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9) 内容: 癸三结破。 以是心体非在内出,非从外入,非一非多,非遍不遍之故。 应知汝阿难所言,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其义不成。 因心体既无所从来,何能随合? 心既无定体,何能随有? 故曰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辛六破转计中间分二。 壬初破泛计分二、癸初泛计此当机复引佛昔日言教,以证今日之妄执。 文殊师利,译云妙德。 过去成佛名龙种净尊王佛,现在北方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成佛,名普现如来。 今现菩萨身,于释尊座下居上首。 等是等于观音势至,普贤弥勒,诸法身大士。 法王是佛通称,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法王子,是诸大菩萨通称,以能承继佛位,绍隆佛种,掌法王权,持法王印,执法王令,行法王事;号令人天,如法化世,不久即登法王宝座,故名法王子。 佛与诸法身大士,常谈实相法,实相指众生本具不生不灭之清净本体,义通四教。 若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无相,无相即实相,是藏教义。 若云:实相无相,无男女相,无长短方圆等相,而名实相,是通教义。 若云:实相无相,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烦恼亦无菩提等相,超空有二边,凝然不动名为实相,是别教义。 若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法法头头,无非实相,是圆教义。 本经显阴入处界,本如来藏,藏性即实相。 无论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随拈一法,皆是实相,故曰诸法实相。 阿难常闻佛为诸大菩萨,说此实相,以真心清净本然,离一切相,圆满周遍,犹如虚空,无在无所不在,岂可说在内,在外,或在中间。 阿难不解佛意,故曰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因而凭一己妄心思惟,若心在内,不应内无所见;若心在外,身心应不相知,今内不见脏腑故,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故,在外非义。 事实上身心相知,心未离身,可见心仍居身内,然反复推求,此心又不能见内之脏腑,然则当在根尘之中间,故妄计曰: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 为复在处! 为当在身!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 为无所表? 无表同无,表则无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癸二泛破前科阿难因执心在内在外,二皆不成,故今言在中,而未言明,中何所指。 故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迷则不言。 今既言中,非无所在,究竟此中,是在外一处之中,还在一身之中? 若在一身之中,则身之左边右边或前后上下皆不名中,若谓在身之正中,则同前所说,此心在内,应先见脏腑,今既不见,不应再言,心在身之中。 或谓此中,是指外境一处之中,则究竟是有所表,抑无所表。 若无所表,则等于无,成为戏论;若有所表,则无一定中间之相。 何以故? 如人以竹或旗插于一处,表为中间;但有人从东看时,此表在西,在南看时,表则成北。 反之,在西看则东,北观成南,此表示中间之物体,既四方混淆不定,则汝心在此中间,亦应杂乱不定矣。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 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壬二破正计分二。 癸初正计阿难言:我所说中,非在身内之中,亦非在外境一处之中。 而是如佛昔日所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 此阿难正计识生于根尘之中。 殊不知眼之浮尘根,属色法,为身根所摄,眼之胜义根,由色心二法所成。 色谓山河大地,明暗通塞等尘境,心是向下所办之见性。 见性无形,因尘而显,是色为眼缘,由尘发知。 色不自知,因见方知,是眼为色缘,因根有相。 此是眼色互为因缘,成第一重能所。 眼对色时,不落分别,名为见性。 若有分别;即是眼识。 此眼识乃从眼色为缘而生,故眼色为能生,识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 以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义通四教。 若谓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所生之识,无常苦空无我,是藏教义。 若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能生所生,皆如幻不实,当体即空;本无能生所生,是通教义。 若眼识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种子、根本等缘具方生,而有十法界假名差别,是别教义。 若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能生所生,无非一真法界,清净本然,即空即假即中,是圆教义。 今佛征心所在,正欲显此眼根之见性,即如来藏性;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正是圆教义。 而阿难竟错认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 为不兼二?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癸二正破初句佛按其情执,次三句先立二义,以便破之。 佛意谓:汝阿难之心,若从根尘而生,则此根尘所生之心体,是兼有根尘二种? 抑或不兼? 若谓兼二,则尘是无知之物,根为有知之体,二者混合为一,能不杂乱? 此物既非根之心体有知,则知与不知,敌对两立,识生其中,应一半有知,一半无知,而堕于二边,云何为中? 经文兼二不成,海公认为应改为不兼二成,如是望于上文,若兼二者,物体杂乱;望于下文,不兼二成,则非知不知。 正以兼及不兼,而破阿难,执心在中。 谓此识心,若不兼根尘二种而成,则既非同于根之知,亦非同于尘之不知,离却根尘,识心实无体性。 则汝阿难,说心在中,究竟以何为相? 以是兼及不兼,二皆不成之故,应知汝阿难所说,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辛七破转计无著分二。 壬初转计此阿难引佛于般若会上所说,以证自己转计无著。 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 目连等四人,为声闻众中之上首,故曰大弟子。 轮能运能载,如佛说法,能运载众生,从生死海,抵涅槃岸。 又轮所经处,能摧碎荆棘瓦砾,如佛说法,能摧破众生惑业苦三,故曰法轮。 佛于般若会上,敕须菩提,为诸菩萨,说甚深般若。 富楼那等三人,起而问难,故曰四大弟子共转法轮。 华严经云:菩萨转法轮,如佛之所转。 须菩提等,皆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故其所说,等如佛说。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以下,正引佛昔日言教。 昔日佛在般若会上,常说诸法空,如空华水月,镜像灯影;本无实体;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彻底虚妄,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此义亦通四教。 若心无实体,内外境空,彻底虚妄,故无住无著,是藏教义。 若心无实体,当下即空,空故无住无著,是通教义。 若心即真如妙性,超空超有,故无住无著,是别教义。 若云妙明真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故无住无著,是圆教义。 阿难昔日,虽闻佛与四大弟子,共谈般若。 然又未解般若真空妙理。 故今仅凭一己妄见,以为此推求分别之识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但前六番妄执皆为佛所破,今虽引佛言教,以证己执,犹不敢肯定其词,故曰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免角,云何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发布时间:2025-02-17 13:19:5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6284.html