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卷 内容: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卷南亭老和尚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乞食必须行路,道路必有高低。 当我们见到高路而欲上升时升,由下而上也,我当愿一切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界二十八天,在人间之上,等于高路。 我们遇到高路,固然要奋勇直上;我们是修行人,我们更要奋勇精进,而超越于人天之上,所以要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因为人间是富贵不常。 天上虽自在快乐,寿命最长者亦不过八万大劫。 佛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我们要求出生死,作自度度人的贤圣,心上不要生起怯弱。 怯弱,骇怕也。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行乞托之时,遇到下坡路,我当愿一切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谦下者,我们做人,不要有高傲之气,你才能吸取他人之长,增长成佛的善根。 《书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 1《论语》上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行乞而遇到斜曲路。 斜曲路是不正直的路,拿来指示修行人,要由正知、正见的路走去。 如果误入邪途,而生恶知恶见,那就是不但不能得到正果,反要堕落三途,备受无量诸苦,所以有三四两句的教诫。 《论语》上有澹台灭明行不由径3,可以与此参看。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行乞时而遇到笔直的道路,我愿一切众生其心正直,犹如道路,无谄无诳。 心为人们行为的主宰,心正,则一切行为皆正;行为正,则无谄无诳。 谄、诳是十个小随烦恼之二,名之为小,其实则为恶很大。 谄者,谄媚;诳者,诳妄,谄媚而诳妄,是无耻小人也。 小人而无耻,则何事不可为。 历史上的大奸大恶,无一不是谄媚、诳妄。 《维摩经》上说:直心是道场。 4一语尽之矣。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坌,尘土积聚也,可以污染人们的衣服、颜面。 行乞而见到路上尘坌飞扬,我愿一切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尘坌是一个譬喻,譬喻我们心理上的贪、嗔、痴、爱。 这些烦恼能使我们造杀、盗、淫的污染事,而堕落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 远离尘坌就是断除贪、嗔,使心地清净,故曰获清净法。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行乞而见到平坦如石版所砌的路,无尘土堆集,行人则无崎岖之苦。 所以我愿一切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大悲所以拔苦也。 菩萨应以大悲甘露之水润泽众生枯槁之心苗。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险道,是危险的道路。 危险莫过于生死之道。 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时而饿鬼、畜生。 受乐时少,受苦时多。 所以我愿意一切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法界,清净心也。 心本虚凝空寂,一无所住。 住于无住,名住正法界。 住正法界,不造诸业,可以离诸罪难。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以下有十九愿,即二、所事境。 众会是四众集会。 一般的集会,多分因事集议,或饮食娱乐,是生死边事,无甚价值。 佛四众弟子集会一处,要请有道学的长老,说如来所说甚深之法。 非世法、非出世法,是甚深之法。 一切和合者,知甚深之法的人,自然和合无诤。 我愿一切众生,同会斯旨。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旧时的建筑物,其骨干大都是栋、梁、椽、柱、砖、瓦、木、石。 栋、梁、椽所负担的重量,多集中在柱子上。 柱子的担负在栋、梁、椽之上。 柱子如果是有情的事物,它一定要大声叫喊,这太不公平。 幸而它是无情的,所以无诤。 我们是人,假如我们在大众之中,负荷的重任太重,我们要向柱子看齐。 为什么呢? 吃小亏就是大便宜。 诸如施恩不望报。 所有的功德,都变成佛国土的庄严。 所以,我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丛林,《疏钞》云:德犹丛林,森耸可敬。 是以丛林比修道人之道德也。 树木密集之处,也就是林森木茂,鸟兽深藏。 自唐时马祖道一禅师建寺安僧以后,每一寺庙动辄千百成群,时人目之曰丛林,一显其人众之多,二亦喻其德行深广。 四方游客或香客,未有不尊敬之也。 所以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行脚僧,东南西北,初无定向。 假如在路上遇到高山峻岭,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每日所种善根,日积月累,愈积愈高,犹如高石,超出众山之上,无有能至其顶者。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在道路上行走,偶尔见到路边有棘刺树。 棘刺树,树的身上长满了钉子(也就是刺),能刺人皮肤出血。 刺人荆棘,没有什么了不起;最坏的东西是我们心理上贪、嗔、痴三毒之刺,能使人造恶而入三途。 所以我们要下决心,很快地将它翦除,是为疾得翦除。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树叶繁茂,可以为行人庇荫,而避免烈日之威;加以微风徐来,清沁肺腑。 但这祗是短暂的。 我们如能不起念虑,而获得定力,以定力来解脱一切众生生死热恼,那才真能为众生的掩荫。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若见华开,是华正开而未全开之时。 我愿一切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神通者:变化莫测谓之神,无障无碍谓之通。 声闻圣者有三明、六通、十八神变;圆教十信菩萨以上于禅定皆能入出自在,在定中更能起度生作用,不可思议。 《华严经》有〈十通〉、〈十定〉、〈十忍〉等品。 等即等于定、忍等法。 我愿众生于此等法有如华之开敷。 敷者,舒展也。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木本的华,名为树华。 华的颜色是艳丽而芬芳的,而且各色具备。 世间上的人也无有不爱华的。 基于这个原理,佛陀的成佛,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妙好。 这是对着相众生,施以确切方便的身教。 因为三十二相中,有眉如秋月、眼绀青色、双耳垂肩、舌出可以舐到鼻孔等,这都是因中修菩萨道时,多生多劫目不邪视、不听谄媚的话、不说妄语等,由因感果,才有如此的庄严妙相。 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上,曾大声昭告,汝等比丘速观如来紫磨金色之身,佛将涅槃,一见不得再见了5。 所以我愿一切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待续)。 1. 出自《尚书》卷二〈大禹谟〉第三。 2.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3. 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游担任武城的县长,孔子说:你在这里找到人么人才了吗? 他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他走路时不抄捷径,若不是公事,也从不入我屋里来,可知此人奉公守法与有所不为,的确是个政治人材。 4. 《维摩诘所说经》卷一〈菩萨品〉第四: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5. 出自《大涅槃经》后分卷一:尔时世尊显出如来紫磨黄金色身普示大众,如是三反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三反从空中下坐师子床。 如是殷勤二十四反告诸大众: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如优昙花难可值遇。 汝等当知我欲涅槃,汝等应当以至诚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如热渴人遇清冷水,饮之令饱,无复余念,汝等大众亦复如是。 我欲涅槃,汝等大众应当深心瞻仰,为是最后见于如来。 自此见已,无复再睹。 汝等大众瞻仰令足,无复后悔。 发布时间:2025-02-19 13:20:0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