊,而不自知耳。 若在凡夫。 通身业力。 固未易妄测菩萨境界也。 盖此观音菩萨业已破尽无明,圆证法性。 不同六道凡夫,日在烦恼思想中,作生活也。 人之上达或堕落。 皆在知识上分途。 识以了别为义。 法相宗于此,简单言之。 犹有百法。 今为易于明了起见。 假定为五种。 即是从知识上判起。 上焉者,知识明了。 悟世幻妄。 而入知觉。 由知觉,而证得妙觉。 此上达之菩萨也。 下焉者,由知识昏暗,而堕入思想。 由思想错误,而堕入烦恼。 此堕落之凡夫也。 以堕落之凡夫,妄测菩萨之神通力其间相去。 又何可以道里计耶。 无怪乎对于普门示现之义。 而不容易生信。 又门为能感。 普为能应。 合而言之。 即众生处处感。 菩萨处处应也。 关于菩萨之广大灵感。 耳目所知。 书册所纪。 繁不胜述。 人能知道众生常在菩萨心光之中。 菩萨亦常在众生心光之中。 互摄互融。 有感即应。 理极平常。 则向下经文中事理。 一经解说即能明白矣。 品者,类也。 以别于他品。 故曰普门品也。 (上段解释普门品三字)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上来经题品题。 解释已竟。 译者,翻译。 亦为变易。 言其能翻变梵语为华言也。 译者为谁。 即鸠摩罗什也。 鸠摩罗译言为童。 什为寿义。 合而言之。 即名童寿。 什师七岁。 随母入寺。 见大铁钵。 顶而戴之。 忽念人幼钵重。 非力所堪。 逐即不支。 因悟一切法唯心所变。 此等大师。 多是菩萨乘愿再来。 不可以寻常儿童,一例视之也。 父名鸠摩罗炎。 可见鸠摩罗三字,是姓。 此等不关重要。 故不详说。 三藏者,为经藏律藏论藏。 经诠定学。 律诠戒学。 论诠慧学。 三藏均有大小乘之别。 法师者,能为人作模范。 作导师也。 姚秦者,姚兴之国号。 因简别非秦始皇之嬴秦。 非符坚之符秦。 故名为姚秦也。 相传符坚时代。 闻西域有圣人出世。 其名为鸠摩罗什。 遂遣大将吕光率大兵五万。 往迎什师。 龟兹国王以己国圣人。 不肯令其远出。 嗣因符坚被弑。 国内大乱。 姚苌平定内乱。 其子姚兴嗣立。 而吕光虽以兵力得什。 不大信仰。 因闻符坚被弑。 遂留西夏自立。 迨姚兴自立。 迎请什师。 处于逍遥园。 待以国师之礼。 中国佛经。 翻译虽早。 而什师所译。 流通最广。 吾人饮水思源。 不可不略知梗概也。 下始入经正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 观世音菩萨。 以何因缘。 名观世音。 尔时者,接前佛在灵山说妙音菩萨品已讫之时也。 法不孤起。 必待有人请问。 无尽意者,意是心意。 言此菩萨,度化众生之心。 无有止境。 无有穷尽。 何以言之。 此菩萨原是法身大士。 岂有不知观世音菩萨因何命名。 即在会大众。 同听法华。 其识见之高。 亦可想见。 无尽意菩萨。 意欲发起说法因缘。 普为天下后世,不得见佛之众生,作代表耳。 其迹虽为菩萨。 若推其本。 殆系古佛再来。 诚以一佛出世。 万佛助之扬化。 否则此等请法主。 固不易承当矣。 偏袒右肩者。 表身业恭敬也。 合掌向佛者。 表意业恭敬也。 而作示言者。 表口业恭敬也。 此为请法一定之仪式。 请法之人要音声和蔼。 身容严肃。 二者皆由意业虔诚发出。 故谓之三业恭敬也。 世尊者,世出世间,九法界之所尊崇。 故谓之世尊也。 此本佛之通号。 佛佛皆同。 以彰其德。 若在此处。 则指释迦牟尼也。 释迦译言能仁。 牟尼译言寂默。 寂默为体。 能仁为用。 体则寂然不动。 用则感而遂通也。 此一品经。 重在持名。 故无尽意菩萨,特以问名为发起。 所谓问在答处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 即是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七字。 此为结集经典人所记。 善男子者,质直调柔谓之善。 男子者,丈夫之美称。 此意专指无尽意菩萨。 而亦兼摄在会大众。 呼而告之。 使其意有专属也。 若有者,假设之词。 百千万下。 有一亿字。 亿者万万。 若以此单位。 再加上无量二字。 则其数目之多可知。 众生者,不专指人。 而以人为重。 以在人道说法故。 苦者,痛苦。 此为苦果。 恼者,烦恼。 此为苦因。 诸者,众多之词。 或一人而受多苦恼。 或种种人,而受种种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者。 或从前曾闻人说。 或现在有人告知皆得称闻。 一心称名者,一心言其专诚。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者。 言菩萨有此神通。 能令以上众多苦恼众生。 皆得解去烦恼。 脱离苦难。 并不躭搁时候。 亦不令其漏落一个。 观其音声。 观字。 作观看解。 亦说得通。 因为菩萨身分。 六根互用。 不同凡夫肉眼。 只能看而不能听也。 若说闻其音声。 便是凡夫身分。 闻是耳根。 观是表心。 不可混同。 因为众生是菩萨心内众生。 菩萨又是众生心内菩萨。 本属同体。 故无隔阂也。 然鼓不击不响。 生不感不应。 所以众生,必须向菩萨先发一份诚心也。 此一份诚心不是知识思想烦恼。 亦不离知识思想烦恼。 众生之心,恒因用而废体。 菩萨之心,常由体而达用。 且由全体而起大用。 故不同也。 众生所念的声音,即是声尘。 声尘能感动菩萨。 所以称妙。 然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同是一样力量。 同是妙法。 所以又称法法皆妙也。 此则凡夫不易知耳。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 火不能烧。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上节是总言救苦。 此下别言救苦之事。 上智之人,得总即知别。 中下之士,非条分缕析不可也。 此节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火难。 持字,有执而不舍之意。 下一者字,言这样人。 设若遇着大火延烧,四下弥漫,无有出路之时。 若能执持观世音菩萨五字圣号。 便可免去火难。 不受火烧。 此皆菩萨威神之力。 不是众生幸运所致。 宋朝有位法师。 名叫慈云忏主。 一生拜大悲忏。 最有感应。 他所修庙宇房子,木材,一一均经他念过大悲咒七遍。 所以后日屡经火灾。 他那房子,巍然无恙。 此可谓能免火难之一证矣。 又有竺长舒者。 素日虔诚持诵观音经。 即普门品之别名。 邻人失火。 适在下风。 火势将及。 竺诵圣号不辍。 遂得反风灭火。 邻有恶少。 不信其事。 乘夜大风,在竺宅四下放火。 皆不能燃。 始惊服谢罪。 此亦免火难之一证也。 若为大水所漂。 称其名号。 即得浅处。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水难。 由深处而得浅处。 即可达岸不死矣。 唐有岑景仁者。 素持普门品。 由家乘舟赴苏州。 遇风翻船入水。 恍若有人告言。 持诵普门品者能免。 遂得浅处。 遇救不死。 此则能免水难之一证也。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 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宝。 入于大海。 假使黑风吹其般舫,飘堕罗刹鬼国。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 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风难。 入海求宝。 本属险事。 人为财死。 可发一叹。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者,极言其多。 以显菩萨之威神耳。 结成如此大队。 近世实所希有。 不可执着其数。 其中若有或百或千或万或亿万人。 极少乃至一人。 乃至者,超略之词也。 以一人称名而能免百千万亿众生之风灾死难。 此亦不可思议之事也。 黑风,即怪风。 亦即近世之飓风。 罗刹,鬼类。 喜食人。 风灾而又遇鬼。 真可谓灾害并至矣。 唐朝有宋衍者。 渡海遇风难入水。 见有稻稿一束执之。 遂得登岸。 因即借宿于海滨卖茶水之老媪家。 细检束稿。 得金刚经一部。 媪云,汝之免难。 乃汝妻虔诚诵经祈祷所致。 回里问之。 果然。 因携物复返其处拜谢。 至则人物俱杳。 但见大水一片。 讯之土人,向无卖茶老媪于彼居住。 乃知为菩萨所现。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者,正合上文所问也。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 而得解脱。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刑难也。 人犯死刑。 最所伤心。 所谓待决之囚。 已属生趣毫无。 真可谓千钧一发之时矣。 此时称名。 能使施刑之刀杖。 自然断坏。 免难不死。 真可谓出人意外矣。 若有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 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 况复加害。 此言菩萨能免众生之鬼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 杻械枷锁,检系其身。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皆悉断坏。 即得解脱。 此言菩萨,能免众生之囚难。 有罪者,是有冤家。 无罪者,被人所诬。 或盗贼所掳。 就现世说虽有有罪无罪之分。 菩萨一视同仁。 一体同救。 杻械枷锁,皆刑具之名。 在手曰杻。 在足曰械。 在项曰枷。 三者皆有锁以禁锢之。 检者封检。 即锁上封验之记号也。 俗名封条。 书签上写书名。 俗亦谓之署检。 亦有拘束之义。 所以拘束亦称检束。 系者绳捆锁绑。 拘束绳系。 不令逃脱也。 以一检字。 兼绾上下两句文义。 使文义丝毫不漏。 译师之巧也。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 经过险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 诸善男子。 勿得恐怖。 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 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 汝等若称名者。 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众商人闻。 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 称其名故。 即得解脱。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之贼难。 赍音积。 赍持犹言执持。 重言者,谓其所持之慎重也。 以无畏施于众生,就是众生有恐怖的时候。 能叫他不害怕耳。 前言百千万亿众生。 及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是言被灾难的人多。 此节及上文两言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罗刹。 及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 是就一个人说。 言其所被的灾难,多而且广。 众生处此环境。 更向何处逃脱。 更向何处找出路乎。 真可谓万万无幸免之理。 万万无生存之望矣。 此种危难。 菩萨能救。 菩萨神力,真可谓至极无以复加矣。 佛无妄语。 必有着落。 并非喻言。 试问娑婆世界。 佛不出世。 则大千国土众生。 永无出苦之时。 谓之满中怨贼,满中罗刹。 非过言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以上别明菩萨能免七种灾难。 俱是众生的命难。 因为众生所宝贵的,莫过于命。 故菩萨先从救难入手。 使众生因此易起信仰也。 巍巍者,高大也。 如是者,如上所言也。 摩诃者,大也。 萨者,菩提萨埵之略称。 即大菩萨也。 因为以上七种,俱是就免难说。 自成一类,故略略作一结束。 若有众生。 多于淫欲。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欲。 若多瞋恚。 常念恭教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瞋。 若多思痴。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痴。 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 有如是等。 大威神力。 多所饶益。 是故众生。 常应心念。 上来说菩萨之威力功德神通。 一称其名。 便能免离此七种灾难。 合之第一项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云云。 是总说离苦。 其下七种,是别说离苦。 总别合计,共有八种。 须知众生之苦。 非无因而至。 其因为何。 即贪瞋痴三毒是也。 此三毒是众生根本烦恼。 其余枝末烦恼均由此发生。 譬如刀兵疾疫饥馑三灾。 人都知道怕。 不知刀兵之灾。 由杀生害命而来。 由骄奢淫佚而来。 饥馑之灾。 由强抢豪夺而来。 而杀生害命,强抢豪夺,骄奢淫佚,又由贪瞋痴三毒而生。 欲不受苦报,须莫造恶因。 知此,则对治三毒之法,诚甚要矣。 佛在四十年前。 为声闻弟子,对治多贪,则用不净观。 对治多瞋,则用慈悲观。 对治多痴,则用因缘观。 理致甚深。 其说甚繁。 弟子易于领受者。 以其有实法可依也。 今则惟用称名之法。 譬如一粒神丹,通治万病。 散心可以入道。 工作不碍修行。 简莫简于此矣。 易莫易于此矣。 真所谓下手易而得效速。 用力少而成功高。 妙莫妙于此矣。 较之小乘之所修其难易相去何止天渊。 然而四十年前不说者。 以其时弟子。 无此信心也。 四十年后始说者,信之深也。 佛法无边非信不入。 苟无净信。 佛莫奈何。 佛譬犹火。 众生如木。 干木易燃。 喻众生之有信心也。 湿木难烧,喻众生之无信心也。 佛菩萨虽慈悲。 无感不能应也。 果能转三毒成三智。 转烦恼成菩提。 则即心即佛。 真能令天顺地随。 一切鬼神悉听其驱使。 又何疑于感应之如响哉。 有如是等大威神力。 大者,善应无方。 威者,百神从令。 神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也。 多所饶益者。 菩萨无求于众生。 而众生受菩萨之恩德大也。 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者。 谆谆劝告之词也。 我辈得闻此等经典。 亦系多劫熏修之因。 应生难遭之想。 不可妄自轻薄而不修也。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设欲求女。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宿植德本。 众人爱敬。 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此言菩萨能满妇女之愿。 妇女以有子为贵。 故妇女无子。 每为人间一件憾事。 此愿菩萨能满。 可谓奇矣。 可谓妙矣。 世人有子,每每娇生惯养。 无所成就。 甚且造恶多端。 堕人下流。 此有子等于无子也。 菩萨所送之子,福慧双修,有福便不受苦。 有慧便不愚痴。 此真求子之人,最所希望者矣。 世亦有男儿甚多。 独少女儿者。 故妇女既生男儿,又有愿生女儿之事。 女子固以端正为重,而同时亦颇重容貌。 若有德有才有貌。 真为众人所爱敬矣。 菩萨有如是满愿神力。 岂凡情所能妄测哉。 兹将求子得子之证据略述一二。 清谭宪卿,富而无子。 闻菩萨神力。 有求必应。 出五千金。 建大悲道伤。 未几妾果生子,胞衣皆白。 其妻亦以千金作道场。 亦生一子。 胞衣亦白。 胞衣白者,证明是菩萨所送之子,即谭如初谭如博兄弟也。 清末状元张季直无子。 祷于狼山大势至菩萨道场。 观音像前,后亦得子,即孝若也。 张亦有文纪其事。 又鲁人潘对凫四十无子。 虔诚祈祷。 夜见里中锣鼓喧阗。 后随八抬大轿,内有白衣老媪,抱一小孩。 疑为邻人喜庆之事,但不知老媪何以白衣。 正迟疑间。 鼓乐轿子。 直进其家。 又疑我家有事。 我为家主。 何以不知。 因即入内询问。 适其妻分娩一子。 即前国务总理潘馥也。 及出视之,而鼓乐等物。 已无踪迹矣。 可见菩萨感应不虚也。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此则佛作保证。 普劝受持也。 唐者,虚也。 捐者,弃也。 不虚弃,犹言不白做也。 叮咛谆劝。 司谓至矣。 无尽意。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于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乃至一时礼拜供养。 是二人福,正等无异。 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言菩萨名号功德。 等于河沙菩萨名号功德。 一名功德,具足一切名功德也。 恒河沙数菩萨,其人数之多可知。 其上又加六十二亿。 亿者万万也。 以恒河沙数为单位。 其数为六十二亿恒河沙。 此等数目,真非凡夫心量所能测矣。 若将以上菩萨名号。 集成文句。 其数亦大有可观也。 况复四事供养。 况复尽形四事供养。 此等功德。 真非凡夫心力所能办也。 然以如此大功德。 与受持一菩萨名号,一时供养之功德。 是二人所得之福。 正等无异。 平等平等。 两者相较。 此为凡夫所能。 彼为圣人所难。 何去何从。 不待智者而决矣。 再据正文。 不惟正等。 而且超过。 不惟超过。 而言其一时受持礼拜供养功德福报,且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是简直一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之功德福报。 不可以数量计矣。 天下之奇妙事。 更有过于此者乎。 故佛又呼无尽意菩萨。 而告之言。 无尽意。 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由是知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 非佛莫能知。 亦非佛莫能赞矣。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 世尊。 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文所说,皆是菩萨悲能拔苦之事。 下文更说菩萨慈能予乐。 菩萨拔众生之苦。 功夫只做一半。 必须予乐。 方能圆满。 先救而后度。 则救即为度之前方便也。 楞严经说。 观世音菩萨于古观世音如来所发菩提心。 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 乃至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获二殊胜。 一者,上与诸佛同一慈力。 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 前文所说,皆是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之事。 故无尽意菩萨,更问观世音菩萨,与诸佛同一悲力,其事云何。 方者,法也。 便者,利也。 方便之力,即随机应现之事也。 娑婆,此言堪忍。 谓堪忍受苦。 无论如何。 不思出离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 若有国土众生。 应以佛身得度者。 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 而为说法。 菩萨度生。 应机示现。 应以佛身得度者,言众生之机。 能感佛身应现。 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 而为说法。 令成佛道也。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辟支佛,即缘觉圣人。 闻佛说十二因缘悟道者。 而为说法者,非仅仅为其仍说十二因缘也。 盖方便引导则有之。 至其结果皆令成佛。 此为说法之最大目的也。 下皆仿此。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 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声闻、闻四谛法悟道。 即四果圣人。 此为小圣。 以上三种。 皆为深信佛法一类众生之机。 但志趣不同。 有喜以极圣为依归者。 有以大圣中圣小圣为捷近者。 菩萨善应群机。 无不各就其所喜见,而为示现。 不言菩萨者。 菩萨为大圣。 现属本位。 故从略也。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 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梵王为初禅三天之主。 超出欲界。 无有女身。 女身生彼。 亦转男身。 莲花化生。 禅悦为食。 最为清净。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 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帝释,为释提桓因之略称。 统管三十三天。 东南西北各八天。 再加其所居之中天。 共成三十三天。 即俗名玉皇大帝者是也。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自在天,在六欲天之顶。 亦名他化自在天。 此天福报,随其想念,自然现成。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 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天王三眼八臂。 骑大白牛。 位居色界天顶。 亦名摩酰首罗天王天。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 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天大将军者。 欲界天上天帝下之大将军也。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 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毗沙门,为北方多闻天王。 为四大天王之首领。 富有财宝。 统管四洲。 尤常巡视南洲。 唐道宣律师。 行般舟三昧。 九十天不坐不卧。 常行常立。 偶因疲极欲跌。 为人所扶。 询为毗沙门天王之太子张琼也。 太子因钦佩宣师道行。 而来卫护。 此足为有毗沙门之一证也。 以上六种天神。 此土道门所信。 惟玉帝及天大将军二种。 因所称玉帝驾前天尊。 皆不出玉帝范围。 即世传关圣帝君。 亦与韦陀天尊,同一流类。 其余四种天神,皆为不明佛法之西土外道所尊。 盖众生不明佛法。 伥伥无所之。 譬如病重乱投医。 各就所喜所信。 而尊崇之。 菩萨悲愿弘深。 不因其外道而舍之也。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 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小王,对转轮圣王而言。 转轮圣王,或统四洲,或统三洲,或统二洲,或统一洲。 小王则画地为王,各据一方也。 如中国历代崇奉佛法之帝王,其迹亦皆不可测也。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 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长者,德高望重之人。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 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居士者,清高居道之士。 身分次于长者。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 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宰官,谓居位治民者。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 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婆罗门,译言净行。 清修学道。 博综技术。 佛未出世。 最为竺土所尊。 犹此土之醇儒也。 以上五种,皆为不明佛法,染于世味,凡夫一类之机。 菩萨普应群机。 无不随类,各各投其所喜,而为示现。 较之外道。 则又不如。 因外道尚有出世之心。 而此等凡夫。 染于世味者深也。 因众生之机愈降。 菩萨所现。 亦随之而降。 非菩萨之德业。 有升降也。 彼隐隐中护持佛法之长者居士等。 其本亦皆不可测也。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 即现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四者,出家两众。 在家两众。 为专信佛法一类众生之机。 菩萨从中,方便示现,皆如其量而止。 尼、夷、皆女义也。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 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此一种,专为家族念种,或夫妇情深者,一类众生之机。 菩萨应其机感。 投其所喜。 而为示现。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 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此一种,专为子女情重,一类众生之机。 菩萨应其机感,投其所喜,而为示现。 应以天、龙、夜叉、干阖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天为四大天王。 龙为四海龙王。 夜叉为捷疾鬼,飞行空中。 干闼婆,译言香阴。 亦名乐神。 常与帝释作乐。 阿修罗,译言非天,简有天福,无天德。 迦楼罗为金翅鸟。 紧那罗为技神。 善作圣乐。 摩睺罗伽为蟒神。 此上八种,鬼畜均有。 惟少地狱。 当系略去。 亦称八部鬼神。 此为专信鬼神,一类众生之机。 菩萨应其机感,投其所喜,而为示现。 人,非人等,以二类总摄未尽之机。 无遗漏矣。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 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金刚神,示现恶相。 亦为佛门护法。 西土有专修其法者。 菩萨应机于四生六道,随类现身。 方便总归引入佛道。 注重在而为说法四字。 若邪魔外道,以及凡夫俗子,身在其中,不能自拔,同一陷溺。 不得借口菩萨之示现也。 又,而为说法法字。 所包甚广。 无有定相。 在因其所明而通之。 较易为力耳。 忆昔遇一旧友,开修理钟表店为业。 营业甚盛。 彼见我已具僧相。 深怀悲愍。 因谓汝何不好好经营正业。 而出家为僧。 不劳而食。 甚无取也。 予谓此话甚长。 请以子之钟表业为喻。 且问钟表内部。 若发条,若游丝,若大小针,种种轮件等皆动乎。 曰皆动。 曰有不动者乎。 曰有。 大轴不能动。 曰大轴因何不动。 曰大轴若动。 则全部乱矣。 予曰僧学无为大法。 其不能别营人世生业。 正如钟表之大轴相似。 各有各的正业。 不可相并。 汝谓人人出家则世界皆灭种矣。 予谓人人皆开钟表店。 则世界亦灭种矣。 何也。 其他相须职业。 皆无人做矣。 由是店主语塞。 后竟于佛门大生信仰。 而为其父母作超荐之举。 颇为恳诚。 又如予昔在某地,有一学友,患病怕死。 有人劝其念佛不聪。 予劝其念观音,求救护。 则喜甚。 后果感应病愈。 夫出家人,与俗人有异。 俗人念观音,求不死。 是为令其种出世善根。 若出家人害病,念观音,专求不死。 便与道念相违。 出家人以有病为助道之缘。 若害怕,念观音,求不死。 便是无出息了。 所以出家人害病。 须痛念无常。 早求解脱。 与在家人宗旨不同也。 何得疑其有灵有不灵乎。 况且感应之理。 因缘甚深。 不可执一而论。 有显感显应,有冥感冥应,有显感冥应,有冥感显应。 现时诚求。 现时得救。 此显感显应也。 宿有善因。 现世隐隐中自无祸事发生。 此冥感冥应也。 虽然诚求,未见显然征兆。 而凶事亦无形消灭。 此显感冥应也。 宿有善因,虽不诚求,却蒙显示征兆。 救之脱苦。 此冥感显应也。 众生但存善心,行善事,说好话,再加心性柔和谦下。 时时称念圣号。 为自他一切众生。 虔诚忏悔。 自无不蒙救度之理。 时节若至。 其理自彰。 逆顺因缘,皆为方便。 小有挫折。 不必遽疑菩萨之不灵也。 小小无谓之事。 动辄祈祷。 烦渎菩萨。 甚或作恶害人,求其事之成就。 皆大大不可也。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 度脱众生。 种种形者,三十二应之身形也。 然亦有化作桥梁房舍山石药草稻粱者。 度脱众生者。 救之令脱苦。 同时亦即度之令得乐。 此则通合上文救灾现身之条而总言之也。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处佛特指示无尽意菩萨,令其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则下文无尽意菩萨,解颈珍宝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为遵佛所教矣。 尊法重人,表示敬意,故曰应当。 无畏之施,重在救苦。 以见惟能救其苦。 始能为之说法。 否则虽说之而不易生信。 无畏之施。 本为布施之一种。 此则即拔苦,即予乐,财法二施,俱在其中矣。 此娑婆世界最苦。 而菩萨悲愿弘深。 尤与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特别有缘。 故有家家观世音之口号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 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 即解颈众宝珠璎珞。 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 无尽意为请法主。 承佛指示。 故曰,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也。 颈者,脖项。 璎珞者,庄严之具也。 状如此方花圈,以金银珠宝等所作耳。 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法字,作样子解。 受此法施,犹言以这样东西。 奉献。 请其领纳也。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 仁者,愍我等故。 受此璎珞。 等者,即下文四众天龙八部等也。 无尽意菩萨代表大众。 献此璎珞。 且谓愍我等故。 此是何意。 且送礼本是体面之事。 有何可怜可愍。 然而无尽意菩萨,且谓非我一人之意。 请看在大众情分上。 措辞如此之卑下。 可谓诚敬恳到之至矣。 如此,方无市井交易之气,足表佛法尊重矣。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 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阖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故。 受是璎珞。 佛亦谓当愍此无尽意等。 正表示观世音菩萨为敬田也。 佛法在恭敬中求。 若无恭敬。 情存轻慢。 便无利益。 佛复从中,代为恳情。 则观世音菩萨。 自然不能坚辞不受矣。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 及于天、龙、人、非人、等。 受其璎珞。 分作二分。 一分奉释迦牟尼佛。 一分奉多宝佛塔。 观世音菩萨既受又复转供二佛,可谓不受而受,受而不受矣。 然此转供二佛。 大须注意。 因多宝佛塔四字。 若非由此点出。 则此品经文,便与法华会上。 显不出关系了。 由此点明。 则知此品,为法华会上所说。 又为多宝如来证明。 多宝佛塔,非说法华不出。 可见成佛法华。 佛佛尊重之至矣。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 游于娑婆世界。 此处方与上文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衔接。 有如是等以下,结明上文,正答所问。 以扣前题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偈者,重颂也。 佛世说法。 并无书本。 全凭记忆。 所以所传词句,有详有略。 什师译本止此。 至隋阇那岌多译本,始有此偈颂。 后人合之。 相得益彰。 全品经义。 俱摄于极短偈颂之中矣。 口称世尊,而继之以妙相具者。 具者具足。 言佛世尊,三十二相。 具足无缺。 所以称妙。 答问之间,赞其妙相。 此西土寻常仪式。 相见必称赞也。 犹此土问好之义。 然佛有实德。 名称其实。 不同凡情,虚妄称誉。 传之后世,令生敬仰,想见佛世芳规也。 彼字属下文,彼佛子,指观世音,佛为法王。 佛子,即法王之子也。 名以彰德。 必其有由。 故问其何因缘也。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尊者,世尊。 因限于五字成句。 而略去也。 偈答者,彼以偈问,佛以偈答。 两两相当。 易于成诵也。 此为集经人所记。 汝听二字,含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之意。 观音者,观世音也,略去世字。 好成文句也。 知此,则人谓避唐太宗世民讳,略去世字,为不然矣。 况译此经在太宗未成帝之先,足征无实矣。 行字音横,去声。 即指上文救度众生之行也。 善者,巧也。 诸者,众多之词。 方者,方向。 即上下四维四隅也。 所者处所。 言处所,而众生在其中矣。 应者,应其机感,拔众生苦,予众生乐也。 弘者大也。 誓者,矢志不移,要约必成之意。 大而且深,无休歇,无止境也。 经历尘劫,难思难议。 言其功德,赞不能尽也。 侍多千亿佛者,千万亿佛出世,无不助之宣扬法化也。 发大清净愿者,称性发愿,无染污心也。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略说者,承上文历劫不思议,于无可说之中而略说也。 或可略者要略,仅能说其纲领大要也。 闻名者,持名也。 见身者,见像也。 心念者,意想也。 三业皈命,不使空过,能灭三界二十五有之苦也。 诸有者,广开二十五有。 略说为三。 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欲有者,六欲天以下,以至地狱鬼畜,皆属欲有。 因其有男有女之欲也。 色有者,四禅天也。 无色有者,四空天也。 纵令生到非非想天,活到八万四千大劫,业尽依然轮转。 不能免去生死。 有者,有生死也。 推广而言。 则为二十五有。 不过开合不同耳。 非有异也。 苦者,三苦。 苦苦,坏苦,行苦。 或分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广有无量诸苦。 亦开合不同耳。 八苦之中,五阴炽盛是总苦。 余七是别苦。 各别不同也。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 而以识为起点。 识以了别为义。 世间学问,吃饭本领,非先有深切认识不可。 此即是人间大苦。 懂的以后,又要去做,行即做也。 做的好坏。 不加思索不行。 思索即想也。 有想的对,有想的不对,便有苦乐。 若做久想久了。 便有不苦不乐之感。 即是平平常常。 这叫行苦。 凡人久而生厌,即是此苦。 三苦既经。 使有不合式的环境。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皆为色字所摄。 若合式的环境。 不能常保。 便是坏苦。 若不合式的环境不变。 便是苦苦。 此五通摄一切苦,余便不要细说了。 这些苦事,谁人没有。 谁人能免。 从古以来,多少圣贤豪杰,都没有法,解除此苦,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不明佛法。 不信最上佛法。 最上佛法,却又极其容易。 其事维何。 即专持观世音菩萨五字名号也。 此五字谁人不能念。 然而人总不肯念者,信不及耳。 佛法本平常,人却信不及,却又偏要花多少钱,磕多少头,要去点穴守窍,结果弄得身病,岂不可怜,真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矣。 不惟不能灭苦,而反能生苦矣。 佛言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此即总言三业皈命,为灭苦之要法也。 此为总纲。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此重颂长行能免火难之文也。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此重颂长行能免水难鬼难二段之文也。 长行不言龙鱼,偈多龙鱼,既遭水难,水族龙类鱼类,自然常为害也。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此上两段,长行未有,偈为补出。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此重颂长行商人斋宝之文也。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此重颂长行临当被害之文也。 长行无王难字样。 偈为补出。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此重长行刑难之文也。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此为长行所无,偈为补出。 咒诅,请神加殃也。 诸者种种。 毒药,如南方蛊毒之类。 还着于本人者,如送礼然。 对方不受,物归本主也。 非菩萨之过也。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此重颂长行入海求宝之文也。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疾走无边方者,言恶兽忽遽疾走,不暇选择方向,无边者,即走不通之边际,亦不暇认识也。 极言其惶恐之甚也。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气毒烟火然者,其气有毒,如火之燃烧也。 寻声者随着念菩萨之声音。 自行回穴去也。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以上三偈,长行均无。 云雷鼓掣电者。 云者阴气。 雷者阳气。 云中有雷。 谓阴中包阳。 阳欲外发。 必向外鼓动。 鼓动力极。 阳由阴出。 如掣破裹囊之势。 掣开阴气破缝。 透出阳光之谓电。 涨破声音之谓雷。 降者,落也。 雹者,冷所结也。 其形大小不定。 最伤禾稼。 大者,能伤人畜及房屋。 小者亦有不为灾者。 此当指大雹而言。 澍,犹注也。 倾盆之雨也。 消散,指空中云物消灭散去也。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此又重颂长行施无畏之文也。 互有详略。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此重颂长行十九种现身说法。 略为一偈也。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此又重颂长行。 天龙等身得度之文也。 偈又补出地狱之名。 及生老病死苦之义。 此等众生,罪业深重,故偈又只言以渐悉令灭也。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此为长行所无。 真观即空观也。 清净观,即假观也。 广大智慧观,即中观也。 悲观拔苦。 慈观予乐。 此又补出五观。 以明观世音菩萨修行之本。 常愿者,劝其应当修学也。 常瞻仰者,劝其宜加恭敬也。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此为长行所无。 偈又补出菩萨清净法身。 能遍满一切时处。 其光明之体。 如日光遍照。 暗去则明来。 明来则暗去。 以之破众生灾难,如慧日之破诸暗也。 慧日,言慧光如日也。 以光破闇。 言其易也。 以譬称菩萨名号之处。 即菩萨慧光所现之处。 如明来则暗去之易也。 如此易知易行之法。 人奈何错过而不信乎。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此亦长行所无。 悲体戒雷震者,菩萨无体。 以悲为体。 即以悲为身也。 修持身体,莫重于戒。 持戒须严。 如雷霆之震耳。 不可悠悠忽忽。 此菩萨之身业也。 慈意妙大云者。 菩萨以慈为心意,其慈之妙。 其慈之大。 如云之普覆。 此菩萨之意业也。 澎甘露法雨者,菩萨说法如雨。 普润一切众生。 又如澎甘露然。 甘露者,不死之药也。 澍者,注也。 倾而出之,不稍吝惜。 此菩萨之口业也。 可见菩萨修道,仍求诸己而具足,有何奇特乎。 无非身口意三业清净。 所成之神通妙用,自利利他耳。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此亦长行所无。 下三偈同此。 偈又补出讼事战事。 虽比前事为轻。 然亦身家性命所关。 菩萨悲愿深重。 亦应其机感,而救济之。 可谓无微不至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音者,称名之音声。 称名之音声。 能拔苦。 能予乐。 天下之音,岂有更妙于此者乎。 故曰妙音。 妙音,即是观世音。 非有二也。 称名之法。 更妙在不起分别。 若有二。 即成分别矣。 观世音亦是清净梵音。 若起分别。 则识波纷动。 便不清净。 念观世音。 不起分别。 即是梵音。 亦即海潮音。 海潮音者。 应时不误。 念观世音。 其应如响。 岂非应时不误乎。 故观世音菩萨,五字真言,亦即海潮音也。 胜彼世间音者,世间音者,全是分别。 若不分别。 不名为世间音也。 是故须常念者。 即此是妙法。 除此便无妙法也。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上言常念。 恐其念之久。 更起疑念。 故此又谆谆戒之。 切勿生疑。 生疑则念杂。 念杂则成分别矣。 观世音净圣者,若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净到极处。 尘不能尘。 功无可功。 便成圣行。 于苦恼死厄。 决能为吾人作依怙也。 怙者,恃也。 诗曰,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父母死曰失怙恃。 吾人依托圣号。 犹孺子之依父母也。 戒之曰,切勿生疑。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持名之法,一即一切,既已具足一切功德。 更须如菩萨之慈眼,视一切众生。 则慈隆即世。 悲臻累劫。 福德积聚。 如海无量矣。 既感菩萨如此恩德。 尚敢傲不为礼乎。 是故应当五体投地。 百拜以顶礼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 前白佛言。 世尊。 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 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此一品经,专叙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之事。 故持地菩萨,直名此一品经,为观世音菩萨品。 自在者,无障碍也。 普门示现者,随感即应也。 神通力者,妙应无方谓之神。 随感即至谓之通。 万方无阻谓之力。 当知是人,功德不少者。 谦言不敢定其功德之数量也。 处乱世而能闻此妙法,其福分亦不可思议矣。 佛说是普门品时。 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之品名,系与持地菩萨所说,合而为一也。 无等者,绝待也。 下等字,平等也。 言无等中之等,对待也。 虽然对待。 仍不知绝待之为何物。 则绝待仍不失为绝待。 所以二俱称妙也。 阿言无。 耨多罗言上。 三藐言正等。 三菩提言正觉。 专持名号。 不起分别。 三业清净。 即是无等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 今天二月十九日。 法会吉祥圆满。 大众念佛回向,祈祷世界,早现和平。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终沙门会文记 发布时间:2025-03-01 11:31:0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